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不“防寒”,小心落病根!以热制热,才是三伏的养生法
三伏,标记着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它不仅是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也是各种疾病容易扎堆的时候。
入了伏天,各大医院都会推出三伏贴,上到老人,下到娃娃,都会“趁热”来一服。
三伏贴怎么贴,真有那么神奇吗?三伏该怎么养生?三伏如何过得舒服一些?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唠。
三伏贴,有怎样的神奇力量?
很多人家都有去贴“三伏贴”的传统,三伏贴到底“有用”在哪?
“三伏贴”是中药贴敷穴位的一种外治法,即在“三伏天”使用温热性的药物对穴位进行贴敷,主要用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复发或者加重的疾病。
都说冬病夏治贴“三伏贴”,先来看看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就是中医“冬病夏治”的道理所在。
除了冬病夏治外,三伏贴还有另一个“天然”的好处——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其实说到底,三伏贴神奇之处就在于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利用药物和人体的吸收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去除“寒病”。
要注意的是,三伏贴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疼痛等虚寒性疾病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Tip:三伏贴是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辨证论治的,不同的人选择的敷贴穴位、使用的药物、贴服时间,都不一样,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网购自行瞎贴!
贴服不当引发烫伤和感染
三伏不防寒,小心落病根
对有对症的基础疾病人群而言,正确地贴三伏贴确实有“冬病夏治”的效果,但是三伏天,如果你以为只要来服三伏贴就能“包治百病”,那就大错特错了——三伏,一定要重视防寒祛湿!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
不防寒的人,留下的病根不会少: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百病从寒起,在中医眼中,伏天虽热,但如果不注意防寒,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新陈代谢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腹泻胃疼等。
而且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
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虽然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留下病根。
以热制热才是三伏的养生法
又要消暑,又要防寒,到底该怎么做呢?
养生应该顺应时节,夏天炎热,那就顺着夏天的脾气,遵循季节的规律——“热养生”,以热制热,温补阳气,健康消暑。
吃点羊肉,开胃补虚祛寒
“吃羊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堪称能吃到肚子里的“三伏贴”。中医认为,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
对于因虚寒而导致的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一切虚寒类病证,均有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医生“盖章”的寒湿体质可以这么吃,对于正常人来说,本身怕热,这么吃更容易上火。
伏天的羊肉,比较推荐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成香浓的羊肉汤,可以在里面放少许冬瓜,中和一下燥热之性。
喝点热茶,促进汗腺分泌
夏季喝凉茶、冷饮非常容易损伤脾胃,特别是一些本身就脾胃虚弱、容易胀气的人,喝了冷饮之后会更加难受。
夏天多喝温水、热茶,能使血管扩张、促进排汗,从而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体温真正下降,就会感觉非常凉爽。水温不宜超过60℃。
吃点热食,温阳气散寒气
古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时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食,出一身汗,能够带走体内的大量热气,解暑降温,开胃理气。
夏季以热汤面、热粥等热食作为主食,也能缓解吃过多冷食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泡个热脚,气血运行更顺畅
脚是人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血液的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
夏季多用热水泡脚,能预防脚部疾病、祛除暑湿,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泡脚水温讲究温而不烫,以舒服为佳,42℃~45℃即可。
没有胃口、四肢乏力、睡不着觉……难熬的三伏天只是刚开了个头。俗话说“三伏养一夏”,只要你做的对了,三伏天真是养生去病的好时机,一定要抓住哦!
▼推荐阅读▼
2021-07-25
2021-07-25
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