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超级连接”助力博物馆新发展 | 光明时评
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让很多没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人,也成为博物馆的忠实“新公众”,享受博物馆文化。各大博物馆的公众号、微博微信文博热点等,也获得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关注,大量年轻观众走进了博物馆。
马萧林丨河南博物院院长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一主题充分揭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当下互联网迅速发展,博物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连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已经融入网络时代的“新公众”。这就把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方法吸引新公众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中英文海报
“超级连接”一词是加拿大社会科学家昆•哈斯和威尔曼2001年提出的,本来指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网络化的交互方式。而现在看来,博物馆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超级连接”毫不为过。
博物馆这个“超级连接”,需要创造一些“新方法”更好地服务公众,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情节,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忠诚度。近年来,在吸引公众上,国内博物馆探索新方法的脚步持续不断。
一是人工智能助力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数字故宫”,通过视频短片、互动设计、青少年版网站、App等形式,让不同的社会群体走进故宫;秦始皇兵马俑,通过图像识别、AR技术让兵马俑“活”起来。在5.18博物馆日当天,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也就是在博物馆展览中启用人工智能,为今后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借力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影像进行展示。《国家宝藏》的热播以及特展的举办,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展出文物藏品,引发国内外文化热现象,为博物馆陈列展览交流提供新方法。“智慧博物馆”也在推动博物馆创新服务。这一服务集博物馆虚拟展览、藏品展示、微信和手机导览、互动线上活动、实时观众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精准掌握公众需求,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紧密联系,极大拓展了自身受众的范围,向公众提供更便捷、丰富、便利的服务。
三是区域博物馆协作常态化。博物馆之间建立博物馆联盟,立足特色、优势互补、统筹协调,以博物馆文化资源融合利用来满足“新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河南博物院较早探索区域博物馆和多元文化博物馆的联动协作,通过成立“客家博物馆联盟”“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联盟”,搭建“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共建历史教室”,开设“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等,建立省内博物馆间的“超级链接”,不仅实现了区域间协作,还实现了跨界融合搭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无边界”的博物馆服务等。
河南博物院
从各大博物馆近年来的努力中,我们也看到了成效,确实迎接来了一批“新公众”。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让很多没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人,也成为博物馆的忠实“新公众”,享受博物馆文化。各大博物馆的公众号、微博微信文博热点等,也获得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关注,大量年轻观众走进了博物馆。
博物馆面向大众的普及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超级连接”的构建过程。从博物馆自身来看,它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这些都是博物馆的主业,是应坚守的根基。科学研究则是博物馆发展的支撑,在全面系统普查整理藏品的基础上,提高科研实力和业务创新发展水平,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利用和传播效果,最终以“无边界”的传播手段将多元文化呈献给公众,以此强化传播、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再回归到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上看,“超级连接”对于博物馆而言,应该是有三个方面的,而这三方面也提示了博物馆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博物馆与物的连接,暨文物藏品与科技手段的连接;二是博物馆与人和社会的连接;三是博物馆是多元文化的纽带。
“超级连接”的博物馆,应主动关注前沿科技创新,熟悉数字、网络和智能技术,充分利用AI、3D扫描、3D打印、动态捕捉等技术,协调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推进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
在技术变革背景下,博物馆更应以人文情怀,关注更广范围的不同需求的公众,如研究群体、学生群体、特殊需求群体、互联网文博粉丝群、海外观众等,用无障碍、无边界服务与它们互动,引领它们与文化建立连接。需要强调的是,在“超级连接”情境下,博物馆不是被动连接,而要主动发挥文化影响力,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以河南博物馆为例。近年河南博物院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展现中原地区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超级连接”的作用,在做好馆内展览、教育、服务的基础上,走出馆舍,构建博物馆文化交流平台,助推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围绕“文明向心力系列”推出“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等大批原创展览。
在近几年博物馆如此迅速的发展中, 还有一些切实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避免陷入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费。这其实涉及到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问题。我们当前身处经济社会,以文物为内容、涉及经济活动的形式多样,有文物旅游业、文物展览业、文物复制业、文物培训业、文化传播业等。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开放利用则不能体现文物“活”起来的价值,利用不当则会产生不规范的行为,影响文物保护。因此,应遵循文物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宣传,促进行业规范,真正做到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不可能与互联网割裂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展厅里数字展示技术和各种多媒体手段,让观众更便利、直观地了解和使用博物馆,优化博物馆体验。应强调的是,数字化是对博物馆实体功能的辅助,博物馆还应从馆藏文物及其代表的文化出发,避免技术主导一切,过度使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弱化博物馆保护、研究、传播的功能。
更多推荐
(文章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