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千万别乱服药,女子突发肝损只能移植!
今年4月,一位昏迷的中年女性患者被紧急转入仁济医院。该患者当时病情危重,只能靠呼吸机和CRRT(持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维持生命,而肝移植是挽救这位患者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终,患者儿子作为亲体肝移植的供体与母亲一同被推进了手术室。而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感冒药)。
解热镇痛药主要针对缓解普通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该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与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通过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作用。
药物性肝损伤(DILI)也称药物性肝炎,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我国目前报道的DILI发病率主要来自相关医疗机构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急性DILI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比例的20%,且DILI的发病率仍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有研究显示,解热镇痛类药物、抗感染药物、草药及膳食补充剂是导致欧美发达国家发生DILI的常见原因。在我国,易引起DILI的相关药物依次为传统中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激素类药、心血管药物和解热镇痛药等。
由于市面上的解热镇痛药品种繁多,名称各异,但其主要成分相同或相近,药物作用大同小异,因此在服用期间仍须引起医务人员与患者的高度警觉,以免重复用药,过量用药,甚至导致服“药”伤肝。
肝脏,作为药物代谢的“兵工厂”,多数药物进入机体后在此改变化学结构、调整“装备”,奔赴“沙场”并发挥相应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解热镇痛药物具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损伤,且引起肝损害的机制复杂,其主要原因包括代谢激活造成的肝损伤、线粒体损伤、免疫损伤、溶酶体损伤和胆道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DILI和慢性DILI。
急性DILI的临床表现通常无特异性。潜伏期差异大,短至1至数日,也可长达数月。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血清ALT、AST及ALP、GGT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淤胆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的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
慢性DILI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胆汁淤积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腹水、黄疸、肝脏肿大及肝脏肿瘤等表现。
解热镇痛药物具有“天花板效应”,即当服用解热镇痛药达到一定剂量后,其镇痛效果不会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反而药物的不良反应会随之增加,故解热镇痛药导致的肝毒性通常在超出治疗剂量时产生。
因此,在服用解热镇痛药物期间,需尽量避免合并使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严格按照说明书给药,一般每次服用至少间隔6小时以上,每日不得超过4次。
流感高峰即将来袭,发热患者的人数也会随之增加,若在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上腹胀痛、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余杏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
简介:妇科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宫颈癌等。晚期和复发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女性肿瘤的遗传咨询和预防干预。
▼推荐阅读▼
2021-11-30
2021-11-30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