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苏区如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钟同福 党史镜报 2022-10-14

1931年1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成员合影。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连续“围剿”,中央苏区的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后,在苏维埃中央机关持续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

1932年2月,《红色中华》发表题为《发展生产,节俭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的社论,提出“浪费一文钱实等于革命罪人”“节减一文钱即是对革命的帮助”“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革命战争”等著名口号,拉开了中央苏区反对浪费、开展节省运动的序幕。

1934年4月24日发表在《红色中华》上的有关节约的文章


节约的号召刚一发出,就得到中央党政机关的率先响应:中央政府总务厅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决定在伙食上每人每天节省二两来充裕红军的给养”,中央财政部、中央教育部、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除表示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米外,还决定自己开荒种菜,减少伙食费开支……


在运动中还创造出多种形式的节约方式。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红军官兵,还是学校和医院等单位,都积极参与节省运动,自愿把节省下来的钱物都捐献出去。


毛泽东带头吃野菜

节约运动中,毛泽东身为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始终严于律己,从来不搞特殊,生活非常俭朴,带头吃野菜,他每天的生活标准也只有三钱盐、二钱油,“每月只吃二十五斤糙米”,是执行苏维埃政府各项规定和群众纪律的楷模。

中央苏区时期的毛泽东

1934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也要求中央苏区工作人员自带伙食,许多苏维埃干部积极响应。“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中央苏区干部节约奉公的动人形象。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里的雕塑《自带干粮去办公》


朱德每天“多出一包饭”

苏区后方军事机关比前线部队的定量更少。红军总部每人每顿二两多米,放在一个蒲包里煮着吃。为防止拿错,蒲包上还贴了各人的名字。

苏区干部使用的饭包

苏区干部使用过的灯笼、草鞋、斗笠


一天,总部开饭时,几个搞杂务的年轻战士三口两口地就把一蒲包饭“消灭了”。朱德上前问他们这包饭够不够吃,大家都说“够吃”。朱德笑了笑,说他们没讲真话,瞒得过他,瞒不过自己的肚子。战士们听了,摸摸肚子,哄笑起来。小彭承认饭是不大够,“不过还能对付过去。”朱德满意地说:“对,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困难难不倒英雄汉。”接着,他告诉战士们,他年纪大些,两包饭正好够三餐,因此多出一包饭,要他们去伙房领来吃掉。

小伙子们信以为真,连着几天领吃了朱德“多出来”的那包饭。直到有一次小彭讲起朱总司令又把前方送给他的一小包盐拿给伙房用了,大家才一齐去问常给朱德打饭的警卫员小唐:朱总司令饿没饿肚子?小唐说,哪能不饿,饿得不行就喝水。他是怕你们更饿,才有意要我少领一包饭的。这以后,战士们再也不肯吃朱德让给他们的饭了。


少奇“开小灶”

刘少奇到瑞金后,担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住在枣子排村。1933年10月的一天中午,担任中革军委总供给部长的杨至诚,来到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找刘少奇汇报工作,但找来找去就是不见刘少奇的踪影。正是开午饭时间,站岗的战士说委员长已去吃饭了。杨至诚便到膳堂寻找,也不见刘少奇的身影。

1934年3月13日《红色中华》上的《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


在膳堂吃饭的同志这时也发现,自从食堂为节约粮食改吃草袋饭以来,每天中午都看不到刘少奇来吃饭。有人嘀咕:“人家是委员长,说不定在吃小灶吧?”

几个人分头去找,兜了一个大圈子,终于在伙房后面的小灶间里找到了刘少奇。只见他正大口大口地吃着一碗用清水煮熟了的番薯叶子。他发现大家时,想躲已来不及了。刘少奇确实是在吃“小灶”,但谁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小灶”。炊事员告诉大家:“委员长为了节省粮食支援前线,每天只吃早、晚两餐米饭,中午就煮些番薯叶子或野菜充饥,已经坚持很长时间了。”


“有盐共咸、无盐同淡”

周恩来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委。他与苏维埃机关干部一样,除每天坚持节省二两大米外,还严格执行红军部队后方机关的节俭规定,过着“有盐共咸、无盐同淡”的清苦生活。

1934年3月,《红色中华》报第164期还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时任中共中央负责人的博古,及陈云、罗迈、邓颖超、潘汉年、成仿吾、陆定一、毛泽覃、彭儒等23位从白区进入中央苏区的同志,自发联名给《红色中华》报写了一封信:“我们是从白区来的。我们在苏区没有分田,但是我们为着革命战争,使我们能在持久战中取得彻底胜利,愿意: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

《红色中华》报第164期,发表23位从白区进入中央苏区的同志联名给《红色中华》报写的信


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项英、彭德怀等中央党政军的领导同志,在此次反浪费和节省运动中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们都是中央苏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表率。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沈洁

制作 / 杜洁瑛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往期推荐

延安时期与毛泽东私交最好的农民朋友

周恩来缘何两拒邹韬奋的入党申请

法租界里的红色学堂:刘少奇、任弼时从这里走上留苏之路

周恩来邓小平为何时常光顾“福兴布庄”

毛泽东赞成“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