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1年历史学新书(12)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订阅者,2021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以推介当年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第一个季度推介部分2020年的书目)。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我们不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1年第12期新书单。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老子今研
作者: 裘锡圭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出版年: 2021-3
定价: 86.00元
本书辑裘锡圭先生近年来结合出土的《老子》简帛本研究今本《老子》的主要成果,编为一册,列入 “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丛书。本书共收录相关论文8篇,主要利用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北大简等出土的《老子》文本,对传世与出土各本《老子》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与考证,内容不仅涉及《老子》文本内容的探讨,也深入研究了《老子》一书的思想价值。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推进今本《老子》一书的相关研究,对于古典学的重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裘锡圭,1935年生,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研究工作,也从事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曾参加过望山楚墓竹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尹湾汉墓简牍等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文字学概要》及《古文字论集》等。2012年5月以前撰写的学术论文已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六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东周两汉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春秋》诠释
作者:朱松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定价: 59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诠释以其特有的政治属性承担起了引领社会变革的重大使命。东周两汉社会转型期《春秋》诠释的活跃,正是其背后社会变革大背景下政治诉求在思想学术领域的表现。先是,春秋战国贵族政治的崩溃在《春秋》诠释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后,汉承秦制,“巩固、完善君主政治及与之相应的文化创建”,成为政治和思想家思考的历史命题。西汉武帝时期《公羊春秋》、宣帝时期《榖梁春秋》和成、哀以后《左传》的交相轮替,除经学内部规律使然外,都是其时政治诉求的客观反映。直到东汉建立,光武帝君主政治的再强化标志着阶级社会以来首次社会转型的完成,与之同步,《春秋》诠释也在今、古经学的激烈争斗中走向总结阶段。
朱松美 1964年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86年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 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教授,主讲中国古代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学术兼职:济南市历史学会理事,孔子学会理事,大舜文化学会理事,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专著六部;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省市级奖励。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作者: 聂溦萌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1-3
页数: 388
定价: 108
漢魏以來,史學獨立,漢唐之間史書種類與數量的繁榮、私撰史學的發達廣受關注。然而即便私人撰寫的史書,若以王朝為記載對象,也必然包含官方因素。本書避免官修、私撰對立的視角,注意到官方常規化的修史體制改造了王朝史編纂的大環境,也使紀傳史體裁發生了變化。 本書提出“官修史體制”的概念,指一套由制度保障的資料收集、整理、編纂機制及相關職官設置。在漢魏南北朝時期,中央機構的官修史體制逐漸將政務運作、文書與歷史編纂的關聯性變得制度化、慣常化。本書從兩個角度對此進行考察。一是在紀傳史的橫截面中探討體裁模板與史源如何相互適應,圍繞四夷列國傳、孝義類傳、一般臣僚傳記與相關政務運作的聯動進行了討論。二是考察縱向的史料加工編纂過程的發展,討論了東晉與劉宋、十六國與北魏的修史,觀察編年、紀傳共同參與的史書編纂過程。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將歷史學與文獻學相結合,既關注歷代修史的史事、制度的記載,也重視對史文結構、體例、史源、改編過程的分析,彼此印證,別開生面。
作者介紹:聶溦萌,1986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在《中國史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唐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主要研究方向為漢魏南北朝史、歷史文獻學。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雅俗际会
作者: 李建军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共生关系研究
出版年: 2021-04
本书认为宋元话本存在着从口头文本到书面文本,从文言底本到白话底本,从简本式底本到繁本式底本,再到繁本式录本、底本录本混编本,最后到编创式话本的演进态势。宋代话本小说(民间叙事)的娱乐性、虚构性,冲击着文言小说(文人叙事)的“补史阙”、“裨教化”,此长彼消,推动了叙事文学重心从历史叙事、纪实叙事向文学叙事、虚构叙事的转移;宋代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的互动共生,促成了文言小说的俗化与白话小说的成长,推动了中国叙事文学由雅而俗、由文而白的重大转折,为近世叙事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观念基石和文体基础。
李建军,1974年生,四川大竹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后、宋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台州学院中文系教授,兼职硕导。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多面的制度
作者: 阎步克 / 邢义田 / 邓小南 等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
出版年: 2021-4
页数: 306
定价: 72.00元
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聚焦于“制度”这一极富内在张力的对象,邀请阎步克、邢义田、邓小南、刘志伟、侯旭东、应星、周雪光、周黎安、刘世定九位知名教授,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希望在路径的交叉中激活思想,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话语与制度
作者: 解扬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祖制与晚明政治思想
出版年: 2021-04
页数: 312
定价: 58.00
晚明是个难以一言以蔽之的时代,而祖制又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难题。本书通过研究祖制在明初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晚明政治活动中的工具性色彩,认为明代祖制已然与其形成初期的制度基色不同,逐渐成了一套与构成其核心内涵的政治制度既附着又疏离的政治话语。 为了充分展现明代祖制作为政治话语的工具性,本书从“事件”“文本”“制度”三个角度开展研究,以税使危机、征辟制度、经筵制度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相关制度在晚明实践的灵魂人物和核心文本,分析“权宜之法”和“祖宗之制”的根本矛盾,认为当时的政治家面对政治危机,无力改善,于是纷纷诉诸祖制,以求解时代难题。
解 扬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明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美国明史学会理事。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牛津大学东方学系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代思想文化史,出版著作《治政与事君:吕坤〈实政录〉及其经世思想研究》(2011年),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代迁都北京研究
作者: [日]新宫学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副标题: 近世中国的首都迁移
原作名: 北京遷都の研究
译者: 贾临宇 / 董科 / 高寿仙 校
出版年: 2021-1
页数: 420
定价: 98.00
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明年正月初一始,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明朝正式把北京作为首都。 从南京迁都北京,两地相差8个纬度,距离1000公里以上,整个迁都过程历时近40年才尘埃落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也是极为罕见的案例。 迁都北京大致经历了“靖难之役”后推行的“两京体制”,永乐年间实现迁都北京,三大殿烧毁引发的北京地位动摇,洪熙帝决定还都南京,宣德帝再次定都北京,明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定都北京等进程。 本书把历来作为孤立政治史事件的迁都北京,放到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年间整个明朝初期政权确立的大背景下考察分析,对其迂回曲折的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继而论述了迁都北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世界的深远影响。
新宫学,山形大学学术技术研究院教授 文学博士。1955 年生于日本山形,1978 年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毕业,1983 年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课博士课程修完退学 1983 年国士馆大学文学部讲师,1988 年山形大学人文学部助教授,2001 年至今 山形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文学博士 ,2016-2020 年山形大学附属博物馆馆长 。主要著作:《北京遷都の研究―近世中国の首都移転―》《近世東アジア比較都城史の諸相》《明清都市商業史の研究》等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风下之海
作者: 李智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明清中国闽南海洋地理研究
出版年: 2021-4
定价: 95.00元
以帆船为主的航海时代,风是一把双刃剑。风信是航海的动力,风涛则是航海的祸患。因此,帆船在险恶的西北太平洋上航行, 如同在刀尖上起舞。本书以明清时期厦门湾为中心,以泉州府、漳州府和台湾府为研究区域,围绕着同一个海洋地理剖面,即海岸带-海峡-岛屿-远洋,分十个案例探讨季风、热带气旋控制下闽南民众的海上生活,是中国历史海洋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证明: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作为人类生活舞台之一的海洋地理环境,虽然各个要素或有程度不等的变化,但不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主导因素。因为即便是在传统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丝毫不弱。与之相对照,人类社会本身,尤其是国家行为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要远大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的海疆和西北边疆一样,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涨落,基本上随着国家对边疆经略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力的盛衰而涨落。
李智君,复旦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著有《关山迢递: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在《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清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复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人文地理》《海洋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六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项,省教学成果奖二项。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
作者: 刘晓峰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1-3
页数: 520
定价: 128.00元
本书以研究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对东亚的影响,探明东亚地区时间文化的特质为主要目的。全书由上编“东亚古代时间文化体系论略、中编“四季循环中的东亚”和下编“东亚时空与东亚民俗”三部分组成,整体上对东亚地区时间文化展开研究。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时间体系是由一整套的文化观念结构而成,以古代中国人构筑的宇宙模式为支撑,所以共同使用中国古代历法的文化地带,就受到古代中国人所构筑的宇宙模式影响,同时也就共同拥有这一整套的文化观念,并因此自然而然地拥有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市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并努力开拓由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等组成的汉字文化圈回视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视野,在时间文化研究方面着力最多。著有《古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国年中行事の受容》(日本桂书房,2000)、《清明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日本的面孔》(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端午》(三联书店,2010)、《二十四节气》(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主编有《日本的危机》(人民出版社,2001)、《中国端午节》(全六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東アジア音楽文化》(日本勉诚出版,2014)等。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此疆尔界
作者: 章永乐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出版年: 2021-4
页数: 406
定价: 58元
“门罗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学概念,倡导“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的区域霸权提供话语支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门罗主义”不仅在美国有了新的阐释方向,以服务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更流布出西半球、拓展至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理论旅行”。本书正是对“门罗主义”话语传播史的考察,重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门罗主义”话语的认识与使用——美国如何在“门罗主义”的伪饰下实行“霸权主义”乃至“殖民主义”;德国如何将“门罗主义”与“大空间”“中欧”等概念结合,最终走向民族性极强的纳粹主义;日本如何以“门罗主义”为参考,形成“大东亚共荣”的概念,以行侵略之实;在中国,“门罗主义”话语如何在反满革命、军阀割据、抗日反殖民的不同形势下,发展出不同样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对之加以利用或排斥的。
章永乐,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治学博士(2008),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禅宗东渐与中世日本的社会转型
作者:郝祥满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定价: 138.00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世日本社会的断代专门史,是中世日本禅宗史、中世日本社会史,和宋明之际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完美结合。本书具体内容,包括中世日本政治、外交、经济、宗教、习俗、生产、日常、教养、文化,和中日相互认知等多领域的转型(或者说变迁),时间跨度为公元1170年至1603年。本书和本人撰写中的《东渐禅宗与中世日本的文化变迁》一书是姊妹篇,故本书中艺术、文学等纯问哈的内容均省略。本书重点描述了1170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中日贸易贸易与禅宗交流),及其对中世日本社会转型的影响。
郝祥满,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古籍所,文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世界史学会理事;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日本历史、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史、中日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禅宗史、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伊藤博文
作者: [日]泷井一博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张晓明 / 魏敏 / 周娜
出版年: 2021-3-1
页数: 380
定价: 68.00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就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明治维新后,他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出任第一代总理大臣,构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后世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认为他是没有哲学头脑的政治家,是没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主义者,是吞并韩国的幕后推手。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本书从“文明”“立宪国家”“国民政治”三个视角,详细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个人生轨迹,明确了他那些被忽视的思想与国家构想。
泷井一博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于日本福冈县,1998年完成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历任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助手,神户商科大学助教授,兵库县立大学经营专业助教授、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国家制度史、比较法学史。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美国黑镜
作者: [美]巴顿·格尔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原作名: Dark Mirror: Edward Snowden and the American Surveillance State
译者: 思齐
出版年: 2021-3
定价: 69.00元
2013年6月,《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先后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自2007年起直接从谷歌、脸书、雅虎、微软等9家互联网巨头的数据库中搜集海量用户数据,引发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这便是轰动世界的“棱镜门”事件。几天之后,这一事件的主人公爱德华·斯诺登主动向世人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一时间,他被贴上了“英雄”“叛国者”“吹哨人”“罪犯”等标签。 但这本书不是写斯诺登的,或者说不全是在写他。作者巴顿·格尔曼作为最初直接与斯诺登对话的三名记者之一,从斯诺登那里收到上万份保密文件。自此,格尔曼便踏上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调查性报道之旅。他循着斯诺登提供的线索,抽丝剥茧,克服技术迷障,层层深入那个保密世界,追踪“棱镜”“星风”“上游”等一系列政府监控项目的起源和运作机制,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庞大的国家监控机器的全貌。其间,他被迫与未知的对手展开一场不断升级的“间谍战”。他被政府高层视为叛国者的“同谋”或“代理人”,随时可能遭到突袭;他眼见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遭遇黑客攻击,时不时还要应对试图套取信息的狡猾骗子,收到恶意软件、钓鱼邮件等更是家常便饭。 在这些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谨的新闻工作者对政府权力进行问责、维护公众权益的强烈责任心。他不惮于揭露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存在的权力滥用问题和道德争议,就政府权力行使的界限和原则引发公众深思。
巴顿·格尔曼(Barton Gellman) 美国知名调查记者,三度斩获普利策奖,两次荣获乔治·波尔卡新闻奖,还曾获得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颁发的“调查报道金匠奖”。自2013年起在美国世纪基金会担任资深研究员。此前曾在《华盛顿邮报》任职21年,先后担任法律、军事、外交、国际版块记者。曾著有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的传记《垂钓者》,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茶的真实历史
作者: [美] 梅维恒 / [瑞典] 郝也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高文海
出版年: 2021-4
定价: 49.00元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可从中扩展视野,汲取或许你未曾留意过的信息和见解。
梅维恒,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79年起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至今,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北美敦煌学第一人。梅维恒考证了著名的塔里木干尸及楼兰姑娘,编纂了经典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另外,他还是不定期杂志的创刊人及主编,是《道德经》《庄子》和《孙子兵法》的英译者。由于学术贡献巨大,2007年他被选为美国哲学院院士。
郝也麟,瑞典考古学方面的通讯记者,为《自然历史》及其他杂志撰写过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文章。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地方与无地方
作者: [加]爱德华·雷尔夫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刘苏 / 相欣奕
出版年: 2021-2
页数: 249
定价: 68.00
《地方与无地方》是欧美人本主义地理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影响十分广泛。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论著,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本著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论,从经验的视角着力刻画“地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批判性地指出人类生存场所遭遇的“失根”危机与可能面临的命运。同时,该书提出的地方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术语对学界的影响尤为深远。本译著译自2008 年的重印本。作者在其中增加了一篇新的前言,着重介绍“地方”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当时出现的变化,并指出新千年以后的全球旅行与商业形态虽已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地方”依然是人本主义地理学认识并解释世界的关键出发点。与此同时,这篇前言也道出“无地方”这一术语的内涵演进,即“无地方”与“地方”已不再呈现为尖锐的对立状态,反而在后现代的处境下呈现出彼此交织的状态。“无地方”的内涵尽管存在上述变化,但原创于1976 年的这部著作依然是我们去理解雷尔夫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爱德华•雷尔夫,加拿大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以其著作《地方与无地方》闻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段义孚、布蒂默等人齐名为当代欧美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潮的中流砥柱。雷尔夫的论著多从人类的经验视角出发去探讨地理学的现象学基础。其研究往往涉及对地方感、地方依附与地方认同的阐述,以及它们随时代演进而出现的变化。此外,雷尔夫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还包括《理性的景观与人本主义地理学》(1981)和《现代城市景观》(1987),等等。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人的堕落与科学的基础
作者: [澳]彼得·哈里森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21-3
页数: 424
定价: 88.00
本书为科学知识提供了一个以宗教为基础的解释,作者哈里森展示了16世纪和17世纪出现的研究自然的方法是如何直接从神学的讨论中得到启发,其内容关于人类的堕落以及精神和感官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原初事件的破坏。他认为,科学方法*初是作为改善人类罪行造成的认知损害的技术而设计的。现代科学在诞生之初就被定义为一种重新获得亚当关于自然的知识的方法。与通常认为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相反,哈里森认为神学上的考虑对科学方法的构建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 彼得•哈里森,牛津大学前任Andreas Idreos科学与宗教教授,目前为昆士兰大学欧洲著述史中心研究教授和主任。他是2011年在爱丁堡大学举行的吉福德讲演的主讲人,也是牛津大学伊安•拉姆齐中心的高级研究会员。著有《科学与宗教的领地》《人的堕落与科学的基础》《剑桥科学与宗教指南》,编有《与自然角力:从预兆到科学》等。
译者简介: 张卜天,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科学思想史。精通科学史、科学普及与哲学翻译,译有著作近五十部。其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East Asian Cartographic Print Culture
作者: Alexander Akin
出版社: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he Late Ming Publishing Boom and its Trans-Regional Connections
出版年: 2021-7-6
页数: 360
定价: EUR 115.00
Alexander Akin examines how the expansion of publishing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prompted changes in the nature and circulation of cartographic materials in East Asia. Focusing on mass-produced printed maps, this book investigates a series of path-breaking late sixteenth- and early seventeenth-century works in genres including geographical education, military affairs, and history, analysing how map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penetration among published material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major theoretical or technological changes like those that transformed contemporary European cartography. By examining contemporaneous developments in neighboring Choson Korea and Japan,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broader East Asian sphere in this period as a network of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ation, rather than as discrete units with separate cartographic histories. It also reexamines the place of the Jesuits in this context, arguing that in printing maps on Ming soil they should be seen as participants in the local cartographic publishing boom and its trans-regional repercussions.
Alexander Akin received his PhD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2009. He is now the co-owner of an antiquarian bookstore in San Francisco, Bolerium Books.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