从体制外"幼升小"谈起,我们择校时到底该择什么?
问起选择国际教育的原因时,有一位半路从公立转轨的家长说:我不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优秀的英语能力或学科知识,只是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
这位家长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时,有着不错的学科成绩和奥数成绩,老师也挺好。但她最后还是下决心把孩子转到国际教育体系中,为此,她甚至把心底对名校的追求拿掉了,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在一个更符合自己教育理想的环境中成长。
在上海不少选择国际教育的年轻家长当中,她的想法是很有代表性的。
国际教育提供的,是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呢?
之前“爸爸真棒”里一篇采访唐校长的文章里提到过的“抑长补短”vs“扬长平短”,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成长环境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国内的教育环境里往往在拼命补自己的短处,不停的排名不停的补课,这样的环境里厌学的孩子比例会很高。
举个例子,我们都在东方文化里长大,难以避免会去比较结果:成绩排名多少?是不是比别人强?但很多双语学校的教育环境里,自上而下都很少响应这些对孩子的评价和比较,更愿意去不断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强项。甚至说孩子英语学得不好,老师们会发动其他孩子们帮助别人,从幼儿园开始,大班帮助中班,中班帮助小班。
对选择国内还是国际教育有一个根源的问题: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觉得他身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格?而这些,你觉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来?
一方面家庭教育,一方面学校教育,这两者之间必然是配合关系。那么什么样的教育体制能够匹配你的家庭教育?作为家长,想要给孩子塑造什么样的人格,那么你就往这条路去走,未必出国就一定能塑造出你想要的人格,但也未必在国内就一定做不到。
如果说国际教育培养孩子的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国际理解能力。
什么是国际理解能力呢?包容多元的价值观,从小能够接受各种人,然后能够跟各种人在多元的文化里接触。这样人的思维不容易受到束缚,比较开放。跟现在国际学校的孩子们、00后的孩子们聊天,对理解国际教育到底怎么回事更加有帮助,这些孩子特别了不起,知识和思维都很惊人。
选择国际学校,要考虑的东西很多。不同的国际学校之间差异很大,大家在做考察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是学校和家长群体的理念,至于硬件之类则不必太在意。
>>>择校:理念先行
择校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理念。
首先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会跟学校的气质非常相像。
跨年时罗永浩演讲中提到“爸爸型公司”和“妈妈型公司”。有的学校就有典型的爸爸型学校气质:家长你不用管,孩子交给我,你们只要做好配合工作就好了。
另外就是家长群体的理念。
有的家长会认为读书特别重要,即使选择体制外,也会首选体制外学校中读书最重要的。有的家长觉得读书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更希望孩子得到更多能力的培养,或者学得更开心,那么这个家长对学校的选择也不一样。
因此,不同教育理念下,家长群体的氛围也会不同:有的家长群在教育中偏理想主义,有的家长群更强调现实中的领先,等等。如果找到志同道合的家长群,就意味着找到了教育理念匹配的学校。
比如有的学校家长群,家长们大多非常希望孩子不断地在竞争中得到成长,更愿意选择凤尾而不是鸡头;还有的学校的家长群有更多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气质,遇到问题愿意去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学力,但更加笃信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还有的家长群最为看重孩子的综合素养……和观点相近的家长群体在一起,就说明找到了气质相符的教育环境。
>>>择校:不必纠结硬件
择校的考量优先级上,首先是校长和教育理念,然后看教学带头人以及师资本身,比如专业度、责任心;再就是课程,课程也很重要。这些都考虑好之后,硬件是最后的,只要没有有毒物质、或者危房什么的,不会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都可以接受。
当我们判断一个学校,甚至是比较新的学校,或者是某个新的校区、合作项目等,判断能不能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如果看到了理念相符的校长和靠谱的学术总监与师资团队,只要这些人在,这个学校就可以读。再结合一些对所采用的课程体系的专业判断,就可以做出理性和风险相对小的结论。
如前面所讨论的,现在选择双语学校,并不是因为一定要学好外语,而是希望选择符合自己教育理想的一个环境。因此,深刻地了解这所学校的整体,在幼升小阶段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未来会省很多心。
>>>择校:要避开哪些坑
我们有选择一所学校要考虑的种种原因,也有不选择某所学校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孩子的灵性毁了。
我们最痛心疾首地是看到一些环境在毁孩子的灵性。比如,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回家做作业五个小时,其中两个小时不停的重复背或者抄一些语文的内容,没有时间阅读。这个孩子的妈妈最后下定决心把孩子转到体制外,是因为她看到同样年级的国际学校的小孩,不仅英文作文写得比自家孩子好,中文作文写得也非常好,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而她儿子写中文作文满满四页纸流水账:我跟妈妈去超市,然后全都是废话,购物清单都写上去了。问儿子为什么这样写,儿子回答说,因为老师说要写满四页纸。
保护孩子的灵性,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保护他的思维能力、好的性格,或者爱探索爱学习的天性,到未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读高中和大学,都要面临很多应试的压力,这时一个有灵性的孩子,是不会千篇一律地死读书的。
>>>择校最不该考虑的就是“退路”
不管选择哪所双语学校,最不需要考量的因素,就是转回体制内学校的条件。实际上,国际学校的孩子试很难再回去适应体制内的教育环境的。
比如小升初的时候,正好是孩子的青春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择校转回体制内,孩子会很崩溃,家长的日子也不好过。更何况,既然幼升小已经拿到双语名校offer,说明孩子在双语和各种能力上的优势,如果未来有一天回到刷题大军中去,相当于用自己的劣势去PK别人家的优势。
现在还有一种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把孩子放在一个好一点的体制内学校,到高中阶段再选择是读国际高中,或者是去海外直接读高中。还有很多家长开始并没有打算选择国际教育路线,但到了孩子三年级、五年级、或者初中的时候坚持不下去了,发现孩子的课外时间全部用来补学科知识,甚至还补不过来,从而转轨国际教育的也很多。
3国际教育的目标:美本美本即美国本科大学。现在申请美本的中国学生大多来自三类高中:公立学校国际部、民办双语学校、海外高中。
从上海来看,美本申请的大头还是出在传统四大名校的国际部。从全国来看,也全都是传统的公立名校,比如,北京的人大附中、四中、五十五中,江苏的南京外国语学校,等等。
这其中还有一个学校历史的原因。
国外名校的招生官手中也有一批高中学校的名单,会重点关注这些学校的学生。比如,中国大陆的南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有些美国大学的招生官会先看南外的学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选择直接去读美高。因为如果申请到了美国比较好的高中,举个例子,比如一些私立的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或者公立的蓝带学校,对于申请好的大学就有很多优势。
那么,上海的民办双语学校要在未来与这些传统名校比肩,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
上海作为全国民办教育发展最早最发达的地方,也最多只有20年的时间。2016年开始,上海很多民办学校已经开始有申请结果,比如包玉刚、平和、星河湾,等等。应该说十年前这些学校的生源不算是特别好的,但现在从申请结果来看,挺不错。
因此,这些我们所熟知的高标准、好师资的双语学校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积累,一年一年让名校的招生官记住这个学校的学生们,逐渐有了历史传承,也就成为了一个很好出身的高中。
另外,有一个需要澄清的误区,美本要求是高中四年(相当于国内初三到高三)所有GPA成绩与活动记录的,因此只要是美国方向的国际课程都会跟随美国的GPA打分方式。特别新的学校可能在知名度上受影响,但不会被认为GPA不可信。中国学生的GPA不可信问题是因为有一批留学中介在作假,跟学校无关。
就读国际学校的目标一般会是申请海外名校,但我们选择国际教育路线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出国读大学。
前面说到,大部分家长会选择国际教育的原因,是想要给孩子一个符合自己教育理想的成长环境。国际教育和出国留学,更重要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和更多见识,即前面所说的国际理解能力。很多人说去西方留学,就是为了拿到名校文凭,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国外那个大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打个比方说,很多新上海人从外地到上海来读书、工作,对于他们的人生几乎相当于一次移民,但对于很多上海人、以及新上海人下一代这些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孩子来说,从小在这里长大,肯定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去吃一些苦、经历一些磨难,去见到、去理解更广阔世界里的不同人群、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
➤ ➤ ➤ 延伸阅读
有关国际化路线该怎么走,以下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您也可以在“爸爸真棒”后台输入“国际教育”获取更多相关的精彩文章。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