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CC非遗拓展】非遗研培精彩课程集萃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新疆刺绣研修班)”的30位学员,近期正在“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理念下,不断求新务实,进行系统理论学习,调研考察分析,综合实践创作。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学员们的强基础课程和拓眼界课程吧~




强基础

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


《中国非遗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主讲人:马盛德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


从国家政策、非遗生态、地域合作等方面,向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如何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有效进行非遗向公众传播和服务。此外从非遗的概念和意义出发,针对不同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了详实的案例分析。从非遗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总结采取的对策,培育全社会的整体保护意识,推动非遗走向可持续发展



《装饰图案基础》

主讲人:康青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过图案的定义以及对于传统图案的讲解,为学员们理清装饰图案的概念并教授装饰图案的绘制方法。鼓励学员们大胆尝试创新,将传统的图案通过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方式演化,尝试运用不同的配色进行创作,感受装饰图案的魅力。




《色彩的故事》《平面构成》

主讲人:姚舰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过图片的分析为学员们讲解色彩的概念,让学员们感受色彩的温度、重量、情感、远近、大小、快慢、软硬等。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分析,教授学员们色彩的使用方法。通过色彩案例的分析,鼓励学员们大胆用色,姚舰老师让学员们用不同颜色的纸张相互碰撞,感受色彩,使学员们对于色彩的使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为学员们分析发散、聚合、重复、放射、平衡、对称、矛盾等设计手法以及点、线、面在不同视觉角度中所呈现的不同内涵,同时,运用大量的照片以及实例来讲解点线面如何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白描花卉》

主讲人:翁颖涛

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


为学员们讲解中国工笔画的历史发展以及绘画特征等,让大家对工笔画有一些基础性的了解,通过对于传统工笔画中白描绘画作品的临摹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的临摹练习的基础上,翁老师教授学员们多学多思多看多感受,让学员们通过与实际花草之间的互动,感受花草的生长演变,了解花草植物的特性,并予以绘制。


《知识产权保护案例》
主讲人:刘维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技法学研究会理事


通过系统化、理论化地分析非遗以及《非遗法》,为学员们讲解非遗是什么,以及在法律方面给与非遗的保护。解析怎样才能够更有效保护非遗,教授学员们认识自己的技艺技法,以及自己的作品权利问题,为学员们在法律方面扫盲。



《非遗概论及中国美术史概论》

主讲人:胡建君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


分析古董银器中包含的各种复杂手工艺以及个人对于古物鉴藏的感悟。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员们能够关注在传统的纹饰、工艺、材质背后,器具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




《传统工艺之当代审美》

主讲人:郭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首饰工作室主任


分析传统工艺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学习工艺制作中可以由人为思想变化而进行改变的内容,向学员们解释了在传承过程中,技艺通常是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但更重要的是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能否表现其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审美需求。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传承应该是高于“技艺”本身的传承,这往往被忽略,这在于传承人精神层面的修养、素质的提升。“人”永远是文化传承的主体,而物质层面的技艺应该是第二位的。




《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关注颠覆性技术》

主讲人:庄小蔚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鼓励学员们大胆颠覆传统,用区别于传统手段的艺术表现形式看待非遗。协同创新很少在一开始就达到完美,正如大部分知道的那样,它通常是尝试和犯错的结果。很多都是错误的开始,但是最后创新的结果可以令人非常振奋。




《绣花闲言——与新疆绣娘闲谈图案之美》

主讲人:董卫星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于“四大名绣”的特点梳理与新疆刺绣之间做出对比区分,为学员们讲述各绣种之间的不同点。从图案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刺绣,从色彩搭配、构图审美、文化寓意的多角度来分析刺绣,鼓励学员们呼唤内心,大胆创作,努力实践,追求刺绣自身的材质美、针法美和意念美,展现刺绣艺术新境界。




《传统染织艺术的当代创新之路》

主讲人:李胜菊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分享不同的材料创作的作品,鼓励学员们大胆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材质进行创作,将纤维艺术的运用纳入刺绣艺术的实际创作思考之中,努力实践创作出区别于传统的艺术作品。





《欧洲民间艺术在当代公共空间中的呈现》

主讲人:韩子仲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分享自己对于欧洲民间艺术的理解感悟,向学员们传达自己对于非遗与公共空间以及民间艺术在公共空间里互动发生的呈现方式的理解。




非遗活态传承与跨界设计探索

主讲人:章莉莉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导

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


介绍了非遗的基本常识以及在过往非遗班中的经典案例。非遗研培班的模式是“传承人+设计师+学科带头人+研究生。通过对于过往非遗跨界案例的介绍,给大家分析了多种模式的创作思路,鼓励大家将传统的民族工艺大胆突破创新,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实现跨文化、跨区域、跨材料的艺术交流协作。以开放的心态、合作的意识、探索的精神进行创作。




拓眼界


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和社会需求变化,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



考察【瀚艺旗袍设计定制中心】


学员们在班导师郑珊珊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位于长宁区安化路上的瀚艺旗袍设计定制中心,瀚艺旗袍的艺术总监周朱光先生热情欢迎学员们的到来,他向学员们介绍了瀚艺百年来的旗袍定制之路,向学员们讲述了瀚艺领悟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所孵化出的“中国审美”。





周先生表示瀚艺旗袍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推动中国式生活方式的回归与传播,倡导“上海裁缝”品味与工匠精神,让中国极致的皇家工艺以“中国审美”的方式走向世界。学员们参观瀚艺的后台工作室与旗袍定制的匠人们相互沟通,学习怎样将旗袍定制中的技法与新疆刺绣相互结合,受益颇多。




考察【复星外滩艺术中心】


学员们通过参观复星外滩艺术中心的文创产品商区,接触了解更多的手工技艺怎样与产品之间相互结合,从而迸发出新的创意产品。




考察中国原创鞋履品牌sheme店

考察那旗袍品牌店


学员们参观外滩22号高定中心,通过切实感受产品的输出呈现,来了解非遗跨界创新的具体研究方向。参观sheme高定中心,通过观察沟通了解sheme鞋履的设计理念,以及其在非遗文化技艺上的独特追求。





参观完sheme高定中心,学员们在班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那旗袍的品牌店铺,通过学习多种时尚刺绣方式与体验摩登旗袍设计来了解非遗跨界的成果。此次出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们能够通过了解不同品牌、产品的视觉特性,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感受非遗技艺与产品的设计融合,来学习了解怎样将自己之所长与当代文化、艺术、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时代主题的非遗创新产品。



 

考察【宜家家居】


宜家的设计理念与研修班的目标大同小异——要“为大众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在这里,学员们感受到了来自北欧的现代设计,新材料和新技术结合运用,巧妙结合了瑞典民俗和传统图案的印记和宜家极强的色彩搭配能力,和谐亦舒适,活泼或稳重;了解现代都市人对家居产品的审美倾向,为新疆刺绣的横向发展作出准备。在这里,学员们开拓了眼界。



考察【上海十六铺轻纺市场】


“十六铺”这个别名词承载着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而十六铺面料市场是上海市区最著名的一个轻纺市场,在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棉纺,丝绸、毛料、轻纺面料等制成的各种旗袍与西装、礼服。学员们在这里为自己将要做的作品挑选合适的材质与媒介,也通过参观轻纺面料市场,了解接触了更多的刺绣所需材料。




考察【苏州镇湖绣品一条街】


学员们走进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镇湖绣品一条街。苏绣刺绣绣线不同于新疆刺绣绣线,所用的线多为真丝线、桑蚕丝线,尤其是在针法技艺上,精巧细腻且种类丰富,具有“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大特色。另外,苏绣品种繁多,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镜袋、折扇袋、团扇面、镜子套、小挂件等。因此,了解更多材质的线以及其他绣种的刺绣方式的媒介,给学员们带来一些别样的灵感,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




通过苏绣专业绣娘的讲解与示范,许多学员们对团扇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苏绣的精细与雅致表示赞叹。此次考察之旅让学员们从根本上提高对线这种材料使用的理解与把握,望参观的学员们融苏绣之长,创新新疆民族刺绣,并对于线这种材料有一个综合性、突破性的了解。


 

考察【王建江缂丝工作室】


学员们在缂丝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的带领下,走入他的缂丝工作室。他的祖上曾经在清廷里专职制作龙袍和补子,在工作室室内使用的8台纺织机器也是当时传下来的。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由于织造工艺繁复、耗费工时极长、价贵比黄金,因此也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绣娘边在纺机前操作,边为大家讲解。缂丝因讲求工艺的精美与完整性,不间断地完成一个构图,通常需要目不转睛地坐在纺机前好几个小时,出错的话之前的绣片也将功亏一篑,完成一件作品需两三个月甚至是两三年,耗费精力之大与制作之精细华美,令学员们流连忘返。




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通过固定课堂与移动课堂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懂艺术、会生活、有审美、爱生活的

当代非遗传承人



监      制:章莉莉

责任编辑:逄继青

图文编辑:龙彦希

文字采编:董玲玉

汪   溪



相关报道:

【PACC非遗传承】浪漫520和阿坝织绣有个约会!

PACC非遗传承】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染织绣研修班开班啦!

【PACC非遗创新】来自阿坝,懂生活,会跨界还高颜值!

【PACC非遗拓展】魔都收到一条来自阿坝州的问候!

【PACC非遗传承】高岭盛放的云上之花|非遗研培计划阿坝织绣研修班结业典礼暨成果展览圆满召开!




敬请关注公共艺术创意生活微信公众号,了解PACC最新资讯!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PACC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非遗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