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六期
在场微散文第六期(2016年11月)获奖作品于昨日揭晓,500名群友参加了颁奖盛典。
时间:2016年12月10日20:00时
地点:在场微散文群
主持:周闻道
出席颁奖典礼的嘉宾:龚益成,北京了了,峻毅、雪夫,邓芳,糌粑卓卓,杨建英,乔民英,晓来轻酌
11月征文情况
截至今年11月底,本群网友涵盖了中国大陆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香港、台湾地区,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了征文活动。11月征文收到参赛作品277余篇,经过编校审查制作发表154篇,朗诵132篇。参与编校、朗诵、制作的群友,全系业余无偿服务。我们除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赞赏与敬意外,更多地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显得更为重要。
在场微散文2016年度竞赛获奖作品,将推荐给相关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刊发,并全部编入《四川散文》2017年2期"在场微散文"专号。
文友北京了了自费给获奖作者每人赠送一本“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或其他在场书,直接网购送达本人,请获奖作者将地址发晓来轻酌。
在场平台目前有评审组、编校组、朗诵组、阅评组,实行了发稿淘汰制,朗诵也择优,就是为了促进交流和质量的提升。
现在很多老作者的文章找不出一个错别字,养成了投稿前多次修改的好习惯。
实行稿件分级处理制
为有效利用资源,从2016年9月起,实行稿件分级处理制。总投稿编发率,掌握在80%左右(编校组负责) ;朗诵制作率,掌握在50%左右(朗诵组、制作组负责);总获奖面,掌握在5-8%左右(评审组负责)。
从2017年1月起,编辑只对来稿的病句和错别字作文字技术处理,不作大修改。不够在本平台发表的作品退稿或返回作者修改。
正确对待评选
评选只是一种形式,获奖的不一定完美无缺,没有获奖的不一定就差。无论得奖还是没有得奖,均应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参与了,交流了,比评选本身更重要。对本群评选中的优秀作品,将尽量推荐发表。
在场微散文2016年年度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周闻道(在场主义创始人、主持人)
各位嘉宾,各位群友:
大家晚上好!
在范仲淹与王实甫的秋思中,我们送走了十一月。但我们无法送别记忆。聚散离合,是人生常态,而情感往往忠于坚守。于是,生活铸造出多少聚欢离愁。长亭是送别的脚步,亭短情长,无论送别的背后是家国之需,还是布衣温饱,情和愁都是人间最美丽的花朵。记录花朵的文字,不管是香馨还是忧愁,都是生命的真实温度。
在场微散文2016年11月同主题征文竞赛《长亭送别》颁奖典礼现在开始。
第六期(2016年12月)在场微散文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刘月新《望》海之魂朗诵 山东
清无鱼《别》海之魂朗诵 辽宁
本期其他优秀作品
11、崔海英《冷秋》郭万梅朗诵
特别贡献奖
最佳阅评:润雨
最佳朗诵:赵文
最佳编辑:杨培铮
最佳阅读:刘珍
最佳阅读:乔民英
林中蔓青的《黑子的嚎》,从三峡移民的时代大格局、大背景着眼,以黑子的嚎这个生动具象,呈现出人性的柔软与美好的时代大象。
楚歌的《阿婆的车站》,以冼炼而亲切的文字,通过车站意象,生动地呈现了阿婆对儿女的思念及不断走向孤独的残年处境,表达了对老龄社会的忧虑。
魏新永的《下雪了》,以强烈的介入意识和当下关怀,呈现了底层生命的卑微和现实的残酷。
秦新法的《1975的离别》,以冷峻的叙述,通过一场离别,呈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伟大与渺小。难能可贵的是,只有记忆,没有仇恨。
王茵芬的《街边枯秋》,以一个充满隐忧的枯秋之象,呈现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下树木命运的多舛、人性忠诚的熄灭及希望的破灭。
刘小四的《碗》,通过碗圆碗缺、碗新碗旧的隐喻,呈现了人性的丑陋、爱情婚姻的复杂和道德的脆弱。
韩冬红的《漫水桥》,以旁观的视角和桥的意象,呈现了不同工作组的不同作用、农民情感的纯朴和“心桥”的重要,富有时代的正能量。
杨春的《穿过母亲的目光》,通过飘移不定的地铁送别,呈现了人在旅途的不确定性与离别情感的复杂性。
郭连莹的《七十岁的娘和七岁的羊》,在娘和羊、羊和儿女、七十岁和七岁、明线和隐线交织并纠结一生的分离中,呈现了母爱的伟大。
刘月新的《穿越时空的望》,以国难家愁之下一次穿越时空的送别及其旷久的等待,呈现了生命的无常、人性的伟大和爱的忠贞。
清无鱼的《别》,以第二人称的心灵对话方式,写出了与长久相处的火车的情感,及对时代变迁、原有文明远逝的惋惜。
王海侠的《大雪纷飞》,通过父亲对其劳作一生的工场的送别,及大雪、砖窑、父亲三个意象的巧妙融合,呈现了时世变迁中的情感纠结和告别的愁绪。
王金梅的《玫瑰的芬芳》,以一个情感真挚的动人故事,呈现了大爱的力量和人性的伟大,此情无言,催人泪下。
长袖伊人的《北纬一路》,以一条路为线,将时代与人生串联,于场景变化中呈现至亲之爱,尤以母爱的刻画让人动容。
东方坏坏的《我是你姐,你是我姐》,以调皮讥俏的生动笔触,呈现了最质朴的送别,最平凡的感情和生活的美好。
六六《那年那棵核桃树》,叙事清晰,文字优美,感情丰沛,是一个很不错的佳构。可惜题目与内容显得脱节了。
迟精蕊《最忆1988》,时间为序,写了自己生命开始的岁月节点上不同的离愁别绪,呈现了岁月的沧桑、亲情的真挚和离别的无奈。平分秋色的书写有罗列之感。
北京了了《爱,薄如蝉翼》,爱如蝉翼,而世间太重,以一个回眸,平衡自己内心的纠结。仅仅为还一本书的告别,削弱了关爱的重量。
王语轩《秋风里的奶奶》,文字平实,叙事平实,以一个充满悲愁的秋风意象,呈现了原乡的力量和老龄社会的诸多矛盾与纠结。同类题材的突破不够。
胡蓉《红白茶》,以蒙太奇的叙述方式,呈现了地震与生命的哲学:可摧毁家园和生活,摧毁不了人的生存意志。
李瑞霞《念念的心事》,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及串串心事,呈现了留守儿童的孤独,表达了对他们身心成长的忧虑。
润雨《车轮滚滚......》,一个车轮意象,激活了母子的别与离愁。文字诗意,感情饱满,是一个不错的文字。唯觉离的背景格调不够开阔深远。
鸣谦的《赎罪》,文字冼炼,构思缜密,在沉稳而扎实的叙述中,呈现了一个贪官父亲的灵魂重负和情感纠结。结尾人物关系和语境交待小有不清。
邓岚心《此去一别》,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此去一别,让希望成为绝望,呈现了制度的缺失、现实的残忍和草根生存状态的无奈。
焦元玲《黄昏牧笛》,以诗意的文字和缠绵悱恻的牧笛意象,呈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告别家园的离愁别殇。内容略嫌空乏,削弱了情感的基础。
冷秋的冷不在节令,而在生命低处的呻吟与莫测。只有大善,才配为这样的冷秋送行。
小泥儿《未谋面的灵魂》,以一位陌生人的越洋无私之助,呈现了人性的光芒。整体上略显单薄了一些。
王永军《爱情审讯》,构思奇巧,角度别致,以三天的爱审讯一生,以爱的个案审讯爱的世界,以警察的爱审讯爱的警察。
斯沐《那棵树,倒了》,写了亲情,爷爷是一棵大树,我是大树下的小草。小草长大了,大树却倒了。别了的爷爷,是我梦里爱的归宿。感情真挚感人,文字质朴自然。单纯的亲情,很难写出更丰厚的东西。
罗莎《那个盛夏》,写一只受伤的白天鹅在迁徒之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近似童话的故事中,诠释了感恩的含义。
紫陌红尘《父亲的魂》,写了土地和父亲。土地是父亲的魂,父亲老了,土地却还年轻,因为土地在,灵魂就永存。
哭之笑之的《离乡》,归乡是离乡,它乡是故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精神原乡,而现实又不断撕裂和缝合着我们的向往。
杨建英《耳边响起驼铃声》,构思奇巧,立意深刻,文字精美,灵魂的忏悔直指人心。但有两点的交待似不很清晰:一是老板同学觉醒的背景;二是去纪委说出所做的对不起这座城市的事背景。如果稍作交待就好了。
张立新《此木生芳》,与一个高尚灵魂道别的最高形式,就是在灵魂里。题材不错,叙述略显单调,影响了审美空间。
梦缘无望《一别千古》,回望岁月,一连串的送别,都是生离死别,是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残忍,也是生命的力量和希望。叙述上不平均使用力量更好。
王玉霞《站台相送》,军嫂别的背后,是国家大义和时代担当,电话亭打电话的细节特别生动,后面送别情节感人。唯觉新意与发现性上还可再下功夫。
乔民英《送别,那一道清波》,以自语式话别中方式,与世友心灵对话,在愁肠百断中呈现了一位人民公仆的清波般品质。第二人称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在场感,亲切感,强化情感力量。抒情节制点更好,结构上可留更大空间。"扶持"是否当是"服侍"?
赵文《烫酒》,烫一碗酒,温热父子别情。父亲的舒坦与我的滞涩,火车的动与我的留,心的热与雪的冷相互交织,呈现出了父子情深和亲情温暖。单线叙事局限了审美空间,送别背后的社会意义也有待挖掘。
丫丫《离别,是为了长大》,文字流畅,情感丰沛,最后的购买《读者》细节,把别情推到高处。整体看对别背后的意义发现还可挖掘。
龚益成(在场微散文赞助人)
在场微散文六期征文颁奖致辞:
“好的文章像一把刀子,锋利地把社会切出一个横断面来,让我们看到社会最真、最复杂、最残酷、最美、最丑的一面,或者看到了自己。”有些事情是因为无法轻易做到才常常说起吧?好文章一定是在内心深处沉积与压抑很久的岩桨,稍有触碰就喷涌而出,冲击着每个人的痛!回忆或是遗忘,一路漫长,正是作品创作的过程——辗转反侧。云淡风轻后,竟是虚脱了底气,瘦了身形。有时候真想醒来的一天是失忆后的重新开始,那样是不是我们就都可以重新选择?算了,遗忘是那么不简单的事,何必急着去做,一辈子一篇文,一旦完成,来日终将忘却。
北京了了(书籍捐赠人)
民间做点儿事不容易,想做好一件事更难,想持久地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大事难上加难!周闻道先生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融汇多方资源,坚守并弘扬“在场主义”十年,着实不容易,可圈!可点!可敬!可赞!作为一位老朋友,我诚愿做个拾柴的小卒,与朋友们携手共勉,尽心尽力,以期在场主义的火焰蓬勃蔚然,未来更加绚丽壮观!衷心祝愿在场微散文比赛越办越好!
周闻道(主持人小结)
六期评选小结:
在场写作的审美本位
——兼复杨建英信
收到杨建英先生的信已近月,本来想抽个时候与其好好聊聊的,一来已是年终,琐事较多;二来觉得杨先生提的建议一一在场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绝不能与别的东西混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正式公开阐明立场,可能比私下聊聊更好。
杨先生提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在场写作的审美本位。从在场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到本群的管理规则、征文评选价值尺度,及我若干次的评选总结、文友交流等,应该说这个问题早已是基本解决了的。但从实际征文和文友交流看,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存在。这也许与群内人员流动较大,不断有新人进入,或者一个文学观念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关。旁观者清,无论如何,也该感谢杨先生对在场的关心及对本人的善意提醒。
审美本位可以理解为审美立场或者价值观。它从美学引入文学,在于文学的审美特征。古人文以载道主张的“文变染夫世情,兴废寄乎时序”,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清桐城派的“程朱理学,清真雅正”,当代作家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 等,都属于审美本位范畴。德国20世纪初最伟大的学者马克思•韦伯认为,以自然科学对“规律”越普遍有效,就越有价值的追求不同,“在文化科学中,关于一般的认识,在其本身是绝无价值的。
文学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现象,在其发展中不仅有,而且应该有不同的审美本位。就散文观而言,仅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先后出现了新散文、大散文、文化散文、女性散文、原生态散文等;从写作形态看,又出现了跨界写作、边缘化写作、私人化写作,甚至下半身写作等。任何一个散文现象的背后,都忽明忽暗有自己的审美本位,在场主义也不例外。
在场主义的审美本位是: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
散文性。即散文的根本属性,或者说本质规定性,是散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身份识别标志。它属于散文独有的共性的东西。在场主义不仅首先是发现和提出了散文性的命题,而且采取解构中构建的方式,提出了散文性的文体特征,那就是“四个非”分别指向的扩散性、散漫性、片断经验和自由表达。
在场精神。核心要诣,是关注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担当责任。在场有三个维度:在场性的在场——在场主义的哲学本体论;散文性的在场——在场主义的文体本体论;介入然后在场——在场主义的写作方法论。在场有五个维度:介入、当下、精神、发现、自由,对每一维度的内涵和要求,《散文:在场主义宣言》都有详细阐述,在此不赘。在场主义把在场精神视为作家的存在底线,即:一个作家如果沉浸于个人内心世界,在当下和现实中缺席,对身边的苦难失语,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从构词学上看,在场主义包括了两个核心词素:在场,即在场性或在场精神;主义,即终极价值。所谓在场主义,就是以在场写作作为终极价值的文学观念。作为散文写作流派,当然要求在场精神与散文性的融合。因此,在场主义把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作为作家追求的艺术高线。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既然是终极价值和艺术高线,就类似于认识论中的绝对真理,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不可能完全抵达,在场写作有多种可能性。在探索在这种可能性中,产生不同的理解也在所难免。就本群而言,目前争论最多、纠结最大的有:多线叙事还是单线叙事、小说还是散文;关注现实还是关注内心、散文性与在场精神孰重孰轻等。其中的前两个问题,其实是写作方法层面的,与在不在场无关;而后两个问题,在在场主义散文奖评选过程中及本群都已有明确阐述,不重复。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杨先生在信中谈到在场写作中的“亲历”性特质,今天(12月3日),我与周伦佑、沈荣均先生在《对话东坡》首发式采风途中,还专门谈及。基本观点是:在场在本质上应该是亲历的,在叙事方式上最好是第一人称,即便写历史题材或间接获取素材的写作,也应该尽量以亲历姿态,但亲历并非身体在场。杨先生或本群其他朋友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在场写作中的亲历叙事》为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在场主义和《在场》期待这样有益的探讨。
顺便谈谈在场微散文评奖。
本群开宗明义:是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微散文平台,旨在倡扬在场写作;也是基于对在场写作审美本位的共同认知,我们欣然接受了龚益成先生的设奖赞助,并对他的同道精神和慷慨义举表示由衷的敬意。因此,坚持在场写作审美本位和价值尺度,是在场微散文评选的坚定标准,不存在商不商量的问题。这体现在评选的主要获奖作品中。我们倡导散文性和在场精神完美融合,但现实中又往往有的作品没做到这点。当二者出现矛盾时怎么取舍?毫不隐晦地说,只要文本没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更看重作品承载的社会意义,技巧的问题慢慢探讨解决。谁因此而感到不认同,只能求同存异了,我们也只有表示遗憾,并对给其带来的不愉快表示歉意。
同时,我们也尊重和包容其他形式的探索,并在评选的“优秀”类别作品中给予了适当照顾,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前几期评选结果看,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把握。也许有的获奖的在场作品在表达形式上还不尽完美,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强烈的介入意识,呈现了时代之痛,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相。这比那些看似优美的“心灵鸡汤”,具有不知高多少的价值。
本平台是在场微散文平台,微,只是形式,即适应微信时代的散文,而不是对时代和担当的缺席;在场,或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才是实质。
以上仅为一己之见,不一定对,欢迎批评。
相关链接:
[在场小观点01]在场写作的亲历性叙事
在场写作的关键就是——在场性。我在场,我亲历,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怎么写都行,就是不能够有主人公的内心描写。一旦写了,就绝对不是在场散文了。因为在场性制约了我们只能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描述一切。在场不能像虚构性小说家那样是万能的上帝,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里去,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都知道;只能通过他的行为、语言了解这个人。
——杨建英给周闻道的信
杨先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场写作的亲历性和排他性。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人的在场,包括了身体的在场和精神的在场,在场主义的在场主要指精神的在场。而作为世界的真实,也包括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指生活中不一定有,但应该有,或者说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又涉及到散文写作中可不可以虚构的问题,即杨先生所说的只有“万能的上帝”,才能“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里去”。
窃以为,以追求艺术的真实为核心的所有文学,包括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在场散文等,都不可能完全拒绝虚构,甚至可以说离不开虚构。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寻找到一篇完全没有虚构(比如杨先生说的主人公心理描写)的报告文学?反正我是找不到的。但为什么说杨先生提出的问题又很有价值呢?他提醒我们,在从事在场写作时,不要忘了在场姿态;而亲历式叙事,也许就是实现精神在场,追求更加完美的艺术真实的有效途径。这样,才可实现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提出的审美静观,即“在审美观照中,自我完全超越对现实生活的一切关心和欲念,纯粹的归依和专心致志于对象。”即对对象采取无功利的静观态度是审美静观的实质。这应当成为在场写作自觉的审美自律。
以上仅为个人不成熟看法,欢迎争鸣。
——周闻道与杨建英来信互动
[在场小观点02]文学“四分法”的相对性
文学的划分具有一定标准,那就是小说的小说性、诗歌的诗性、戏剧的戏剧性和散文的散文性。但这种划分又是相对的,各文学元素的相互渗透和借鉴,不仅难免,而且应该。特别是在跨界写作盛行的时候,传统文学"四分"边界正在消解,多元化文学的兴起已呈不可逆转之势。与其纠缠于文体,不如把精力放在把文章写好。真正的艺术是跨越一切障碍的鸿沟,通过艺术家对对象世界独具慧眼的发现,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告诉人们那些美的存在及其意义,以达到它本能的永恒。
——周闻道答群友问
[在场小观点03]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有人在评论格致的散文时,提醒说,格致的散文再往前迈一小步,就是小说。但是,格致没有向前迈这一小步,她因此守住了文本的“散文性”。她的诀窍就在于,她展现的不是“女球员”这个人的形象,而是侧重于书写情景、意境,写“我”(女球员)内心与情感世界,而不是写圆满的情节,完整的故事,不是以塑造人物为主。但是,批评者提示者的话,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即在吸收小说手法进行“跨文体”写作时,要严防“破体”,守住“散文性”。
——辛贵强在群内发言
小说性的核心要素,是故事和人物,不管引入散文、诗歌还是戏剧元素,都是为核心要素服务的;而散文性的核心要素,不管引入诗歌(诗意化)、戏剧(场景和冲突),还是小说元素(故事、人物,增强可读性,都是为核心要素服务的。其中度的把握,即辛先生所说的“迈一小步”,也是见仁见智的。作为具体写作,写好、表达你独特的发现与意义更重要,大可不必纠缠于是散文,还是小说;因写不好文章,而去纠缠别人写的是小说还是散文,就更没有必要了。诺奖作品《古拉格群岛》是散文还是小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根本就不好分类。它们共同的价值与成功,在于深刻介入与观照了时代的痛,成为一个时代真相的在场叙事经典。
——周闻道与辛贵强互动
[在场小观点04]散文的审美空间
审美空间是一个作品的内在容量和审美价值,它是由作品的叙事内容、结构、方式及语言等诸要素构成的整体建筑。它是高楼,而不是钢筋、水泥、砖头,甚至不是“带风景的房间”。从近几月的征文看,许多作品审美空间上存在的问题:要么单线叙事,一眼看到底,没有更大空间;要么画蛇添足,最后一笔,把话说尽,怕別人不明白;要么停留表面,浅白无意。
——周闻道答群友问
[在场小观点05]散文的发现
注意发现意义。发现,是对过去、別人未见的洞察,是一己对世界隐秘的破解。因此,每一次发现,都是对既有极限的挑战。创作与写作的区別,就在于一个行走于发现领域,一个停留于技术层面。困此,发现不仅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是作品品位价值的根本所在。可惜,许多征文作品对此似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要明白,浅表的抒情、表面的叙事,更接近于罗兰·巴特所说的“伟大的无用”。
获奖作家、文友互动
乔民英:回首长亭送别,凝眸寒木春华!在场在,我们在!问好各位!
刘珍:谢谢在场给我们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在阅读中学习和进步。
润雨:获得最佳阅评奖,有点意外。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既然入了狼窝,责任重于一切!努力值好班,以诚为本,向大家学习,不断提高阅评水平!
林中蔓青:没想到,能荣获此奖。从在场鼓励新人角度看,这更是一份意外。谢谢在场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我认同和追求的在场写作方向。我深知,我的偶然获奖,并非意味着我的文章比别人优秀。可能,最多只是沾了一点在场主义所倡导的“在场性”的光。在高手如云的此群,还有很多大咖老师们的佳作和创作高见,值得我借鉴和好好消化学习。有幸走进在场这个微散文平台,在此获得学习和教诲。感谢在场,感谢各位群友老师。
邓芳:祝贺本期获奖作家,这应该是今年的最后—次评奖了,真诚祝愿在场微散文新年更火爆,也祝诸位作家在新年创作更丰!
侯成梅:今晚特别高兴!我投票的美文都获奖了。
王语轩:谢谢在场所有的老师们。没有你们辛勤的付出就没有今天在场的辉煌,祝在场越来越好!
王玉霞:我没获奖,我发言。希望在,努力在,精神在。
北京了了:没获奖感言:永远放弃获奖的感觉好爽!用不着激动,用不着感谢,可以尽管闷头抢红包
韩冬红:在场,是我及邯郸作家学习的平台,愿以谦虚的姿态,汲取更多的营养,邯郸散文作家整体上一个新台阶。
楚歌:能获得二等奖,很意外,也有点惭愧。在场平台做得如此之好,与各位编辑和朗诵老师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群里好文章多如繁星,能获奖,也算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吧!在在场,很温暖。跟着在场,我在学习,在进步。在场,你在,我在,相聚这个场,一起成长。
旭姗:每次领奖都没我,我一样很开心啊,在场的精神、在场的优秀深深打动我,激励我,继续努力,向各位老师大咖们学习!
唐亚莉:虽然我从没获得奖,但是我最想学习,最爱学习,学习就是进步。
薄暮:感谢在场微散文平台,让我在散文写作上不断成长,获得更多经验,而在场的团队精神更让我感到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感谢每一位师友,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
龚益成:我看林中蔓青的在场微文,我看见一个谦虚谨慎、胆小文静的姑娘在成长,因为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把刀子,锋利地把社会切出一个横断面来,让我们看到社会最真、最复杂、最残酷、最丑的一面,或者看到了我们自己。这个自己的形象无时不在、无地不在我们身边。这与在场主义在场精神的核心要诣“关注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担当责任”是高度契合的。我与她沟通过,她的每一篇文章,无论选材、切入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步履艰难地完成,以至于虚脱。虽然她的语言行文存在一些硬伤,但是她的前进方向绝对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闻道老师说:“坚持在场写作审美本位和价值尺度,是在场微散文评选的坚定标准,不存在商不商量的问题。这体现在评选的主要获奖作品中。我们倡导散文性和在场精神完美融合,但现实中又往往有的作品没做到这点。当二者出现矛盾时怎么取舍?毫不隐晦地说,只要文本没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更看重作品承载的社会意义,技巧的问题慢慢探讨解决。”这个定位非常重要,也非常正确,它处理和定位了在场写作与征文评奖的很多不同理解。我想,林中蔓青的进步,也是我的进步,我期待我们共同进步。
半夏:我可能永远都没机会获奖,但从在场学到的东西值我永远铭记!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在场!
王玉霞:能进在场是你的福气,我的福气,大家的福气。你高兴,我高兴,天天高兴。
若水:没获奖感言:我是今年才开始重新写作的,感恩在场这个温暖的平台,让我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好的作品。
张小玲:看来没获奖的需要感受颁奖的气氛,以及多品读获奖者以及每一位作者的的文章,写出发自内心的声音,传达美的力量…… 祝贺每一位获奖作者,也感谢每一位作者分享给我们不同角度的感受。
小小贝: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感谢在场的奉献精神,尤其是义务工作的老师们,每天辛苦的修改稿子。当然我们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慢慢改变,共同学习进步!
水乡人:我们在路上,过程更重要!
李瑞霞:学习在场精神,提升自我水平!
青雪岸边:重在参与,贵在坚持!
毕胜:在场就好,何必纠结获奖与否?我在了,我读了,我也评了。我收获了文友,我还收获了红包。我得到的已很不少!
小小贝:有人说,没有争论就没有发言的意义,在场的每一篇文章的不足能够被老师们阅读点出,不光作者受益匪浅,我们同样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全红莲:这是一个让人学习进步的平台,因为热爱文字,所以参与在场。感受在场带来的快乐!祝福所有人!
风吹帘:没获奖感言:参与了在场就是棒棒的,没有获奖也开心自己的成长,继续努力。
王玉霞:亲爱的编辑,谢谢你们。朗诵的老师,谢谢你们。为了感谢我,以后发文前看十遍。
王金梅:感谢在场,感谢在场所有老师的帮助支持,我将再按再励,争创佳作,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清无鱼:感谢在场散文平台对我文的抬爱,感谢各位幕后英雄每日熬到凌晨的辛苦付出,感谢在场的每一位伙伴,有了你们的陪伴,我很充实很快乐。特别鸣谢晓来轻酌老师的各种帮助与信任,遇见您是我写作路上的幸运。特别感谢杨培铮老师的辛苦校对,以及“水果店”(编辑部)的果果们帮我的文绞尽脑汁取名。特别感谢海之魂老师深情地朗诵。感谢龚总和北京了了的鼎力支持与大力赞助!最最最感谢闻道老师创建了在场主义。
在场有我的一位良师益友——韩英老师。是她鼓励我走上了写作之路,在场每一次的小感动我都急着与她分享,每一个小矫情也都要向她倾述。她像大姐姐一样护着我,生怕别人批评的话语伤了我写作的决心。感谢有你。
我将不断学习,争取早日成长起来。
还要感谢不在场的我二姐倾情“吆喝”!
秦新法:没想到我会再次获奖,真是使我受宠若惊!
《1975的离别》,不是最初投稿,它是在于兵老师的“修改意见”下二次写作完成的。那个夜晚,我、晓来老师、于兵老师,因这篇稿,相互传递着“意见”,直到10时许,才算完成。在此,我由衷感谢热心的于兵老师、晓来老师!
没想到这篇稿会引起大家的热切关注,并给予热心的评论和赞赏,读着一篇篇留言,我热血沸腾,感到万般的亲切和温暖。在此,我向所有给予评论、赞赏的老师致以亲切的问候和感谢!
写作以来,从来没有像《在场》这样作者和编辑“一对一”的交流,细致到一段文字、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因此,我想到了“辛苦、敬重、敬仰、感动、感谢、感激”这些词语。在此,我感谢《在场》!感谢各位老师!
2016年12月10日夜
长袖伊人:感谢在场为我提供的这个平台,更要感谢各位编辑老师的默默付出!感谢晓来轻酌,花语和责编杨培铮老师为我的无私帮助。写作是一件长情的事情,我会继续努力写下去,并愿意在这个平台上认识更多的才子佳人。
雪夫:小小贝,读几遍已发的文章,找找感觉,多揣摩。
郭连莹:《七十岁的娘和七岁的羊》荣获在场微散文11份“长亭送别”主题征文“优秀奖”,有那么多的感谢与感动,溢满心胸。感谢娘的养育之恩!感谢晓来轻酌老师的辛苦编辑!感谢海之魂的反复且声情并茂的朗诵!感谢各位亲们的阅评与赞赏支持!感谢那么多亲朋好友的分享,让我的情感“飞入寻常百姓家”!感谢在场的平台,使我能够演绎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母亲身上,我得到了爱也学会了爱。从各位亲们的关注目光里,我得到了力量也多了信心。写作,实在是一件无可替代的愉悦的事;在文字里,我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鸣谦:写作目的不是获奖,只是心灵的寄托。总要有点什么媒介仰望星空吧。
一直迷失在浮躁里,终于有一天看到了常晓军教授推送的微散。尝试投了一下,居然发表了。一种内心的愉悦感胜过夜宴,胜过醉酒,胜过大哭发泄。终于,我在这个群里欢闹,我为能在一群有品味、有思想的人中,找到灵魂的悸动而满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场了,说明我又迷失了。
王海侠:刚刚看到消息。谢谢在场各位师友给我的鼓励,能获奖真的非常意外,非常惊喜。谢谢闻道老师、晓来老师、雪夫老师,龚益成老师以及所有的在场人,祝贺各位获奖的老师。因为时间关系,不能经常上网与大家互动,今晚又迟到了,但我一直都关注着在场,谢谢谢谢!
龚益成:“写作要有集体意识,你写的题目不是个人的题目,是大家共同的题目,你的寂寞感也是大家的寂寞感。”贾平凹说,就像出门旅游时吃饭,只有在饭点大家都饿时提出,才会有共鸣。写作也是一样,即使写的只是自己的故事,但当个人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和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有交集的时候,这就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才能引起共鸣。
“就像睡觉一样,我们翻来覆去,找到自己舒服的姿势安静下来。其实社会的起起伏伏也是一样。”贾平凹说,写作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政治,这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作家一定要研究社会,要能看到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作家写的虽然是现实的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而是经过作家思考的结果。
晓来轻酌:为了尽量避免埋没好文章,我们每一篇需要修改或退稿的,都是两位编辑看,如果作者对编辑的建议有不同意可以提出来。
我提几点投稿的建议。1、请大家返回修改稿时,注明“修改稿”。2、家里有网络的请尽量投邮箱。这两天天有些作者同时发邮箱和微信,又出了差错。3、请尽量定稿后投稿。有些作者反复修改反复投,本来是是好事,但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比如增加下载、排版、校对、点评次数,甚至主播已经朗诵了,接到修改稿后又重新录了。
在场微散文群,是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立的一个微散文平台,旨在宣传、交流、倡扬在场写作。
在场微散文,是在场写作的一种散文样式,主张通过在场性、微叙事、快节奏的书写,适应微信时代的阅读需要。
在场微散文奖,是在场微散文群开展的一项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 74 64764 74 48302 0 0 10980 0 0:00:05 0:00:04 0:00:01 10980,每月一期,每期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分别奖给500元、300元、200元奖金,并颁发获奖证书;优秀奖若干名,赠送“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和《在场》杂志,颁发获奖证书。
在场微散文平台是面向全国的文学交流平台。目前参赛作者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
在场微散文丙申六月第一期目录
【特约月评】草原凤凰:哭不出也笑不成—— 简评常忠魁微散文《扫盲》
【在场争鸣】周闻道:浅谈散文的张力一一以林中蔓青《昨夜无寄》为例
文虽短,意可达海;奖虽微,情真如山......
在场编辑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钱昀、刘月新、刘小四、于兵、偏说、杨培铮、六六、袁志英、刘爱国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夕夏、高影新
在场制作:晓来轻酌、相相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