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文章摘要

 全部文章摘要

“政法规制”与“社工服务”: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两只手”

徐晓军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社会治理何以有效、如何转型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具有统摄性和方向性的理论模型与路径指引。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样态发展与演变,可以总结提炼出社会治理过程中采用了控制与规训手段的“政法之手”和使用回应与服务手段的“社工之手”。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中,党领导下的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在确保政法手段这只硬手发挥宏观全局层面社会稳定器主功能的同时,加强“社工服务”这只软手,以发挥其在微观层面能及时回应新出现的社会问题与需求、较快避免社会局部失序等方面的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社会治理;服务型治理;政法手段;社工手段


模糊正义:基层治理中的情理、道德与法治

熊易寒 林佳怡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433)


摘要 在基层治理中,民众的朴素正义观与法治提供的程序正义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法治经常面临重复信访、越级上访、累讼等“后遗症”。这就需要一个平衡情理、道德与法治的正义体系。法治为代表的精确正义往往带来零和博弈,而立足法治、兼顾情理和道德的模糊正义对于定争止纷或许具有更大潜力。 

关键词 基层治理;情理;道德;法治;模糊正义


领导观摩:县域治理中的注意力竞争机制研究

——基于“单委托多代理”的理论视角

田先红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现场主义”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传统。当前一些地方采用的“领导观摩”,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场主义”工作方法。基于领导观摩的案例考察,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拓展,可提炼出“单委托多代理”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领导观摩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围绕注意力竞争而展开的互动关系和机制。研究发现,领导观摩是县域领导展示、传递、竞争注意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领导推动工作落实、实现其施政意图的重要抓手。在观摩中,委托方和代理方(上下级)围绕领导注意力竞争而展开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三种机制,即“表达-反馈”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和“强化-维系”机制。在“单委托多代理”组织条件下,领导观摩有助于调动代理方(基层干部)积极性、推动县域政府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但容易内生出委托方控制权强化、治理资源的耗散、注意力分配失焦以及组织目标替代等组织后果。

 关键词 领导观摩;县域治理;注意力竞争;单委托多代理


以考核促治理:基层治理专项考核的效能转化机制

——来自四川省宜宾市的考察

吴晓林1,2 白一媚1,2

(1.南开大学 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天津 300350;2.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 考核是公共部门的重要工作机制。既有研究重在考察考核价值、主体关系、技术等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但是对于“考核如何向治理效能转化”缺乏关注,少数相关研究可能出现虚假的相关关系。因此,应直面基层治理专项考核的过程,探讨“考核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内在逻辑。地方专项考核包括“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的全过程,考核部门依赖“目标设定—全程约束—双重激励”三重机制,保障“以考促治”的效果。上级组织通过目标设定统一价值和分解任务,通过全过程约束对组织行为进行纠偏,通过个人与集体的“双重激励”调动考核对象积极性。显然,有效的考核并非一个完全的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关系,要使得考核真正服务于治理效能,考核双方基于目标共识的“双向互动”是重要的。考核主体需回应执行条件和需求,为考核对象留存自主性空间,使其能够结合地方性知识和条件推进工作,保证“以考核促治理”的实现。 

关键词 考核;基层治理;约束—激励

论关系之和谐存在决定健康长寿

——“邬沧萍命题”的意义开拓

穆光宗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要 基于邬沧萍命题,进一步提出“关系之和谐存在决定健康长寿”,同时暗含着和谐老龄化决定健康老龄化的判断。具体看,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我关系和自我关系这几重关系的存在和质量决定了人类的健康长寿。在“仁者寿”的基础上提出“和者寿”,即安其心,养其身,乐其神,强其志,厚其德,行其道。如果主导老年人生命和生活的关系(特别是近关系和强关系)表现出强大的正能量,就能给老年人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就具备了健康长寿必备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基础。病苦老龄化和“空巢综合症”将成为老龄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健康不等于长寿,病苦不等于不长寿(辱寿)。以和谐的原则去构建老年期的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让老年人生活在有爱、有关怀、有温情的家庭和社会中,这无疑是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梦”。 

关键词 邬沧萍命题;社会关系;健康长寿;仁者寿;和者寿

政府指标的生产:类型与过程

——以A省民政规划指标编制为例

陈那波1 陈嘉丽2

(1.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2.广东省经纬社会发展研究服务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27)


摘要 指标治理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机制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围绕着指标治理末端而展开的治理行动,而缺乏对指标生产机制的重视和相应的经验研究。本研究以A省民政在编制五年规划中的指标生产过程为例,展现了绩效获取与风险规避两大要素是如何形塑包括对标层、酝酿层、影响层与参与层在内的决策主体在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指标(绩优型、创新型、回应型和形式型)在生产过程中的出场与退场,并最终形成了基于“安全绩效获取逻辑”的指标生产结果。研究为政府指标生产提供了一个细致的案例,并企求在此基础上对指标治理研究形成新的启发。 

关键词 指标治理;指标生产;基层治理

政治兴趣、媒介信任抑或认知需求?

——网民媒介使用的心理分析

马得勇 候为刚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 在海量信息随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网民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信息渠道,甚至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现有的信息供给而花费额外精力去搜寻那些不易获得的信息?基于“2019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和“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数据,可从心理学视角尝试分析和解答这一问题。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政治兴趣虽然是诱发人们使用各种媒介的最为普遍的因素,但并不能解释人们对媒介渠道偏好的差异,而权威人格、政治满意度、认知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某一特定信息渠道。对网民选择外媒的原因分析后发现,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不同,意识形态并非网民选择外媒的原因,而认知需求、政治满意度对网民选择外媒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不能简单套用国外已有研究结论来解释中国网民的媒介使用,今后应更多关注导致中国网民信息获取偏好生成的制度环境及其与个体内在心理特质的互动特性。 

关键词 媒介使用;意识形态;认知需求;政治兴趣

网络模仿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陈世华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 从明星、网红引领到普通网友追捧,网络模仿流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网络模仿主要包括性别互仿、年龄互仿、职业互仿和形象互仿,隐藏着政治观念表达和话语权争夺、文本交易和变现、关系的塑造和维护等诉求,并借助新媒体技术的编码和改造得以呈现。网络模仿的畸变导致价值观的迷失、道德的滑坡、创新的匮乏和违法的陷阱等问题。网络模仿的出路在于模仿的合理运用,发挥模仿的正面功效,纠正畸变的模仿,营造良好交往氛围,回归创新本位,超越流量逻辑,严格版权管理,营造多姿多彩的网络亚文化景观。 

关键词 网络模仿;传播政治经济学;眼球经济

“口语语法”与白话新诗文化精神的初立

赵黎明

(暨南大学 人文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70)


摘要 口语语法指基于北方方言、比语音更高一层的结构规则。中国新诗中口语语法的运用,不仅引发了审美范式的古今转变,也带来文化精神的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主语“我”的登场,宣告了个人主体的诞生,增强了诗歌的主体性和精神性;口语叹词的出现,表征了人与文双重解放的程度,产生了一种新的活态抒情文化;而指代词的使用,使指称更为明确、感觉更为具体;关联词的增加,标志着诗的意脉由断续到连续的转变;介词的出现,使诗进一步脱离抽象、变得具体,从而走向“具体的诗学”。口语语法在诗中的运用,不仅推动了诗的表达革命,还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诗学意义。 

关键词 口语语法;白话新诗;文化精神;主语;语气词;连接词

邓之诚日记中的吴兴华

——兼及作家传记文献的拓展与限度

易 彬

(中南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摘要 吴兴华是近年来被“发掘”出来的诗人、学者、翻译家,一个未完成的传奇式人物。由于其自传类文献的保存有限,如何更广泛地搜罗各类文献,构建一个更丰富的吴兴华传记形象,是一个亟待解决、同时充满难度的问题。循着“燕京大学”这一吴兴华人生图景中的重要关键词,从历史系邓之诚教授的日记中辑出的时间跨度较大的相关记载,不同程度地显现了吴兴华所处的时代气息、校园氛围以及其个人遭遇、阅读小史与相关人物关系等议题。这是吴兴华传记文献的一种重要拓展,但基于日记本身的属性、作者的史学家身份等方面因素,文献也有其限度。唯有尽可能克服文献的限度,方能给出更全面的研究成果,获得更丰满的传记形象。 

关键词 燕京大学;邓之诚日记;吴兴华;传记文献;历史形象

跨媒介叙事:民间故事资源的转化策略

徐金龙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跨媒介叙事作为21世纪初新兴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适用于民间故事资源在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的跨界转化。基于一个优质的源故事、故事核或故事原型进行跨媒介叙事,每种媒介“各司其职”,甚至融合共生。从口头到文本到影像再到融合媒介,民间故事资源转化所借助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元,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的出场方式也越来越多样。民间故事资源的跨媒介转化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化、影像化、展演化三种类型,依赖不同的媒介将民间故事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叙事形态和创意作品。跨媒介叙事涵盖与故事叙述相关的多个领域、多个平台、多个载体,创新了民间故事内容生成、传播和消费模式,为读者、观众、玩家、游客带来互文性体验和审美性愉悦,推动民间故事从资源到资本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民间故事资源;转化策略;互文性体验

秦汉史研究的前沿与路径(笔谈)

熊铁基 王子今 李振宏 王彦辉 赵国华

 

编者按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传统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传承并发展了先秦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因此,秦汉史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无论是传统史学还是现代史学,秦汉史研究都是重中之重。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为了推动秦汉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本刊特邀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五位专家就“秦汉史研究的前沿与路径”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

叶秋菊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秦晋关系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大国关系,不仅对秦晋两国的发展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格局。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晋国国力强大,控制崤函要地,阻扼秦自襄公以降的东进战略,两国之间征伐会盟,时战时和,呈现出复杂的大国关系,从早期的少有联系但不乏合作,到“秦晋之好”时的联姻结盟,到对峙阶段的相互攻伐,到中期的秦联楚抗晋,再到晚期的无力再战,大致体现为五个阶段。秦晋两国的复杂关系,充分显现了春秋时期大国政治的主导作用及其重要影响。 

关键词 春秋时期;秦国;晋国;秦晋关系

《孙子兵法》成书时间新证

关万维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 广东 深圳 518028)


摘要 《孙子兵法》是在吸收《左传》《孙膑兵法》等著作的兵学思想以及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对古典兵学的一次系统化、理论化升华,堪称中国兵学在春秋战国各种战争经验和军事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春秋时期,“不鼓不成列”等古老的战争法则依然有影响,战争技术相对简单,还支撑不起《孙子兵法》这样一套复杂的战术体系。一部《孙子兵法》,既是兵学之祖(最早),也是集大成者(最全),而且不可逾越(最高),固然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学科发展的规律一般都是由简入繁,不太可能在兵学草创年代出现这样一部理论巨著。《孙子兵法》不仅涵括了战争经验,还完成了经验之外的理论推演,有些理论甚至超越了实战的可能性,使得冷兵器时代的兵学在《孙子兵法》之后失去了成长空间。 

关键词 孙武;孙膑;《孙子兵法》;银雀山兵书

课堂教学何以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

郭元祥 王 金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发展学生社会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社会情感学习是发展学生社会素养的基本方式,而课堂教学对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情感学习,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建立社会责任,发展社会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性以及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情感发展之间的价值关联,并使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社会素养发展的过程,无疑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社会情感学习是学生以社会认知为基础,产生意向性价值观以及生成社会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理智感、社会道德感、社会美感和社会责任感四个方面。丰富社会感受和社会体验,建立社会理解与社会观念,形成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是社会情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学生的社会素养,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学生与社会的意义联结,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理解力,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关切,在学科实践学习中丰富与升华社会情感,实现社会情感学习对个体精神成长的意义增值。 

关键词 立德树人;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学习;深度教学

成长型思维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学业素养吗?

陈纯槿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上海 200062)


摘要 培养成长型思维能否显著提升青少年学业素养尤其是助力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缩小学业差距,是攸关青少年教育质量与公平的重要议题。基于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中国四省市学生测试数据,从内隐理论角度循证探查成长型思维对学生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的影响,组间比较表明,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比优势家庭的学生发展出成长型思维的比例显著更高。基于准实验研究框架下的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克服了自选择偏差后,研究发现,无论是对阅读、数学素养还是对科学素养,成长型思维均未能带来预期的正向效应,甚至显著降低了总体的学业素养。分样本异质性检验表明,成长型思维仅对最低分位点的学业素养呈微弱正向效应,但对于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总体上显现出负向影响。导致成长型思维呈负向效应的主要根源在于机械化地使用低效的元认知策略以及因深陷学业竞争而造成的“天花板效应”,极大地削弱乃至扭转了成长型思维应有的正向推动作用。成长型思维干预之前需要审慎估量干预的真实效度,尤其是警惕陷入逆向成长的思维陷阱之中。 

关键词 成长型思维;青少年教育;学业素养;自选择偏差

描述心理学的心理文化论思想及其效应

——兼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历史关联

王申连

(南京晓庄学院 心理健康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17)


摘要 心理与文化在生活实践和生活关系中的共生、互动和互构,从本体论上决定了心理科学应然的“文化品性”。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人文科学心理学家的文化自觉普遍远高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家,是心理学与文化历史关联的主要推动者。作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第一种形态,描述心理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提出了丰富而澄明的心理文化论思想。描述心理学的心理文化论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冯特民族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存在心理学、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及当代文化心理学的心理文化论思想。心理学工作者应具有文化自觉,并由具体研究层面的文化自觉上升到学科建设层面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 描述心理学;心理文化论;人文科学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往期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目录
赵 华 冯建军 | “非对称性承认”:建构一种新的教育关系
刘来兵 周洪宇 | “生活·实践”教育:内涵、目标与实践路径
郑成林 | 记忆重塑与政治整合:抗战胜利后台湾展览活动探析(1945—1949)邸宏霆 | 开拓商业之路:1903年中国参与大阪博览会研究
范 瑛 | 从传统花会、“腐朽庙舍”到现代博览会:成都青羊宫的地方政治与空间改良(1906—1937)王先霈 | 《史记·伍子胥列传》三题议解学芳 何鸿飞 | “智能+”时代发达国家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经验——兼及国际比较视野中对中国路径的思考
陈 明 | 当代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家户基础白利友 | 政治学的田野:概念、场域及价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文章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