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的“井盖涂鸦”,算亵渎科学吗丨光明时评

王大鹏、柯济 光明论 2018-08-20

科学的发展是由兴趣和需求驱使的,但其结果必然反应在对社会、对公众生活的改变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普及承担着重要作用。


王大鹏丨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柯济丨资深科技记者


在上周末进行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别出心裁,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精心艺术化设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还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应该潜心书斋,穷经皓首。



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配合活动需要涂鸦井盖是否符合相关市政规定,笔者未查到相关规定。这里,仅讨论一个问题,井盖科学涂鸦是亵渎科学吗?


从现场参观者的反应来看,绝大多数人不认为这是一种亵渎。笔者参加了物理所的活动,发现很多参观者都围着井盖涂鸦拍照,还有人集齐所有涂鸦照片留作纪念。随机和多位参观者交流,他们都认为这些涂鸦非常漂亮,非常吸引人,别说孩子们喜欢,成年人都很有兴趣了解,这些公式为什么会如此表达、公式的内涵是什么。这个反馈,在随后的网络推送中也得到印证。



应该说,从效果看,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的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推动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颠覆了科学高冷的刻板印象,赋予其趣味性和人情味,有利于科学传播以及科学文化和科学氛围的形成。


说到底,我们要想一想,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公式是不是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成为某些小团体的“秘密圣经”?显然不是这样的。科学的发展是由兴趣和需求驱使的,但其结果必然反应在对社会、对公众生活的改变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普及承担着重要作用。



作为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之一,我国科普一直存在着形式不够多样化、不够吸引人的问题。公众更喜欢通过什么途径去认知和感受科学?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更有传播效率?这些问题一直是科学传播者关注的问题。与看石碑上或者展板上的文字相较,大多数普通人更认同生活化和艺术化的科学传播方式,毕竟后者更接地气儿,也更容易引起共情。如果科学传播忽视了受众的情感,一味地讲求灌输,那么其效果可想而知,这不正是科学传播研究中的“缺失模型”所批判的吗?


研究需要穷首皓经,传播需要放下架子。毕竟,将科学禁锢在象牙塔中,才是对科学的不公吧。从这个角度看,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的“井盖涂鸦”值得点赞。





更多推荐

突击检查海南住房限购六个钱包熄灯洗漱

殡葬改革隐形贫困人口住房限购内黄陶瓷

灌云化工海南建自贸港三维集团无锡外卖

鸿茅药酒“无传销城市”农村酒驾抢人大战

校车拒载人类星球造假红水浇地功利教育

折达公路未成年小妈妈西湖大学咖啡致癌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