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之误,精致利己者,中国教育该有选择地回归传统
北大校长念白字的瓜,吃到今天,我们要开始对教育价值的反思:
把“念白字”归结于“时代原因”,那么生不逢时,或者身处底层,就不可能拥有好的人文教育了么?
焦虑与质疑真的会阻碍迈向未来的脚步?
选择直面问题还是“捣浆糊”?最应肩负社会责任的顶尖大学,大学之精神和价值缘何迷失?
这三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
在孔子之后的中国,任何人,就算没有生在贵族之家,也可以通过文化熏陶来修养自己的人格,成为君子。
我们自古即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让学生在批判、怀疑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和知识。
儒家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培养“优秀的绵羊”,而是塑造“怒吼的狮子”,即有“强烈的价值观,和投入社会的精神”。
“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现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的魏阳,在比较研究了美国博雅教育与中国儒家教育“君子之道”之后,认为:中国今天的教育,实在应该有选择地回归传统。
英文中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被翻译做博雅教育、自由式教育、或者通识教育。一般认为这是西方的教育传统,始自古希腊,经过中世纪,最终盛开在现代的欧美。
那么,中国有没有博雅教育的传统呢?
其实是有的。
根据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的宣言:
由此可见,博雅教育的核心内容是:
1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体系和门类,
2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
3强烈的价值观,热诚地投入社会。
如果按照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古老的中国当然有自己的博雅教育传统。
1
锤炼品格
“士”不仅是学霸,还是体育特长生
必须指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即使在美国,操作起来也会有困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在知识的海洋中任意畅游。直到今天,还有不少美国教授说:博雅教育过于放纵学生,相当于“放羊”。对于家境不是特别富足的普通人来说,不如早点学门实用的手艺好找工作。
然而,广博的涉猎可能“无用”的知识,恰好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最推崇的。而且,他们认为普通人也可以接受这种教育。
在我国先秦时代,贵族们被称为“士”。“士”的教育,是以“六艺”为基础的。一般认为六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这有点类似欧洲博雅教育的“七艺”。中国的“六艺”涵盖了古代的各种文化传统,从礼仪规范,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阅读,数学计算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一个“士”不仅是个学霸,还是体育特长生,会多种技能,能文能武,博采众长。
▲六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的主题壁画。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六艺”,虽然包括了“士”日后政治生涯中必备的技能,但并不是所有技能都是“有用“的。比如音乐、驾车等等,日后未必一定用得上。但是,在孔子看来,学习这些可能有用、可能没用的文化传统,不仅是用来找工作,更重要的,是用来锤炼君子的品格。
孔子的伟大在于,早在2500年前,他就将原来被贵族垄断的“六艺”,变成普通人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课程。可以说,孔子将原来贵族化的“礼乐”传统,给平民化了。
孔子的很多学生,显然来自于平民。可能下了课之后,还要去田里耕作,去作坊打杂。但是,孔子告诉他们:
▲北京孔庙孔子雕像。
在孔子的年代,君子的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孔子之前,君子更多地指社会地位和身份,指有贵族血统和出身的“士“。比如《诗经》中的“君子好逑”。但是在孔子之后,君子渐渐变成了一个道德和品格的概念。
在孔子之后的中国,任何人,就算没有生在贵族之家,也可以通过文化熏陶来修养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君子。
学习这些文化传统的目的,不是把它当作专业,混口饭吃,而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心。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成为一个工具。他可以有专业知识,但是仅仅有专业知识,还不能成为一个君子,或者按照现在的话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还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这种独立而自由的价值关怀,让他不会成为任何暴政和其他势力的工具。
这样的君子人格,当然与西方看起来有点儿“无用”,却培养独立人格的博雅教育传统,息息相通。
▲曲阜孔府的二堂门匾下挂“诗书礼乐”。
2
鼓励质疑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
中国古代传统中,从来都有一种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精神。按照当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话说,叫做:
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自己的博雅教育传统。
虽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文化传统,但是老师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在《论语》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孔子的学生不满意老师的说法。孔子去见其他国家会见女性领导人失礼了,还被学生当面批评。这种对老师的批评,居然还得到了孔子本人的赞许。所以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元明清时代。帝国政府把儒学变成教条,变成不容置疑的官方意识形态。这往往是出于统治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尊重学术。真正信仰儒学的学者,往往在体制外研究思考。而这样的体制外的儒学博雅教育,才往往是活泼,充满创新、包含批判意识的。比如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的儒生们,一边读着古代的经典,一边批评社会,一边积极改造自己的乡土社区。
▲东林书院。
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传统,和当代欧美博雅教育传统,如出一辙。
博雅教育并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知识,而是让知识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让学生在批判,怀疑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和知识。
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并非一意孤行,标新立异,唾弃一切权威。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会让人首先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有可能错了?”
正如博雅教育的希腊鼻祖苏格拉底常说的:“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真正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求批判自己。要求一个人总是想一想:我是不是有可能错了。
只有首先对自己充满怀疑,批判性思维才能成为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尊重他人的精神。
而相应的,学习本身,也不应该是闭门造车,不是一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必须在与他人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中,才能实现。
这其实就是宋代朱熹等人创立书院的初衷。在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中,学生们除了学习典籍之外,还要和老师同学进行广泛的讨论,互相质疑,反复辩论。最终,在观点的碰撞,妥协,激荡,交融之中,达到理解的新境界。这种学习方法,叫做“讲学”。
▲庐山白鹿洞书院。
按照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说法,一个博雅君子必须在一个共同学习的社群中实现自我。他说:“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
同时,在这些书院中,老师会启发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理解的道理,广泛批评当时的主流政治、社会、和文化。书院的教育,要求学生与主流的政治和文化,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可以说,白鹿洞这样的书院,几乎就是中国古代的博雅学院。
与理学的批判、质疑、讲学传统相仿,欧美的博雅教育,最重学生的讨论课。在表达、倾听、批评、回应、妥协、和反思中,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尊重理解别人,最终在集体的综合之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价值观。
所以美国的大学,往往要求学生住在校园里,目的在于让课堂中引发的问题,自由地延续到食堂里、宿舍里、草坪上、图书馆中。伙伴之间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讨论切磋,以塑造独立的人格,正是博雅教育的精华。
▲比如有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把“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
3
承担责任
怒吼的狮子,而非优秀的绵羊
近来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当代的美国精英大学已经脱离了博雅教育的初衷,总是培养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论这样的批评是否正确,它们至少反映了一种观念:博雅教育,应该培养出一种有着强烈社会参与意识的人才。
这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精神完全契合。中国古代,几乎从来没有像希腊那样的“坐在椅子上的哲学家”(arm chair philosopher)。几乎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改善社会这个目标。
儒家教育,从来都不是培养“优秀的绵羊”,而是塑造“怒吼的狮子”。
参照前引美国大学联合会关于博雅教育的宣言,会发现传统中国儒家学者,从来都充满了“强烈的价值观,伦理观念,和投入社会的精神。”在白鹿洞书院中,在东林书院中,对古代经典的讨论,始终以一种“伦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的方式出现。学习的目的,是让参与者深刻理解社会,理解自己,最终塑造自己的价值观,热诚地投入到社会改造中去。
在最激进的儒家学者比如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仅应该成为教育机构;投入社会的精神,逻辑上应该让学校演变成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把理想中的学校描述成类似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议会的机构。在帝国首都,皇帝必须定期去太学接受校长和学生的监督评论;在地方,县官也必须定期去学校述职,如果地方官表现不好,学生们可以哄他下台。
这也表明,早在与西方接触之前,中国就有自己本土的开明政治传统。而且,这种政治的传统,一直与中国传统的博雅教育理念,紧密相联。
如果实在无法改变政治,传统社会的士人还可以从政治中退却,转而投入乡村社会的改造中去。从宋代以来,无论政治上是否得志,无数士大夫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声望、学识、和财力,为家乡修桥补路、兴建义仓(就是在灾荒年间救济灾民的非政府组织),兴办义学(相当于古代民间的希望工程,让穷孩子免费上学),兴修水利,赈灾剿匪,组织庙会祭祖等社区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热诚地投入各种公益事业中去。
成长于博雅传统中的君子,不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有“强烈的价值观,和投入社会的精神”,才能算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左:十九世纪晚叶的荒政专家谭钟麟,建造富义仓。
右:义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始于名相范仲淹,是一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学校。
后记传统,需要有选择地回归正如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提倡博雅教育也并不意味着复制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如果我们对传统保持尊重,认真地考察本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博雅教育,并不是西方独有的传统。博雅教育的精髓,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中,在许多被忽略却重要的历史时刻,总能顽强的开花结果,薪火相传。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到“博雅”这个词的本意,会发现:“博学“而且“优雅”的君子,本来就是传统中国的高尚理想。“博雅”教育,也许只是提醒我们回到传统中去而已。
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对于传统,做一种有选择的现代创造。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古老传统——比如商鞅和韩非子的法治——都值得提倡。
点击以下标题,观看"专栏"栏目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