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4)
史学研究公众号定期精选历史学类学术著作进行推介,本期内容是我们编选的2018年第44期新书单。欢迎大家推荐好书!(公众平台服务号微信:modentime | 公众号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新书资料发送至该邮箱即可)
01
剑桥中国经济史
作者: 万志英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古代到19世纪
译者: 崔传刚
出版年: 2018-11-30
页数: 373
定价: 88.00元
作者从青铜时代写到20世纪初、视野横跨近3000年历史,他吸收现有硏究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本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详尽之作。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总充满了南辕北辙的阐释,对于中国历史中任何阶段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几乎都难以达成共识。本书作为一部综合之作,尽力实现论述的平衡与客观性。本书力求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万志英( Richard von Glahn),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社会史、货币金融史、全球经济史、东亚海洋历史等。他的研究获得诸多奖项,曾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专项奖金。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财富之泉:中国的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 -1700)》(1996)、《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2004) 和《文化与交融:世界史》(2012)
02
秦国乡里政权研究
作者: 张信通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42
定价: CNY 89.00
秦国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这绝非偶然。原因何在?秦国基层政权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是重要原因。本书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系统考证了秦国的乡官、亭部吏和里吏,探讨了乡里政权主要行政职能,并对秦国的亭、亭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做了研究。同时,总结了秦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得与失,以为现实社会参考鉴戒。
张信通,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03
长安与河北之间
作者: 仇鹿鸣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402
定价: 78.00元
布罗代尔认为,“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本书的讨论虽仍集矢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仇鹿鸣,1981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0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2008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出版专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参与修订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点校,并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
04
南宋建筑史
作者: 郭黛姮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437
定价: 128.00元
郭黛姮先生的《南宋建筑史》是一部有关南宋建筑的集大成式的断代史,全书内容宏富,分绪论、城市、南宋宫殿与行宫、南宋皇陵、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教育建筑、居住与市井建筑、宋代桥梁、建筑艺术与技术共十章,从南宋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展现南宋建筑的鲜明个案,探讨南宋建筑的艺术特点,解剖南宋建筑的技术特征,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具体而微的个例解析。本书并以作者几十年来搜集、绘制的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为基础,图文并茂,以图说史,深入浅出地对专业建筑进行了图解式的细致研究。全书搜罗之广、开掘之深由此可见。
郭黛姮,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于梁思成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学术专著有: 《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卷》、《华堂溢采——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饰艺术》、《东来第一山保国寺》、《20世纪东方建筑研究》、《一代宗师梁思成》、《乾隆御品圆明园》、《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中、英文版《中国古代建筑》2003年在中国和美国分别出版(合作),并主持编写《从龟兹到库车——城市与建筑调查研究报告》丛书。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05
余英時回憶錄
作者: 余英時
出版社: 允晨文化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232
定价: NT$420
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研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余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06
无声的北方:清代夏峰北学研究
作者: 王坚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页数: 332
定价: 78.00元
本书是了解和研究清代学术史及思想史的必备读物。作为为数不多在晚明就成名、历经明清大变局仍健在的学术领军,孙奇逢承接晚明北直隶儒生集团遗产,集北方理学之大成,以其独特的思想,形成了以会通儒学各派为特征的夏峰北学且风靡北方。在整个清代的流变中, 既有以王五修、王法乾、王余佑为代表、以侠儒兼收为特征的河北夏峰北学和颜李学派,也有以“中州十先生”为代表、热衷于理学的中州夏峰北学。到嘉道年间,马时芳承上启下,视野更加扩展到汉唐儒学及诸子学,把 “势”、“理”、“人情”三者打通融合,兼容并包以至超出理学。这昭示了夏峰北学走向近代的新前景。
王坚,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明清民国时代北方学术史、理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文史哲》、《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国家及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07
近代中国社会史论
作者: 李恭忠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
定价:108
本书从历史的向度出发,寻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解释,和中国道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以历史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本书从历史的向度出发,寻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解释,和中国道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以历史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本书从历史的向度出发,寻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解释,和中国道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以历史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
李恭忠,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衡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侧重于政治文化与集体记忆、秘密结社与中国社会史、中国海洋史等领域。代表作为《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08
重审中国的“近代”
作者: 孙江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定价: 88.00元
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学衡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提倡“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求打破古今中外之区隔,学科涉及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领域。代表作包括:《中国の「近代」を問う——历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近代中国の宗教、結社と权力》、《近代中国の革命と秘密結社——中国革命の社会史的研究(1895-1955)》、《镜像中的历史》、《作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国的政治与宗教》等。
09
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
作者: 郑大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38
定价: CNY98.00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与中国近代相始终,并贯穿于其他各种思潮之中,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整个中国近代(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建构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厘清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演变过程,以及与此过程相适应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过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提供历史的借鉴。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10
远航:魏斐德演讲访谈录
作者:魏斐德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1
页数: 218
定价: 58.00元
本书收录了魏斐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所有重大演讲稿和访谈文稿。这些精辟的文字充分展示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同时,本书可以作为进一步阅读魏斐德其他学术著作的津梁。本书绝大多数文字都是首次出现在中文世界中。演讲采访稿的文字风格,比其他著作更能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魏斐德(1937--2006),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著有:《洪业:清朝开国史》《中华帝制的衰落》《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哲学透视》《上海警察》《上海歹土》《红星照耀上海城》等。
11
16至19世纪期间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
作者: 孙莎岚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52
定价: 70.00
论文研究16至19世纪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将绘画艺术视作文化投影,从跨文化交流角度考察该时期中欧绘画在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以窥现异质文化在相识之初的交流特点与模式。尽管由于时代局限,双方都没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绘画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但从这次文化相遇的历史意义来看,于中国而言,欧洲代表着非我,以之为参照,才得以确定自己之为自我,故欧洲乃是中国在近代初期的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必要因素。反之,于欧洲亦然。中欧绘画艺术通过彼此差异更深入地认识了自身。这次收效不大的交流也为之后中欧绘画进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孙莎岚,女,汉族,1980-。2002年于四川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于四川大学取得历史学世界史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于四川大学取得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政治学院。
12
帝国之衰:奥斯曼帝国史六论
作者: 王三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274
定价: 59
本书探讨奥斯曼帝国史中的若干重要议题,从民族问题、外债问题、边患问题、对外关系、世风之变、遗留问题六个部分渐次展开。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由衰落到解体的过程,从不同层面解释奥斯曼帝国分裂和瓦解的根源、伴生条件,以及帝国瓦解的深远影响,力图澄清奥斯曼帝国史的一些争议问题。
王三义,甘肃省清水县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帝国兴衰史。出版专著《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另有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兴废与进退》《学问与饭碗》等。
13
The Blue Frontier
作者: Ronald C. Po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出版年: 2018-8-31
页数: 302
定价: GBP 75.00
In this revisionist histor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Qing Empire from a maritime perspective, Ronald C. Po argues that it is reductive to view China over this period exclusively as a continental power with little interest in the sea. With a coastline of almost 14,500 kilometers, the Qing was not a landlocked state. Although it came to be known as an inward-looking empire, Po suggests that the Qing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maritime world through its naval development and customs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ontrast to our orthodox perception, the Manchu court, in fact, deliberately engaged with the ocean politically, militarily, and even conceptually. The Blue Frontier offers a much broader picture of the Qing as an Asian giant responding flexibly to challenges and extensive interaction on all frontiers - both land and sea -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Ronald C. Po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往期内容
您的回复将会作为公众号赠书的参照:
本期图书您最喜欢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