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臧云彩:什么是中医?

道中书院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编者按:2021年2月17日,青年名医臧云彩老师应邀于道中书院本部进行“经典中医传承发展”讲座第二场宣讲——《为什么要选择中医》(第一场宣讲、相关宣讲图文以及臧云彩老师个人学医行医纪行,见本页下方)。本文是根据直播宣讲整理而成,全文较长,为便于阅读,分六次刊发(此为第三部分)。但未及臧老师本人校订,望读者观其大略。

文字整理:(道中书院)范琳、史志芳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一年之计在于春,首先在辛丑年之初,祝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感谢各位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医的朋友们!我今天上午为大家汇报的是《为什么要选择中医》,我将分以下六个方面为大家汇报:

一、什么是疾病

二、什么是医学

三、什么是中医

四、为什么选择中医治病

五、为什么选择中医防病

六、为什么选择从事中医



从这六个方面去讲,首先我们要讲一个道理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概念分清楚,然后我们把理讲透,就可以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一、什么是疾病(已经刊发,点击“此处”查看。)

二、什么是医学(已经刊发,点击“此处”查看。)

、什么是中医

(一)中医的定义

中医是指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内采用形象思维和观察感知的研究方法,去认识处于自然时空的人类生命体和防治疾病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论框架:阴阳五行 (这是元理论)

思维方式:形象思维

研究方法:观察感知

中医研究的对象是处于自然时空的人类生命体,一定要记得,研究的是什么呢?研究的是处于自然时空中的自然生命体而不是孤立于自然时空的尸体,我们观察的是活的、处于自然时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不是拿人体做实验,这是观察感知。

我刚才所讲的:知周乎万物,道济天下,格物致知。观察自然万物也包括人,人也是自然万物之一呀,是长久的观察人类的生命活动,观察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生命体所得出来的这些规律和防病治病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一) 中医的理论框架 

就是阴阳和五行,阴阳五行不仅仅是我们中医的元理论,只要是我们中华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一切行业,它的元理论都是阴阳和五行,包括我们的绘画、音乐、天文、地理,包括我们的木匠、建筑等等等等,都属于阴阳和五行的元理论架构。这是我们中国人本有的理论,本有的元理论架构。所以我们的思维方法就是形象思维研究方法就是观察和感知,观察的是自然万物自然现象,感知的是支配自然万物活动规律的背后的无形的自然规律。我们感知植物春天为什么发芽?夏天为什么开花?秋天为什么结果?冬天为什么种子潜藏?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们感知了它背后有寒暑的往来,有春的温催生了万物的生发,夏的热催生了万物的开花,秋天的气的收催生了万物开始从自然界汲取这些自然界的气场开始收藏,所以我们秋天就结果。你们看到每一个果每一个种子的皮就像一个布袋是容器,里面储藏的东西就是它吸纳的天地之气化育成的。所以我们《黄帝内经》所说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就是口袋,平就是把口袋储藏的不多也不少,这叫容平。所以我们感知的是自然规律。这是我们中医的研究方法。


而西医的研究方法它是在实验室里边人为的、可控的、非自然条件下、非自然状态下,比如在实验室里的真空、无菌、各种物理化学试剂等这些工具里边。实验室里面的真空和无菌在我们自然环境中并不存在,所以它是非自然环境,这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异。


那么有人就提了,中医的理论是阴阳和五行,阴阳和五行很多人往往把它理解为迷信,刚才我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什么是阴阳和五行呢?阴阳和五行是我们古人“知周乎万物”——格物致知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用文字的描述就叫阴阳和五行。它的规律就是春的温、夏的热、秋的凉、冬的寒。寒和暑昼夜的更替就是阴与阳。春的温、夏的热、秋的凉、冬的寒,就是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它不是突变的它是渐变的,这里边这个变呢就是土就是化,万物它有变,这个变就是化。我们用文字给它描述出来,它不是什么迷信,它是我们中国人观天法地,所总结出来的、感悟出来的自然规律用中华文字把自然规律给描述了出来。不管你观察什么,必须通过有形的文字给它呈现出来啊!这就叫文以载道,阴阳五行承载的就是自然之道,它不是迷信。在这里再强调一下,阴阳和五行也不是哲学,它是文字所承载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它不是哲学,哲学运用了我们中华的元理论阴阳和五行,但是阴阳和五行不是哲学,但是哲学可以用阴阳和五行,这里面本末不要倒置了。



(二)中医的理论架构

我们再引用《素问·天元纪大论》里的一句话: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面说五运阴阳者,阴阳和五行是天地之道,它不是什么迷信,是中华文化观天法地所感知总结的天地的自然之道。天地的变化规律是万物生、长、壮、老、已的纲纪,是万物生、长、壮、老、已的主宰,是万象背后无形的推运的力量,所以是万物变化的主宰力量,所以称之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什么是神明?变化莫测谓之神。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万象的呈现谓之名 ,是自然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自然物的变化和显现都是由这些天道的规律推行的。所以《天元纪大论》里面这么说。所以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天文、物候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


大家一定要明白阴阳五行不是哲学,是自然规律。哲学可以运用阴阳五行这个理论作为理论架构, 作指导工具。这里再次的强调一下,因为有太多的人认为阴阳五行是哲学,它是古人在长期的天文、物候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中医理论包括我们《素问·金匮真言论》里讲的: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人也属于万物之一,人是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和天地是不可分割的,是天人合一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天有什么样的变化,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人体同样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天气有变化而人体没有跟上这个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疾病产生的祸根。所谓平旦就是天一亮的时候阳气开始升发,上半天为阳下半天为阴,上半天又分阳气上升的阶段和阳气下降的阶段 。把上半天这个明的半天叫做阳叫做昼,暗的半天叫做阴叫做夜。昼叫做阳,夜叫做阴。昼里边又分阳气上升的阶段,就是太阳爬坡的阶段,所以叫阳中之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就是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就是太阳在下坡,太阳要以地球为参照物的时候,我们面南背北的时候,太阳是左升右降东升西落,所以平旦至日中,就是太阳在上升,所以叫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就是太阳在下降,就叫阳中之阴。那么夜半之前呢,太阳仍在往下潜藏,天气也逐渐的变凉,越来越暗越来越凉,所以叫阴中之阴。在阴的阶段下降叫阴中之阴。那夜半到平旦到鸡鸣呢,叫子时一阳生,就是太阳完全到了我们脚下的对面,这个时候太阳慢慢的又逐渐接近我们了,自然界的温度在改变,阳气开始慢慢上升,所以叫阴中之阳。故人亦应之,这里指的是人的气场也应之。比如有的人说法是,人的血液在夜晚有效的血容量是少的,在白天需要血容量是多的。有人根据这个理论提出了,人一定要在早上多喝水,要补充晚上损失的水分,补充晚上不足的血容量,这完全是以妄为常、杞人忧天。这是人体的气自我根据天气的变化而自我的生、长、收、藏。根本不需要人在自我的横加一杠子,不要以人为的自我的想象去认为那就是常态,这是错误的。所以人类作为处在天地四时自然时空里的生物,其生命时时刻刻都在受到阴阳五行变化规律的支配,采用阴阳五行理论去认识人体符合生命变化规律。

我们还用《周易》里的一句话:易以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是以天地万物为准则,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所以她能涵盖天地万物之理,涵盖天地万物的规律。所以易以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所以阴阳五行理论本来就是描述的自然规律,用这个自然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生命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体、指导生活、指导我们的衣食住行符合生命变化规律的。因为人也属于自然万物之一。



(三)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自然物的形象为基本元素采用比类的方式认识自然物,自然物是处在自然环境中的受自然的天时地宜所影响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是自然物的形象为基本的元素采用比类的方式去认识自然物的属性的,一定要明白人认识的是自然物,是根据自然物所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那换句话说,你根据非自然物是得不到天地自然规律的。所以你拿手机玩游戏是认识不到天地规律的,也认识不到人事规律的,所以我们把手机放下,不要玩电脑、游戏,也不要刷小视频了,多感知感知我们的自然万物吧,多亲近亲近我们的自然吧,你亲近自然自然也亲近你啊,特别是我们都城市化了,城市化最大的一个缺点是什么呢?人离天远了,那说住高楼不是离天近了吗?你整天处在几何体内,没有我们的自然环境,再加上你整天不见太阳,吸纳天气太少啊,你整天吃的都是各种垃圾食品,你吸纳地气的戾气太多,这还不叫地气,这叫非自然物,这种影响太多啦。所以放下或者远离非自然物,亲近我们的自然吧,亲近自然你的身心也会越来越接近自然状态,越来越接近自然状态,也就是我们的身心越来越健康了。所以中医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这个形象借助了自然的形象,形象思维以自然物的形象为基本元素,采用比类的方式去认识自然物的属性 以及与其他自然物之间的整体性的关系的心理活动方式。一定要知道思维是心理活动,而原理论是自然规律。


我再强调一遍,我们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自然物的形象为基本元素采用比类的方式认识自然物的属性及其与其他自然物之间整体性关系的心理活动方式。而西医的思维它认识的是非自然物,它大多解剖的是尸体,都是和自然环境隔离出来的非自然物去认识的。包括细胞,认识研究细胞一定不是活物啦,大多数都是死的,按中国的话说它已经没有气了,它已经没有自然属性了。所以我们中医认识的是自然物,西医认识的是非自然物,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认识概念。这里边我不说谁的优劣,只是就事论事的一种认识,我们思维元素的对象就是物象,物象是自然物象,我们思维活动是比类,思维的结果是得出自然属性是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整体属性,而不是非自然属性,这是我们思维的结果。当然我们是以自然规律所指导下用的是观察自然物的这种思维去比类的这种形象思维,当然我们得出的是自然属性,和自然整体性的联系,这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你观察自然就会得出自然,观非自然你得到的一定是非自然,也不可能观非自然得到自然,这是不可能的。再看一下我们的研究方法。



(四)中医的研究方法 

中医的研究方法就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整体性地观察与感知,知就是我们所说的格物致知,也是《周易》所说的“知周乎万物”,对自然现象处于自然环境中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和感知,或是叫感悟都可以,知就是悟,悟的是什么呢?观察的是自然现象,悟的是、感知的是自然规律。所以人体作为自然的局部,一定受到自然变化规律的支配,所以通过人体对自然变化的感知和观察,就能获取相应的变化规律。这个相应的变化规律就是自然规律。自然界原有的本真的规律。比如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对寒暑的往来和昼夜更替的现象进行观察以及人体所产生的反应进行感知而获得。


天冷了你不知道加点衣服吗?天热了你不知道减点衣服吗?这就是人体自然而然的感知啊!夏天你不会穿棉袄,冬天你不会穿大裤衩吧,这是你对自然的感知。不需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就可以得到的感知。所以我们中医就是对自然的一个观察感知,我们感知的是春的温、夏的热、秋的凉、冬的寒,这是自然之道。所以我们一定获得的是相应的变化规律。相应的自然的变化规律就是自然规律。所以这个自然规律它不难感知,因为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一定要强调我们中医认识的对象。


(五)中医认识的对象 

中医的认识对象是处于自然时空中的自然生命体及其作为自然整体所内含的气血精神、脏腑经络等各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组成部分。(一定要记得我强调的两个字就是“自然”)

人类生命体的特征:整体性(与外在自然时空的整体性联系、内在的各个自然组成部分的整体性联系)、动态性(处在天人相应的变化中)。

广而大之也是万物的生命特征也是整体性与动态性,我们这里面单独把人列出来讲。下面我们再讲中医治病的原理。



(六)中医治病的原理 

在这里我仍然引用《素问·应象大论》里的一句话:“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以不用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不参天法地,不用自然之道去治病则灾害至矣。这里边讲的多么清楚啊,几千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什么中医不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刚才讲的很明白,中医是通过观察自然物总结出来的或是感知出来的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具有亘古不易的属性,就像自古以来就有昼夜更替、寒暑往来,从来没有变化过的这种亘古不变的特性。我们中医在几千年以前描述的就是我们生命体——处于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生命体的亘古不易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它怎么发展呢?规律前进一步就是谬误,就背离了天道规律,它就夭亡了,它怎么能够发展呢?所以我们经常说中医在发展,发展的不是理,其实还不是发展,叫发现,是发现的术的层面,术的层面可以不断地在发现。比如说我之前总结的一套针法,行之有效,有效率非常高,有机会给大家讲。这不是我的发明,是我根据中医的理、道的理的指导发现了这个地方的功能。是我的发现,不是发明,一定要记住。所以术的层面可以不停地在发现,但是道的层面是具备亘古不易的属性和特性的。所以中医理不可能前进,我们几千年前如果是描述的自然现象、描述的术,那么它可以日新月异。而几千年前我们中医里描述的不是术,是用象来论道的,它是讲的道,这个道具备亘古不易特性,所以就不可能有所变化。就像寒暑往来,昼夜更替一样,不可能有所变化,这叫亘古不易性,亘古不变的特性,具有亘古不变,就不可能过时。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讲“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天地四塞包括万物、包括气候、包括自然环境。天地四塞就是自然灾害,气韵不透,就是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对于人的机体也是,你气不舒畅了,你胃气不畅就会出现肚子胀、胃胀、腹胀,便秘等等,气开散太过了,你就会出汗,腠理开汗大泄,出现自汗、盗汗等等汗出异常的状态。气闭太过了,你就会出现盛夏里一滴汗不会出的这些异常的现象,这就是气失常,失常则天地四塞,失常则灾害至矣。所以我们治病的理论也是法天则地。用的是自然之理,用的是自然之药,纠正是人的失常的状态,让人的失常的状态回归到自然状态上来。这就是我们中医治病的原理。所以我们治病一定要法天则地,考虑天时和地宜,用自然之道还自然之身。否则则灾害至矣。

我们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讲得很明白。怎么治呢?具体的方法就是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讲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面讲到了形神合一。所以我们再打个比方,我们很多人锻炼身体跑步,我们很多人跑步耳朵里塞个耳机,耳朵里边听着音乐心里想着单位的事情,手脚在跑着步,这样严重的形与神不合一,你怎么能锻炼出一个形神俱一形神合一的身心健康的状态呢,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经常讲,你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样,你做中医的就要像中医的样子,你做西医的就要像西医的样子,干什么要说什么,中医我们要把中医做好,西医我们要把西医做好 。各司其职,各自把各自所能的让他能,就足够了。所以“法于阴阳”,就是效法天地变化的规律,效法寒暑往来昼夜更替的规律。“和于数”,和的前提就是你不和了,用术的方式让你去和。数就是我们的方药针药,用自然的药自然的针,你会发现我们针灸的这个针是实心的,里边没有药没有水儿,照样可以治病。西医的针都是空心的,里面是要输送药物的。中医的实心针是通过干预人体的自然之气来治病的,仍然是自然之法。呼吸吐纳导引等等这些数术,让你失和返之于和,回归于天人合一的状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我们吃饭饮食要有度、有节,不要过冷不要过热,不要过饱不要过饥等等。这里说一下有些女士爱美,听说喝水能排毒,尤其是黑眼圈的人,从有些人的角度要他大量的喝水去排毒。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黑色为水色为寒色,黑眼圈多的人大多数手脚冰凉怕冷,有的还会出现严重的身心问题,这样你的阳气不足再饮用过量的水,就会让你失常的这个常的度数越来越大,越来越重,不可能给你带来健康。所以这里边提到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黄帝内经》里讲的很清楚了,这里我们不多讲了。


春三月怎么做?夏三月怎么做?秋三月怎么做?冬三月怎么做?讲的都很清楚,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书,多读我们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是中医之理,讲的是天道规律。《伤寒杂病论》讲的是用,是人体失常以后怎么办。《黄帝内经》既讲常又讲变,《伤寒杂病论》是讲失常以后怎么办,让失常的状态回归于常。“不忘作劳”,不要根据你的想当然,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是我们中医治病的原理,也是养生的原理。治病其实也是养生,养护生命。生病是你失和的度数大了、久了。失和的轻浅你自己调和就足够了。“度百岁乃去”,度百岁两个甲子,保养好了每个人都可以活到120岁,但事实是99%的人都活不到120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99%的人甚至是100%的人都不能够法阴阳,都不能合于四时之序。

再看我们《汉书·艺文志·方剂略 》有一句话: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所以我们治病的手段就是让这些不平的、不和的返归于平返归于和,这是我们治病的手段最终达到的目的 。所以你看《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还有一句话: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我们要复归于平啊,再打个比方,水的波动、流动是因为它的不平,比如一面湖水之所以有波纹是因为有风,风是使湖水平静的平失去了平。所以他要荡漾,荡漾的目的是要找平。再打个比方,在一个平静的没有风的,非常平静的水里丢一颗石子,你会发现石头出现了一个涟漪,那么这个平静的水面本来是水平,扔进去的石头让这个平静的平失平了,这个常失常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动荡,动荡的这个涟漪就是在找平衡,万物都要找平,都要回归到这个平上来。所以以平为期,所以我们不能让他太过也不能有所不及。


那么具体的治疗手段是什么呢?打个比方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这是我们具体的治法,我们用自然界所产生的自然药物,用自然药物的四气五味来纠正人体的偏差 ,纠正人体的不平 ,纠正人体的失常。所以中医治病的原理总结起来就是:中医针对人体的异常状态,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选择与其异常状态具有相反偏性(四气、五味)的药物或者众多的技术手段使其偏离自然的异常状态恢复至正常的自然状态,这是我们中医治病的目的和手段。 


中医治病的手段就是利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调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 ,使人体的不平找平 ,是人体的失常找到常,这就是我们中医治病。所以我们有很多的医学生先背中药的主治和功效,中药主治什么,如柴胡主治什么,这是有所偏差的,所以我们首先记得的是中药的四气和五味。你看看我们的《黄帝内经》所用的理论都是用中药的气与味来调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不足了,你让他升一升,人体的气太亢了你让他降一降,人体的气开的太阔了,你让他收一收。人体闭合太过了你让他开一开,这是我们的理论治病的手段。中药是处在自然界的自然物,自然物它一定具备自然属性,所以中药的四性就是温、热、凉、寒。四性匹配的是天气,中药的温匹配的是春天的温 ,中药的热匹配的是夏天的热,中药的凉匹配的是秋天的凉,中药的寒匹配的是冬天的寒。我们还要明白中药的五味匹配的是地气,所以我们中药一个自然药物,本身就具备自然之气,我们利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调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人体的不平复归于平,不和复归于和 。使人的异常状态复归于自然常态,这是我们中医治病的原理。



(七)中医治病的手段 

中医诊断的手段是什么呢?整个过程是什么呢?就是望、闻、问、切。望的是形色,闻的是音声,问的是疾苦,切的是气脉。闻不仅仅是闻的病人发出的气味,这个就狭隘了,闻也是音声。病人在门诊就诊的时候,病人在叙述:大夫,我头痛、我肚子痛、我肩膀痛、我浑身不舒服等等。有的人只听了他说头痛肚子痛浑身不舒服这些症状,而《黄帝内经》还讲了,还要听病人的五音——音质和音色,就是闻音声,宫商角徵羽,哪一部分出了问题。病人有的声音高亢,有的声音低怯,声音都喊不出来,同样是头痛,音声不同,所以我们要闻音声。


中医治疗的手段就是自然的药物,自然药物就是四气和五味的药物,和非药物的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等,这些都是无害的治疗手段。用无害的自然药物和无害的自然手段来使失常的身体状态复归于正常的自然状态,让人体复归于平,找回自然状态,这就是我们中医治病的理论、治病的理念和治病的手段,总归是让人体的不平复归于平,使人体失常复归于常,回归到正常的自然状态。这里注意,不管讲什么都离不开自然整体、离不开天时地宜人文、离不开天道规律。因为人是生长在天地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万物之一的自然人。



刚才跟朋友们分享了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元理论架构是阴阳和五行,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中医的研究方法是观象感知等等。刚刚跟大家讲的很清楚,中医治病的理论、治病的理念、诊断的方法、治病的手段、包括治病的目的,总之都离不开天地自然之理,离不开天地之道,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万物之一,所以当然和自然万物也密不可分,和天时和地理人文密不可分。所以治人的病也应该因人因时因地去制宜,才能谈得上把人的健康问题给解决好。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也必须用自然物去解决自然人的健康问题,这是我们中医的理念。

前面医学的概念、医学的定义,西医的概念、西医的定义,西医的发源、它的理论特点以及中医的理念和中医的理论特点,我认为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清晰、比较明白了。所以我们自己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我们自己也在心里面去衡量一下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异。我不能说谁好,只能说各有特点,中医的特点就是他道法自然,这就是他自然的特性。用自然之法让失去自然之道的人回归到自然常态上来,就是中医最大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为什么要选择中医治病?

文字整理:范琳、史志芳
编辑:(文宣部)王宏薇
审核:道中书院教研室

相关图文

   1.青年名医臧云彩先生12月10日河南道中书院本部经典中医讲座公告

   2.今人读经,可为良相,可为良医,可为良师:中医和读经并肩作战,为复兴中华文化而奋斗!

   3.传承中医,必须恢复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必须从经典诵读开始 

   4.臧云彩:如何学好中医?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经典诵读、儒道精神,是学好中医的阶梯 

   5.【全文刊发】臧云彩“经典中医传承发展”专题系列讲座之一:如何学好中医

   6.【问答环节】臧云彩“经典中医传承发展”专题系列讲座之一:如何学好中医

臧云彩医师相关活动链接:

   1.臧云彩再次被评为“年度最受好评医生”!河南仅一人上榜。

   2.来吧!和优秀青年中医们面对面交流吧!“大医之路·医道传承:第三届臧云彩学生读书心得与临证经验交流会”即将开幕!

   3.臧云彩:中医西化问题日趋严重,中医人需要走中医自己的路!

   4.先解表还是先攻里?臧云彩老师结合经典和实践给出精彩答案!在新加坡第三讲内容分享。

   5.中原名医臧云彩应邀到新加坡讲学并将被聘为客座教授!他说: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魅力让我们自信!

   6.当之无愧!臧云彩医生获“年度好评医生”大奖!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7.河南中医臧云彩应邀在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做主题报告。看看他都说了什么

   8.臧云彩的故事1:“我这30多年的哮喘能治好,真得感谢云彩!”

   9.背会《伤寒论》就来参会吧!第四届臧云彩学生读书与临证经验交流会即将开幕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一年制经典中医传承班招生公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