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信任律师的聪明客户怎么样了?
昨天上午开了个庭,称不上非常顺利。但结束得很快,于是请辛苦工作的外部律师吃个午饭。
吃饭的时候,律师几次三番对案件中的波折向我表达歉意:“T总,这么多年我给你们做的案子,不管有多少困难,最后也都结果不错。这次这个案子,我虽然尽心尽力了,但到现在为止还是不太理想,都觉得没脸见你……”
我刚听这话特别吃惊:“案件到这一步又不是你的错,你干嘛这么自责?”
“我就觉得如果案子结果不好,我难辞其咎,没法跟你交待。”
他太过认真,太过诚恳,以至于我不得不同样坦诚:
“说实话,开庭之前我还跟同事说我们对不起你呢。这案子原本很简单,没想到过程中生出这么多枝节,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比当初预想的要多得多。这么比起来,我们的律师费付少了……”
像我这么抠门的法务,还真是第一次主动承认我们的律师费给的不多。没想到律师赶紧打断我:“T总千万别这么说,我对咱们公司充满感激,对律师费也很满意。”
我一下子就好奇了:这么多年我们律师费给的都不算大方,也没多少大项目给这位律师,感激啥呀?但这位律师神情郑重,没有半点夸张的样子,诚恳地说:
“我特别感激公司对我的信任。T总您从不以结果评价我的工作,也从不要求我一定要赢,其他同事也是一样。上次开庭,法官对我们这一方特别严厉,结束后咱们旁听的同事没有任何人怪我,或者说我庭审表现哪里不好,还纷纷肯定我的工作,对我表示感谢。”
我就更纳闷了:“这不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吗?这有什么值得感激的?”
“那您可就不知道了,不是每个客户都这样的。”于是这位律师给我讲了他在其他企业客户那的遭遇,真是含血带泪。
他的客户,有不分日夜、事无巨细跟踪和“反馈”的:“你的证据目录搞好了吗?你的答辩状准备了吗?答辩状这句话为什么这么写?我觉得你用的法条不合适……”
有不由分说要求结果的:“这个案子我们一定要赢,赢不了的话律师费也别指望我爽快支付。”
还有更过分的:“我知道我们证据不足,不占理,所以我们才找律师啊,你去给我想办法啊,你们律师不是门路广吗?”
听到这些我真是大开眼界,突然也觉得自己真个顶良善、顶善解人意的客户。
“所以T总,跟你们公司打交道特别舒心,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信任,所以忍不住为你们的案子花更多时间、更多心思,但凡有一点点没做好的地方,都觉得特别过意不去。”
听到这我脱口而出:“如果不信任律师我请他干吗?请了律师我还事事操心,那不如自己做呢!”
这是我的真心话,也是我一贯的做法——前期做好控制,后期充分相信。
前期控制是说,当我们需要他人协作完成一项工作时,应以最大的严格程度谨慎挑选合作对象,无论是找对象、找律师、还是找团队成员。这时候,再严格、再仔细都是必要的,都不为过。
后期充分相信说的是,一旦选准了人,下面就应当毫无保留地信任对方,相信他的能力,相信他的人品,相信他会尽心尽力交付。
但很多人要么没好好选,要么选了没好好“放权”。没好好选,事后不放心尚且能理解。但前期花了大力气做的事,如认真挑选了律师,后期还不放心,那就不对了——要么是对自己眼光的不信任,要么就是盲目自大,觉得自己就是比别人强。
这么做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
首先,一个总被“指导”或挑毛病的人,是不可能对发号施令者有好感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我妈。我妈是世俗意义上很“能干”的一个人,脑子清楚,表达利索,干活又快。正因为这样,她总觉得我爸,我,我妹,家里谁都是哪哪都不行。
“晾晒的衣服先抹平褶子,我都说多少回了?”
“你的头发剪太短了,显脸大”
“你找的阿姨家务干得太糙了,赶紧换一个”
……
哪怕她说得句句在理,听起来依然很不爽!有时候我直接无视,有时候我会怼回去,更多的时候是离她远点。亲妈尚且如此,你一个客户对律师这样挑毛病,人家打不起躲不起吗?即使迫于生计非接你的单子,心里也不知道怼你多少回了。
其次,一个方案如果不是自己的自主选择,便没动力尽心尽力,结果往往也不好。
我的书《四步说服法》专门用了一章来讲自主选择的重要性。我们希望一个人做一件事,有三种方法:强迫、乞求或说服。只有通过说服,通过给对方提供他需要的东西,使他心甘情愿做一件事,做成事的动力才最强,成功率才最高。通过命令、强迫等方式,对方多半应付交个作业。
你或许说:“我不过是好意发表我的看法,我没有强迫我的律师呀!”
不,当你是客户时,你手中的各种权力就足以使得你的每个建议,甚至无意的评论,都对对方构成强迫,或者感受上构成强迫。
最后,剥夺对方的主动性,有个最坏恶果——ownership的转移。
有次我弟问我妹:“二姐,你说我自己开店的话,是开服装店还是烧烤店好?”这个话题他俩一直有在谈论,我妹已经分别发表过看法了。我弟这么问了之后,我妹马上撇了撇嘴:“这事你自己决定,我可不帮你拿主意。”我在旁边哈哈大笑,也再次明白,为什么我妹可以在一年内从新手成为公司的销售冠军,现在自己的生意也做得顺风顺水。
因为这个小小的故事,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大大的话题——那就是决策与责任分配。简单来说,决定是自己做的,那么自己(只能)为之承担全部责任。决定过程有别人参与,就觉得责任被分担了,不觉得自己需要对其负责了。
还拿我弟的例子来说。假设他开烧烤店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没有任何人发表过意见,那么他得发自内心去努力,让这家店开起来、赚钱。如果开得不成功,他只能承认,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然而,即使他自己心里也选择烧烤店,如果我妹给了意见:“我觉得烧烤店比服装店有前途”,他可能潜意识里觉得这个决定应该由他二姐负责。虽然他也会尽心尽力,但如果真的开失败了,他免得不为自己开脱:“我是听了二姐的话才这么做的!”
同样的,如果我们每天监督孩子写作业,哪天他忘写了,他可能怪爸妈没提醒,而完全不觉得是自己的错;如果我们对下属的每一个决定都要发表意见,那么他们从来不用担心这事做错了自己需要承担责任;如果我们装修明明有设计师,却时不时硬塞点自己的想法,那出来不伦不类的效果可赖不到设计师。
说来也巧,就在昨天晚上,我的装修设计师发了个朋友圈:
放大看中间图是这样的:
每次我提出一个不靠谱的想法,她都会委婉提醒里面可能的问题。虽然自己有各种非分想法,但因为相信她是专业的,我从来不坚持我的主意,而选择相信她,每次都说“听你的”。因为我总说这句话,她感觉到了极大的尊重,全程完全不用我操心,给工地安排得井井有条。
但是她可能没想到的是,我说“听你的”时候,潜台词是“听了你的,搞不好你可得给我重来”,哈哈哈。
一样的道理,如果选择了律师,却事事干涉,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律师很自然地觉得这事砸了也不是自己的错。反过来,如果客户充分尊重律师自主权,他必须全力以赴,既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为了不辜负信任。
所以回到标题:那些不信任律师的“聪明”客户会怎么样?他会失去律师的全力以赴,聪明反被聪明误。
分
割
线
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