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反思应试教育,高招不能再唱过去的歌谣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订阅哦!
本文全文长22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自新高考落地上海、浙江,已有三年,在全国都急迫等待改革成果和经验分享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在4月19日山东潍坊四中召开的“2017年新高考改革与创新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上,以新高考为切入点,比较了中、美、英、日四国的考试与招生策略。
他认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必然要逐渐走向多维度考察学生全面素质、个性特质,改变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做法,而高中教育也应该改变以往以应试为中心的做法,要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与幸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和助力。
同时,王晓阳总结出了我国目前在考试招生方面,仍需向发达国家借鉴和学习的几大方面。
非学术因素,更能反映学生个性特质和全面素质
为何美国会在招生过程中同时考虑学术因素与非学术因素?王晓阳解释,因为非学术因素是人能力全面体现的过程,是最有教育分量的活动。
美国的非学术因素考察包括面试、学校推荐、课外活动、校友、捐赠、少数族裔(美国平权法案的要求)等多个方面,其中,课外活动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为何中国的高考状元走出国门会屡被名校拒绝,正是由于两国在招生录取方面拥有完全不一样的评价体系。考取高分的学生,在外国名校看来并不一定是最具有培养潜力的孩子。
通常的课堂,是理论教学的过程,考试体现着人的学术能力,这也是传统的智力考核方法。但智力只是人类能力的一部分,而情商、领导力、社交等其他能力,都可能通过课外活动呈现出来。
王晓阳遗憾于中国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孤立考察应试结果即考试分数的层面。学生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的知识,常常没有和其他的知识产生关联,甚至学生在考试之后就完全还给老师。
他指出,这是一种有害的教育,著名哲学家怀德海说这是“惰性知识”。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知行合一,哈佛等世界名校看中的,也正是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时所展现出的个人品质。
中国银川一位高中生,自己注册了一家NGO(非政府组织),与同伴募集了5万本图书,15台电脑,捐给了18所农村小学,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位志愿者在这一平台上做短期支教。虽然这位学生的SAT仅有2000分左右,但哈佛经济系不但录取了他,还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名校的录取标准,是寻找具有影响世界潜力的人,而影响世界首先要看是不是影响了周围的环境。
“我们国家,包括自主招生在内,都仍以分数为主。”王晓阳用“今天的村庄仍然唱着过去的歌谣”来形容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
虽然此次改革中,出现了很多利好转变,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性,也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但素质的考察由于难度很大,在招生过程中能够占有多大的权重仍是未知数。
以多种考试形式选拔创新人才
王晓阳总结出的第二点启示,在于我国可以拥有多重标准的考试形式。
目前在许多中学开展的A-level,正是源自英国中学阶段的大学预科课程。
英国学制为13年,中学阶段的毕业证书考试(GCSE)分为普通水平(O-level)和高级水平(A-level),分别提供给16岁以上学生以及18岁以上学生,考试科目包括技术性与非技术性,有40-50门课程。
虽然中国高考并没有如此多的科目,但在浙江,也已经把通用技术这一门技术性课程加进了高考的选择范围。
英国普通水平的考试类似我国的会考。两种水平的考试都具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实行分卷制,有必做卷和难易不同的选做卷,与目前浙江上海推行的新高考类似的是,考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试卷。大多数科目成绩都包括学校评定部分(20%~25%),成绩分为A至G7等。
英国高校的基本入学条件为:具有5门GCSE或GCE学科考试的合格成绩,其中至少2门为A级考试成绩。GCSE(尤其是A级考试)成绩为最主要的高校录取条件。
王晓阳说,英国的A级水平考试不仅有深度,还覆盖学科的多种能力,每一科考试时间都长达6-9个小时,考核全面且以非选择题为主,因此A-level无论是高教界还是企业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美国的大学先修考试AP、国际文凭考试IB等,诸如此类的高级别考试,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高中与大学携手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未来高招:“统一”与“多样”相结合
在招生制度上,邻国日本有全国统一考试(NCT)与个别学力测试(由高校招生办公室完成,称为AO考试)。全国统一考试用来判定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无文理科之分。
与英国A-level考试截然不同的是,日本统一考试所有科目题型均为客观选择题,具有鲜明的标准化考试特征。
在这里,王晓阳特别提及:是否经济发达程度更高,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会下降。通过对日本与美国高校的观察,事实并非如此。
而由于英国高中有大学预科2年的设置,加上两种水平、多种学科的证书考试,大大分散了升学竞争的压力,因此英国升入大学的考试竞争并不像中国、日本那么激烈。
日本的AO高考也意在改变激烈的大学考试竞争状况。它是一种改变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和学力偏差值的大学入学选拔制度,能够完成高校招生从单一的智能评价向多元的整体评价发生转变,实现选拔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尺度的多元化。考试分为选拔、对话、体验型。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赋予了各大学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和自主裁量权。各大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独创方式,自主决定利用考试中心的学科和科目,或者考生是否必须参加该考试及考试科目。统一考试和高校的单独考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比重,也由高校自由掌握。
王晓阳认为,国家统一考试与高校单独考试相结合,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在时间上推后,并增加了诸多限制,但自主权仍在逐渐扩大,是未来选拔具有突出才能与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新高考改革时特别提出:高考及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将会影响和改变一代学生的命运。教育部将紧密追踪,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新高考改革行列,2018年19省、2019年5省都将启动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为了给更多校长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借鉴,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独家策划了“高考风云”系列报道,将通过高端访谈、深度报道、佳篇有约等多种报道形式,为您的新高考改革之路提供一些思考和灵感,也为即将面临改革的校长们尽一份绵薄之力。
推荐文章
○独家•深度 | 新高考风云变幻,六省市校长“达”者喜、“穷”者忧
○独家·高考风云 | 上海市格致中学张志敏:应对新高考改革,校长没必要焦虑
○两会·独家 |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视频及文字实录)
○独家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但我绝不仅仅是数学
○独家 | 全能校长王俊:“结构教学”,让教育真正变成一门科学
○独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国教育没有前进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重磅推荐)
| 总策划:安 飞
| 作 者:王乙琨
| 来 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