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修 ||文研青年专题研修之巴金篇

萧懿 文研青年 2022-12-22

考研福利 || 文研青年专题研习&讨论计划,冲刺群成员专属福利,文研青年2017年暑期专题研修已经开始,目前进行的是现当代文学。本文系专题研修之巴金专题,感谢文研青年冲刺群成员萧懿同学搜集整理并授权发布(内容有删改)。因系讨论稿,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谅解。

客服QQ/wechat↓

2275828911欢迎咨询

生平简介


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巴金”是发表《灭亡》时的笔名,另外还有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笔名。1940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年幼的巴金受到封建大家庭的排挤,使他对封建专制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因而对旧的传统的封建制度的批判与暴露贯穿了巴金几乎所有作品。


少年时代巴金辗转于成都、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求学。面对五四运动以后各种思潮的出现,巴金的思想与行动陷入了深刻的矛盾。年轻的巴金被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所吸引,向往俄国“民粹派”,还亲身参加无政府主义运动,巴金成为满怀战斗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政治运动失败后,巴金陷入矛盾。


1930年至1933年间,巴金创作了《死去的太阳》、《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篇小说。1931年长篇小说《家》是主要作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巴金又创作了《抗战三部曲》、《家》的续篇《春》和《秋》、《寒夜》等,写作风格也由如火的激昂躁动转为忧郁沧桑。粉碎四人帮后,巴金陆续写出《随感录》、《创作回忆录》及其他散文。真诚的与读者交流自己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沉思索,并坦率地进行自我解剖。巴金无论在写作还是思想革命,始终以一个战士的姿态在战斗,拥有激豪正义与光明磊落的人格。


真题再现

1、《激流三部曲》名词解释。

2、简评《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3、《家》的艺术成就。

4、试比较巴金小说《家》和曹禺话剧《家》的不同。

5、用巴金《激流三部曲》分析家族小说特点。

6、《寒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巴金创作史上的地位。

7、以巴金具体作品分析新文学建设和传统文学间的关系。

8、谈谈《憩园》、《寒夜》对巴金写作的意义。

9、以《憩园》为例,谈巴金写作风格的转变。

10、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11、巴金《家》的“家”的文学解构。

由上真题可以看到关于巴金主要考点有

《激流三部曲》内容、家族小说特点(与左拉《卢贡—卡家马尔家族的命运》及《红楼梦》相结合比较);《家》的思想成就、小说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如觉新、觉慧性格特征等)及其之间的不同、艺术特点;《寒夜》的思想、艺术特点;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可思可论



1.无政府主义与巴金的创作


无政府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极端表现,无政府主义者崇尚自由反对权威,他们企图消灭政府和国家,希望建设无国界、无政权、无压迫的大同世界。而对于巴金来说则是以饱满的热情致力于社会改革,期望一个无禁锢与压抑的社会,对于“无政府主义”的信仰化为对封建旧制度腐朽罪恶统治的竭力与急切反抗,但巴金并未走入极端,加之在法国吸收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自身的爱国主义,与从克鲁泡特金而来的无政府主义共同熔铸了巴金批判和抵制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充溢着巴金青春躁动的激情与无畏的抗争精神,因而“无政府主义”在前期作品中表现明显。


无尽的自由的向往自然使巴金的作品浸透着不羁且直抒胸臆的主观浪漫色彩,更重高昂如火的“力”的表现。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让巴金的作品随情落笔,很少雕琢,不免伤于直露,缺少可咀可嚼的回味,前期作品较为明显。

2.《家》

(1)思想内容:


A、通过梅、凤鸣、瑞钰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

B、歌颂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的斗争。

C、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崩溃。

(2)主人公分析:


高老太爷

他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性格特点是专制。他用抓阄的方式决定了觉新一生的幸福并且认为可以不必通知,狠心斩断觉新和梅的爱情。高老太爷从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任何挑战。他将少女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促成了她的死亡,而生命的消逝对他来讲并不具有任何意义,维护自己的决定并顺利执行才是关键。尽管高老太爷正面出场不多,但那种恐怖而压抑的黑影时时笼罩在“家”中每一个人的心头,他便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巴金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是决然的。


高觉慧

他是一位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叛逆者。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在他身上同时存在。觉慧是充满朝气富有革新精神的单纯的斗士形象。他敢于对抗高老太爷并蔑视封建等级制度,支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白爱情,最后毅然离家出走,显示了五四时期青年思想觉醒的一面。这样的激情、叛逆、单纯恰好反映了“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性与弱点,他们的行动尚显幼稚。觉慧是“五四青年”群体的缩影。


高觉新

觉新是一个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家》中塑造最成功,最具思想讨论价值的形象。他的棱角已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磨平,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成为性格的主导。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妥协,而觉新又是对自己命运及其清醒的,因而他会陷入自我的矛盾中,对自我的谴责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他是善良的。最后在瑞钰的死中觉醒,告别了“作揖主义”,支持觉慧出走。


在觉新身上可以看出儒家以“血缘”为核心的“孝悌”思想,千百年的文化心理结构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长长亲亲的关系深深套牢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汉文化扎根的民族心理,符合世俗伦理与日常。也正是这种不以为然,却时时存在的“礼”消磨着觉新的人格与生命。“家”对于觉新来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炼狱,也意味着一种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巴金对封建专制的批判集中在觉新的性格与思想的发展上。


(3)艺术特色

A、人物塑造:性格鲜明,脉络清晰

B、叙事艺术

以小见大,多维多向(“家”是历史的特写镜头,历史是“家”的广角镜头);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同时,把梦境、幻觉、回忆交叉其中,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人物形象性。作者也依靠梦境与幻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叙事自然结合。

C、语言特点:单纯明快,激越浪漫


(4)《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部现实主义杰出作品,以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家》的不同在于巴金激越流畅、浪漫抒情的语言,是激越的“灵魂的呼号”的单纯情思,极具“青春型”特点。巴金长于剖析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心理史又是思想史,便也映射出特定时代下社会的状况。除典型人物外,还有其他生动鲜明的形象,尤以女性居多,且大多为悲剧命运,体现了巴金对女性这一群体境况特别的关注。《家》鼓荡着当时社会上青年群体的心,最是坦率热情、以情动人的冲击力能够穿透读者的血液,引起青年的共鸣。


3.《家》与“家”的解构

中国是典型的家国同构社会,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家族制度,在国家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人情色彩逐渐淡化,束缚与专制色彩日渐浓厚,这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矛头所指。反对封建礼教束缚,批判家族本位主义,提倡个人解放和自由成为主流。巴金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加上自己在旧家庭中的真实生命体验与情感积累,对封建专制制度积累生“憎”。


在《家》中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控制着全家的经济大权,掌握着每一个人的自由,他的话便是权威。其实,高老太爷只是封建礼教的发言者,巴金借助高老太爷所统治的“家”这一基本单位的特写来反映整个专制制度,从而借助对高老太爷的决然态度来抨击整个社会的封建腐朽与残忍,是对“家”的正面解构。


“家”中觉慧的出走离开代表着新思想的激进与不愿与封建黑暗同流的毅然,他是“五四”时期个人解放与思想启蒙的体现,觉慧富有广大青年的朝气与渴望“新建”的热情。觉慧的出走无疑是对高老太爷权威的莫大挑战,这一致命冲击进一步加速了“家”的解构。


“家既是人的生存场所,又是人的精神家园。是每个人的生存起点,又是他的归宿。”在对“家”的解构中,巴金在与旧家庭决裂的同时也意味着精神家园的失落,他虽接受了现代西方理性价值观,但理性的认知并不能替代情感的归依,他成了精神上的漂泊者,无家可归的孤魂,巴金希望一个精神上的着落。


4.《寒夜》

作品写的是一个小家庭的悲剧,悲剧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一年间。这个家庭只有四口人:一夫一妻,一个母亲,一个孩子。丈夫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两人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共同理想。因而相爱,没有举行正式婚礼仪式就同居了。那时他们满怀希望,憧憬美好的未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家人从上海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总管理处当一个管校对的小职员,曾树生在一个商业银行任职,名为行员,实则是“花瓶”。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儿子小宣在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因为物价飞涨,法币贬值,以文宣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四口之家,要靠树生补贴家用。又因为树生与母亲不和,婆媳之间争吵不休,使得文宣无论在工作、生活和精神上都备受煎熬,以至得了肺病,被公司辞退。而树生对这个家也心灰意冷,明白善良软弱的丈夫无法给自己幸福,他们的共同理想成了泡影。


树生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文宣为了母亲和儿子能够活下去仍带病上班,挣扎在死亡线上。当街头锣鼓喧天,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个晚上,文宣痛苦地停止了呼吸。他母亲集了一点钱买了棺材将他埋葬。两个月后树生回来,却发现熟悉的旧居早已换了主人,她知道文宣已不在人世,一切都物是人非。她该何去何从? 


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爱动、爱热闹、爱热情生活的新派女性。她不像旧式妇女那样严守妇道,也不同于资产阶级妇女放浪形骸,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责任感与道德感。使树生内心矛盾的是她的家,一个一想到就会浑身发冷的家。婆媳关系已经极为严峻,婆婆讽刺她不过是一个姘头,而她则说可以找自己的丈夫。这样的话语显现出新旧思想的格格不入且不可调和。她有时也体恤婆婆,可婆婆咄咄逼人的言语和挑拨离间的行为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在银行她并不甘愿做“花瓶”,她有苦衷,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她不得已而为之。她与陈主任出入酒馆,甚至搭伙作囤积投机生意,一半是为了自我享受,一半是为了家庭。树生的这种人生态度和赚钱方法说明了资产阶级思想正染袭着她。善良而患病的丈夫,自私而顽固的婆婆,争吵与仇视,寂寞与贫穷,树生在战争的时代里消耗着青春……她是不得已决定了去兰州,而并非因陈主任的吸引。她深爱她的丈夫,即使到了兰州还是会给文宣写信寄钱,时时询问文宣的病情。因两个月未曾收到文宣回信,她匆匆回到重庆,而留给她的却是无尽的哀愁与迷茫。


从树生的形象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以及福楼拜笔下包法利夫人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树生和卡列尼娜一样充满活力和热情,为自己的幸福竭力追寻,又像包法利夫人般沾染享乐的风气,但她并未像包法利夫人一样纵欲无度。娜拉走后如何?易卜生未给出答案,而树生出走后选择回来,不过早已人去景换。曾树生的形象充满了矛盾,她爱自己的丈夫,却为了自己能够舒服一些而选择做“花瓶”;她眷恋着家,却又决然奔向兰州,到兰州后又割舍不下,写信问候丈夫。在她的心灵深处,灵与肉发生着碰撞与矛盾。树生不是革命的女战士,不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人民,而是城市中的新派女性,处在时代浪潮的过渡中,是“五四”以来的女性形象群中独有的,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浸透着巴金对凡人小市民人性被异化和摧残的同情,极具悲剧含义。


在艺术构思上,《寒夜》有独到之处。整个作品紧扣“寒夜”,开始写文宣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首尾贯穿,意境悲凉,使“寒夜”具有了象征性。同时,作者有意将文宣的死安排在锣鼓喧天的欢声中,就像将林黛玉的死安排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之夜,秦可卿之死安排在庆祝贾敬生日之时,同一时的两种生命状态的对比,更觉人生之繁华落寞无常,人间百态辛酸。结尾处的处理也留下了空白,树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眼前景该如何?是去是留,容读者思考。


《寒夜》特别感人肺腑在于“真”,无论情节、语言或情感,它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遍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状态,是作者发自肺腑的感慨。没有了前期的激越,巴金以平淡冷静之笔深掘人物内心。


5.《憩园》与巴金创作风格转变

《憩园》描绘的内容还是家庭文化,但批判的指向发生了变化,由封建传统的礼教开始转向民俗文化。作品中姚国栋的岳母对姚小虎的控制,与其说是溺爱,不如说是担心外孙安全,因为万昭华是继母,继母在中国民间社会有“晚娘”之称,人们大都认为继母歹毒,会虐待继子。因而姚小虎的外祖母时时护着他,生怕他受伤害。在巴金前期的作品中,批判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而这种黑暗是抽象的,飘渺的,难于把握的,相比之下民俗文化更具体,也更亲民。巴金的事业开始下放并且扩大,试图解构民间民俗中的毒瘤。


巴金的批判姿态也不似从前高踞云端,而是慢慢下降,开始近民。因而作品体现的烟火气与人间俗味较前期作品更浓。《憩园》中颠覆了民间所谓“后母歹毒”的固执观点,这是司空见惯且大众早已默认坚信的民间价值观,巴金却将批判笔锋转向这里。可见他已从思想的高塔走下,步入满眼世俗的人间。


转变的发生从巴金现实生活中便可找到原因:

首先,巴金与萧珊在贵阳成婚后完成了《憩园》,自然成家后的巴金便不比从前那样专心写作且能“不食人间烟火”,别具洒脱气质。成家便意味着每日与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要为经济奔波,要为家庭操心。这样,来自自身世俗真实生活体验就不免带入作品中。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作家都会在题材与风格上有所改变,巴金亦不例外。“激流三部曲”透着巴金青年时期的热情洋溢,血气方刚,因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步入中年,奇崛锐气渐消,现实许多无可奈何让巴金痛感人生之苦,没了当初的幼稚高语,而慢慢走向世俗人烟。


在上述变化下,《憩园》自然体现出巴金不惑之年的转变。作品中开始让温情的“爱”弥漫,万昭华是一位善良,知书达理的继母,对继子十分疼爱。她对姚小虎的教育很是担心,可碍于继母的身份不能过多干预。姚小虎的溺毙令她十分伤心。在作品叙事技巧上巴金安排了三条线索:显在的是姚家现在的繁华,隐着杨家过去的光耀,中间是黎作家家族浮沉。前两个故事相互对照,黎作家家族辅助和强化着,使主题更鲜明。显然姚家的现在正是杨家的过去。姚小虎与寒儿的对比尤为鲜明,一个骄纵无极,目中无人,一个对父亲充满敬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姚小虎的结局有一层“因果论”的色彩。三个故事的构思很是精心,叙事也娓娓道来,多了平静而沉郁之感。

臧否人物

基于前两期研讨大家都很重视在文学史上对该作家的评价,因而整理了些许对巴金评价的话语。从他人评价中大体可以把握生活和事业中巴金的为人。

我年轻时,觉得巴金的作品似乎不够锐利,他的反抗,他的愤怒,都不够强烈。而现在年纪稍长,发现他的温和中包含的是一种更大的愤怒,蕴藏着更大的力量,不是毫无批判。他对这个世界看得很清楚深刻,对于人生的幸福与不幸也看得很清楚通透。这种认识达到某一高度之后,才会化作更为深切的爱。像巴金先生这样一种爱与热情,正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尤其需要的。——王安忆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


柯灵将巴金先生的生平归结于两个字:一个是真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一;一个是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爱一切美好和崇高的事业。


巴金只有在他痛苦的时候才是快乐的——冰心


他的平和谦虚和对后人的呵护是给后人留下的另一笔财富。  ——王蒙


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曹禺


作为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成就的作家,巴金不能创作是痛苦的,他现在走了,我感觉很平静——邱华栋

巴金是一位身体力行的作家,更像是理论实践家,在当时的年代便享有很高的威望,这全归于他的“真”,他浑身流淌的“爱”。巴金有着夸父逐日般的生命哲学,他将生命的意义寄于对他人的“放散”,是一颗赤裸裸的真心,巴金的品格至今动人全在表里如一的“真”!

延伸参照


1、《红楼梦》对巴金的写作影响

2、巴金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3、巴金与张爱玲家庭小说比较

4、巴金《随想录》中的思想价值。



文研青年简介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微信ID:ddxsmax)为中文专业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独立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和文学考研有独到思考和见解的青年研究者和中文考研人。文研青年通过学术沙龙、经验交流会、读书会和考研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平台凝聚力,如今已经成为硕博研究生活跃的线下交流平台和中文考研人信赖的咨询平台。

总策划:Colin

排版:刘西

内容:萧懿

审核:元贞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专题研修 ||文研青年专题研修之郭沫若专题

  2. 文研青年 ||专题研习之《堂吉诃德》篇

  3. 文研青年 ||专题研习之马尔克斯篇

  4. 专题研讨 || 文研青年深度解析范本之鲁迅专辑

  5. 专题研修 | “魏晋风骨”小专题

  6. 专题研修 |《诗经》专题

  7. 2018中文考研||武大华师中文专业课集训营报名须知

  8. 考研福利 || 文研青年专题研习&讨论计划,冲刺群成员专属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