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声】马光远:最大的危险不是房地产,而是改革只剩下“叫”和“做前戏”

2015-12-30 马光远 光远看经济


最大的危险不是房地产,而是改革只剩下“叫”和“做前戏”


文/马光远


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不是产能过剩,不是房子卖不出去,而是民众对改革丧失信心。改革如果逆民众的期待倒退,改革如果只是敷衍和甜言蜜语的哄骗,改革如果只是在做前戏,最终会把解决问题的时间耗尽。学者们如果陶醉于诸如“供给侧”之类的词汇不能自拔,还高潮迭起,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和悲哀。

最近,经济学界在热炒“供给侧”“供给经济学”。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指出,中国的供给经济学,不是美国供给学派的翻版。因为时下中国“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相对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要复杂很多。起码,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被主要国家所承认,只能看2016年能不能按照当时世贸的规则“自动”被承认了。在我看来,中国的“供给侧”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动改革,啃改革的硬骨头。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及“供给侧”是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而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在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在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在社会保障层面,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总之一句话,就是真刀真枪的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

基于此,在确定2016年经济政策的总框架时,改革首次作为五大政策之一被提及,叫“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在改革政策上,强调的是一个“实”字。所谓“实”,就是要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然而,十八大之前的十年,由于改革的停滞,可谓真正的改革“失去的十年”,导致民众对改革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尽管中央深改小组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19次会议,每次会议都会就一些改革重大议题做部署。然而,笔者的观察,这两年来,坊间对于深改小组的会议普遍反应非常平淡,鲜有媒体对此进行深度的关注和评论。其中只有一次会议例外,因为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的方案,引发了一段时间的热议。这种改革碰到的民意的灰心和冷遇是一件大事,值得深思和关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一些改革长期以来止步不前,年年列为重点,年年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民众对改革出现期望上的厌倦、失望和疲劳症。比如,对于民间投资进入垄断领域的问题,每年的口号不外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但具体如何进入,何时进入,却一直没有任何切实有效的办法;

其二,一些举措,依然没有脱离让民众支付成本的改革思维,改革不仅没有给民众带来利益,却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让其受损。比如,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房产税等税收方面的改革举措,名为“结构性减法”,但事实上,税收却年年暴增;

其三,一些改革,既没有量化指标,也没有时间表,民众年复一年看到的,只是“继续深化”,“继续完善”,“进一步理顺”,“稳步推进”,“健全”等一些操作性不强的东西。比如,收入分配改革,几乎是每年的焦点话题,然而,如何破局,如何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还需要真正的有含金量的方案;

其四,一些领域的改革,与真正的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比如,国企改革,集体土地的改革,户籍改革,在大的方向选择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其五,一些改革,缺乏民众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渠道,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关起门来少数人搞,民众缺乏对抗利益集团的途径,改革要么成了作秀,要么成了既得利益者之间划分利益的游戏,挫伤了民众对改革的热忱和积极性。比如成品油价格改革机制既然作为一个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大家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可是,国际油价一大跌,我们要么通过加税,要么直接耍赖皮的手段延缓调价,损害了政策本身的权威和严肃性;

其六,一些改革的方案,仍然存在由被改革者自身出台改革自身方案的尴尬路径。比如,很多领域,发改委事实上是改革的对象,但发改委又是改革的主导部门。而很显然,用刀子割自己的肉,难度是很大的。

的确,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每走一步都很难,民众对改革的期望值和改革本身的进展有较大的落差。总之一句话,每年都听到要改革,要改革,然而,每年都停留在“深化”,“加快”,“研究”,“促进”,“完善”,“强化”,“抓紧”等没有任何硬约束的字眼上,如果改革给老百姓的感觉,就是一直说甜言蜜语,就是一直做前戏,而不真正深入到下一步实质性的举动,百姓对改革的热情是很难持久的。在关键领域不痛下决心推动的结果,就是改革的民意基础越来越薄弱,改革的共识逐渐破裂,这才是中国当下最大的挑战。记得小平南巡20年之际,人民日报也发文疾呼,“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


笔者承认,今天的改革已不同于30多年前,无论是改革的共识和路径,以及改革的难度都超乎想象。比如,就改革的共识而言,30年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人心思变,人心思改,改革对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阶层而言,都是“帕累托改进”,但在今天,渐进式改革本身的天然弊端导致利益群体的分化,经济领域的深层改革更多指向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在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协调及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阻力,而真正希望改革者却鲜有任何参与改革的机会,缺乏改革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承认改革的难度在增加,然而,如果藉此借口就不推动,就在改革上无所事事,则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会断送了改革。同时,由于改革“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也就是容易改的早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点和关键点。因此,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而言,如何改,怎么改,其实是第二位的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责任和魄力,打破改革的僵局。

在当下中国经济处于深度调整的情况下,笔者一直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只是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如果通过真正的改革,建设真正的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倒不是什么产能过剩,房地产,仍然是改革有没有动真格,仍然是老百姓对改革有没有信心。对改革没信心,等于对国家的前途没有信心真正的改革其实不需要每年堆砌一堆新的词汇,“供给侧”如果只是满足于创造新的词汇,如果只是掩饰在改革层面停滞不前的事实。这样的“造词”行为将会葬送改革的大好前程



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这是救中国经济关键的关键。面对时下中国经济的困局,只有真诚的改革,而不是做“前戏”的改革才能救经济。回到80年代吧,把改革的主导权交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去试错,去闯大关。如果改革真的死了,那将是一场真正的危机的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

扫一扫上面这个二维码,阅读好文章
关注马老师的微信公号:光远看经济
QQ群:476675651
原创文章版权归“光远看经济”所有
如需转载,请提前致电助理申请授权:18501010009
往期阅读链接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的原创文章:

①、【大势预测】2016年人民币会大幅度贬值吗?

②、【投资课堂】黄金为什么没有投资价值

③、【经济大势】马光远:中国经济的奇迹终结了吗?

④、【深度分析】马光远:2016年买房靠谱吗?

⑤、 马光远:安邦联手,王石真的赢了?

⑥、【深度】马光远:王石出局的概率有多大?

⑦、【重磅】马光远:美国加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⑧、马光远:中国究竟有多少房子?
⑨、马光远:2016年,中国经济如何突围
⑩、加入SDR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