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CC非遗创新】一场关于染织绣的指尖舞蹈

PACC 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2-06-09

一场关于染织绣的指尖舞蹈

一次创意跨界与非遗之美的相遇




“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染织绣研修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研培学习,在完成理论学习和考察的基础上,20位染织绣传承人们在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始了为期十天的综合创作,还有多位设计师倾力加盟,与传承人进行跨界合作,展开创意与手艺的精彩结合。



 


跨界合作,弘扬非遗之美



从缂丝织制、桃源刺绣、纺染织绣到扎染技艺、手工织锦,来自全国各地的染织绣非遗传承人们各怀绝技,设计师们也拥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的创造性,传承人和设计师的跨界合作,旨在以精彩的创意呈现优秀的手艺,打造出兼具审美与实用性的作品,让非遗回归日常,在人们的使用中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不仅仅是设计师与传承人的跨界合作,我们的研究生们也加入了各个团队一起进行创作。



小编精选出十三组的跨界创作,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其中令人期待创作吧!




非遗跨界创新第一组


衣锦针法  吉祥如意



《情愫锦纹》系列作品是吴玉英与燕慕海派旗袍设计师苗海燕、sheme高级定制女鞋设计师李丹的携手共创之作。以蜀绣“衣锦纹针法”中的针法组合绣出中国传统如意云纹图案,精致的“衣锦纹”刺绣镶嵌在充满海派经典款式旗袍领口前胸上,让蜀绣的西域韵味与海派风情相融于一身。


 

高端定制手工女鞋的设计,在款式廓形保留了完整的如意云纹结构,巧妙的结合口门造型,独立延续伸展装饰应用于鞋子正前方,别致独特。





非遗跨界创新第二组


富贵牡丹  国色天香




手艺人宋连生与王建江、黄辉合作的手工刺绣包包,包包的正反两面均绣有富贵牡丹的图案,两朵牡丹看上去并无区别,但正面的牡丹是由寸缕寸金的缂丝工艺完成,反面则是由典雅精湛的顾绣工艺完成,做工细腻精致,以线为笔,将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描绘的栩栩如生。






非遗跨界创新第三组


光影苗锦  数纱银饰



设计师何然与韦厚珍合作创作布依族包包与灯具系列。小巧而精致的灯,外部由布依族片装饰而成,灯光透出绣片,沿着线与线之间微小的间隙透出光亮来,营造出朦胧唯美的氛围。借着灯光,也可仔细观赏绣片上的图案与纹路,感悟布依族非遗染织绣技艺的魅力。





设计师与何然与李朝芬合作创作苗族首饰系列,手工织就的苗族绣片镶嵌于银色的耳环、项链之中,构成质感十足的精致首饰,暗色调的苗绣片与明亮的银色边框,形成了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苗绣片上的图案,也让配饰多了一分耐人寻味的美感。





非遗跨界创新第四组


缤纷黎锦  割绒土布



应敏与黎族传统纺染织传承人创作黎族织锦创艺包包系列文创作品。黎族织锦技艺源远流长,在没有文字的年代,黎族人民用织绣代替文字记录历史。现在,黎族织锦以包包和文创作品为载体,呈现出浪漫的色彩与精美的花纹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异乡的古老文化之魅。







土布设计传承人,余姚土布合作文创包包一丝一缕的棉线,纵横交织中沉淀出了岁月的质感。应敏与土布传承人利用这种柔软的材料,探索它在日常中的表达方式,在设计中融入流行元素,契合当代审美,让古老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绽放生命力。





非遗跨界创新第五组


炫彩鹦鹉  乱针刺绣



苗海燕与苏绣传承人张莉合作,在针线翻飞中,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跃然布上,青绿系颜色运用的炉火纯青,在色彩的层层渐变中,可见传承人刺绣工艺的细腻与精致。





非遗跨界创新第六组


扎染艺术  魔幻空间




郑仕梁与扎染技艺传承人王奕蓉合作的灯具,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巨大的织绣图案,弥漫着狂野而朴实的气息。构图极具艺术性,纹样丰富,气韵生动,流淌在手上的技艺让一块绣布拥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非遗跨界创新第七组


娃圈服饰  非遗时尚



布偶是每个女孩儿时最梦幻的伙伴。当布偶穿上了一件由传承人一针一线用心缝制而成的衣服时,这份梦幻与感动会更增加一分。设计师徐加佳与六位传承人共同创作,在这些衣服中,融入了依族蜡染、刺绣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扎染技艺、缂丝织制技艺、南通仿真绣顾绣、天鹅绒织造技艺等多种传统非遗技艺,单纯明朗的色彩不仅装点了娃娃,更装点了一个美丽的童年童话。





非遗跨界创新第八组


棉纺技艺  空间艺术




来自乌泥泾的蜡染与棉纺织技艺,以艺术装置这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姚舰与传承人石璐微敢于打破传统的创意巧思,探索非遗技艺的全新的呈现方式,让传统成为时尚,成为艺术。





非遗跨界创新第九组


金鱼牡丹  刺绣手包




李依蔓与传承人罗明华合作,蓝色与白色这样清新淡雅的配色,让这只独特的金鱼在钱包上嬉游,恰好应了那句“飞针走线巧盘花”的民谣。颜色稍深的头部映衬着淡蓝的鱼身,桃源刺绣的古朴、神秘与充满灵性的气质悉数呈现在眼前。








非遗跨界创新第十组


蓝白世界  朴素人生



三位传承人合作以扎染、蜡染非遗技艺制作而成的门帘,格调素雅,清新悦目。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染织技艺,因为人们对美的追求而诞生,如今运用于现代日常居家生活中,将中华传统之美一脉相承。






非遗跨界创新第十一组


潮酷织绣  时尚达人



蜀绣针法严谨,逼真传神,黎族纺染织气韵连贯,风韵独特。设计师蒋熙与传承人吴玉英、董茜跨界合作,行针走线中,有“蜀中之宝”之称的蜀绣和“光辉艳若云”美誉的黎族织锦,赋予时尚年轻的卫衣与配饰更多人文色彩。





非遗跨界创新第十二组


布依刺绣  余姚土布



以余姚土布为材料制作出裁剪精致的礼服,一抹淡蓝的拖尾,朴素简洁却不失风韵,非遗技艺在时尚领域同样意义非凡,布衣族织锦刺绣与皮质手包结合,高冷潮酷的同时又拥有民间艺术的亲和力。这些作品见证了传统非遗技艺的无限可能性。







非遗跨界创新第十三组


非遗音乐剧  新白蛇绝恋




染织绣和音乐剧《白蛇惊变》的合作,让非遗之美更加艺术性的展现。在服饰设计中,融入了上海顾绣、常州乱针绣、苏州缂丝、蜀绣等四种染织绣技艺,将白蛇的戏服打造的美轮美奂。SHEME设计师张金轩也倾力加盟,为剧中人物设计鞋服。这部音乐剧共将涉及10个非遗门类,2018的人间四月天于上海首演。



 


染织绣,用手艺装点生活



中国素来享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染织绣技艺尤为重要,从服饰横跨日用品,染织绣让生活变得更加精致柔软,也为世界增添了更多美丽的色彩。从古人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力,再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这项本领,甚至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用这种本领记录历史、文化、信仰、习俗等,这是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拥有美学价值,而且也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带有极明显的象征意义。

 





实用与审美并存,让非遗回归生活



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的跨界合作,正在让染织绣技艺重归大众视野,重回日常生活。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们运用自己的才智和手艺,将染织绣进行创新,制作出众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可以运用于生活当中的日常用品,让人们得以在生活中处处感受传统文化和技艺的魅力。



相信在导师的指导下,染织绣传承人们和设计师们在为期十天的综合创作中定会硕果累累,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将非遗之美转变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新时尚。





往期PACC中国非遗跨界交流报道:


【非遗研习 | 织绣创新】跨界设计也疯狂

【PACC非遗创新】与竹共舞,共创嘉华

【PACC非遗拓展】与竹相伴,居无俗情

【PACC非遗创新】雪域秘境里的艺苑奇葩

【PACC非遗创新】一块木头的中西匠心巧思

【PACC非遗创新】跨越世界,玩转木头




跨界设计策划:章莉莉 
班导师:郑珊珊、李依蔓
工作团队:逄继青、秦勉、朱艺芸、杜保平
学生团队:张夏梦、张潇、桂娟、梁鑫鑫、朱佳莹、方祎琳、周沁园、谢依霄、董玲玉、于琦、张芷若、杨西、倪越
摄影:朱晔、胡弋翔

摄像:闪匡


监       制:章莉莉

责任编辑:逄继青

图文排版:郭霄楠

文字编辑:刘梦月

摄       影:朱    晔


敬请关注公共艺术创意生活微信公众号,了解PACC最新资讯!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都市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