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坤哪来的那么多好客户?

踢米尼 见我
2024-08-25


 

声明:本文不是广告,纯属个人观察。

 

今天是“律所主任秋天之约”第三天,大早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四十位主任,浩浩荡荡走进了汉坤。

 


李朝应律师带着大家参观了会议室、办公区、图书馆、模拟法庭之后,略带抱歉地说:“我就不带大家去参观我的办公室了,有点乱,地上都堆满了——”


我以为他要说地上堆满了资料,没想到他说“地上都堆满了客户送的中秋礼品,没来得及整理”。丝毫没意识到自己在“凡尔赛”,他继续说:“是,马上中秋节了,我因为出差刚回来,没来得及给客户送礼物,反倒是都是客户惦记我们。”

 

作为偶尔才给律师送节日礼物的甲方,我深知,只有深受客户信赖和喜欢的律师才有这待遇。这时我听到同行的一位主任说:“这么好的客户去哪儿找?”

 

有意思的是,观众在底下嘀咕的这个问题,李朝应律师之后间接但全面地解释了。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一、全新的商业文明


说实话,我这个小甲方经常不合时宜地对一些法律同行感到失望。这种失望不仅因为他们业务上不够精进,更多的是觉得他们“不争气”,如搞不定专业问题就去动歪心思,比如一些不光彩的营销动作。前段时间我的这种失望几乎像洪水一样溢出。事情是这样的:

 

几个月前,我们公司收到一份转自市场监管部门的投诉,说我们某句宣传语违反广告法。我仔细看了一下,自认为并无夸大,应该不至于引起处罚,正常提供解释和证明文件即可。可就在我重读投诉文件的时候,我发现最底下有这么一行字:“投诉人实名投诉,姓名XX,电话XX,愿意与被投诉人讨论细节”。

 

哎哟,稀奇了。有人不仅路见不平一声吼,还主动提供教书育人服务。事出反常必有妖,我猜测这是某种“市场手段”。于是抱着了解新生事物的心态,我给投诉人打了电话。从对方傲慢、娴熟但不专业的介绍中,我得知这么几点:

 

1.     他们自称是某法务公司,有律师资格,熟悉广告法,日常工作就是发现并“处理”此类广告违规行为;

2.     他们拒绝透露自己所属机构名称,也不愿提供接电话的人的真实姓名;

3.     我们不是他今天接到的第一个电话,他们甚至分不清哪家公司存在哪些“违规”行为;

4.     多数企业怕麻烦,通常愿意花点小钱撤销投诉;

5.     企业付5000块,他们可以即刻撤销投诉,但没有发票,也没有对公账号,只能微信转给私人。

 

我强忍着愤怒,耐心地跟他们通完话,也录了音取了证。之后傻坐在办公室纠结——要不要报警,或者公开这段录音?想了好久,最后到底还是什么都没做,只是安排同事按流程向监管部门提供说明和支持文件。

 

我没对投诉人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多少有点“家丑外扬”的羞耻感——法律人怎么能做出这等不堪的事!

 

也正是因为之前有过这样的失望,以及与诸多同行打交道时碰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之事,在听到李朝应律师“全新的商业文明”时,我不仅是心生敬重,几乎是感动到落泪。也正是这种感动推着我即刻写下这篇文章(当然,也正是因为带着感动,本文可能主观、不全面)

 

全新的商业文明指的是律师和客户之间健康、正向的互动。客户选择律师的唯一理由是他们专业、细致,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而不是因为律师会搞关系,或者仅仅会做市场。

 

这话听起来轻飘飘,甚至可能带着精英律所不食人间烟火的傲慢,但却是汉坤真实的底色。李律师讲的好几件事都在印证着这种坚持,比如他说:“好多创始人、合伙人到一定阶段之后不做业务了,似乎谁亲自做业务是一件羞耻的事,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再比如,在汉坤,那些忙于交际,没办法专心做业务的律师可能被劝退:“去适合你的地方吧”。一个好的律师应该“远离镁光灯,甘做冷板凳”。


 



我当然不敢说李律师的这个观点一定正确,或放之四海而皆准,毕竟太多律师选择不多。但我钦佩他如此坚定、大声地讲出来,并且身体力行地在实践着。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志气、风骨。也正是先有了这种志气,才不会在客户面前、监管面前卑躬屈膝,才能有法律人真正的尊严。

 

律师与客户是个双向挑选的过程, 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flock together。有什么样的律师,就有什么样的客户。因为自己足够优秀,吸引的自然是同样优秀的客户。

 


    二、客户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好”



李朝应律师毫不隐瞒,经济不好,交易大幅减少,汉坤的传统业务受到了不小冲击,今年恐难维持以往双位数的增长。但这种冲击并未伤筋动骨,至少汉坤的应对很淡定,完全没有病急乱投医的慌乱。我猜测很大的原因在于汉坤有着大批优质的存量客户,这些客户不仅忠诚,还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新需求,延伸出很多的新业务。

 

演讲刚开始的时候,李律师就提到他心目中的机构客户是什么样子:重视汉坤、信任汉坤、依赖汉坤,有事不会去找其他律所,换了GC换了老板也不会换了律所。听到这话我是非常震惊的:凭啥呀?难道客户用了一个别的事务所就算“背叛”,就要因此分手吗?

 

但继续听下去,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汉坤一厢情愿的要求,而是他们与客户关系的真实样子。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他们凭什么?

 

秘密就是,他们陪伴客户太久太久。

 

汉坤的客户怎么来的呢?用李律师的话说,“从小不点的时候来,一路陪伴而来”。

 

因为做了大量私募股权业务,很多客户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天然地接触到汉坤。就像每个孩子出生之后要吃奶、要尿布、要上学,每个企业客户“出生”之后也会有着天然的、普遍的需求。


客户需要什么,汉坤就去研究什么——VC、PE之后,客户长大了,有能力并购扩张了,那就去提供并购服务;客户生意大了争议多了,汉坤也得为客户提供争议解决服务。再之后还有知识产权、合规需求,没问题,那我们就去培育、发现这样的专业人才,直到能解决客户的全部需求为止。用李律师的话说:“我们不是根据业务去找客户,而是基于客户的需求来找业务。

 

也正是因为这样,即使大幅丢失传统长项业务,汉坤依然可以从现有客户那发现新的业务需求,维持稳定的业务量。

 

回过头来,我们看到很多律师、律所盯着知名企业、大机构,打破头想要入库。但成熟的果子多少人盯着,凭啥轮到你轻易采摘?就算侥幸摘了,又岂是能轻易守住的?你没播过种、浇过水,自然不能水到渠成地收获。


想要优质客户,还想要客户忠诚,只能从小陪TA长大。

 

 

                三、野心与定力


有次跟常律师讨论合同相对论嘉宾,我抱怨人越来越难找,要么考虑停播算了。他想了想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中国优秀的律师一定还有很多,只是我们还没发现。我们不仅要继续找嘉宾,还要找最优质的嘉宾。我们的节目不仅要继续做,还要升级,做得更有质量。”他随后跟我讨论了不少具体的办法。


我原本已经泄了气,仅仅这一席话,就又被深深激励到了:是的,简单的事做起来有什么意思,要做就aim high,要做就高标准地做。这是做一件事的心气、志气,也是一个人的野心和定力。

 

说回来,无论是全新的商业文明也好,还是Growing with the client策略也好,都体现着汉坤的野心与定力。当然,在这儿“野心”是个褒义词,是对很多人不敢想的东西的逆流而上的坚持,是不怕指指点点的勇气,比如,花最贵的薪水请最好的人。

 

为这事汉坤没少被指指点点。2011年的时候将律师起薪提到2万,2021年又提到3万,引起了很多热议,也直接、大幅地拉升了同类律所招聘的成本。因此有人说“有汉坤撑不住的那天”。但那又怎样?该干就干,还要一直这样干。

 

正是因为给了最贵的薪水,才能找到最好的人。正是找到最好的人、留住最好的人,汉坤才能在多年前就跟欧美强所抢生意。这过程中积累了家底,才有底气在之后继续采用更吸引人的分配制度、激励制度。这一切是战略,更是定力。

 

有意思的是,在深度与谈环节,李朝应律师还请来了冉璐律师一起作答。冉璐律师是个“汉坤宝宝”,毕业后一直在汉坤,现在是汉坤的党委书记。冉璐刚毕业,接的汉坤offer薪水是一万,一两周之后起薪调整,直接变成了两万,光是想象一下就羡慕不已。

 

这只是一些小事,汉坤的野心与定力还体现在建立、维系一支理念高度一致的团队。一体化律所免不得存在分配是否公平的讨论,免不了存在这样那样的内部不一致。但汉坤在选人、用人时就严格挑选真正认可汉坤文化的人,要包容谦让,要将律师职业视为“real career”,愿意坐冷板凳,愿意充满热情地在一线一直干到60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一定没那么轻松,我能想象出这背后需要多少的筛与淘的工作。但也正是因为不辞辛劳地做这些动作,人员三观高度一致,律所内耗很低,律师们才能“累人不累心”,客户的需求才能被及时响应,客户才可以放心地将自己的不同业务交给不同的汉坤律师,而不用担心换一个律师就满足不了自己的作业质量要求。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有TA的原因,一个机构的成功也同样有迹可循。在一次短暂的参访中,汉坤漂亮地呈现了它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气质,也用具体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它可以获得当下的成绩。是窥管见豹,也正是参访的意义。

 



 

线

你可能还想看:


公开演讲时,律师怎样BD不着痕迹也不招人厌?——再刷汉坤李晓鸣律师《合同的标准与法律服务》

律师要不要费那力气“混圈子”?

微信上7000律师好友,有案子我却想不出找谁……

那些不信任律师的聪明客户怎么样了?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见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