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姓范的葡萄牙导演,一部动人的沙场“与妻书”
战场来信 Cartas da Guerra(2016)
导演: 范思澳
制片国家/地区: 葡萄牙
尽管入围了今年柏林的主竞赛单元,这部叫做《战场来信》的葡萄牙影片却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而电影有着中国名字的导演,也好像被华语媒体集体忽略了。
网上关于他的资料不多,但事实上,这位叫做Ivo Ferreira的葡萄牙导演,和中国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里斯本、伦敦、布达佩斯等地接受了电影训练后,不到20岁的Ivo Ferreira来到了澳门,并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范思澳”。 澳门不仅仅是范思澳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作为一名导演职业生涯起步的地方。他曾先后在这里拍摄了几部短片,但始终默默无闻,并不为人所知。
《战地来信》是他的第三部长片,根据葡萄牙著名作家António Lobo Antune于2005年出版的同名作品改编,收录了作者被派遣至安哥拉担任军医后在1970年代战争期间写给妻子的家书。
黑白影像构筑的诗意、动人的氛围,在娓娓道来的画外音中直击人心,柏林首映后,收获了包括《综艺》在内的外媒好评。这部影片在澳门举行了亚洲首映后,今年也收到第三届丝路电影节的邀请,来到了西安。以下,你将读到深焦DeepFocus前方影评人的第一手观影报告。
在今天推送的文末,我们也为大家奉上范思澳2010年拍摄于澳门的短片《陌乡人》(The Foreigner),供读者们观赏。(柳莺 里昂)《战场来信》:我们终将在等待中面目模糊
并且,影片并非仅仅通过信的内容叙述,更关键的是读信者的切换。如前述,最初的信由安东尼奥亲自朗读,自第二封起至影片中段,基本都由妻子朗读,而影片至后段,则只有安东尼奥的声音,妻子的声音只是偶尔穿插,几乎隐去。我们从妻子声音的逐渐消失,感受到妻子对安东尼奥冷淡与漠视,一封封战场来信从灵魂与心灵的交流沟通,演变为一场孤独的自言自语。
关于书信的另一个重要细节是,全片只呈现了安东尼奥的书信,从未展示妻子的回信,妻子这一人物只通过零星的影像片段与声音表现。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安东尼奥日夜思念的妻儿化作一个抽象的隐喻,仿佛她们并不实际存在,只是他哀伤的幻想、赖以生存的希望。
此外,本作的影像也并非仅仅附庸于极具文学性的旁白,而是通过出色的摄影展示自己的力量,与旁白相得益彰。印象最深的是几处剪影的运用。
其二,安东尼奥收养了一名父母双亡的当地少女,将对妻女的深情倾注于她,少女的外公忽然出现将其带走后,安东尼奥在黑夜的闪电中时隐时现,我们只能看到他孤独的剪影,并不能看到他的表情。此处显然是通过自然现象将人物的内心外化,并且隐去对人物情绪的直接描述,反而让观众得以想象安东尼奥无可估量的苦痛。
其三,又一年在外漂泊的圣诞之夜,安东尼奥将胶片放映机搬至室外,任由电影的影像投向虚空,投向自己的血肉之躯。这一幕有三个镜头,第一个是影像在树林间若隐若现,呈现虚构与现实的对立、交错、与残缺。第二个镜头是安东尼奥迎向放映机的白色灯光,背对观众,他剪影的轮廓在光影间如梦似幻。第三个镜头,安东尼奥面对观众,我们看到电影的影像投放在他身上,他的身影如此不真实,仿佛正在从这个世界消失。
《战场来信》自始至终放弃叙事,而是通过结构与形式的贯彻、影像与旁白的交织表达一种状态与情绪。观众在这105冗长的时光中饱受煎熬,深切体会军旅生活高度浓缩的枯燥、孤独与绝望。伴着结局太阳高升的漫长镜头,安东尼奥为妻子读了最后一封信,妻子是否会前去与他相聚?是否依然怀揣着对丈夫的爱情在原地守候?而士兵们又是否还能见到当晚的日落与明天的日出?我们都不得而知。唯有那一封封战场来信日复一日穿梭于枪林弹雨,虚掷希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30wd3c76&width=500&height=375&auto=0
范思澳短片《陌乡人》(2010)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
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
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