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中高考名著阅读高分怎么拿?必先搞定这三点!
在新的中考、高考改革中,关于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是越来越重!在语文学科的考察中,阅读能力的考察就更是重要!其中关于名著阅读的考察,近几年也越来越被广大师生家长所重视!
但很多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名著阅读也可以依靠猜题、背题、题海战术拿得高分。这导致我们的很多孩子,并没有潜下心来阅读名著与经典,也不愿在名著阅读上花太多时间。
但中、高考设置名著阅读考查,它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不求甚解的阅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关于新的中考、高考名著阅读,北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何杰老师,将以名著阅读必考书目:鲁迅先生的《呐喊》为例,看何杰老师会有怎样不同的解读?!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为什么取名为呐喊?
■ 为什么说:我们最熟悉的鲁迅,居然有两副面孔?
■ 关于《呐喊》,我们又该如何精准阅读?如何高效复习?
■ 如何解决名著阅读中遇到的常见困难,五大方法是什么?
■ 关于中、高考名著阅读的备考,需要注意什么?
请看何杰老师怎么说!请点击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6338ng9g0&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何杰:高考为什么要设置名著阅读?
若有收获,请帮转发!
我们读名著
不仅仅为了把名著读懂了
我们更要从名著当中
吸收营养
并且把营养运用为现实
所以归根结底
高考为什么设置
名著考查这个部分内容
其实就是
希望我们多读书
——何杰
”关于本书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1918年至1922年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的合集,其中收录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十四篇小说,在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呐喊》当之无愧是鲁迅的成名作。
《呐喊》通过对人物及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人们微妙心理的深度刻画,成为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与经典之作。原本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的《呐喊》收录了十五篇小说,列为该社的《文艺丛书》之一。但当1930年1月第十三次印刷时,鲁迅先生抽去其中的《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收录《故事新编》),自此,《呐喊》确定收录十四篇小说。截止到鲁迅先生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呐喊》目录)
关于作者
谈起鲁迅先生,我们的刻板印象应该是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或者勇士、先驱、导师,又或者是那令无数的我们,闻风丧胆的几个字“朗诵并背诵全文”。因为在我们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文中,到处都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然而,看起来既严肃又厉害的鲁迅,在真实世界里,却有着不一样的面孔。
他是时尚的弄潮儿!
在人们还对辫子拥有很深的情结时,鲁迅早已成为班上第一个剪去辫子的人。不仅如此,他修的一丝不苟的眉毛,有少许刘海的偏分短发,还有到现在也不过时的毛衣叠穿等时尚法则,都让他成为时尚的弄潮儿。
他还是被耽误的设计师!
曾经是医生,而后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每一个领域,鲁迅都掷地有声。可是历史的铜镜一转,他在设计、鉴赏领域,亦有建树。
陈丹青曾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如果鲁迅没有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那么他将可能成为一位设计师。毕竟他设计的作品就像他的眉毛一样,冷淡而深情。(这点是趣谈啦!)
(绘像草图)
也许,您并不知道,北大校徽就是鲁迅先生的杰作,有意思的是,北大校徽和鲁迅头像相结合的绘像草图流传网络已久。(这点也是趣谈)
不得不说,对于鲁迅先生,虽然我们从小就学、背他的文章,但我们真的了解鲁迅吗?也许,他就是那个我们一直所说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记得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过自己:“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谈起《呐喊》必须严肃且认真!
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呐喊》之所以是经典,是有它的原因的:
首先,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它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风貌,对中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彻底的批判。这些作品以对人物及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们微妙心理的深度刻画成为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其次,它的写作手法巧妙,语言具有张力,具有不可复制性。比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用写实主义来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并用象征主义来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
最后,《呐喊》对现实生活具有启发性,可以引起人们思考,或者让我们感知到一种“能量”,而不是看完情节就作罢。
《呐喊》虽然经典,并且它还早就进入到我们的考试当中去。可这么重要的名著阅读,很多孩子却看不下去。怎样解决孩子在名著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呢?除视频中何杰老师提到的名著考察三要素外,我们还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呐喊
感知内容,把握情节
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名著必须先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
比如在《呐喊》当中,鲁迅先生对于《故乡》的描写。在《故乡》中,有这么一个人物角色——闰土。鲁迅先生写了两个时期的闰土来进行对比。
在鲁迅小的时候,闰土作为长工家的孩子,在过年时期来给他们帮忙,两个人一见如故。闰土教他捕鸟,给他讲田野中的生活,在少年鲁迅心中,闰土给他打开了一个从没见过的世界。少年时代的鲁迅写到:当时只是看到院子,四四方方的院子的角落。意思就是说那个时候,自己的眼光是非常狭窄的。而闰土的到来,则让他看到了田间、乡间这种世界的美好。
当然,闰土之所以和少年鲁迅有很好的关系,其实是因为闰土由乡下到了城里,也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所以两个人都给对方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受,没有什么等级观念,没有什么贫富的观念,只是真诚的要跟这个好朋友在一起,所以当他们分离的时候,两个人还都哭了都舍不得,后来还互赠了礼物。
看到这儿,我们仿佛脑补了一出,多年以后,两个童年时期的玩伴再次相见的激动场景。然而,鲁迅先生画风一转,等他成年后再回到自己家乡时,等他满怀激动地叫着闰土哥时,成年闰土的那一句“老爷”,一下子就让两个人,隔了一层厚障壁,他们再也回不去少年的单纯和美好了。
小说的情节往往就是这样出乎读者意料之外,让读者为之所吸引、沉迷,令人爱不释手。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
某些作品可能对孩子而言有些陌生难懂,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
例如,要了解《呐喊》的写作背景和环境。《呐喊》创作于1918——1922年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正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就难以体会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深重的忧患意识以及迫切希望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再者要了解作品中的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是作品中的人物赖以生存发展活动的地方,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小说的环境描写比其他文学体裁更注重具体可感性,人物的真实性、典型性、情节的可能性、合理性,都必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确定。因此,把握小说中的环境对小说的理解显得很重要。
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造的核心,而对人物的刻画必须落实到具体细致的描写当中,如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等方面的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集中鲜明体现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
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和阿Q。一个是迂腐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一个是底层游民的代表。两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疯癫的地方。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有深刻的行动刻画。他通过对孔乙己反复教小伙计识字和反复学习一些迂腐学问的描写,把孔乙己的可怜与可悲刻画的淋漓尽致。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剧照)
那么阿Q呢,又是另一种人物的代表,他是一种底层游民的代表。虽然阿Q的干活能力很强,但他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人格当中最差的地方。他的精神胜利法更多强调的是胜利,从根子上说,你别看他是一个流氓无产者,但他却一直想做别人的主子,一旦有了革命的机会,阿Q就要起来,就要造反,就要去做皇帝,鲁迅其实就用这样的方式,写出了这样的人的这种普遍性。
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
名著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孩子们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孩子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呐喊》正是这样一本小说集。
感悟与收获
在名著阅读中,孩子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动情、或明理,这些感悟犹如灵感的火花一样,稍纵即逝,如不及时抓住,就很可能溜走。所以,我们的孩子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因此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也就是读与写紧密结合,心要灵,手要勤,笔要新,这样可以将读书的收获慢慢积累起来,日积月累,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有些孩子不重视积累,往往是读后就抛掷一边,时间一长,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个大概,没有真正的收效,需要引起注意。
鲁迅先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那些年鲁迅先生说过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倘若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青年鲁迅)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热爱阅读,可以让孩子,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可以让孩子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为此,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在未来的两个月中,每个周末晚19:30,推送名师推荐阅读节目。
我们将邀请了人大附中、101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五中、中关村一小、北京小学、中关村三小、史家小学等名校特级教师,为我们的孩子推荐了一系列开启智慧,不流俗众的书籍。
(点击【往期回顾】可查看之前节目)
一期一师一本书
用一份好书单来抵抗岁月的腐蚀
在喧嚣的世界中
带着孩子静下心来阅读
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
往期回顾
1. 101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语文学习有难度?看了这本书你就开窍了!
2. 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坚持读完这本书,会给学习带来巨大改变!
3. 中关村三小特级教师:家长的三观里,藏着孩子20岁以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