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2)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个人。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12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东周青铜乐钟制度研究
作者:张闻捷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定价:98
青铜乐钟制度是周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深入了解周代礼乐文明特点的新窗口。本书在力求全面收集、整理东周时期出土乐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三礼文献、金文及简牍等文字资料,采用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东周乐钟的年代学序列,进而探讨这一时期青铜乐钟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以及在不同地域间的编列制度差异,并尝试探索乐钟“葬制”与“庙制”的区别及“乐悬制度”的具体面貌等诸问题,从考古学视角来考察东周时期的编钟音乐体系。
张闻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
作者:龙大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定价: 85
本书讨论道家思想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全书共六章,章先梳理道家源流以及道的基本内涵,第二章探讨权威意识与道法传统,第三章论述阴阳和合与礼法传统,第四章阐释无为而治与道术传统,第五章是对道与中国文化传统关系的阐发,第六章讨论道对当代中国之治的启发作用。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法的“道法”传统、“礼法”传统、“道术”传统,皆与道家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对推进当下的中国之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学界对道家多持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本书应为国内部系统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影响的专著,集中在学者“言犹未及”“言犹未尽”“言之有误”这三方面耙梳、发论,所得结论多为作者独到心得。
龙大轩,男,1965年生,重庆梁平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第五届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律咨询委员。曾获全国“新时代美法律服务人(普法人)”、中央电视台“普法宣传工作特殊贡献奖”、重庆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黄大年教师团队”负责人等奖励或荣誉称号。长期从事法律史学、法律文化教学研究。主讲的“中国法制史”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和首批国家一流课程(线下);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历史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转载文章90余篇。出版《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汉代律家与律章句考》、《乡土秩序与民间法律——羌族习惯法探析》等多部专著。获省部级以上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奖。曾在央视《法律讲堂》录播“中华法文化”、“礼法中国”、“中华法制寻踪”、“儒家法文化探秘”、“孝道与法文化”、“汉武帝尊儒之谜”、“汉武帝用儒之道”、“李斯传奇”、“张良传奇”等节目200余集,影响广泛。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黄河变迁史
作者: 岑仲勉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同人
出版年: 2022-3
页数: 784
定价: 128
《黄河变迁史》是一部探究黄河三千年变迁史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岑仲勉先生做学问应该对世事有所补益的经世致用思想。 岑仲勉先生由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问题切入,上溯到《尚书·禹贡》《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尝试认清上古黄河的真相。在广泛搜集历朝史志中关于黄河的史料、并参考私家著述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梳理和辨析,基本弄清了历史上关于黄河的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比如黄河“重源说”的缘起、经过以及如何被打破,《禹贡》是什么时代写成的,殷商频繁迁都与黄河有什么关系,东周黄河未徙以前的故道,由汉至清两千多年间各朝如何将治理和利用黄河结合起来,元代以前黄河河道变迁,明清为何多河患,等等。岑仲勉先生在书中还对历代治河主张言论、治河技术的发展等治河经验进行评判总结,为治理黄河提供了宝贵意见。本书一经面世即在水利学界和历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被誉为“系统研究黄河问题的一部巨著”。
岑仲勉(1886—1961),名铭恕,字仲勉。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在先秦史、民族史、隋唐史、文献学和中外交通史等领域有卓越贡献。学术界公认,“在近代百年唐史研究史上,唯一能与陈寅恪先生齐肩并论的只有岑仲勉先生”。 1886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十八岁入两广大学堂,学习经史之学。1920年担任广州圣心中学教务主任,因主办校刊《圣心》与陈垣建立通信,其研究水平为陈垣激赏,陈垣遂向傅斯年推荐他到当时文史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力从事学术研究。1934年起担任上海暨南大学秘书兼文书,直到1937年方下定决心入史语所。后因抗战全面爆发,岑仲勉先生随史语所辗转于长沙、昆明、重庆、宜宾等地。1948年后长期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岑仲勉先生一生著述总计超过一千万字,代表作品有《元和姓纂四校记》《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隋唐史》《突厥集史》《黄河变迁史》等。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史学史举要
作者: 瞿林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2-4
页数: 454
定价: 198.00元
本书是一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的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凡九章,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九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全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二者紧密结合,风格卓尔不群,脉络井然有序,凸现出各相关历史时段之史学的独特风貌与发展趋势。本书新意颇多,文风平实,叙述流畅,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便于读者阅读和埋解,对全面认识中国史学面貌与继续探索这个领域多有启迪和参考价值。
瞿林东,生于1937年,安徽省肥东县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等职。师从白寿彝先生,长期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研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颇有建树,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通论》《中国史学史教程》等。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作者:[日] 松浦友久 著,刘维治 译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定价: 68.00元
该书结集了作者对于李白研究的九篇文章,涉及李白的谢脁接受,李白的思想、交游等。松浦先生尤擅长分体式论诗,有李绝杜律比较、乐府诗及歌行研究等。是日本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
松浦友久,(1935-2011),1963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国文学科博士课程。文学博士。曾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主授中国古典文学。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阮刻《毛诗注疏》研究
作者:李慧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定价: 98.00元
《阮刻<毛诗注疏>研究》由绪论、正文8章(含26节)与附录6篇组成,约35万字。本文从经学史、版本、校勘、征引诸家四个方面对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毛诗注疏》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多有新义。例如,本文个提出了阮刻不是善本的命题并予以充分论证,打破了学术界长期对阮刻的迷信,为产生代表当代学术高水平的新版本奠定了基础。附录六篇,皆自出机杼。其中的阮刻《毛诗注疏校勘记》定本,是效法段玉裁《毛诗诂训传定本》而作,尤有新义。
李慧玲(1970—),女,河南浚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学及古典文献学。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礼记注译》、《毛诗注疏》整理本等。另在《中华文史论丛》、《孔子研究》、《古汉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戴震哲学思想新探
作者:吴根友/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定价:108
戴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十八世纪中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是实事求是学术研究方法的提倡者与实践者,在充满曲折坎坷的55年生涯中,他对于经学,哲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算学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对于戴震的哲学思想做了新的阐释。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2022),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湖北省社科联委员,贵州省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学术著作 14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个人专业与兴趣领域有明清哲学、比较哲学、政治哲学、先秦道家与诸子学等。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法律与书商
作者: (美) 张婷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启微
副标题: 商业出版与清代法律知识的传播
原作名: Circulating the Code: Print Media and Legal Knowledge in Qing China
译者: 张田田
出版年: 2022-4
页数: 260
定价: 69
张婷结合出版史和法律史的研究方法,收集了131种不同版本的《大清律例》、65种讼师秘本,以及诸多圣谕宣讲时涉及法律知识的宣讲底本,深入而生动地分析了清代法律知识的商业出版与传播,及其对司法体系和法律文化的冲击。她认为商业出版不但影响了法律书籍在司法系统内的传播与阅读,扩大了法律知识的读者群,而且加强了成案和私家律注的权威性。商业出版还通过《讼师秘本》等通俗读物影响了民间法律知识的构成与运用。除了文字传播,法律知识还通过口头传播,尤其是在圣谕宣讲时涉及大量民间常用的户律和刑律条款。
张婷,美国马里兰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出版史、法律史,师从罗威廉、梅尔清。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旅行與「現代」
作者: 陳奕進
副标题: 近代中國文人之歐遊心影錄(1920-1935)
出版年: 2022-5
民國的詩人群中也有不少人遠赴歐洲異域,不管是遊山玩水、留學考察、流浪放逐還是避難旅居,一再地挑戰我們對「旅歐」的認知,因而他們在旅程中所產生的文學思考與啟發更引人好奇。本書聚焦於三位同代詩人:徐志摩、王獨清和王統照特殊的旅外模式,考察他們旅歐期間的生平事跡與文學實踐,並且發掘域外行旅對他們個人與文學生命的文化意義。從他們與行旅相關的文學活動和表現,本書進而探究詩人們如何通過詩以及各種文學體裁和書寫樣式,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面向世界、安頓生命和自我表述。他們的旅歐經驗每每指向的不止於中國詩的革新與創造,也觀照中國文化、文學和文體的發展。
陳奕進,臺灣清華大學文學碩士。現任職於马来西亚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西域之路
作者: [英]奥里尔·斯坦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巫新华
出版年: 2022-3
页数: 435
定价: 82.00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历史上西域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与极高的评价,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英国在中国西部的盗窃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奥里尔•斯坦因(1862—1943),英籍匈牙利人。毕生从事东方学研究与考古探险。1887年至英属印度,任拉合尔东方学院院长、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等职。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下,先后进行四次中国西部与中亚从事文物盗窃活动。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德与礼
作者: (美) 狄培理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亚洲人对领导能力与公众利益的理想
原作名: Nobility and Civility:Asian Ideals of Leadership and the Common Good
译者: 闵锐武 / 闵月
出版年: 2022-4
页数: 204
定价: 48.00元
现代化是否意味着以不容置疑和不加批判的方式向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推广西方模式?全球化是否不可避免地带来文明的冲突? 中国思想史研究巨擘狄培理长期关注中西文明的比较和互补。在本书中,他跨越中国、日本、印度等数个文明和数个历史时期,梳理、诠释亚洲经典文本及其历史语境,探讨了领导能力的本质及其与美德和教育的关系、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掌权者在公民社会中的责任等重要问题。他认为,亚洲的一些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德(nobility)与礼(civility)这两个不断演变的概念,可以帮助解决21世纪人类文明的困境,让全球化过程变得人性化。 狄培理坚持文化多元主义,提示我们不同文化传统之间需要沟通、对话,才能有助于化解当前世界上的各种冲突。儒家“克己复礼”“理一分殊”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用。
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 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巨擘。生前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1969—1970)、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主任(1978—1986)。撰写《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中国的自由传统》《儒家的困境》等30多部专著,主持编纂《中国传统资料选编》。曾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13)、第二届唐奖汉学奖(2016)。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四百年后的真相
作者: [日]田中一郎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读库
副标题: 伽利略审判
原作名: ガリレオ裁判:400年後の真実
译者: 丁丁虫
出版年: 2022-5
页数: 232
定价: 28.00元
十七世纪初期,伽利略因写作并出版为日心说辩护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遭受了罗马教廷的审判。他是不是宗教异端?又是否因坚持日心说而拒绝认罪?四百年前神学与天文学冲突的这段公案,在时间与历史的涂抹中失去了真实。 《四百年后的真相:伽利略审判》一书以宗教审判制度为切入点,根据梵蒂冈宗座档案馆、梵蒂冈图书馆和信理部首次公开的审判资料,还原了这场著名审判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伽利略为何遭受审判、审判过程是否公正、伽利略有着怎样的形象等问题,涉及天文学发展,宗教历史以及十七世纪欧洲社会状况等领域。历史也许不关心真相,但反映了社会与时代的诉求。
田中一郎,1947年生,东京大学理学系硕士。历任日本大学理工系助手、金泽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系教授,现任金泽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著有《伽利略的斜塔》《开普勒与世界的调和》《伽利略——庇护者的网中》等。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達志通欲
作者: 羅樂然
出版社: 華藝學術出版
副标题: 朝鮮漢語譯官與十七至十九世紀的中朝關係
出版年: 2022-4
页数: 500
定价: NTD900
作者透過中朝文人書寫與官方史料,探討漢語譯官在中朝關係中擔任的文化代理人的角色,闡明他們的活動如何建構與士大夫不一樣的世界觀,從而改變兩國的關係以及文化交流互動的結果,並藉此提出「東亞世界網絡」如何交織出新的東亞研究意識。
羅樂然,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版权战争
作者: [美] 彼得·鲍德温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译者: 王志刚
出版年: 2022-3
定价: 148.00元
在数字革命的推动下,版权争端成为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创作者、出版商、消费者以及盗版者等多方利益体展开了较量。虽然数字一代认为出版业和谷歌之间的争端是全新的,但版权战争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三个世纪前——历史对于人们理解今天的战斗至关重要。《版权战争——跨越大西洋三个世纪的争斗》讲述了这个重要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数百年来版权法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分析了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引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轶事和表达晦涩的著作。从康德、费希特到维基百科以及瑞典盗版党,从伯尔尼联盟的国际版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精神权利,本书对英美和欧洲大陆领域的版权争端提供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叙述,是理解当今版权和国际贸易斗争的指南。
彼得·鲍德温 (Peter Baldwi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纽约大学全球杰出教授(Global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
作者: [美]马克•范•德•米罗普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李红燕
出版年: 2022-3
页数: 284
定价: 96.00
城市的历史始于美索不达米亚:我们所知的最早的城市在那里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自发形成过程的结果,而在几千年中,城市决定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每一个方面。作者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时期的城市生活,研究了城市地形、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及其政治、经 济和社会结构。本书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3000年到前300年,地域上既包括巴比伦尼亚也包括亚述,提出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可以被视为启发古代世界其他地区,并与欧洲古代城市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种原型。 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对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经济史领域过去三四十年研究成果的整合,并最终建立起完整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模型。
马克•范•德•米罗普(Marc Van de Mieroop,1956—),哥伦比亚大学古代近东史教授、古代地中海研究中心主任。生于比利时,1978 年获鲁汶大学学士学位,1980 年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1983 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古代近东文明研究大家,《古代近东历史杂志》(Journal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History) 的创始编辑,著有《伊辛早期的手工艺》( Crafts in the Early Isin Period,1987)、《古巴比伦时期乌尔的社会与企业》( Society and Enterprise in Old Babylonian Ur,1992)、《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 The Ancient Mesopotamian City,1997)等。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德国出版零时年
作者: 克里斯蒂安·亚当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一读
副标题: 作家、读者、畅销书,巨变后的图书世界
原作名: Der Traum vom Jahre Null: Autoren, Bestseller, Leser: Die Neuordnung der Bücherwelt in Ost und West nach 1945
译者: 王琳琳 李晓艳 田汝丽
出版年: 2022-2-1
页数: 445
定价: 72.60元
二战结束,德国战败,整个国家士气低落,迷失了方向。而此时的出版竟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武器,能够左右民众的思想。于是,在那个一切从零开始的年代,盟军的宣传机构、秘密的德国文学组织、穿梭于两德之间的流亡作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加入到这场以出版物为主角的“战争”之中。《德国出版零时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使读者有机会对两德二战后的作者和文学,有进一步的探索机会和全新的认知,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战后两德,甚至世界的文学与出版。
克里斯蒂安·亚当,德国知名历史、文化学者,凭借对德国文学史与阅读史的研究而享誉学界,著有《希特勒统治下的阅读》《第三帝国时期的作家、畅销书、读者》等书。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女王之死
作者: 杜宣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启微
副标题: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权力政治(1568~1590)
出版年: 2022-4
定价: 79.00元
1587年2月8日,斧落的瞬间不仅斩断了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脖子,同时击碎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绝对王权的假面。杜宣莹从信息控制的视角审视1587年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死刑运作与事后的政治余波,层层解析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盛世表象下的多重权力危机:信息渠道的被动、党争制衡的失灵、女性宫廷的政治边缘化,以及男性官僚对女主统治的焦虑和抵制,认为信息控制下的权力流动将重新诠释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君臣秩序与政权转型。
杜宣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英国约克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英国近代史。
1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Imagining India in Modern China
作者: Gal Gvili
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Literary Decolonization and the Imperial Unconscious, 1895–1962
出版年: October 2022
页数: 256
定价: $30.00
Beginning in the late Qing era, Chinese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looked to India in search of new literary possibilities and anticolonial solidarity. In their view, India and China shared both an illustrious pas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exchange and a present experience of colonial aggression. These writers imagined India as an alternative to Western imperialism—a Pan-Asian ideal that could help chart an escape route from colonialism and its brutal grasp on body and mind by ushering in a new kind of modernity in Asian terms.
Gal Gvili examines how Chinese writers’ image of India shaped the making of a new literature and spurred efforts to achieve literary decolonization. She argues that multifaceted visions of Sino-Indian connections empowered Chinese literary figures to resist Western imperialism and its legacies through novel forms and genres. However, Gvili demonstrates, the Global North and its authority mediated Chinese visions of Sino-Indian pasts and futures. Often reading Indian literature and thought through English translations, Chinese writers struggled to break free from deeply ingrained imperialist knowledge structures.
Imagining India in Modern China traces one of the earliest South-South literary imaginaries: the hopes it inspired, the literary rejuvenation it launched, and the shadow of the North that inescapably haunted it. By unearthing Chinese writers’ endeavors to decolonize literature and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ndelible marks that imperialism left on their minds, it offers new perspective on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anticolonial movements and South-South solidarity.
Gal Gvili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McGill University.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