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要教育毫不“功利”,有点难丨光明网评论员

2018-04-11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论

家长们当然应当放一放沉重的焦虑。但是,一方面选拔机制是分数式的功利选拔,另一方面又希望是心态超然的佛系教育,这又是难以双全的。


光明网评论员


日前,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功利教育观大行其道,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推波助澜。不少家长架不住广告“忽悠”,老师“洗脑”,报班花费成千上万,可到头来没让孩子练就“开挂”本领,反被部分培训机构坑钱、坑娃、坑智商。种种洗脑式营销,消费家长们的焦虑,加剧拔苗助长的功利心,违背了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


从报道内容可以看出,一些教育机构的培训内容确实如同收割“智商税”,显著有悖于常识。如“老师们穿着传统服饰穿梭在茶室间”“孩子的课程内容是《论语》,老师从来不给孩子讲解,只是诵读。忽悠家长参加周末读经会、千人国学会,还让购买一万多元的认字卡片,只有两个喇叭的读经机,不买老师就说我不重视孩子”“国学馆有一套英语教程,是某某著名老师用古英语朗读的,让孩子从小学习英语‘文言文’中的经典”。而不少家长对这种教育模式趋之若鹜,被解读为看待教育“太功利”,“教育焦虑”过重。



所谓“功利”,大概是指一种结果导向型的行为模式,以“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型来主导社会活动,具体到教育上,大概是希望对孩子金钱、时间上的直接投入,可以得到成绩、智力上的快速反馈。这种模式套用到教育上,当然看起来不那么美好,距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光风霁月的教育观总还是有些境界差距。


但难以否认的,“功利”恐怕是教育一层抹不去的底色。大概最“功利”的教育观,无过于“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之类的古训。这句古训千余年传颂不绝,就因为某种层面展示了教育的真实面相。教育,不只是内向的人格培育,更是外向的参与社会分工的能力培训。尤其在现代社会,教育早就不是家庭内部事务,它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机能之一。现代社会几乎所有个体,都需要在教育机制里接受教育层级评定,并以之为基础参与社会分工乃至阶层流动的基础。在数目字管理的现代社会,教育也不可能不是数字导向的,欲求其毫不“功利”,谈何容易?



站在这些家长的角度,也并非不可理解。试问,有哪位父母不愿意孩子无忧无虑、草上飞水上漂地快乐成长?谁人不想节省下休息时光,与孩子一道吟风弄月、赏花赏雪?然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置身于现代社会,欲求孩子以毫不功利的态度游戏人间,以超然远引的姿态接受教育,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


家长们当然应当放一放沉重的焦虑。但是,一方面选拔机制是分数式的功利选拔,另一方面又希望是心态超然的佛系教育,这又是难以双全的。在规劝家长不要太“功利”的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把教育视作一个不得不有些“功利”的事情来谋划,理解教育承载的社会功用与对个体所附加的价值之重大,承认它在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分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家长展现的“功利”与“焦虑”的大背景有准确的研判。教育有些“功利”,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它的“功利”该怎样更合理地分配,它“功利”的评价模式该怎样更科学地设计,它的“功利”该如何与个体人格成长更紧密的贴合,这是在规劝之外更需要下的功夫。



打开一个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既能看到前文引述的“培训机构坑钱、坑娃、坑智商”的新闻,然而不远处,也可以检索到一条“专利、论文、文章发表助你通过名校自主招生”的指南。联想到名校资源之稀缺,教育竞争之激烈,也就不难理解家长的那颗“功利心”,是如何被撩拨起来的。





更多推荐

调整涉枪入罪门槛珠峰生态北大游戏课

医保卡买砂锅奔驰车失灵“全国最小山”

8元游桂林无人车Facebook信息泄露

地球一小时桃江肺结核深圳叫停单车投放

高校严查男女生交往晒闯红灯者个人信息

煎饼馃子霍金去世3·15当当售股

老年代步车让文物“活”起来流量降费

减负提高个税起征点大数据“杀熟”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