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时期的红色翻译家杨明斋:“万里拓荒,一身是胆”

段明伟 党史镜报 2022-10-14

杨明斋

(1882—1938)



杨明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者和成员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革命活动家。党在创建时期的诸多革命活动都是通过他的俄语翻译辅助完成的:作为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来华,会见李大钊、陈独秀,在共产国际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扮演“牵线人”;参与发起建立中俄通讯社、翻译中俄报刊文章和通讯、传播马克思主义;担任外国语学社社长兼教师、培养翻译人才等。可以说,杨明斋是党在创建时期名副其实的红色翻译家。

 一

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

推动党的早期组织建立



杨明斋,山东平度县人,1901年辗转到海参崴做工,后又到西伯利亚矿区工作。他勤学好思,在与俄国朋友的交流中逐渐学习俄语,业余时间经常给工友们读报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杨明斋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并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由于他通晓俄文,布尔什维克党安排他在帝俄的外交机关做职员,秘密为党工作并担任海参崴华侨团体的负责人。十月革命时期,杨明斋参加了武装保卫苏维埃的斗争,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深造。在这一系列工作和学习中,杨明斋的俄语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

位于山东省平度市三合山南麓的杨明斋纪念馆


1920年,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情况和能否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既通晓中文和俄文、又了解中国情况的杨明斋成为维经斯基翻译和助手的合适人选。

4月,维经斯基和杨明斋一行到达北京,他们通过苏俄驻中国使馆的关系,找到北京大学俄文教授鲍立维,并在他的联系下与李大钊进行交流,维经斯基向李大钊介绍了十月革命以来的情况及外交对外政策,并与其探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据当时在北京的罗章龙回忆,杨明斋是共产国际工作小组的翻译,也是维经斯基的主要助手。杨明斋在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的会见和接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对杨明斋大加赞赏,称他“万里拓荒,一身是胆”。

在李大钊的介绍下,4月下旬,维经斯基和杨明斋一行来到上海,此时的上海是新文化运动者的汇集地,也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地。经杨明斋联系,维经斯基很快与陈独秀进行了会晤,还与《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人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编辑邵力子,《星期评论》的主编戴季陶、沈玄庐,《时事新报》的编辑张东荪等人,进行了多次座谈。维经斯基和杨明斋介绍了共产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状况和经验,并在了解到中国工人阶级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后,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

5月,杨明斋和陈独秀、李汉俊等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据陈望道回忆:“1920年底以后,研究会要紧的事,由李汉俊、陈望道、杨明斋三四个人讨论。”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杨明斋也加入其中。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杨明斋凭借出色的翻译能力,在共产国际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扮演了重要的“牵线人”角色,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步伐



 二 

翻译介绍列宁和苏俄的文章

传播马克思主义



为向共产国际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消息,同时向中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6月,中俄通讯社在上海成立,杨明斋任社长。据包惠僧回忆:“渔阳里6号,在1920年春,杨明斋同志、维经斯基到上海找到陈独秀商量建党之初,即租定这个房子,是杨明斋经手租的,中俄通讯社就在这里发稿。”



1920年7月,《民国日报》上刊登的《远东俄国合作社情形》(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1920年7月2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的《俄国远东合作社情形》是中俄通讯社发的第一篇稿。此时,杨明斋一方面负责通讯社的组稿和印刷出版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自己出色的翻译能力翻译俄文报刊文章,包括对列宁和十月革命后俄国情况的介绍文章等,具体介绍了苏俄的革命历史及苏俄政府的现状。


杨明斋在《新青年》第8卷第2期发表的翻译作品《苏维埃的平民教育》(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在《新青年》杂志上,杨明斋先后发表了他翻译的《苏维埃的平民教育》《俄国职工联合会发达史》《劳农政府召集经过情形》等译作,系统地介绍了苏俄的平民教育、产业工人运动及组织工会的经验,传达了议会在苏维埃政府、省、县和乡等不同层次的执行情况。

在《共产党》月刊上,杨明斋也发表了不少有关共产党知识的译文,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的情况、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列宁的建党学说、列宁在俄共九大的演说和其重要著作,如《国家与革命》的第一章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0年7月至1921年7月,中俄通讯社共在上海发表报道140余件。这些文章的发表,扩大了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此外,杨明斋还翻译了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假利券》,于1922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三 

参与创办外国语学社

培养翻译人才



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杨明斋是发起人之一。为培养青年干部、扩大党的影响和发展党组织,9月,上海外国语学社成立,杨明斋担任社长并兼俄语教师。学校就设在他租借的渔阳里6号,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一起办公。学生主要学习俄语和马列著作,杨明斋亲自讲授俄语。参与讲课的还有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王元龄、李达、李汉俊等。学生最多时达30多人。

据曾在外国语学社学习的许之桢回忆:“楼下厢房是教俄文的,也有教法文的。俄文由杨明斋及维经斯基的夫人教。法文是由李汉俊教。后来因为发展了,楼下课堂也做了教室。”


外国语学社教室


学社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学习,也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据萧劲光回忆,在外国语学社学习期间,刘少奇等人就经常借助词典为中俄通讯社做翻译、校对文稿。在此学习过的曹靖华也回忆,学生半天上课半天进行实践活动,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为报刊进行翻译或校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尽管外国语学社办学时间并不长,但却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包括后来的翻译大家曹靖华、蒋光慈和韦素园,也包括任弼时、罗亦农和许之桢等党内通晓外文的革命工作者。

此外,1921年春,上海党团组织从外国语学社中先后选出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任作民等20多名青年团员,由杨明斋具体安排,赴苏俄学习。从参与创办外国语学社到介绍安排青年团员赴苏俄学习,杨明斋为党早期干部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4年,周恩来在与曹靖华的交谈中问道:“你的俄语是在哪里学的?”曹靖华答:“在上海。”周恩来又问:“是渔阳里6号吗?是杨明斋教的吧?”曹靖华回答:“正是。”“他是山东人,大高个子,满口山东音。只是以后再没有见过他了,一直查询不到他的去向……”周恩来深情地说:“杨明斋是位忠厚长者。”可见,周恩来对杨明斋的工作是了解且肯定的。

翻译,是促进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杨明斋充分发挥自己的翻译特长,成为共产国际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 /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刘捷

制作 / 刘捷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别再叫“共产主义小组”了,“共产党”才是她的大名

“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百年伟业在此发起

法租界里的红色学堂:刘少奇、任弼时从这里走上留苏之路

建党伟业在这里奠基

10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渔阳里诞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