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讨论耽美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重木 燕京书评 2021-01-23

作者 | 重木
全文共 5657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从今年年初到当下,耽美文化都在或隐或现地在圈内圈外引起各种讨论,从复杂且常引起争议的饭圈与国内耽改剧问题,到诸如日本、泰国和韩国耽美剧在国内引起的追剧热潮和热议,都让耽美这一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化以及社会。而在主流对其充满的疑惑、误解、惊讶、好奇和不屑之中,也必须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耽美观众——无论是直观还是社会学调查都会发现,女性群体占据大部分——对两个俊美男性之间的恋爱有着如此大的兴趣?而也只有解答了这一疑惑,才能真正地窥探到耽美文化所隐藏和具有的魔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便捷,以及资本市场对于可盈利之物的敏锐捕捉和消费,使得许多曾经大都在小圈子里“圈地自萌”的亚文化开始浮出水面。虽然依旧有限,却也在悄无声息地渗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当下的文化与社会。其中,耽美的影响,或许始终都在超出我们的想象。



「耽美剧的兴盛」


如果仅以今年而言,就有好几部耽美剧或耽改剧(漫)在圈内圈外引起热议,如年初的泰剧《佳偶天成》,因主演颜值爆表而被称作“耽美剧的颜值天花板”;最近刚开播便在豆瓣以及原著粉那里收获好评的耽改动漫《天官赐福》(其原著作者墨香铜臭被审判一案也再次登上热搜);以及两部无论在制作、演员还是故事上都颇为可观的泰剧《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简称《以你的心》)和改编自丰田悠同名漫画的日剧《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以下简称《处男》)


无论是泰剧《以你的心》,还是日剧《处男》,都在圈内(以及一定的圈外)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都完全符合传统耽美文化——尤其是耽美剧——的核心标准:首先,主演们的颜值一定要达标,非俊男帅哥不可;再者,两者的互动必然要“撒糖”——各种暧昧、拉扯、关心和喜爱……这两者属于耽美剧的基本底线,而如果我们用它作为标准去测量诸多耽美剧或是国内特产的耽改剧为什么无法出圈或大火时,答案便往往一目了然。在符合以上条件之后,便是对故事、情节以及相关剧作的要求,但圈内人都知道,耽美剧一般都穷,即使泰国有着完善的耽美剧拍摄商业流程与专业制作公司,有些剧依旧无论在观感还是制作上都显得很“穷”。


泰耽美剧《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


因此,制作耽美剧的往往是一些有线网络平台,如韩国今年大火的耽美剧《你的目光所及之处》便每集只有10分钟左右,共8集,合起来也就一部电影的长度(因此剧大火,制作平台趁热打铁推出的耽美剧《匆匆心动》也同样短小)。因此,耽美剧观众一般都对相关的制作要求有一定的宽容。2018年,国产耽改剧《镇魂》的“五毛钱特效”及其制作,依旧未能阻挡观众对其的追捧和热爱。因为,相比于制作方面的不足,主演的合格以及两者互动在线的演技、编剧对于耽美观众心理的把握,往往才是此类剧的核心要义。因此,当2019年传出即将拍摄的《陈情令》将擅自更改原著情节而增加女主时,便遭到了原著书粉们的强烈批评和抵制。最后,制作公司不得不出面保证会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著,而《陈情令》在播出后评价一路走高,也与其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你的心》和《处男》之所以能如此之火,便因为它们不仅完成了耽美剧的底线,而且在其他方面做得也十分出色。泰剧《以你的心》每集大概80分钟,从拍摄、画面、服化以及演员表演都很精致,从而比以往的耽美剧高出一大截(其实这部剧也颇多地继承了泰国早期同影《暹罗之恋》的模式)。而《处男》则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日本耽美剧的水准,始终在中上等水平。无论是2018年的《大叔之爱》、《弟之夫》,还是2019年的《腐女子爱上gay》,以及今年6月的《Life白线上的我们》,在选角和制作方面都颇为出彩。而《处男》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高了耽美的底线,而让它成为新的“天花板”:男主们的颜值与双方之间的“撒糖”甜度可谓撩拨人心。也正是这一核心,让耽美剧观众们心痒痒的同时,也“姨母笑”个不停。


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其实是为了突出耽美剧(小说/漫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及主流对于对其的疑惑、误解和不屑:即为什么耽美观众——无论是直观还是社会学调查都会发现,女性群体占据大部分——对两个俊美男性之间的恋爱有着如此大的兴趣?而也只有解答了这一疑惑,我们才能真正地窥探到耽美文化所隐藏和具有的魔力。



「耽美之恋的模仿与破坏」


在杨玲新著《新世纪文学的重构:以郭敬明和耽美为起点的探索》中,作者通过对耽美书写中的情欲表现的研究,指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女性参与创作、传播和阅读的原因。作为女性所创作的文本,我们发现在这个女性缺席的耽美故事里,男性占据主角,这一看似与传统文学模式相似的书写,恰恰因为作者性别的变更而出现差异。在传统文学书写中——无论是所谓的纯文学,还是流行文化——男性作者所创造出的两性暧昧、恋爱和情欲模式,始终渗透着主流性别制度的意识形态,即女性总是以或隐或现的形式作为附庸品或承受者的形象出现,好似一个空心容器般缺乏自我主体性而等待着男性的赋予和拯救。


也正是在这一性别书写模式中,当女性阅读者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自我投射或代入时,便往往会遭到难以抗拒的挫折,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格格不入。因为与其说那些女性是她们,不如说那些女性实则是男性创作者所想像的虚构之物,在她们身上显露出属于男性、社会、民族甚至国家的焦虑、不安与种种问题。


《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以郭敬明和耽美为起点的探索》
杨玲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版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女性拿起笔开始创作耽美小说时,为什么会出现一种看似很像传统异性恋的浪漫偶像爱情故事(虽然这其实也只是庞大耽美文化中的一小部分)。首先在这些小说中,女性往往不会成为主角(除了专门的百合小说),且作为配角的女性往往与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不尽相同,她们相比于其前辈更加的有主见和性格,并且往往十分独立;再者,是两个往往年轻俊美的男孩/人之间的甜蜜恋爱。


在早期日本耽美以及上世纪末受其影响的中国耽美小说中,虐恋是一个重要主题。早期几部经典的耽美作品——如《间之契》、《绝爱》等——讲述的都是虐恋故事,而在中国耽美萌芽时期,虐恋故事也一度十分兴盛。但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期开始,虐恋故事渐渐减少,一方面与耽美网站的制度化有关,以及曾经作为互联网野蛮生成的耽美开始被关注;另一方面则是读者心态的变化,伴随着消费主义的蓬勃与“社畜”生活模式的出现,虐恋以及BE(bad ending)渐渐被甜恋和HE(happy ending)取代,但这一模式并未就此消失,而是始终存在于当下的耽美文化中。


无论是虐恋还是甜恋,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在一方面模仿与复制已有的传统异性恋模式——尤其是甜恋类故事;另一方面,它们也在试探、破坏和挑战传统的恋爱与情欲模式。我们会在虐恋类故事中发现众多看着耸人听闻的“虐”,从身体上的虐待、伤害到对精神的折磨与摧残,而做出这一切的也往往来自于爱。也正是在虐恋故事中鲜明的等级关系,我们才会鲜明地看到许多在传统故事和书写中被隐藏或遮蔽的东西,如爱、性与权力的关系。而这一存在于男性同性之间的权力关系,往往因为渗入大量的传统异性恋意识形态而使其滑向“指桑骂槐”,即通过这些同性虐恋所泄露出的依旧是传统异性恋(爱情)故事里的问题和阴影。


而除此之外,在虐恋中,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对于爱与性的一个颇为有趣的秘密,即爱的极端似乎就是致命的伤害,而也正是在这些伤害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十分纯洁的爱之形象。虽然置身于一系列的——尤其如阶级、地位和权力等——网络影响中,却又正因此才“出淤泥而不染”,达到了某种极致。


在一系列的甜恋故事中,耽美故事除了模仿和复制传统异性恋浪漫爱情故事模式外,也悄无声息地对其进行了修改。在《处男》中,安达因为30岁还是处男而突然拥有了只要触碰到别人便能听见别人内心声音的魔力,从而得知公司中品学兼优的帅哥黑泽在默默地喜欢着自己。安达与黑泽的关系便十分符合典型的耽美甜恋中的模式,即大都我们能在双方身上看到鲜明的攻(黑泽)/受(安达)特质。在耽美书写中,攻/受不仅仅只表示性爱中的位置,而且还成为一种典型的性格气质的结构性元素,即攻一般被赋予传统的男性气质多一些,而受则较为女性气质。但这也只是粗略且表层的概括,尤其在虐恋故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原本被设定为受的主角大都具有“典型的男性气质”,如自我意识、坚韧、勇敢和抱负等。在甜恋中,这一点也十分常见。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体的颠覆》,[美]朱迪斯·巴特勒著
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版


黑泽与安达的甜恋与传统异性恋的浪漫爱情故事模式十分相似,各种暗恋、退却、情不自禁和默默付出与守护等情节都一一出现。也正是在这里,我们或许能够借助朱迪斯.巴特勒在其《性别麻烦》中的发现进行分析,即模仿这一行为本身,与其说是再生产了原本的结构和模式,不如说是揭示了原本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有限性。当男人穿上女装、顶着夸张的假发和浓妆搔首弄姿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被看做是自然的性别气质只不过是社会文化的建构,它本身就是一个模仿品,而非原物(巴特勒也不相信有原物的存在)。在耽美故事中,两个男性之间甜恋模式的模仿,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相似的力量,即揭露作为传统主流的异性恋情爱模式的建构性以及“爱情”这一看似中立实则偏颇的定义的问题。(最近,日本销量第一的日语词典、三省堂出版的《新明解国语词典》的第八版在对“恋爱”的解释上,取消了传统的性别限定,不再局限于异性之中。)



「“矫正”与改造耽美」


与此同时,在两个俊美男性的甜恋中,耽美故事似乎在有意地排除外界的诸多因素对他们感情的影响,而主要强调在“甜”上;因此,那些出现的困难和阻碍,也大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所特意设计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许多女性喜欢耽美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阅读中因为自己与书中人物的距离——主要是阅读投射所形成的心理距离——而使得她们不必再担心自己——女性——会在看似公平的爱情中遭到性别制度的隐秘伏击。而正是在抹除了性别不平等的同性甜恋中,女性读者或许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爱情所带来的喜悦、甜蜜和幸福,以及由此开启的人生的可能性。这也正是耽美故事和同志故事之间的差异,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两者唯一的相似点便都是同性相恋相爱;除此之外,或许便十分有限了。


就如许多耽美研究者所发现的,耽美故事主要表现和透露的,其实是女性创作者和参与者们的情欲渴望。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导致在对这一亚文化的批评中,始终渗透着强烈的性别歧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腐女”群体的嘲讽和批评上。在批评话语中所流露出的女性偏见,也恰恰正是耽美文化在悄无声息地对其进行解构、批评和改写的。折射在耽美上的批评和偏见,正透露出当主流遭遇耽美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其的压榨和强制扭转的过程。国内耽改剧/漫的出现,其实便是这一斗争中的典型症状。


如果我们稍微严格些便会发现,国内著名且能够算得上是耽美剧的,或许也只有柴鸡蛋在2016年改编自她自己耽美小说的《上瘾》,虽然在此之前也或多或少出现过一些耽美剧,但无论在影响还是意义上似乎都难与《上瘾》抗衡。《上瘾》的成功和出圈,一方面使得市场——包括影视公司和明星公司——发现耽美作品的巨大商业潜力和造星能力(主演《上瘾》的两个男主角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到火遍圈内外);另一方面,也由此引来国家的目光而导致它最终被下架处理,且在此之后对此类题材做了限制。


也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才会导致其后出现了诸如《镇魂》和《陈情令》这样的耽改剧。它们是协商的产物,即市场希望能利用耽美作品来谋利,但又不希望触碰相关的红线,因此便对耽美进行“矫正”,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主义兄弟情”;而耽美的同性之爱之恋,也再次被遮蔽和掩盖,成为“房间里的大象”。这只“大象”,不仅作为耽美的残存留在剧中成为市场撩拨和招揽观众的噱头,也因其装作不可见而躲避了审查,最终一举两得。


也正是由《镇魂》和《陈情令》所共同奠定的耽改剧模式,使得即使在主流对耽美作品存在各种偏见、批评和不屑时,市场也依旧前仆后继地购买、改编和拍摄耽美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两百多部的经典耽美作品已被收购,而改编和拍摄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讨论于正改编自耽美小说的《鬓边不是海棠红》时,我称之为是对耽美故事的“强制矫正”,希望借用这一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恶劣伪医学行为,提醒人们注意这一改变的发生和可能造成的结果。因为在这样的“矫正”中,耽美所潜藏的亚文化力量及其不合规的部分将被渐渐抹除,而被改造成一种人畜无害的产品。在资本和权力之间,它或许将是无处可逃。


从左到右依次为《上瘾》、《镇魂》、《陈情令》与《鬓边不是海棠红》,也正是国内耽美剧被“矫正”为耽改剧、甚至主流正剧的过程。


但是,这也仅仅是特定地域的一个可能结果,因为如果我们追溯耽美的诞生和发展,便会发现它与互联网的密切关系使得它始终很难被真正的掌控,而总是能野蛮生长,获得新的空间。伴随着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关注、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以及开放市场的发展,东亚的耽美文化始终发展强势且源源不断,并且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开始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日剧《腐女子爱上Gay》中,一个偷偷喜欢着耽美的腐女三浦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纯,偶然发现后者是一个对自身性取向充满恐慌且遭遇着校园霸凌的同志。当虚构在网络中的美好耽美故事遭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同志处境时,新的理解与可能才会渐渐地诞生。根据日本学者对腐女群体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喜欢耽美文化的女性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性少数群体的关注有限,甚至会出现排斥和偏见。这除了一方面再次证明耽美的特殊性之外,其实也揭露了隔阂的存在而又总是被身处其中的人们忽视,最终导致彼此的理解难以形成,而失去了像三浦和纯那样的珍贵友谊与互助。


当主流文学界批评耽美文学缺乏相关的文学性而对其不屑一顾,当主流观众把耽美剧/耽改剧斥为无脑女性的麻醉剂而自我感觉良好时,其实是错过了一个重要的了解和交流的机会。据有限的观察发现,当主流文学在剖析着当下主流的社会、个体以及人们的爱欲情仇时,耽美这样的亚文化则以边缘之态涉入了这一领域,并且所发现和揭露的,往往正是前者所忽视的,或是其所继承而不知的,及其所隐藏的东西。在这一看似只属于小圈子的文化中,我们或许才能真正地发现那些被压抑和规训之物。当圈内人打趣“耽美无肉,就好似海棠无香”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大概,也要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重木系自由撰稿人,题图自出自日剧《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推荐阅读

01


前员工控诉《掬水月在手》出版公司洗稿,引爆图书行业诸多潜规则

讲述母亲、酒、稀薄的梦想和困窘中的温情,文学新人斩获今年布克奖

刘守刚:帝国无法走出财政怪圈,只有民主法治才能约束官僚特权

02


金冲及谈做学问的三大基本功:知识系统、问题意识与文字表达

03

青年知识分子系列


李楠: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内卷化与全球化


王立铭:“吃货”、基因、生命和疾病的科普,科学将人类带向何方?


牟钰:从无罪到有罪的司法现实,卷宗隐藏着哪些“沉默的真相”


刘思达: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在于共生交换关系 

马强:后苏联时代如何塑造新人?


全现在·燕京书评从9月1日上线到现在,以书为名,尝试理解文化思想领域正在更新的人与事。现在,邀请你加入燕京书评读者微信群。


入群方式:添加燕京书评小编微信(yjsp20200901),小编将邀您加入“燕京书评读者部落”线上微信群。


我们聚在一起,围绕书但又不止于书,阅读、分享、讨论,也会有一些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随喜赠送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