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现象受关注,如何预防?

徐海娜 看南洋 2023-12-24
新加坡眼旗下账号,点击左上角关注


儿童自杀是一个令人心痛的话题。数年前,我孩子曾经上过的一所学校就有一名不到12岁的孩子自杀。孩子跟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外面正在下雨,他说:“妈妈,你看,天空在哭!”有学者研究《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指出,2010年至2021年间中国的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其中5岁到14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却在持续上升, 2017年至2021年间,15岁到24岁大龄青少年和年轻人自杀死亡率也在上升。

在我现在居住的新加坡,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现象也颇受关注。今年7月1日,新加坡援人机构(Samaritans of Singapore)发布文告称,2022年共有476名自杀死亡者,其中10到29岁的有125人,自杀连续第四年成为10岁至29岁年龄段的首要死因。 

在这个上学就意味着开始以成绩为核心的生活中,孩子们到底在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呢?前不久,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刚刚参加完高考,趁着假期到新加坡旅游。说起学习的压力时,他说在他们学校,有时候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或者半天。

我曾经以为我自己上过的高中就是“最变态的”,那时候早自习从7点开始,晚自习10点结束,高三每周只有星期天的下午能休息半天。谁知教育发展了几十年之后,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那时候我们中午还能回家吃饭和简单休息一下,下午的课间还有40分钟超长休息时间,晚自习前也有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吃晚饭。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寄宿制学校的孩子,自由时间几乎已经被压榨干净,据说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月半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说什么都仿佛是在说“何不食肉糜?”好在小学和初中的情况要比高中好很多,越小的学生就越多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们的精神状态继续恶化下去的话,不想让儿童自杀的话题常常被提起的话,我们就真的需要做点什么。如果无法短时间内改变现状,那么至少也要努力在孩子们的情绪和社交两个方面,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注,以及尽量给予孩子发展情绪健康和自由社交的时间和空间。

给予孩子“情绪许可”
首先,我们需要多关注孩子们的情绪世界。我们通过新闻报道来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而情绪则像是人们内心的新闻报道,人们通过情绪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可是我们很多成人,在孩子们表达出一些被认为是负面的情绪的时候,总会说,“现在学生时代吃的苦根本不叫苦”,毕竟成年后的生活才是最艰难的。我们对孩子们的情绪一贯地漠视和否认,就会导致孩子们不愿意继续表达。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教授布兰克特在其著作《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英文原名:Permission to Feel)中说,我们需要通过情绪来弄清楚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学习的是“情绪许可”。我们要给予自己和孩子“情绪许可”,不要总是压抑自己和孩子的感受,而要勇于承认、勇于接纳。他说,人们可能会误以为“情绪许可”就是像倒垃圾一样,宣泄出来,大吼大叫,表现冲动,好像无法控制自己一样。这种宣泄往往是破坏性的,对于我们的情绪健康没有积极意义。他说的“情绪许可”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更像是一种合作,要像打网球一样有来有回。一个人表达就要有一个人回应,一个人说就要有一个人听,听的人要保持开放性的心态,保持耐心和同理心。
“通过话语、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我们对听到内容做出的反应会发出信息:我就在这儿陪着你;我不会对你指指点点;我想了解你,帮助你。”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可以做到呢?《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一书归纳了他对于情绪教育研究25年的成果,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RULER技巧”习得情绪管理技能,值得一读。
当我们学习到如何接纳情绪和帮助孩子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孩子们也会更愿意向成人寻求帮助,尤其是在感受到压力巨大,面临崩溃的时候。但是现状却是,一些孩子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屡屡吃“闭门羹”,情绪总是被否定,那么他们与本来可以提供帮助的成人,就会越来越疏离。新加坡有心理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就曾说过,必须父母同意,儿童和青少年才能接受正式的心理咨询。但是,一些寻求帮助的儿童和青少年,却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这是一个两难困境,让辅导者感到无能为力。这也让人可以从一个侧面知道,父母的支持对孩子们来说有多重要。

其实,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成人都有责任去主动和孩子们建立连接,主动去沟通、去发现、去理解、去支援。记得去年我的“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绘本”第一系列出版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被了解、被接纳、被尊重,是孩子们的精神刚需——我为什么要为孩童写故事》,我说我为孩子写书的初衷就是:
“我想要和孩子们建立联系(Connected with children),我想通过我的书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是可以被了解、被接纳和被尊重的。”
今年我再次通过新加坡玲子传媒出版了另外4本童书,完成了这个系列。这些书适合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和家长共读。我很希望成人可以从孩子的幼年开始,就主动地去了解、接纳、尊重孩子们,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心理韧性,不至于轻易地丧失对人和人世间的信任,从而走上绝路。
在每次导读活动中,我都会对小朋友们说,把书带回家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我非常希望家长能够通过和孩子共读童书,来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也希望这些书对于建立孩子和大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帮助。例如《最厉害的超人爸爸》,会揭示,爸爸原来也是可以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的!《家乐移民了》里面的妈妈在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后给出了适当的指引。《颠倒王国的一日》启发孩子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和考试。《手机消失的一天》让我们一同享受家庭关系的美好。

社交是成长的“刚需”
对于疏解心理压力来说,学会体察和调节情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交支援也非常重要,有时候一句良言就可以救人一命。
人们从教育的角度来谈论“社交”的时候,总是喜欢说,社交能力是未来需要的一种竞争力,却较少从精神健康的角度来认识社交的重要性。曾有机构发布数据称,过去疫情期间,人们由于大幅减少社交,焦虑和抑郁人群增加。单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讲,也是这样,有朋友可以倾诉我们的烦恼的时候,会体会到“喜悦一经分享就倍增,烦恼一经分享就减半”,这是人们心理上最直接的感受。

对孩子们来说,社交不仅对于维持精神健康非常重要,而且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养料。在一个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从同辈那里得到回应和确认,也常常需要通过和同辈的互动,建立对自我的认知。同辈的支持,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与同辈的来往中,他们学会信任与被信任,在玩耍中,他们交换对彼此的信任。

小朋友自己,对社交的重视的程度,有时会超出大人的想象。有的孩子会单纯因为在同辈面前小小的出糗,就情绪低落很久。有时,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各方面都比较弱势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和同辈做游戏的机会,不惜在集体游戏中做一个“牺牲者”,担任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担任的游戏角色。还有一些孩子,看似调皮,但出格的举动常常都是为了赢得同辈的关注。有的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会为受欺凌者建立一个支援网络,包括了同辈中的朋友。这种做法比较专业,正是因为背后的逻辑在于对同辈社交的重视,符合心理科学。我的童书《他们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和《家乐移民了》实际上关注的也是同辈社交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一书去年获得了新加坡大众书局读者票选好书奖,这反映了新加坡家长们对孩子的情绪和社交话题,也表现出了关注。

有孩子常常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上学?现代科技和网络如此发达,还有人工智能的加持,一个人想要学习什么知识,完全不必依赖学校也可以做到。但是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学校?我想答案就是在于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有的国家有合法“在家上学”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父母也会为他们安排充足的社交时间和场合。毕竟,单纯学习知识并不能令人真正长大。我曾在《孩子勤奋的底线在哪里?》一文中说过,勤奋学习是应该的,但是也要有底线,自由而充分的社交就是其中的一条底线。
“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关怀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挑战。”
这是新加坡教育部网站上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说明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我常常都会在进入一些学校演讲前温习一下。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说教,但优先关注孩童心理健康的理念应该埋在和儿童有关的人心中。
说起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有的是一时冲动,有的是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长期积累。虽然自杀的原因往往很复杂,但是,也不是无迹可寻。我想如果我们成人能够多做一些,主动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连接和沟通,儿童自杀的现象应该也会相应减少吧!以下是往期关于学生自杀的有关评论(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预防青少年自杀,要先解决两个问题》

《少年自杀是因为缺乏挫折教育吗》

《减少学生跳楼悲剧,从提升教育专业度入手》

以下是往期关于亲子关系的部分评论(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求生”与“管控”——破解青春期迷思》

《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用“对话”改善困境》

《如何避免青春期的“两败俱伤”》

徐海娜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系列绘本,可以在新加坡玲子网络书房、新加坡大众书局以及其他书店购买。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另一片星空,原文首发FT中文网,作者:徐海娜)



直播预告


在新加坡装修贵吗?预约直播,听听美女设计师怎么说!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HQ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新闻,可以关注新加坡眼旗下“新加坡号外”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眼哥在新加坡》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眼哥在新加坡”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