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寒论条辨浅释6——条辨15-16

行者 严 汉唐经方再传承 2023-07-07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禁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本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证应用桂枝汤时的症状以及桂枝汤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怕冷、发热、鼻塞等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症状,也是当今普通感冒的症状,干呕不是感冒常见的症状,胃肠平素虚弱的人,会有干呕症状。我们常说的辨证论治,就是伤寒论中各个条辨对不同症状选用不同方剂的高度概括。实践中桂枝汤用于发热的场合时,恶寒是重要的应用指征;自汗是桂枝汤证的指征之一,寒自然而出者为自汗,即使没有自汗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剂量选用郭生白老师的提出的换算剂量一两=14克即:
桂枝42克,白芍42克,炙甘草28克,生姜42克,大枣12枚,1400毫升,熬取600毫升。
实践中桂枝汤的剂量需要根据人的体重灵活加减。

中药常用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散剂即是直接做成药粉服用,容易吸收,适用于久病或病在四肢的风湿痹症等。丸剂即做成药丸直接服用,适用于肠胃不好的疾病或逐破积聚,例如乌梅丸和桂枝茯苓丸。汤剂是最普遍的服用方式,适用于阴阳不平衡、通过活络、增益气血等等症状。煮汤剂的技巧是:大火煎煮取其“气”,即所有的发表有药都需要用大火煎煮;小火煎煮取其“质”,即攻下和和解的方剂都需要小火煎煮。

桂枝汤按上述剂量和方法煎煮之后,每次服用200毫升,服药之后小口喝米粥辅助提升桂枝汤的疗效,服药之后微微汗出,剩下的不需要继续服用,吃药之后汗未出、症状未消除,需要继续服药,间隔两小时服用一次。病重的人一天可以服用23剂,每2个小时服药一次。

服用桂枝汤期间忌生冷、粘滑、五辛、酒酪、臭恶(腌制类食品)等食物,实践中服用桂枝汤后,清水面条是最适合的食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进一步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
文中冠以“太阳病”是泛指一切表病,无论中风、伤寒已治、未治,抑或其他表证,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便是桂枝汤的适应证,即可使用桂枝汤。这样就使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而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但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有是证,才能用是方。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伤寒论条辨浅释4——条辨6-8
伤寒论条辨浅释5——条辨9-14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下图为作者微信二维码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浅释大医精诚:大医应是融汇儒释道易医的有德之人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假若倪师海厦尚在人世间!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人士   经方抗疫   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中医辨证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方案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