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位老师的课堂,你才知道美术课有多完美!| 好文精选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副校长。致力于美术对儿童审美人生的意义关注和实践架构研究,以及地方美术文化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文章|陈铁梅
编辑|邹雪平
图片|花瓣网
我一直在想,通过美术教育,能给孩子的将来留下些什么?
我希望通过美术教育,至少能让孩子将来的生活充满情趣:在不紧不慢的时候不发电子邮件, 而是能像俞伯平、沈从文、汪曾祺他们一样,拿起苏东坡、白居易都曾用过的宣纸,写一封真正意义上的信给朋友,最好用毛笔书写,或者当下已不再多见的钢笔也可以。
不仅能写,还能画。信的前后或者中间,随手画一幅小小的墨梅,或者淡淡的松枝,就替代了人名。一封信,就是一幅有心性的书画作品,让人读了文字还读画,读了情谊还读心境。
我希望美术能够成为孩子必不可少的知己好友,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能调用美术的经验,将快乐、忧愁以及渴望等表达出来;能够挑选适合自己个性和角色的服饰,让自己优雅而别致;能够懂得选择风格一致而又以节约为重的家具,让自己有着低碳而温情的起居空间;能时时刻刻将目光留驻在乡村田野,在享受美丽景色的同时,更让内心平和、安宁……
这,是我理解的美术教育,也是我追求的美术教育,我称之为“审美人生教育”。
唤醒幸福、诗意、美好的审美人生!
教育在于唤醒,美术教育就是对美感的唤醒。大师名作是美的探索者崇高心灵的浓缩与展览,与大师名作亲密接触,就是唤醒孩子对美的感受。
赏析大师名作, 一定是建立在作品的表现形式、色彩运用以及文化背景的整体感知基础上的,汤麟老师编著的《第一次形象的呼唤》《不,我等太阳》《纳比,吻红了世界》兼容了文学性和美术意味的双重特征,以及因为西方绘画的造型手法与孩子们所渴望的“逼真”有着较为统一的符号性,所以,它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孩子们在丛书里认识了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列宾、列维坦、莫奈,认识了他们的代表作品,认识了他们作品的独特的美术语言——色彩、造型、构图, 学会节奏、韵律、平衡、情意,获得审美愉悦,理解美的规律、美的方式,这些作品背后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等文化印记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清晰了起来。
而当有一天,在和孩子们一起一边欣赏着提香的《花神》,一边沉醉在了那美妙的文字:“在他的作品里,中世纪的世界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荡然无存,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喧闹野性的‘酒神舞蹈’、梦境般的‘天上的爱和地上的爱’”的时候,一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啊,提香,他在中国美术馆。”
这是何等的快乐,孩子已经自觉地进入美术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审美自觉,它是引导人们走向高层次文化领域和高品质生活的开端。多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投入到这种生活之中,尤其是有更多的孩子喜欢这种生活,有享受艺术的愿望,并在伟大艺术的熏陶下拥有更为幸福的、诗意的、美好的审美人生!
这时候,我和孩子们都感觉到学习的转折点就在这里,我们应该进一步去探寻大师们的艺术足迹了。
“老师,你对达·芬奇了解多少?”一个孩子问我。“我跟你们一样,也刚刚认识达·芬奇。” 我不愿意以我对达·芬奇的“已知概念”,跟孩子进行一场“求证式”的欣赏,我希望孩子们从“未知概念”出发,进行一场“发现式” 的探索之旅——带着一种初次见面的新鲜感, 去探寻、研究、发现他未知的这个人以及他的世界。
这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发现了 “原先不曾看到的别样风景”,因而始终保持好奇心,我和孩子们一起从中不断获得和享受发现、表现的喜悦。孩子们的认识是何等的深邃而有活力:
“人醉了,梦亦醉了,醉了多少人的灵魂, 一醉就是千年美丽。 是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魔力?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丝不易让人察觉的微笑,让人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甜蜜在唇齿之间游弋……那卷曲的头发,一丝丝,曲折地柔折下来,像瀑布,那太直,像曲链,那太曲,像轻纱,很对,那头发并不厚重也不蓬乱,略带有清晰……达·芬奇啊!山水装饰了你的画,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谁来装饰你的心呢?”
赛超的评述从造型、色彩、构图乃至情感,无一遗漏地用优美有序的文字进行了诠释,这就是美感经验累积的结果。
这种体验与分数无关,与炫才无关!它只是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让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又一个转折点来临,这时孩子们的美感经验开始与感觉经验和情感萌动紧密相连,大师作品的独幅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视觉诠释、文化渴望、情感爆发,而更愿意接触组群作品、流派作品乃至中外美术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于是,“从达·芬奇看开去——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赏析”又开始了……
审美意识是人们在审美对象刺激下能动反应而产生的情趣、经验、观点、理想等,然后又反作用于环境与社会,在改造、优化自身的同时改造、优化环境和社会。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美的召唤并乐在其中,不是吗?
研究空间之美
研究学习家庭居室的空间利用与美化,因为实用,因为美,孩子们设计的方案一个比一个有创意,一个比一个环保,一个比一个出乎意料。这意料之外的惊喜也在意料之内,因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予孩子审美意识的培育、强化与发展,从而逐渐内化为孩子稳固的心态、心理、习惯乃至品质,这品质无疑是高贵的。
欣赏建筑之美
建筑之美,因为孩子们的“熟视”而常常不被发现。于是,我们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外形构造的 “引子-展开-高潮-尾声”,引出了建筑的起、承、转、合的建筑美法则,从教堂内部云集的大师名作如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等,反转引出了音乐的和声之美,从外部结构的柱、窗分布,联想到了欢快的华尔兹……建筑的音乐节奏美在孩子的眼前铺陈开来,孩子们自然就想到了贝多芬那脍炙人口的精彩断语:“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诗颖很会联想:“上海世博会美伦美奂的各国展馆,就是一首首风情各异的民乐。”
星宇则更上一层楼 :“也就是说,遍布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就是一首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以优育感性为特质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无论就科学的意义,还是人文的意义,都引领人飞升!
鉴赏艺术之美
欣赏东西方民间艺术,能培养孩子们的审美鉴赏力,它将教会孩子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该继承什么,该遗弃什么;引导孩子们思考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
剪纸、蓝印花布等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
在“蓝白之道——南通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中,孩子们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淳朴与丰厚;在“海之门——海门民居的建筑特色”中,孩子们理解了建筑与风土人情和地域位置间关系的精妙与趣味;在“拂去岁月的尘埃——南通大布的艺术解读”中,孩子们为家乡纺织业对中国乃至世界所作的巨大贡献而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在“方寸万里——中西绘画的透视比较”中,孩子们在艺术的多种表现方式中理解了文化的差异性……
发现生活之美
发现生活之美,在于发现实用美术之美。在学习广告设计后,孩子们懂得了该怎样品析街头广告是美妙绝伦还是粗制滥造;在学习钟表设计后,孩子们不再过多关注钟表的奢华而更注重钟表设计的简约之美与创意之美;在学习贺卡设计之后,孩子们更愿意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独一无二的贺卡并认真写上满满的祝福寄给远在四川灾区的孩子。
美与爱始终同行。发展和培育审美意识,不仅仅在于帮助孩子建立美术方面如颜色、线条、空间等方面的欣赏和感受,更在于学会将理性的智的欣赏和感性的情的欣赏融为一体,建立略有独断性的、个性化的欣赏标准,而这,将决定孩子对整个美的态度!不,也许决定了他对一般事物的态度和他的经验——最广义的经验,那就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欣赏生活。美,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孩子天生就有抽象的创造性思维,它存在于孩子们思维的每一个阶段,但我们通常会忽略它的存在。
“玩转色彩”
就是从请孩子们在一些方形纸片上涂抹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开始的,因为没有任何思维限制,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组合创造自己认为合理的、美丽的图画。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寻找一定的参照对象,如同桌的作品或者请教老师,以求得肯定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来组合成不尽相同的各种“怪异”的画面,直到达到他们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效果。
“我与梵高试比高”
我们在教室里摆了好大一束向日葵,插在一只“梵高式”的陶罐里,根据孩子们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向日葵》。
10分钟,足够了,孩子们的《向日葵》跃然纸上,他们相互分享作品和情感,十分快乐。接着再分析、比较自己的作品和梵高的作品,孩子们最后的结论是:是我学大师,还是大师在学我?这是一个有趣的而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畅想春天”
这一课,是在色彩与印象理解的基础上,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的。在这样的题材中,孩子们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恰当顺应了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诗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中,孩子们发现了春天;在波提切利的《春》中,孩子们看到了西方画家形色交融的造型艺术;在中外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孩子们看到了也懂得了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在表现技法上的不同,中国画家含蓄、委婉,西方画家直接、明了,这与民族性格、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会跟孩子们在西班牙画家达利的《时间的永恒》等作品中学习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于是用大头针、铆钉、长尾夹、调羹甚至大头贴来勾勒祖国地图,从而构成了趣味横生的抽象空间。
我会跟孩子们一起讨论美国城市雕塑家克莱斯·奥尔伯格等人的雕塑《衣夹》等,从中学习通过改变事物的正常比例来获得谐趣、幽默、奇异的审美感受,于是我们为校园设计了“流动”的钟表,设想利用投影技术投放到孩子们想到的任何一个地方:校园大楼的墙面上、操场草坪上甚至是小河里。
我会跟孩子们在毕加索用旧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创作的《公牛头》中寻找灵感,也让我们的双手充满点石成金般的魔力:倒置的食用油桶配上几粒纽扣,便是活灵活现的人物了;几块生姜摆一摆,就是当街对弈的老爷爷。
当然,我和孩子们还在中国的图腾“龙”的构造中尝试进行物体的局部重组,从而创造出植物、动物。我和孩子们还改变着观察点,比如让自己成为蚂蚁家族中的一员去仰视人类的生活……
因为思维的分散、辐射、扩散,它是那样地天马行空,那样地横空出世,又是那样地四两拨千斤。当神奇的非凡的创造力量出现在手中时,孩子们是那么的快乐。
我会经常告诉孩子们:“你真是太棒了,因为你的行为正在向所有人证明,你是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创造能力,并正在通过你的行动点燃着创意的火花。”
所以,作为老师,请不要忽视你的每一次教学,也许你的一个教学创意和全心全意的工作都会带给孩子无数个有创意的点子。
作为家长,当孩子试图用一张纸告诉你这是他的洲际导弹或者是一片云,请不要轻易地否定他,更不能取笑他,因为他正在生长着创意的触角。
通过美术教育,教会人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进而学会艺术化地生活。这就是审美人生教育。它,让生活更美好。
有人说, 这是美术教育的“乌托邦”。但,我愿意继续,努力、前行!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本文原标题为《这一扇窗极为重要——关于审美人生教育的思考》,略有删节,已获作者授权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音体美”相关内容
/ 2017年《星教师》“小学数学”杂志 /
点击下图,马上订购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