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胃镜病理报告的技巧,不是医生也能看懂
胃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胃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然而有些人做胃镜检查时还会取几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真是让人一头雾水,明明医生已经看过了,为什么还要再病理检查呢?
因为医生只能用肉眼从表面观察胃,但胃里更深次的变化肉眼是观察不到的,是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这样才更准确。
那么问题又来了,拿到病理报告,常常会仔细考究检查结果,字虽然不多,但是却很晦涩难懂,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病情严不严重啊?现在小编就胃镜病理报告初步解读,为你解开疑虑。
01
报告解读:萎缩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就是我们以前说的浅表性胃炎,即没有萎缩症状的慢性胃炎。反映了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胃腺体正常。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型,有无伴有急性活动等。但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与患者的症状轻重无正相关,治疗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用药。
萎缩性胃炎,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胃不仅表面部分发炎了,而且深层部分负责分泌胃液的细胞、腺体,也在被破坏,减少,甚至是慢慢消失,于是胃黏膜变薄了,这两种胃炎可能从症状来说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严重程度却相差甚大。局灶性胃黏膜萎缩是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更多是与年龄有关的老化。
一般情况下萎缩性胃炎比非萎缩性胃炎严重,有癌变的可能,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是胃癌的一般发展过程。如果病理报告上出现萎缩字眼的您就要注意,一定要定期复查胃镜,规律随访!
02
报告解读:肠化生
看到肠化生,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明明是胃镜检查,为什么报告上写的是“肠”呢,难道是医生搞错部位了?事实上不是医生搞错了,而是胃受损伤后,胃黏膜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成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肠化生伴随着胃黏膜的萎缩,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研究认为,不完全性肠化生、大肠型肠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
03
报告解读:上皮内瘤变
当胃中出现异型细胞,腺体结构发生紊乱,原本光滑的胃会出现了一个甚至多个小疙瘩,它可以是圆的、扁的、不规则的,但是不管什么形状,危险都是同样存在的。上皮内瘤变是指基底膜以上上皮的一种非浸润性肿瘤性改变,属于癌前病变,形态上表现为结构和细胞学的异常。
病变具有基因的克隆性转变,容易发展为浸润和转移。上皮内瘤变分为两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
04
报告解读:癌
如果病理报告中明确出现癌症,那就是结论性诊断。
有时病理报告显示“疑癌”,则是高度怀疑胃癌,但还没有最终确定,可能因取材较少或受环伺物质影响的原因。此时可以结合胃镜检查、上腹部增强CT等来做进一步的判断,必要时需要重新做胃镜活检病理检查。
胃镜病理报告,还需医生专业解释,一旦发现危险因素,要做到积极就医,定期随访,及时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汪志兵
简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慢病管理学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消化专业在读博士,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消化专业十余年,擅长幽门螺杆菌的诊治;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及内镜下各种诊治如EMR、ESD、超声微探头等,发表各种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论文十余篇。曾多次被评为南京市第一医院院先进工作者,参与并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