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贤若渴“七顾茅庐”:浦东开发开放不拘一格选人才

贾 彦 党史镜报 2022-10-14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建设浦东是数百万浦东干部群众的共同事业。开发开放30年以来,人才一直是浦东宝贵的“第一资源”。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全市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八百壮士”勇当“拓荒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化,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最重要的资源”等思想。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

  浦东开发开放前的陆家嘴地区全景(来源:网络)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大幕的拉开,“开发浦东关键在人才”形成共识。在开发初期,浦东确立了从全市调集一批,面向国内吸引一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批的“三个一批”引才汇流方式。“八百壮士”成为浦东开发的第一批“拓荒牛”。  1992年10月筹备新区管委会时,在浦东只设立10个局和办公室,党政干部一共800个编制,“八百壮士”由此而来。这“八百壮士”是浦东新区党委和行政机构成立后的第一批干部,是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6岁,是最能吃苦耐劳、最能干事创业的一群,组织上对他们的选配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最大支持。比如浦东新区的公安局长由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任,财税局长由市财政局副局长兼任,这样安排确保了新区成立时事权的高效交接。


七请“老城建”


  开发初期的浦东交通不便,“八百壮士”中也有一些人曾心存顾虑。其实,壮士本身就暗含了杀出血路、百折不挠的悲壮。原浦东新区城建局干部潘阿虎,当时在人民广场市政府大楼里的市建委任职,虽然刚刚步入“不惑”,却是上海小有名气的“老城建”。他出生后一直居住在浦西。浦东开发开放后,新区城建局办公室主任找到潘阿虎,希望他能跨江入职。城建局局长,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等领导也先后与潘阿虎约谈、甚至还找到了市建委的领导。

1990年5月3日,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


  潘阿虎后来在回忆中谈到他的顾虑:“那时候,浦东就是乡下,浦东人过江都说‘到上海去’。当然,还有非常现实的障碍,过江只能依赖轮渡,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而且轮渡的载客量还远远跟不上过江的人流量。”城建局办公室主任曾对他说,“诸葛亮出山也不过三顾茅庐,你都已经七请了,还不过江”。最终是浦东干部们的反复邀请起了作用,他们强调像潘阿虎这样有经验的“老城建”在浦东新区建设中非常需要,令潘阿虎感动,并且,正当年的他在浦东这片舞台上还能做出一番新事业。1993年2月,潘阿虎下定决心过江东进,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浦东开发中。


首次面向全国招聘干部


  “天生我材必有用,施展请到浦东来。”这是1994年2月19日,浦东新区组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一句标语。彼时的浦东,求贤若渴,在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机制上进行大胆探索,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广泛参与。在开发开放的最初10年,有几万名外省市人才通过各种引进渠道汇聚浦东。

  1993年1月28日上午,一名报考者在仔细查阅浦东新区招考机关工作人员的介绍资料


  在政策上,放宽国内人才引进,凡引进紧缺人才,都会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浦东规定:夫妻均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一方为工作骨干或紧缺急需的,双方可同时调入;有一技之长属浦东紧缺急需的人员,经认定后可调入浦东。财会师、经贸专家、建筑工程师、管理专家、电子电器专业人才、文秘、计算机专家等等都曾被列入急需的人才行列。  在机制上,新区管委会刚一成立,就率先公开向全国招聘机关干部——无地域限制,无单位限制,无本人身份限制——这在户籍制度管理尚未大幅度放开、人口流动开始不久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一次非常勇敢的尝试,更何况招考的除了科级干部,还有副处长和副局长等职务。招考启事在《解放日报》等媒体上一经刊登,就引起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关注,日本的NHK电视台还专门派出报道组全程跟踪采访。全国有几千人通过各种方式咨询报名,在报名合格的1814人中,上海人占76.55%,外省市人占23.45%。经过知识笔试、心理测试、答辩面试、政治品德考核和工作能力测试,40人冲破重重考验得以录用。  当时在东北一所高等院校工作的焦亚蛟,就是这40人中的一个。他是特殊年代在东北下乡的上海知青,已在东北生活了整整24年,但他始终关注着家乡上海的发展。在得知浦东首次面向全国招考干部的消息后,他怀着“我有参加报考的资格吗”的疑虑和考上“岂不是天方夜谭”的心态,从东北赶回上海参加报名和考试。据焦亚蛟回忆,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平时的积累,短时间的“突击”复习很可能无济于事。有一道占了笔试成绩1/3的大题目,是要求在两个小时内,以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揭牌仪式为背景,为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兼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同志起草一份讲话稿,还要拟一个文件下发基层学习贯彻。这样的题量容不得在考试中有半点停顿,他自己也根本无法估计考试的结果。从进入面试到最终录用,他通过这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考加深了对浦东的认识。

浦东陆家嘴今貌(来源:网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党史信息报》

编辑 / 丁 达

制作 / 丁    达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往期推荐

浦东三十│“张江药谷”里的“1035”工程
浦东三十│大飞机、迪士尼、凯迪拉克……“大浦东”开发开放的新机遇
浦东三十│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浦东三十│而立浦东图鉴——30年30事
浦东三十│上海钻交所花开陆家嘴的十年风雨路
浦东三十│6年论证, 5000人次参与,200万字的可行性报告……洋山港如此蛟龙出“海”
陆家嘴金融中心:浦东开发开放的画龙点睛之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