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廷霄:电影工业化也是“专业化”,电影美术正处黄金年代

东西文娱 2021-07-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艺东西 Author 艺东西


导读


作为各大电影节的评委常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今年首度出现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名单中。

 

霍廷霄在接受东西文娱|艺东西访谈时表示,听说这是上海电视节27届以来首个技术评委。


在霍廷霄看来,好的作品的视觉美学是一个整体的统筹。无论是电影还是剧集,美术维度的评判标准是类似的,都需要传达一种整体性的美学思想。

 

毕业于90年代的霍廷霄,被外界称为张艺谋的御用美术师。而事实上,霍廷霄与陈凯歌、冯小刚等国内第五代导演均有过多次合作,由他参与指导的作品包括《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山大地震》等等。

 

凭借这些作品,霍廷霄曾获得四次金鸡奖、两次金像奖、戛纳最佳美术贡献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无论是《英雄》中用红、蓝、白、绿、黑、灰等单色系来构建电影的故事结构,还是《白鹿原》中对于陕西人文地貌“视觉真实性”的美学传达,都给观众留下深刻且极致的审美感受。

 

随着近年来《流浪地球》《八佰》《刺杀小说家》等电影的出现,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电影美术的重要性也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霍廷霄认为,“工业化的进程实际就是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也意味着电影美术的工种细分将成为一种趋势。为此,作为电影美术学会会长的霍廷霄,也在学会下相继成立了包括服装、化妆、置景道具、CG艺术、视效、虚拟空间在内的6个专业委员会。

 

霍廷霄认为,人才培养是当前工业化进程中所亟待增强的方面。在他看来,年轻一代的美术师,正处在中国电影美术的黄金年代。“随着电影数字化的到来,整个艺术和技术的快速革新,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是艺术创作‘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状态,这一代人身上会有很大的进步。”


 


 

白玉兰增设技术评委

基于“整体性”的美学评判标准

 

EW:此次您担任白玉兰评委,在作品的美术维度您有怎样的评判标准?

 

霍:实际上,我做过很多次电影评委,包括三届金鸡奖、丝路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这也是第一次做白玉兰奖的评委,听说是27届以来首个技术评委。

 

我的评判标准是看“整体性”。电影作为一个整体,视觉是为整个文本、剧作服务,而不是离开剧作,独立去创造美学。我觉得好的作品的视觉美学是一个整体的统筹。

 

此次“白玉兰”奖入选作品分属不同类型题材,各有千秋,在几百部作品里获得提名已经很优秀了。最终,我们几位评委还会去讨论作品的美学特点、色彩、形与色的关系,包括视觉传达的信息以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无论是电影还是剧集,(美术维度)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传达一种整体性的美学思想。

 

EW:在你看来,剧集美术和电影美术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霍:在美学上没什么区别,但在创作规律、创作要求上有一些差异。电影场景没那么多,但是要求更高;电视剧场景特别多,两集就是一部电影的体量。另外,电影更要求创作思维单纯化、机制性,电视剧就是一个视觉美学的完整体系。

 


 

主旋律题材创作

艺术、技术与内容的结合

 

EW:不久前上映的电影《柳青》由您担任总监制和艺术总监,对于这类主旋律题材,您在美术设计方面是如何去把握的呢?

 

霍:这部电影是我两个原来做美术的学生制作的,我这次作为总监制、艺术总监,是为了帮助完成他们的电影梦。这部作品历尽艰辛,花费6年时间创作,实际拍摄完成已有3年,我们选择在今年建党100周年来跟观众见面。

 

因为我当年参与过电影《白鹿原》的项目,也是关中地区特色,不过时代不同,《柳青》是解放后50年代。虽然场景是农村,但在视觉上,我依然想做一种诗意性的美学传达,想体现出整个陕西文化的底蕴。在影像表达上,它既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又让观众感觉到陕西关中地区的人文地貌,传达出它的地域特点,这就是所谓的“视觉的真实性”。


电影《柳青》


我们考虑了50年代的西安关中地区的地貌特点,拍了一些水稻、麦子,在诗情画意中表现柳青这个人物是怎么十几年来和农民打成一片。柳青在皇甫村生活了12年,他扎根人民,体验生活,然后写了伟大的巨作《创业史》。

 

马上6月18日上映的电影《守岛人》,也是由我担任美术指导。故事表现了一对夫妻在岛上守了32年,这是很不容易的,习总书记也给人物原型王继才授予了国家荣誉称号。当我们将这些伟大人物搬上银幕进行主旋律二度创作还是有难度的,仅仅表现人物其实是最难的,因为不涉及外界的大事件,必须用心去拍。

 

7日1日上映的《革命者》我也参与了制作。今年《1921》《革命者》都是与建党100周年相关的主旋律电影,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李大钊、陈独秀这两个人物,很快就会引起观众尤其现在00后、90后对主旋律电影的热议。大家都在讨论“为什么近几年主旋律影视作品都能既好看、又卖座、又教育”,这是因为艺术、技术和内容的结合,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艺术创作者进行二度创作时,还应当有它“高于生活”的一面。



张艺谋对视觉美学要求更多一些

不同类型作品美学有共性

 

EW:如何贯彻实现不同导演的创作意图?您与张艺谋导演多次合作,张导在美术设计方面有怎样的需求?

 

霍:我跟第五代好几个导演有合作,凯歌导演有合作三部作品(《边走边唱》《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艺谋导演有三部(《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代黄金甲》),冯小刚导演《唐山大地震》,何平导演《炮打双灯》等等。

 

他们的美学思想,每个导演的创作风格、创作方式都不一样。

 

▲ 霍廷霄为电影《十面埋伏》设计的美术场景


第五代导演的共同点是对视觉都非常重视。因为电影、电视剧都是视觉传达,从文学语言转为视觉语言,有时候用一个镜头就能把两页纸的文学剧本叙述内容都表现了。好剧本能拍成坏片,坏剧本也能拍成好片,从文学语言转为视觉语言也算一门功课,里面有很多专业性的内容,包括对导演、摄影、美术等主创水平的考验。

 

艺谋导演在视觉美学上要求更多一些,我们作为美术师要给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可能会提供A、B、C三种方案由他来选择。有时候我们先选择了A方案,而他最后会敲定A、B、C三种方案的结合体。

 

EW:您如何把握不同类型题材的作品?

 

霍:我参与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艺谋导演的商业类型,《白鹿原》是诗意化的现实主义题材,还有《美丽的大脚》等等,都不太相同。

 

这些类型电影的美学传达是有共性的,但是表现手法可能有所不同。商业电影像《英雄》里用三种色彩(红、蓝、黑)讲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用红、金、琉璃;像《唐山大地震》《白鹿原》这一类的片子的画面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处理方式;像《柳青》又是一个人物传记片。

 

▲  霍廷霄为电影《满城尽代黄金甲》设计的美术场景

 


“工业化实际就是专业化”

电影美术工种细分是趋势

 

EW: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升级,站在行业角度,电影美术与电影工业化结合的现状是怎样的?

 

霍:现在谈到很多这个话题——中国电影工业化,其实从《流浪地球》《八佰》这些电影开始,貌似已经有美国好莱坞工业化的这种感觉了。实际还有一段差距,但我们看到了希望,完成工业化的使命还需要一代代人去努力。

 

工业化的进程实际就是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作为电影美术学会的会长,我也呼吁很多,在学会下相继成立6个专业委员会,包括服装、化妆、置景道具、CG艺术、视效、虚拟空间。在我们这个领域,尽量往靠近工业化体系的方向上去做。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进程已经很快了,但人才培养、人才输出方面还需增强。我从业30多年,又是作为学校老师,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传达给后人。同时,作为电影美术学会的会长,和摄影师学会会长穆德远老师,大家共同把影视行业的技术工作做强。我们希望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来发声,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事。

 

EW:在电影工业化的进程中,电影美术的工种细分将成为一种趋势?

 

霍:必须的,所以我说要培养电影美术指导人才。现在我们服化道相关的技术人才还是缺失的,并且水平参差不齐,然而行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还特别大。

 

电影美术学会也在积极跟比如象山、横店这些基地达成一些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因为现在剧组里都是师傅带徒弟,还是比较传统的方式。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学院整体训练,对从业者的整体艺术素质进行提高,来匹配未来的工业化体系。

 

EW:对于年轻一代的美术指导,有什么建议?

 

霍:年轻一代,比如像《刺杀小说家》的美术指导李淼也是我的徒弟,他们这一代正处在中国电影美术的黄金年代。一是因为中国经济好了,再就是电影数字化的到来,整个艺术和技术的快速革新,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是艺术创作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状态,我想这一代人身上会有很大进步。

 

期待中国电影从大国成为强国的那一天,我想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未来一定有好的结果。


访谈/撰文:EW | 徐肖冰 胡岚

审核: EW | 岳 鸿(上海)

支持:东西文娱影视组

图片:霍廷霄提供



近期热门更新

第27届上海电视节专区


近期艺东西访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