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欧洲留学生妈妈: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留学吗?

Frost 爸爸真棒 2021-01-11

本文作者Frost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从事法律职业,现在是4岁女孩的妈妈。身为前留学生和家长,她觉得,现代父母对孩子的第一希望,恐怕并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在面对充满挑战的复杂社会时,更有判断力、更加安然。而这,正是欧洲留学能带给人的最好礼物。

▲作者曾就读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距离我在英国读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7年,在此期间,我经历了寻找合意的工作,结识从德国读书归来的孩子爸、结婚生子……虽然在英国的日子并不长,但随着时间经过,反而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留学岁月给我带来的影响。

而在这7年中,身边的家长们不止一次地询问过我这几个问题:

  •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学?

  • 留学到底值不值?

  • 欧洲留学和美国留学有什么不同?

作为曾经的留学生、现在的家长,我在这几个问题上的观点可能和流行的看法有些差异。下面就让我来讲讲自己的感受吧。

1

有“主观动力”的孩子才适合留学

大家可能都会同意:那些精神独立性强,自律能力较好,具备一定的开放性、沟通交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比较适合出国留学。但我想说的是:

如果孩子本身具有很强烈的留学意愿和主观动力,哪怕以上条件暂时有不足之处,都可以通过孩子的努力去尽快克服。

我在伦敦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姑娘,她跟我说:

我当年如果待在国内的话,老实说可能连三本也上不了。但是在英国读书时,可能是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也可能是负担没有那么重了,反而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就像忽然开了窍一样!”

在读本科的时候,她又对法律发生了浓厚兴趣,经过一番努力转换专业,成功的在伦敦通过相关考试,获得了英国律师资格。这位姑娘的经历,就是“主观动力”的好例子。 

相反的,如果孩子本身出国意愿并不强烈,甚至在精神上对父母还有较高的依赖,在目标制定、日程安排、生活作息上都指望父母盯着,那么就要好好考虑是否让孩子在高中阶段留学。

同时,国外的课程较为侧重孩子自身的思考能力,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也比较多元,如果只是靠刷题刷出标化英语考试成绩,而英文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又只能接受单一的社会价值观,那么国外的学习或者生活,对孩子来说,在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件痛苦的事。 

如果对孩子有出国就读高中或者本科的期望,那么应该尽早培养孩子的精神独立性和生活独立能力,也需要家长尽早就留学与否作出决定——毕竟国内的应试方法和出国的应试方法,也是两种不同的路线。

▲留学欧洲,莎士比亚爱好者可以去访问Donmar House

2

留学这项投资到底值不值?

这个问题,是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会思考的问题。就读国外高中或者大学,所需费用自然不菲,家长将费用或者经济上的投资回报比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是非常自然的事。在我看来,投资回报比是理性衡量孩子留学与否的重要因素,但它不应该成为第一考量因素——除非留学费用支出会严重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

如果仅从投资回报比出发,我们大概都知道,最佳选择是拿这笔钱去购买学区房、具有投资潜力的近郊住宅或者作其他投资,而不是让孩子留学。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以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房产价格而言,即使“卖房留学”,对于父母来说,也不过是房子面积、地段的变化,如果投资得法,在家庭资产配置和增值方面,并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同时,有的家长选择了一条更积极的路——自己申请学校,与孩子一起留学。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如此;孩子的父亲与孩子一起去了美国,孩子读本科,父亲读硕士,双方彼此鼓励,一起度过第一年稍显艰难的过渡期。在就读期间,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父亲也借机扩展了自身的人脉和业务范围,可谓教育投资和家庭收入的双赢策略。

现在媒体经常会有“海龟变海带”的报道,似乎留学的家庭普遍成了冤大头。但是这些报道的偏颇之处在于:

一是仅仅报道部分留学生“找工作难”,但是没有关注更多留学生职业生涯后续发展情况;

二是把“找工作难“片面归因于留学经历;

三是暗示部分家庭”卖房出国”,丧失房价上涨时的资产积累机会。

诚然,一张海外高校的文凭并不是高薪工作的充分条件,但是留学生活对于孩子独立性、学术能力甚至潜在工作能力的磨炼,对于通识和人格的培养,也是国内一般的高校难以达到的。

这些能力,在求职时也许因种种原因未能显现(比如有的大型国企的HR会将海外学校人为等同于211学校,尽管这些学校的学术能力和教育水平绝不止普通211高校水准),但是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这些能力必然会让他们得到较快的上升。

在一些较为特殊的领域,比如外贸、金融等行业内,海归的后续发展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从真正考虑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专业仍需要以孩子自身的意愿为主。

3

留学到底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影响?

抛去经济回报不谈,留学经历对于孩子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也更可能影响到再下一代的教育。以我的体会来说,留学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学术素养

我和娃爸本科都就读于国内名列前茅的高校,我学习社会科学,娃爸学习计算机工程。就我而言,在社会科学的学术严谨性、学科的历史脉络、现实发展等整体架构方面,国外高校优势更加明显。认真学习一门学科的学生,完全可以对该门学科有着“打通了任督二脉”的理解。

目前国内一般高校教育与学术界仍存在不少吃二手馍、三手馍的现象,对于学术问题人云亦云、彼此引用,缺乏对问题历史脉络、发展趋势的清晰了解。而在国外排名稍好的一些高校就读,则可以基本避免这一问题。

娃爸也认为,德国高校课程与国内相比,

一是在于理论课程较为精深,甚至只有少数有能力和意愿作理论研究的人才能学好,其余的人与他们距离极大;

二是实践课程极其实用,注重每一个项目的细节都由自己独立完成。

我在伦敦读书时候结识的好友(现在她已经成为了小家伙的干妈)在法国获得工程硕士学位,也认为法国工科教育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会出现国内大学里常见的教材落后实际应用若干年的情况,而是把正在应用中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教给学生,并且在教学计划中提供足够的企业实习机会。

学生在毕业时,大多对自己即将进入的领域有所了解,也对自己掌握的职业技能很有信心,有助于制定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                                              

▲与好友一起旅行的意大利小城贝尔加莫

2扩展通识素养

国外高中和本科中涉及的阅读面相当广泛,自不待言。同时,身处于国外的生活环境中,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各种艺术和美的熏陶。在欧洲读书的留学生们对此想必都深有体会。

以我自己来说,我本来对绘画艺术所知甚少,但是在伦敦读书期间,借着天时地利,游历了英国与欧洲各大城市的博物馆。渐渐的,我看到馆藏画作就能基本看出大致风格和形成年代,也丰富了自己对于各种类型的作品的欣赏能力。

之前在读毛姆小说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对于El Greco画作的推崇,但是当我站在Prado博物馆的原作前,才能感受到画家独特视角的魅力;又比如在英国国家美术馆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素描之前油然而生的感动,在梵蒂冈使徒宫的《雅典学院》之前深切感受到对于人类理性之光的赞颂——这些几乎只有在当时、当地看到原作之后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当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博物馆也与谷歌进行合作,将馆藏珍品的高清大图、馆内全景放在Google Art Project上,供全世界人民欣赏;但是屏幕给人的审美体验毕竟有限,与身临其境相比,还是略微差了一些。 

▲《宫娥图》和El Greco画作的独特视角魅力,也许只有在Prado才能感受到

对当地语言文化更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很方便的观看到各种演出,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和语言的理解。比如伦敦就是著名的文化中心,剧院如林,适合各种喜好的观众。

莎士比亚的爱好者可以去环球剧院,或者其他改编水平较好的剧院如Donmar House;如果想看一看歌剧魅影,也可以直接去Her Majesty Theatre。

我在上文提及的好友,则是在法国读书期间形成了对于芭蕾艺术的热爱,多次去巴黎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和莫斯科大剧院去看芭蕾演出——而这些仅仅是出于她真诚的热爱之情,在当地文化背景下也很自然,并不是作为博取优越感的资本(以她的话说:其实欧洲人民爱看芭蕾,和东北人民爱看二人转,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在这个基础上,她也加深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艺术表演的鉴赏力。我们曾经一起看《幻灭》的芭蕾舞剧,她的评论和分析让我也打开了一扇欣赏新的艺术的大门。

这些浸入式的素养都无法直接折算成金钱收入,但是对于个人素养、幸福感、甚至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影响,都不可以简单去用金钱衡量。

▲巴黎歌剧院

3人格成长

这是留学经历中最隐性、也是最深远的一项影响。

留学生涯中养成的学术严谨性、研究问题时追根溯源的习惯、个人生活中的规则意识、界限意识,都将是伴随着孩子一生的财富。

同时,在欧洲相对纯净的学术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孩子们也能放下一些功利心,纯粹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就我来说,似乎正是那一年的经历,又让我恢复了一些幼时才有的求知欲望和持续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夜灯下,你会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同时,功利心、虚荣心固然是世俗的成功意义上不可缺少的动因,但在浮躁的社会中,如果全然将自我实现定义为外界物质生活的优越,那么这种欲望和不安感会犹如推动西西弗斯之石,永无停息之时。

我们都知道,收入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幸福度并不会单纯因为收入上升而增加,而对幸福程度贡献更大的,往往是非经济的因素:

是不是有真正的对于世界的热爱?

是不是有一两桩真心投入的爱好?

是不是能够偶尔从日常生活超脱出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是不是能够积极的欣赏多元的文化,从人类各种宝贵的精神遗产中获得滋养,而不是在营营业业中固步自封?

当然,这些能力、素养,并不是必须通过留学才能获得。但古人有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坐困书宅或者眼光经历限于一时一地,与“行万里路”带来的人生体验来说,确实无法相提并论。

当一个人见过世界之大之美,也明白这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时,往往能够更为平和,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的得失;也更能有充足的内在力量,既能发自内心的享受丰盛的生活,也有充足的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苦厄。

这样的人生体验,不仅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深厚根基,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以及更为心平气和的面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我认为,这种细水长流的力量,才是留学经历最为宝贵的内容之一。

▲“陆地之始,海洋之止”,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的罗卡角,提醒我们世界的广阔和探索的勇气

就我所见,身边有过欧洲留学经历的朋友们,在面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时往往比较安然(当然他们的教育程度、阶层水平已经超出平均水准),而在确定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会对目标更加清晰,也能较好的在家庭和事业中保持平衡。

毕竟,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第一希望,恐怕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更加丰盛的生活”;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在时代的大潮中能够保持一些自我,能够学会在世俗成功之外自然品尝生活和文化硕果,那么欧洲留学仍然是一个好选择。

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更多关于欧洲留学的精彩文章:

《全球最值得膜拜的顶尖中学都在哪儿?》

《别让留学害了孩子!一个留学生最诚恳的建议:想清这些再准备出国》

《留学海外,社交上如何闯关,打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