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伦·阿德:在国际电影节稳步前进,她是“真实影像”的创造者
作者 | 王睿(北京)
编辑 | Kerin(北京)
玛伦·阿德,德国新生代导演,1976年12月12日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虽然有很多人并不熟悉她的作品,但自从她的两部编剧兼执导的电影在美国影视市场上获得认可后,玛伦·阿德也成为了活跃在德国电影产业中的新生代。当然,近年来她更为成功的身份则是一名制片人,作为Komplizen Film负责人,她联合制片了葡萄牙导演米古尔·戈麦斯两部杰作《禁忌》(Tabou)和《一千零一夜(三部曲)》(2015)。
早在2003年,她于慕尼黑电影学院毕业的作品,也是她的长片处女作,《育树之林》(Der Wald Vor Lauter Baeumen),就入围了2005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的剧情片单元,一举摘得世界电影特别评审大奖。她的第二部力作《完美第二对》(Alle Anderen),则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评审团大奖。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在2016年我们终于迎来了她的第三部作品《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作为此前从未有过戛纳履历的局外人,这部新片一举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育树之林》(2003),作为她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讲述了一位来自乡村、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女教师玛莲妮在城市里开始她第一份工作的故事。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里,她觉得似乎一切都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和美好,她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心态。除了一位名叫托斯顿的同事,他并没有从其他年老且没有教学激情的教师身上感受到欢迎。而当她认识了新邻居缇娜,她对周围的环境开始有了慢慢地接触。但是她的期待并没有如愿地得到满足,相反,当她更想去接触缇娜的时候,缇娜却将她拒之门外。于是在这不断痛苦的经历之后,她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绝望地在相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部影片见证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转变,从最初的充满向往与憧憬,过度热情到最后的绝望、孤独、悲剧。
玛伦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现人性的深刻之处。她表示“我不喜欢拍纪录片,但我对真实性感兴趣。在你非常关注这些事情的时候,这些每天的琐碎生活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创作剧本的时候,她是从她的人物开始,“首先构想了这个特殊的女人”,然后再通过细节一点点让人物充实起来。阿德她的处女作中展现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创作态度,以及生动而又简洁的镜头风格。
《完美第二对》又译为《其他人》,作为她的第二部作品,这部电影延续了她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她深入刻画人物内心,剖析每一帧的心理描写,营造了整部影片于平淡中渐出火花的氛围。
表面上,男主人公克里斯和女主人公吉地迷失在完美的热恋世界里。在撒丁度假期间,一切看似和谐美妙的关系有了些许转变。在他们的顽皮嬉闹、秘密花园和看似愚蠢的习惯背后掩盖了潜在的不安因子。
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吉地,表达了她对克里斯的爱和奉献是无畏且勇敢的,而相反克里斯则是保留在他自己的生活和体育世界里,两人间个人和个性的不稳定程度正在悄然改变。当他们偶然遇到显然更快乐、更成功的另一对时,他们表层的关系开始逐渐破裂。
《完美第二对》海报
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更做出了一些愚蠢的尝试。比如克里斯开始展现他的任性,试图成为这段关系的主导者,这深深打击了吉地的信心。她也试图去符合他新理想女友的类型,但这种尝试让她感到不安,硬生生的个性改变令她的内心产生了频繁的斗争。当克里斯活跃在主导者的地位中,吉地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对于这些新的被发掘出来的潜在性格,两人都拥有了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他们或许可以成为开心幸福的一对,就像其他人一样。
吉地在片中说:我真的很害怕失去你。她一直一直在尝试改变自己,但最后她终于发现,这改变后的自己离原本的她太远,她不要这样的爱情。所以,她放弃了,她说:我不再爱你了。男主角哭了,而他也终于发现他有多爱她,无论开始怎样,她已经在他的生活中。那些他讨厌她的一切,原来都不重要,他给她一个吻,或许他们将重新变回恋爱中的公主与王子。
《完美第二对》剧照
阿德展现给了我们真正细微的爱情,如果在最亲爱的面前都要伪装自己,这样的爱情与其身心俱疲,不如不要。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起起伏伏,缓缓流过,没有峰回路转,没有死去活来,没有男欢女爱、生离死别、金婚银婚、阶级差异、民族元素。就是如此,简短,平静,这才是生活,这才是恋爱。两个人鲜明的个性,通过一次次的亲热,争吵,交流,谈话,充分展现了恋爱的纯真,脆弱和美好。电影似纪录片真实,于无声处听惊雷,泛起涟漪阵阵。
“真实影像”,它往往聚焦于主人公间的情感挣扎,需要借助演员的细腻表演保留下生活中发生过的极其琐碎的细节。它的真实感是直接发生于现实,台词直接源自生活本身,灵感直接来自于导演带入性的观察、思考和再创作。玛伦·阿德的电影就展现了现代电影中所谓的“真实影像”。
- FIN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女仆日记 | 悲伤秘密的摇篮曲 | 失去贝拉特斯的波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