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音渐逝 爱恨悠悠——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11)

2017-03-18 阿康 图说老电影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主题小说,也是王心刚唯一的一部爱情悱恻的影片。

第一次看电影《伤逝》是在一九八一年的冬天,伴着寒冷的北风看完《伤逝》,当时郁结伤感的情绪犹如飘荡的寒风在心中久久不散。今天重看时,郁结与伤感依旧。



无法用文字来形容我对《伤逝》的偏爱,这篇文笔优美、文思隐晦的小说,不同的心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完全读透小说那藏在字里行间的精髓。主人公的结局无疑是个悲剧,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爱情悲剧。我不想阐述这悲剧的根由,这似乎是个太深的论题。我只是想,爱情可以浪漫,可以激情,可以温馨,可以伤痛,可以简单,可以深刻,还可以让我们来解析。是的,解析!也许我们的解析永远只会是别人的爱情,而我们自己正经历着的、或心伤或缠绵或世俗的爱情却是我们自己也不愿去解析、不愿去推敲的。是承受不起,还是惟恐亵渎了我们关于爱情的理想?谁又能超脱局外、洞悉我们爱情表象之下的一切?涓生子君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一个萦绕于我们曾经年轻的心头的一个扑朔迷离的梦。这样的主题、笔触于鲁迅是一个例外,这样的角色、风格于王心刚也是一个例外——不再年轻的他,成功地走过涓生这根年轻的钢丝,走过涓生迷朦而遥远的心路。在王心刚众多的银幕形象中,这个涓生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人们似乎更多的还是记着他那些英雄人物的角色。但我觉得应该特别感谢水华导演,他把涓生这个角色给了王心刚,是因为他看到了先生精湛的演技,还是为了弥补成岗那擦肩而过的遗憾呢?不管怎样,很庆幸是王心刚扮演了涓生,先生以他非凡的表演,以他人生的积淀为我们诠释解析了这个梦。如果说王心刚从前的角色多少是沾了英雄人物的光,那么这个涓生则完全是因为先生的演绎,生动地立在了我们面前。他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有些遥远而模糊的身影,而是一个真实的、懦弱的、带了忧郁、彷徨而又忏悔的小知识分子。想到大榕树下浩然荡气的常青,再看看眼前这个怯弱自私的涓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卓越的演员。



一般而言,由小说改编成电影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况且,《伤逝》这部短篇小说,主要人物就两个,又没有波澜曲折的戏剧冲突,这在改编上已经具有极大的难度。再要把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似乎就更难了。但是,我以为先生的卓越也正在这里了。在电影《伤逝》里,他藏匿起他骨子里硬朗坚毅的军人锋芒,脱胎换骨地演绎了一个五四时期彷徨、懦弱的青年知识分子。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影片,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动作场面,没有众多的人物关系,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感传递更多的是靠油画般的镜头、细微化的表情、哲理性的旁白来表现的。夜阑人静的时候,你沉下心来,静静倾听王心刚那富于磁力的、沉厚的话外音,看着涓生伤情寻觅的眼神,伴着影片中淅沥的雨声、孤单的更声、幽暗的画面进入一个悲凉的世界。八十多年前的一幅爱情画卷,悔恨的涓生,凄美的子君,他们的故事就这样透过涓生滴落的泪水缓缓流淌出来。



我最初并不喜欢涓生这个人物的,在我潜意识里,对子君,涓生似乎有点“始乱终弃”的意味。尽管这个“弃”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他终究是弃了。站在女性的角度看,对涓生的怨愤是第一位的,这种怨愤的心情让我对涓生难以产生同情。当生存的压力袭来,他自私地将子君推回到她父亲那个严酷无爱的封建家庭,使她“虽然想在威严和冷眼下走着所谓人生的路,但是已经不能了——在这大地弥漫着浊雾、天空沾满了血污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可以说,是涓生的懦弱与自私,直接造成了子君的死亡。女主角的死亡,注定了这场爱情成为一个悲剧,连挽回弥补的余地都没有。也唯如此,才有了涓生后来深刻的反思与悔恨。诚然,涓生是一个性格复杂、感觉细腻的人,而王心刚的表演,将涓生的复杂心理、情感的细微变化逐次呈现出来。影片中涓生没有太多的肢体动作,更多的是靠他的眼神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所思所想,他的眼神时而爱恋、时而羞怯、时而茫然、时而幽愤、时而狠绝、时而冷漠。这些飘忽闪烁的眼神,恰是涓生不同时段内心的真实反映。



小说中有许多涓生的心理描写,影片在改编时插入大量旁白来强化主人公的心理表现,所以声音的塑造在这部影片中变得如此突显与重要。王心刚用或沉厚、或低哑、或明亮、或颤抖的嗓音来处理那些旁白,他的音语有时轻快,有时激昂,有时悲泣,有时哀鸣,他让那些旁白具有强烈的穿透力、感染力、生命力,使得涓生的旁白,已然成为片中第二男主角。


纵观全片,涓生的表演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影片的前半部分为第一阶段,明朗、轻快与安宁。

影片的中、后部分为第二阶段,平淡、冷漠与决绝。

影片的尾声部分为第三阶段,悲哀、悔恨与反思。

这三个阶段其实也正好反映了涓生与子君情感走过的三个时期。



故事的伊始是美丽的,涓生与子君一块儿读书、一块儿看话剧、一块儿谈文学谈理想、一块儿散步……他把他的快乐与子君分享,把他的思考与子君共鸣。这个时期的涓生,陶醉于个性解放的舒畅里,沉浸在自由恋爱的幸福中。他的心,如同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在涓生眼里,天碧蓝、花艳丽,树翠绿,所以涓生在第一阶段呈现出的是明朗、俊雅、温情的一面。他敏感、细腻、温和、体贴。王心刚用温柔的眼神、思念的神色、略带羞涩的微笑,时而忐忑、时而牵挂、时而欣喜的表情,来表现涓生这一时期的快乐与幸福感。他的脸上有一种年轻明朗的光彩,这是全剧中涓生最亮丽最阳光的时期。



《伤逝》虽然是一部爱情片,但关于爱情,全片没有直白的对话,没有激情的动作,全靠演员的眼神及面部表情来表现。王心刚与林盈互动的表演,将涓生子君的爱情表现得含蓄、温馨、隽永。影片中有一个绕毛线的细节,一共出现了两次,堪称点睛之笔。这细节所表现的一次是爱的宣言,另一次却是爱的决裂。先说它的第一次,子君涓生相对而坐,子君手里拿着毛线团缠绕着,涓生两手支撑着毛线,心思却全不在毛线上,满脑子想着如何向子君求婚。他忐忑、优柔、犹豫,毛线卡在手里依然不知。子君用手轻轻带了一下,涓生回过神,有些张皇,含情的双目瞥了子君一眼,子君用羞涩期待的目光回应他,给了他勇气,让他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这里,两位演员的眼神交流特别到位,特别是王心刚的眼神,就如一首诗中写到的:“最是那惊鸿一瞥,爱正如彼岸盛开的烟花……”,这个“最是那惊鸿一瞥”的眼神,应该是王心刚唯一的一个史无前例的眼神,我敢说,从此以后也再没有过这样的眼神了。这个眼神属于涓生,也只能属于涓生。



我还特别喜欢涓生子君在桃林里漫步的那个场景。放眼望去,一片粉白的桃树林,涓生子君行走在粉色的浪漫里,依偎的身影若隐若现。那满目粉白的桃花,是他们纯洁爱情的象征呢。这个时期的涓生,是温柔、深情、宽厚的。请千万留意这一个细节:下班回家的涓生,被子君拉着看她喂养的几只小油鸡,子君撒娇地问涓生:看咱家几口了?涓生那一声“什么呢”,话音里含了溺爱,特别的温柔,配合他的表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情随和、宠爱妻子的丈夫。那是王心刚演绎的最柔情的一个瞬间吧。



清脆的皮鞋声、坚定的脚步、骄傲的眼神,是子君也是涓生对爱情坚定无畏的追求。他们蔑视旁人的冷眼,满怀希望地在吉兆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度过了一段安宁平静的幸福时光。他们依偎在圣洁的月光下,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祈愿他们的爱永生。

一片安宁!



安宁是会被打破的,从和谐、平静、安宁,到平乏、麻木和困顿,涓生子君的爱情进入到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影片中篇幅最长、也是最难表现的。爱情度过了它的蜜月期,新鲜感逐渐消失,接踵而来的是真实的生活,与房东小官太太的矛盾开始了,家长理短出来了,流言蜚语使涓生失掉了他们小家赖以生活的工作,最后生活的拮据也来了。在初起的平乏时,涓生还是心疼子君的,寄望于要雇一个女工来解脱子君的劳顿。而子君呢,沉陷于每日的生活琐事,做饭、洗衣、养油鸡……子君的悲哀其实也恰恰在这里了,她勇敢地冲出父亲那个封建的大家庭,却把自己关进了吉兆胡同的这个小家,耿耿于油鸡的谷子、阿随的瘦弱。“她已多日不看书,神情也倦怠起来”,涓生与子君已经没有时间进行交流了,两人的隔阂也渐渐深起来。这种隔阂是可怕的,涓生渐渐的焦虑、沉默、漠然,王心刚的表演也随着涓生的心理变化而变化,没有了明朗的笑容,曾经的光泽黯淡下来,脸上也开始有了苍老的印记,甚至于有了嘲弄般的冷笑。



面对涓生的解职,他们也抗争过,当一切努力都变成徒劳时,涓生自己也怯弱了。当油鸡已变成他们餐桌上的菜肴时,阿随也养不起了。

弃阿随一段,小说里就这么简单的几句:“倘使插了草标到庙市去出卖,也许能得几文钱罢,然而我们都不能,也不愿这样做。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影片里的这一段,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寒风嗍号,枯叶飘零,涓生抱了小狗阿随,走到远郊去放掉它。涓生把阿随推到一个小土堆下,扬起的尘土使人心酸。瘦小的阿随只能仰着小脑袋对着涓生“汪汪”的哀鸣,涓生眼里闪过不忍,但还是离开了。旷野里,忠心的阿随追逐着涓生迟疑的脚步。当阿随追上涓生时,怯怯地又不敢太靠近涓生的样子特别让人哀怜。看着这样的情景,伤心的不仅仅是涓生了。涓生缓缓回过身,哀怜地望着阿随,蹲下身子,轻抚着阿随。他迟疑着,仍旧用布巾将阿随包好,折返回去,选了一个大土坑,将阿随又推了下去。可怜的阿随是再也上不来了,至少是当时。它哀叫着,跳跃着,希望能跳出这个土坑。这个场景让我竟自落下泪来,涓生眼里的悲怜与绝意,亦让我久久不忘。我以为这是改编中最煽情的一段,也是承上启下的一段。返家的路途中,涓生目睹洋人与大帅的淫威,愤而执笔,写下《洋狗大帅和国人》一文,这是影片中唯一一处表现涓生兼具社会责任感的情节,也是涓生性格的拓展,为涓生后来的深刻反省埋下伏笔。而送走阿随,子君从此愈加的颓丧,这又加速了涓生离弃子君的决意。



“没什么,——什么也没有。”当女人这样回答她的爱人的话时,已经就是很有什么了。涓生是听懂了子君话里的话,但他只能用一声深重的叹息来表达内心的无奈。

子君又开始绕毛线了,一幅同样的画面,但俩人的心境与先前已完全不同了,沉闷的场面令人窒息。子君的眼神里是询问与忧心,涓生的神情里,却是冷漠与自私,他甚至不敢对视子君的眼神了。同样的,毛线被卡住了,子君用手一拉,毛线断了。他们俩的爱情之线,也断了。这里,王心刚赋予涓生漠然的眼神,这眼神里甚至闪过一丝寒光——他内心的爱消逝了。



是的,涓生对子君的爱已经消逝,但他却还要为自己找一个堂皇的籍口:“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战士,也难以战斗,只能一同灭亡。我觉得新的希望便在于我们的分离,我们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着。”这一点也是我最不能同情涓生的因由。当涓生说出“这种生活我们必须结束了,你可以毫无顾虑的勇往直前了”时,子君的世界彻底垮了。子君当初的勇敢是因为有涓生的爱,当她追随他而去的时候,她以为她拥抱了整个世界。而此时当她的所爱说出绝情的话,她的世界便毁灭了,一如死亡。



是的,这时候的子君其实已经死了,哀莫大于心死,她滞呆的脸色代表着她万念俱灰的心。在这个片段里,王心刚用郑重的语气、飘忽的眼神、木然的表情、不安的走动,从声、情、形全方位的切合,将涓生的自私怯弱,还有他的那点所谓的真实,层层剥离,呈现在银幕上的光影里。这个时候的涓生实在让人生恨。



影片的尾声无疑是第三阶段了,这个阶段是涓生的反思期。在子君走后的莫大的虚空里,涓生受到一次次灵魂的撞击。子君离开了吉兆胡同,又回到她父亲的封建家庭。临走时,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却将仅有的几个铜板、食品全部留给了涓生。善良的子君,用自己无声的举动,给了涓生灵魂的第一次撞击,让涓生第一次留下歉疚的泪水。子君的死,是对涓生灵魂的第二次撞击,而那个“瘦弱的、半死的、满身尘土”的阿随的回来,是对涓生的第三次灵魂撞击。这里,王心刚用了一个较大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幡然悔悟与痛心——涓生猛然仰躺在床上,张开的双臂仿佛要将涓生灵魂深处的窒息肆意撕裂,他迷茫空洞的眼神,望着虚渺的空中,一任死的寂静、冰的凛冽侵蚀他的灵魂。我不禁叹息:涓生,为什么你现在才懂得她的珍贵呢?



其实,《伤逝》带有一点倒叙的意味,它的片头也隶属于第三阶段,这样前后呼应的效果,更突出了涓生忏悔反醒的主题。当画面上一片火海,涓生泣血的悲鸣声起:“我真愿有所谓的地狱、所谓的鬼魂,即使是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去寻觅子君,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就让地狱的毒焰和烈火,猛烈地把我的悔恨和悲哀烧成灰烬吧。”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旁白,如此强烈地冲击着观者的视觉与心灵。涓生,这个带着忧郁气质、细腻内敛、黯然神伤的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现在是觉悟了——“我活着,我要向新的生活跨出第一步!”他不是一个坏男人,他只是太懦弱,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他内心有一种无奈与迷茫。这种无奈与迷茫使他面对困境时没有勇气携子之手,反而片面地认为子君是一个累赘,会拖累他的前行。当他觉悟时,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以悲剧结束了。我们没有理由完全的指责他,也不能为他的错误辩解。“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琼瑶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爱情其实是不存在的。当生存的压力袭来,在爱情面前,我们都是俗人。



今日喧嚣的风潮已经把子君涓生的故事吹落到尘埃一角,还有谁会想起子君凄美的爱情,想起涓生痛悔的日记?子君早已经永远的离去了,涓生孤独的背影也已然消逝于杳杳时空。只有银幕上这一双寻觅的眼眸,这一声痛悔的悲鸣,依然似有似无地撞击着你的心灵,那是先生留给我们的振聩,那是涓生觉悟的灵魂。


(写于 2007-07-08)



《伤逝》片头独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85gxn4zr&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欣赏电影《伤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0184y0aa6&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

穿越时光  记忆永恒|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1)

牧人之子 赤胆诚心——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2)

电波点点 独上危楼——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3)

勐垅沙畔 春风杨柳——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4)

海鹰腾飞 水天空阔——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5)

红色传奇 常青不朽(上)——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6)

红色传奇 常青不朽(中)——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6)

红色传奇 常青不朽(下)——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6)

古城谍影 玉树临风(上)——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7)

古城谍影 玉树临风(下)——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7)

秘密图纸 绿叶红花——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8)

侦察精兵 锐不可当——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9)

绿海之南  木秀于林——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10)


编辑:阿康


图说老电影|关注我  温暖你

以图文形式  诠释老电影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欢迎关注姊妹号:影视剧评


影视剧评|以我眼  观你剧

当代影视作品剧评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