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 | 《大空头》:让我们刺破经济泡沫,辛辣调侃次贷危机
【本片资源及编辑部打分请参看今日推送第三格】
漫谈北美新片《大空头》
让我们刺破经济泡沫,辛辣调侃次贷危机
作者 | 小玄儿
编辑 | 轻微(北京)
2016开年,让我们来谈谈经济危机!哈哈哈,自己都觉得这个开头还真是又衰又无聊呢!不过还好电影《大空头》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部来源于美国著名金融记者:迈克尔·刘易斯同名著作的影片,在改编之初,当作者听到消息时,是全然没有在意的。在好莱坞报道的圆桌访谈中,他说道:“我在写作的之初,觉得这部作品,不可能被搬上大银幕。”
合影里躲在后面的左二是作者,右二则是导演
而图片上的标题,就是这部电影最大噱头啦!
“全球经济危机,可以被调侃,从而变得有趣嘛?”
尽管作者迈克尔·刘易斯这样说,但是之前他已经有两部著作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2009年的《弱点》讲述一名传奇的橄榄球运动员的经历、2011年的《点球成金》讲述一位厉害的棒球队经理人。而把这部《点球成金》搬上大银幕的幕后推手,正是独具慧眼的布拉德·皮特先生,他自己还担任了该片主演。而后他还曾确切地表示:“《大空头》的故事需要被讲述,现在的情形和次贷危机时,没有丝毫改变”。这里再次膜拜一下皮特先生选片的眼光,这部《大空头》除了派拉蒙,当然还有他的制作公司 PLAN B 的联合制作。
这一次不同的是,2011年出版的这本《大空头》,讲述了2005年-2008年间,美国的次贷危机被少数几个华尔街才子预先察觉,并顶住压力,对赌经济,躲过了危机还从中获利的始末,这与作者之前的人物与运动题材不同。而自我审视的经济类影片,自2008年之后,少有成功之作。如果2011年的《利益风暴》算一个,那么我们还未看到更多的可能,一方面是沉痛的往事不堪回首,就像关于9.11题材的电影,总是会令人慎重考虑。另一方面是这样的影片,受众实在有限,除了一部分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观众无法拿到其中的刺激与压力,就只会变成《华尔街之狼》那样,个人秀场、金钱与演说堆砌的奢靡浮华。
而这次影片的导演:亚当·麦凯,作为擅长编剧与制作轻喜剧的他,看到了作者书中,值得讨论的议题、真实故事的意义、以及令人玩味的部分。在主创的访谈中,当主持人说,这部电影着实有趣时,导演庆幸的看着作者说,还好这个“Fun”字不是从我嘴里说出来。而迈克尔·刘易斯大方的承认,影片的改编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小说跟电影完全是两回事,不过很高兴导演可以成功的改编成电影,故事中确实有很多恰到好处的幽默桥段,电影也达到了言简意赅的,令人付之一笑后,又陷入沉思的效果。
《大空头》原著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这部被时光网评价为:“叙事角度独具匠心,难得地把金融危机这样生硬地命题拍出生动、辛辣、幽默之感。”的影片。该片的英文名字《The Big Short》,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一次大规模的做空行动”。这句话我是从时光网大咖:Murph博主的《大空头》— 泡沫、金融与次贷危机,一文中借鉴的。在此特别推荐,大家如果在看片之前,担心经济术语或者字幕翻译问题,建议先去读一下这篇文章。之后,我相信大家会跟我一样,膜拜作者,成为粉丝。另外说一下,她还曾为《一步之遥》《星际穿越》《复仇者联盟2》,分别写过另外三篇万字文,关于介绍电影中涉及的民国主题、物理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这部130分钟的电影,坐在影院第三排观看,差点把没吃午饭的小玄儿我看晕倒,大概在110分钟的时候,久违的晕车感袭来,因为镜头实在是太晃了。不只是以往电影中,部分情节使用失焦、手持晃动的镜头语言。而是从头到尾的,平移、拉伸、再对焦的人物特写。从开篇的70年代回顾、到2005年的回到现实、以及后续的故事展开,大量的应用了主观的镜头语言,也就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与角色对视,聚焦视线,放大特写,再拉开近景的过程。而在群戏的时候,又将镜头隐藏在角落观察,人物在场景中自然走动,镜头移动拍摄每个人的行为与表情。
影片中演绎独角戏居多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在采访时说,感觉拍摄过程像是被关在小屋里,导演藏在镜头后,各种发号施令,再来一个这样的或者那样的。在影片中,全方位的展示这位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的桥段,很多都是在他封闭的小办公室里:面试、查阅资料、翻看数据、刷牙、锻炼、打电话给老板、跟高层辩论,等等等等。并且,他不时地看向镜头,跟观众对视,虽然他本人是个,与周遭环境和同事疏离感很强的人物形象,但是却给观众直接的交流感。
克里斯蒂安·贝尔
其中饰演贾瑞德·韦内特的瑞恩·高斯林则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这样的表演方式,例如他向马克·鲍姆的公司人员提案时,会议室里的那场戏。镜头就放置在房间的角落,而演员们只需要进入舞台,也就是会议室,然后连贯的表演就好,不用去在意镜头的拍摄,也看不到镜头在哪儿。而两方的眼神、语言和动作交流,都被默默的拍摄下来,这里有着场景还原的纪实效果,双方的戏剧冲突,更是得以客观的展现,而不是演讲式的宣讲,不是为了制造戏剧性而争吵,他们只是在谈论市场,讨论如何赚钱,那句:“我为银行工作,但是我并不像银行一样思考。”,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用这样的镜头语言,给影片定调,不是传统剧情片一般的故事发展过程,也不是纯粹的纪录片,而是把这部经济题材的真人真事,变成了多角度的解读,瑞恩·高斯林从头至尾的画外音解说、每个人物突然回首的自述、加上人物之间的对白,推进时间线上危机不断的演进,有人说这是一次神奇的,打破第四堵墙的讲述方式,令人感觉导演镜头里的下一秒,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尤其是那场精彩的两个场景里,两方人物隔空对吼。而亚当·麦凯在采访中说,他拍摄该片的初衷和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人们看完电影,可以张口谈论这件事。关于亲历的这场经济危机,可以说点什么、意识到些什么。
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一部影片,在次贷危机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此时出现,也算是不早不晚的契机。导演拿捏的纪录片风格、打破传统叙事形式、不断穿插的名人解说、内心戏的具象刻画,无所不用其极的将晦涩难懂的经济问题,转化成趣味的概念普及,令枯燥的阐述被新奇的形式代替,浴缸里的金发美女讲次级贷款、主厨解释MBS构成、经济学家与流行歌手混搭,解析那些邪恶专业人员的装逼术语,令人们不再怀疑自己的智商。
请她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曾出演《华尔街之狼》呢?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y)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相当于对赌房地产经济下滑时,你将获得相应赔偿的一种保险。你的保额越高,你每月要承担的保费就越多,影片中的迈克尔最早开始购买,生生等了两年多,公司的资产将近缩水一半。
影片利用流行文化,拆解人物内心喜悦,银行职员卖出6亿美元CDS的癫狂,那种闻到金钱的味道,看到天上砸钱下来,捡到手软的感觉。还有草根二人组:杰米和查理,捡到并阅读迈克尔·布瑞文件的时心情,如美妙的音乐在耳边回荡。这一切都太过形象了,带劲至极,令人欲罢不能,即便泡澡的 Margot Robbie 对我几遍 Fuck Off,我都想再听她解释一次。
故事的精彩,在于作者的对真实人物故事的发掘与精彩的讲述方式,而影片更是用了直接了当的方式,来刻画这三波人物:
1.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他最早发现了问题,却一直亚历山大,因为一旦公司没等地产经济崩盘,就被长期的保险费拖垮的话,他也是要完蛋的。他与人群隔离,有着更加冷静的视角和反其道而行之的理智,他合理的怀疑每一个人,在爆裂的摇滚乐下工作与发泄,从+38%,-19.7%,一直坚守到+489%,一个人与整个体系死磕,他信奉海报上那句:做自己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他是孤独的思考者。
2.贾瑞德·韦内特与马克·鲍姆团队:贾瑞德·韦内特在听闻有银行卖掉了2亿美金的CDS之后,自己也做了研究,笃定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还不断的寻找客户入险。在遇到马克·鲍姆和他团队后,该团队深入一线市场,调查房屋贷款的月供情况、中间环节、以及评估机构,他们是身体力行的行动者。
而影片中十分聒噪的马克·鲍姆,典型的重要的事必须说三遍的强迫症,比如:我爱我的工作、这是我的出租车、以及该出手的时候我会告诉你等等。在影片最后他却成为了最安静的那一个,从一个对银行体系充满对抗与怨愤的人,到一个极度悲伤的人。转变之大,令人动容,正如结尾字幕,妻子说他在房市倒塌后,人却变得更温和了,他赢得的无喜悦感,赚了钱却笑不出来。
3.本·李克特和杰米&查理:草根二人组在捡到,确切的说是得知某高人对房产泡沫的质疑后,自己也展开了调查,并且最终找到了中间人,帮助他们购买了一大笔CDS,力求在经济对赌中,获得财富,他们是聪明的投机者。不过他们的欢呼,立即被前辈本·李克特制止,永远不要为了对赌经济的胜利而雀跃,因为这意味着大多数人的灾难。
这三组相互并不认识 ,但是间接关联的人物,串起了2005年起美国房地产的经济泡沫和次贷危机的发展恶化。他们正好是三种类型的人物角色:思考者、行动者、投机者。这也是影片为什么一开始,先入画的是迈克尔·布瑞,因为他才是一切真正源头,一个善于观察的思考者,他从没有忘记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一直在质疑房地产表面上低风险的一路走高。
影片中要连带讲述CDO债务抵押债券、SEC美国的证监会等职位和机构在金融环境里的结构关系,其中巧妙的是杰米的妹妹在SEC工作,然而却抱怨待遇差,而转身扑向高盛投资公司的帅哥。影片将这个行业以及华尔街相关产业链上的,老牌银行、投行、基金公司、评级机构、包括记者,都用脸谱化又具代表性语言的勾勒了出来,切入要害与问题的软肋。是一张张不加粉饰的真实人物肖像,构成了整体的金融生态环境。
会讲故事人,永远是最稀缺的天才,这个故事的作者和导演,都是少有的讲故事的天才。当观众们买了电影票,抛开一切琐事,做在黑压压的电影院里,等待着剧情一幕幕的上演,让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情愿相信角色讲述的一些。这时聪明的人不会装逼,而是会用尽浑身解数,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这部《大空头》不但没有刻意塑造英雄,只是描绘了几个特立独行的个体,还在结尾让贾瑞德·韦内特直接说出:“这里没有英雄。”的对白,这部反英雄主义的电影,再次强调了,在这场经济危机下,众人都曾是始作俑者,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胜利者。
影片给人的印象,就像那条荒废宅院泳池里,突然冒出的鳄鱼一样,是惊吓也是惊喜。无厘头的形式感,刺激的内容,猜不到的结果。这是影片开头的那句语录:“让人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论”。经融危机跟地震海啸很像,无法避免,不可预测,即便少数人预测出来了,众人也并不相信,信的人也不敢妄言,只能坐等发生。循环往复,盛极必衰,这是万物规律。也许每个人内心深处,真的都在期盼世界末日。
影片没做任何的说教,只是给我们看了两种不同的脸孔,一张狂妄自大,具体见银行、CDO经理人、信贷职员等等;一张欲哭无泪,见影片结尾上述人等在演讲台、办公室,以及人才招聘市场的样子。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出色的达到了,好看第一,启发第二,加上四位大咖的倾力演出,让人看到什么是用艺术的手法娱乐大家,导演:亚当·麦凯,真正是笑里藏刀的高手。
推荐一下《至暴之年》导演的处女作
剧本一绝,讲述一栋大楼里的投资银行,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两天一夜的故事。
片中的“塞拉”太帅,背影是史坦利·图齐!
利益风暴 Margin Call(2011)
该投行突然意识到持有过多不良资产,
杠杆率早已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
从而引起一连串自下而上的震动。
近期热门文章精选
一个大写的“癌”:2016年奥斯卡奖提名名单!
电影手册 × 米古尔·戈麦斯《一千零一夜》:电影的主角是集体!
视与听 × 《卡罗尔》导演托德·海因斯:每一个坠入爱河的人都在创造自己的语言
片单 | 持摄像机的女人:被影史遗忘的女性导演(终)
资源 | 《卡罗尔》:世上有太多种凝视,直到她看见她
真实 | 多兰 | PTA | 鹿特丹 | 大岛渚 | 醉生梦死 | 科恩兄弟 | 福茂 | 卡罗尔 | 戛纳2015 | 聂隐娘 | 日本戛纳 | 贾樟柯 | 黑泽清 | 爱在孔敬 | 维多利亚 | FIRST | 内陆惊魂 | 威尔斯 | 侠女 | 爱森斯坦 | 戛纳经典 | 朱天文 | 威尼斯 | 新现实主义 | 女性导演 | 李睿珺 | 里昂 | 银河映像 | 火星救援 | 盖里奇 | 间谍之桥 | 猩红山峰 | 如父如子 | 山河故人 | 年轻气盛 | 柏林 | 威尼斯 | 岸边之旅 | 然后呢告诉我 | 大圣归来 | 心迷宫 | 四百击 | 野马 | 风柜来的人 | 诡奇电影 | 阿萨亚斯 | 超体 | 韩国同志 | 张震 | 小飞侠 | 回到未来 | 洛迦诺 | 残酷青春 | 库布里克 | 安东尼奥尼| 罗西 | 奥斯卡外语片 | 艾米 | 胶片 | 饥饿游戏 | 陈冠希 | 思悼 | 建筑 | 外语片 | 阿克曼 | 一千零一夜 | 师父 | 龙虾 | 手册十佳 | 海因斯 | 星战 | 奥斯卡 | 处女作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