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非遗创新】与竹共舞,共创嘉华
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旨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和技艺的创新。
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非遗处的大力支持下,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交流创新课程正在火热推进中,让我们来看看设计师跨界专场的情况吧!
20位非遗竹艺传承人
+
6位跨界合作设计师
=
竹艺非遗融合跨界创新课程
肖敏老师与竹艺传承人进行探讨交流
章贡竹雕郭英雄进行创作
竹编工艺莫艳华进行创作
竹编技艺李毓书进行创作
界首竹编王银进行创作
临川篾编工艺徐建元进行创作
非遗跨界创新组一
作品名:《竹·万物生》——竹编创意昆虫
作品说明:天生万物鳞毛虫羽。且于山麓选竹伐竹劈竹,竹细若丝,编织穿插,遂有鸣蝉蟋蟀蜻蜓之栩栩如生,以银仿竹,更增其精致奢华之意,可用作胸针之物。往日之竹编手镯,只为老艺人之闲暇偶作,哄孩童而已,以银替竹或银竹相伴,虽不改手镯之编法,成品保有原工艺之趣味与精致之余,更合时尚之风。
非遗跨界创新组二
作品名:《竹编玻璃盖碗》
竹编玻璃盖碗利用极细的竹篾材料,在盖碗上进行编织。使得玻璃的晶莹剔透展现地更加精致隽永,而当热水倒进碗中,碗外的竹篾也很好地形成了隔热层,从而达到隔热效果。设计师和传承人觉得传统工艺在过去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形成,普遍存在材质单一,手工成分较重等特点,较少应用于新时代的日常产品上,他们试图想要让竹编这门艺术形式历久长青,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加广泛地服务于群众的诉求。
非遗跨界创新组三
作品名:【梅兰竹菊】系列——竹刻皮具
作品说明:设计师根据四位老师的不同雕刻手法,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作品。其中留青竹刻包银做成皮具上的装饰包扣,深浮雕竹刻内部镶银做成手镯,即可防止竹裂又具装饰性。
非遗跨界创新组四
作品名:《绽放山城》——竹编腰带
作品说明:她从山城而来,带着朴素的心,用指尖编织情怀,竹艺在华灯璀璨的上海绽放盛开,在腰间上编绘绚丽的梦想。
非遗跨界创新组五
作品名:《儿童平衡车》——竹编平衡车
作品说明:这款跨界合作的儿童平衡车, 是将竹条加热增加其弯曲塑形的灵活度后,再制作出幼儿比例的自行车。设计师和传承人最初合作的灵感来源,是因为彼此都有孩子,想为孩子设计一些有设计感的玩具。儿童平衡车利用了竹子轻、韧性好的特点,而且用竹子弯曲的灵活度塑形为一辆酷且好玩的童车,它没有链条,没有蹬条,仅靠脚蹬,这样的设计为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
非遗跨界创新组六
作品名: 《霞缕竹韵》系列——竹编服饰
作品说明:霞,有着日出日落之时无限多彩的焕美,缕,有着衣、鞋的谐音和字面联想,也有手工匠心的千丝万缕,也有细细竹丝编制的千丝万缕。“霞缕”蕴含古诗词的意境,“竹韵”是传承人竹编手艺的蕴意。设计师携手竹编传承艺人,将传统的竹编手艺运用在时尚的服装鞋履廓形之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竹编艺人用淡淡的青色和黑色相间的竹丝进行编织,设计师通过特殊的工艺将“编织竹丝片”运用在服饰、鞋履之上。这种工艺的制作细节目前还在尝试中。尤其是手工编织特殊技艺的传承创新研究实践,期待探索走出设计制作中国人高级定制奢侈品衣服、鞋履的创新之路。
非遗跨界创新组七
作品名: 《竹箱包+泡泡的包装》
竹箱包利用竹编材料,设计师与传承人想赋予竹编的物品更多实用的功能,内部利用竹隔板区分出包内的格局与内衬,且使用皮革材质作出品质感与耐磨度性质,上面附加了弹性皮筋稳固箱内的物品。他们觉得传统工艺的艺术形式需要创新,而现代工业设计需要传统文化和工艺为之提供养分,这二者刚好是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交流对接的碰撞。
非遗跨界创新组八
作品名:《竹·山见青》——竹绢皮包
作品说明:上善若水,水性至柔,润物细无声,竹乃有节。掌有快刀,劈竹为丝,蚕丝为经,织竹为绢;脱意于青绿山水,再取蚕丝打籽作绣,层峦叠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个手包,有竹,有蚕,有皮,可织,可编,可缝,亦可见东方生活美学。设计师与传承人商定竹帘之高端为竹绢,可用其通透之特性结合传统刺绣,加之手缝皮包工艺,作一款本土手工美学的包包。
非遗合作创作组
作品名:《和合·韵》——翻簧竹雕创意女包
作品说明:作品利用黄岩翻簧竹雕、竹帘和普通麻布以及竹子的巧妙结合。作品由两层布构成,正面中心采用翻簧竹雕圆屏,四周用麻布包边,展现的是翻簧竹雕的古韵之美,图案为水仙,以线刻和火烙两种技法结合,表现以高洁,典雅之感。底部以传统竹帘铺底,即保护又美观,又体现出了包的多元化材料。包带直接采用毛竹劈以篾条,简约而不失风韵。
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为研修班学员拍摄纪录片
责任编辑:逄继青
文字编辑:梁鑫鑫
图文校对:朱艺芸
文字排版:张夏梦
摄影:朱 晔
竹艺研修班非遗跨界创新课程工作人员:
综合创作课程指导:肖敏
跨界设计策划:章莉莉
跨界合作设计师:宋连生、何然、苗海燕、周爱华、施军燕
现场班导师:金丹、朱艺芸
现场学生助理:张潇、俞其榕、张夏梦、梁鑫鑫、张晓萍
设计师助理:梁鑫鑫、张夏梦、张晓萍、朱艺芸、金丹
摄影:朱晔
摄像:闪匡
往期PACC中国非遗国际跨界交流报道:
敬请关注公共艺术创意生活微信公众号,了解PACC最新资讯!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都市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