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快专题|个人信息成商品 隐私安全遭威胁(上)

2017-05-06 澳洲新快网


这是一个网络为刀俎,数据为鱼肉的年代。每一次的网页浏览,每一次的软件使用,自己外出的定位……都一一记录在案,并有可能打包出售给别人,这是一个便利的世界还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文 李馨宇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手机各种程序收集的个人信息页引起关注。(网络图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用户通过网络连接整个世界,但是在网络背后,同样有各种先进的技术在追踪、监控和分析用户的各种网络行为以及所产生的数据。这是一个网络为刀俎,数据为鱼肉的年代。每一次的网页浏览,每一次的软件使用,自己外出的定位……都一一记录在案,并有可能打包出售给别人,这是一个便利的世界还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每个用户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各种数据,都应具备更多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就是保护自己。澳洲隐私关注周5月开展,呼吁更多的消费者关注自身的隐私安全

用户浏览记录可被销售  


今年3月底,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决议,撤销联邦通讯委员会在奥巴马执政时期通过的一项针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为保护用户隐私的规定,这规定的撤销意味着在儿童个人信息以及用户医疗信息方面仍严格禁止,但是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何处理用户的浏览记录等一般性个人信息将不会有严格限制,用户的网页浏览数据可以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出售给第三方。本月初美国特朗普签署同意通过这项决议。


此举引起了美国各方隐私倡导和保护者、相关机构以及众多用户的强烈反对。随后美国一些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纷纷表态或者承诺不会出售用户的浏览记录,并表示过去不曾这么做,今后也不会这么做。


撤销这项互联网隐私保护规定,这对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胜利”。之前他们深觉委屈,因为许多网站都可以将用户的浏览记录和第三方分享,但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却不能,面对诸多限制,这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利于发展。如今随着传统通信业务份额的持续下降,一些运营商正在大规模向数字化领域进攻,而利用用户的各类数据开展更有效的广告则为方向之一,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对隐私倡导团体和消费者来说却是另外的故事,他们十分愤怒。许多人在网上群情激愤,表示要购买政客以及大公司CEO们的浏览记录;有的人已经在网上自行出售自己的网页浏览记录,售价是16.5美元, “与其等别人来出售我的浏览历史纪录,不如我自己先卖出。”


对于一些隐私权倡导团体来说,他们认为这对用户来说十分不公平,因为对于一些互联网信息公司及其网站,如果用户不喜欢,大不了就不登陆这个网站,多如牛毛的网站可以选择;但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则不同,用户得通过它才能连接上网,市面上大的互联网提供商选择不多,其实用户退无可退。


更多的人担心的是投放或者接收广告事小,而由此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隐私被窥以及有可能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则事大。


 网络上个人信息的安全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图片)


澳行业吁追随互联网改


美国的这一项决议引起众多争议。在澳洲这边,本土的相关数据驱动营销商协会等则表示支持,认为澳洲应该看到这种互联网的改革给市场带来的好处和动力,应该追随这种步伐去开展改革。他们认为,美国废除了摆在数据创新前的繁文缛节,这推动数字经济迈进一步,证明政府认真对数字和数据驱动的未来进行投资和关注。他们认为在隐私和合作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行为,但不应因此限制数据创新,否则澳州将落后于数字经济的创新。


这些行业协会表示,担忧澳政府对在用户个人信息使用方面的限制加强的话,有可能会使有的数字经济的行业处于劣势。他们承认澳洲有非常好的隐私政策,但不希望因为过于苛刻的隐私政策扼杀了行业的创新。


澳洲信息专员办公室(Office of the Australian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曾发布澳人隐私意识和担忧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澳人越来越担心各种隐私泄露所带来的风险。 近半被调查者认为在线服务包括社交媒体造成隐私泄露的最大风险,此外还担心个人证件被诈骗和盗窃、数据安全性、日常财务数据泄露等风险。


一些IT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一些网站出售用户的浏览记录或者是和第三方分享用户的一些浏览习惯等信息,其中包括的特定个人的信息,比如了解个体的IP地址,如果通过收集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或者广告的记录来生成包含了一些个人敏感信息还需多费周折。但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则不同,用户上网需通过它进行网络连接,而在申请网络连接的时候,用户的各种信息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姓名等等都需要提供;这些信息再匹配用户各种浏览习惯和记录,个体用户的大致轮廓就形成了。这些信息落在广告商的手里,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可能会使一些消费者烦恼或者恼怒;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落在了一些别有用心人的手里,就有可能导致隐私泄露,身份盗窃等等。


即便一些大型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能够合法合规使用用户的各类数据,但是一来难以保证这些数据不被黑客攻击,以往就曾出现一些大型的公司数据库被黑,客户个人隐私遭泄的事例。二来,谁能保证这些信息在和第三方分享的时候不出现纰漏,信息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在现今社会上,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各种麻烦以及严重后果层出不穷,从精心设计的诈骗到伪造身份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等,给用户的财务和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 


浏览记录勾勒生活轨迹  


 用户的浏览记录能够勾勒出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网路图片)


浏览记录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前说字如其人,同样地,在现在网络时代,浏览“足迹”如其人,或者至少反映了某人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或者喜好,此说并不过分。


俗话说常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而常在互联网泡,哪有不丢失个把个人信息的?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浏览体验,在视频网站点多几次你喜欢听的歌或者喜欢看的节目,下次再打开,也许就不断跳出符合自己口味的;进而弹出一些还蛮符合自己消费欲望和习惯的广告;在澳洲本土的网站上寻找房源,然后适时地在网页上弹出房屋贷款的信息,随后每次登陆房源广告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广告出现。


一个人的喜好,因为其浏览的内容而在网络上一览无遗。背后总有一双眼在看你,总在分析你各种行为所带来的商机。有的人觉得服务很是贴心,就如现实中的贵宾服务一样,比如你乘坐的飞机,乘务员能够叫得出你的名字,知道你的口味以及喜欢看的频道等等;但也有人倍觉困扰、恼怒甚至恐惧,觉得似乎永远有一双眼睛在窥探着自己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你凭什么知道我的这些,你还能够知道一些什么,你又会做一些什么?


对于个人的众多信息,他们想要知道的会更多更深。知道你喜欢看什么的内容,相应地给你看什么样的广告。就像在传统纸媒年代,汽车、商务手机的广告往往出现在财经版;一些八卦杂志总少不了减肥烧脂美容护肤产品的广告一样。把用户的喜好和习惯分析透彻了,广告的投放才是有价值的。


用户在网络上或者各种应用上所浏览过的所操作过的种种,如果在没有经过一些隐私设置的话,那么就是不设防地留下各种痕迹,与裸奔无异,雁过不留痕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在互联网的背后,这些数据被汇总分析,勾勒出用户的年龄和性别、兴趣爱好、职业和收入消费能力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信息会越来越具体化。 


个人信息成商品被收集

 

对于个人信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和法律,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也都不一样。根据新南威尔士州的隐私权法案,个人信息指任何可辨认某人的信息或意见,这包括含有姓名、地址 与性别的纪录,或者物质信息如指纹、血液样品或DNA, 医疗健康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一个专门类别。隐私权也没有一个简单的定义, 隐私权可以意味着个人自由感的权利,个人信息得到公正使用的权利,以及不受干扰的权利。公正使用“个人信息”不过是“隐私权”这个广泛含义中的一个方面。 


在互联网里,个人信息犹如商品,对这些数据的汇总意味着商机。事实上,只要使用网络,个人的各种信息就不断被收集。 


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科技企业里的政策,就明文提到他们所收集的个人信息,比如当用户创建一些账号、申请商业信贷、购买产品、下载软件更新、报名参加其企业零售店的课程、参与在线调查等等,这些公司可能就会收集用户姓名、邮寄和电邮地址、电话号码、以及信用卡信息等。


 使用网络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或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图片)


又或者是当用户使用某一公司的科技产品比如手机,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内容、发送产品信息,或邀请他人使用其公司的服务或参加各种论坛时,这些公司也有可能会收集用户所提供的与上述人士有关的信息。此外用户如何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详细信息,如何使用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数据都有可能被收集。


当然这些公司都会表示收集这些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改进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有更便利、更具个性化的体验。


就像越来越火的“私人订制”一说,你需要的内容,会出现定制,你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会出现定制,那么广告也出现定制,专门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而为精准投放。了解你才能更好地为你服务,听上去似乎无懈可击。而在这种种的用户信息收集的背后,还有许多可能是用户所不了解的,比如这些信息是否和合作的第三方分享;即便这些公司能够保证正确合理合法地处理这些个人信息,那么如何去保证获取了信息的第三方同样能够做到如此?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敢打包票保证用户数据的绝对安全。


如今人们“机”不离手,一些手机程序也成为隐私或遭泄的重灾区, 一些流行的移动应用程序获得了大量的个人信息,但们并没有充分解释这些信息将如何使用。在众多各种手机程序应用中,相当高比例的应用未能解释清楚个人信息将如何被收集、使用和披露,还有的应用根本没有隐私声明,或者是声明中没有告知用户足够的信息。此外还有一些免费软件的使用,这往往是付出了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作为代价而获得了这种“免费使用”。因此用户在下载一些手机程序或者是免费软件的时候,还需三思而后行。  


未完待续


本报独家,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大开眼界——你所不知道的澳洲奇葩国中国 上 | 

2017澳洲涨薪最快职位Top 10公布,都是中国留学生的最爱

关于澳洲恐袭,你知道多少?

澳洲奇葩“单身福利金”:“炮友”能领,情侣不能领?!

2017全球最幸福国家 澳洲排第九!


在澳读书安全有多远?揭开校园欺凌 上  |  

总理如何巧妙回应“南海军事化”、“中美选边站” 等话题?

悉尼学区“缩”之痛 上 | 


雄安新区会否成为第二个曹妃甸?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产业:双刃之剑

让民心见证中美关系的新旅程

“萨德”剑已上弦 中国反制将升级


更多澳洲时政、财经、社会新闻

请翻阅5月6/7日《澳洲新快报》

或关注澳洲新快网 www.xkb.com.a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