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研青年 ||专题研习之马尔克斯篇

编辑部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客服QQ/wechat↓

2275828911欢迎咨询


武大真题

08年.试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


这道题是西方文论和西方文学的综合考查。这里考察了两个点,一个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一个是意识和潜意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以结合这本书来分析,还有就是根据荣格为集体无意识说下的定义来回答。(真题解析上很清楚可以做下参考)


重点阅读作品


《百年孤独》(重中之重)

《霍乱时期的爱情》(有电影版,挺好看的)

《迷宫里的将军》

《枯枝败叶》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兴趣的可以翻一下)



考点梳理

一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01

人物非凡超常。《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离奇坎坷的遭遇,作者塑造了众多的神秘人物。如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中经历最复杂、最有传奇色彩的男人。他在母亲的腹中就会啼哭,生下来时睁着眼睛。给他剪脐带时,他就摆动着脑袋辨认房间里的东西,还以好奇而并不惊慌的神态察看着人们的脸庞。


成年后,奥雷良诺上校出生入死,屡经沙场。他曾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32次都失败了。他跟17个女人生了17个儿子,但一夜之间,一个接一个都被杀掉。他躲过了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的枪决。此外,奥雷良诺3岁时就能预知放在桌上的汤锅快掉下来,成年后他能预感父亲即将死亡。奥雷良诺的奇特经历,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勇敢和毅力。


阿卡迪奥能吃能睡,体形异常,力大无比。布恩地亚的女儿老姑娘阿玛兰塔,整天在走廊上缝制自己的裹尸布,日织夜拆,直到死神来临,她绣好最后一针安然死去。俏姑娘雷梅苔丝,天生丽质,到20岁时还总是赤身裸体在家里走来走去,她每天要洗澡,而且一连洗好几个小时,家里的人劝她把长发剪短些,她居然自己动手,剃了个光头。奥雷良诺第二的姘妇佩特拉·科特,有一种奇异的功能:她的性欲特别旺盛,其激情能刺激家畜生长和繁殖。


这些神奇非凡的人物渗透到现实中去,就给马贡多造成一种魔幻神秘的氛围,给现实披上一件光怪陆离的外衣,使作品既具有浓烈的现实生活气息,又充满虚无缥缈的色彩。


02

情节离奇荒诞。《百年孤独》描写了众多奇异的情节,它们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故事,除了真实性之外,还带有虚幻性,离奇荒诞。在这里,作者像哈哈镜似地把它扭曲、变形,使读者产生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惊讶、新奇的接受效果。


布恩地亚的长子霍塞·阿卡迪奥在外中弹身亡后,他的鲜血漫过台阶,穿过饭桌,避开地毯,弯弯曲曲流到亲人身边来报告他的死亡,这确实够离奇的了,马贡多镇居民还集体失眠,全都染上健忘症也很荒诞离奇。显然是作者的想象,但借助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夸张象征地告诫世人不可忘记容易被人忽视或遗忘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应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此外,《百年孤独》中描写的爱情故事也同样离奇怪诞。如奥雷良诺爱上了镇长的女儿雷梅苔丝,当时雷梅苔丝只有9岁,还是一个在尿床的小姑娘。而奥雷良诺第二的女儿梅梅和汽车机修工学徒巴比洛尼亚的爱情则是奇中含悲。他俩自由相爱,凡是这个学徒所在的地方就会出现黄蝴蝶,梅梅要发现他,只消举眼找到黄蝴蝶就行。


小说通过描写这些离奇荒诞的事件,把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真实与虚幻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神奇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现状以及文化混杂性,使作品的魔幻色彩更加浓郁


03

表现手法奇异多彩。《百年孤独》不囿于传统,勇于借鉴和创新。它以现实为基础,融合幻想文学、现代主义等多种表现技巧,写法新颖独特,其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交混、轮回、夸张和象征等。


是将现实与神话、传说熔于一炉。马尔克斯立足于哥伦比亚、拉丁美洲的现实,在写实的基础上,巧妙地溶合进了印第安传说和阿拉伯神话以及《圣经》故事来加强马贡多的神秘气氛。


是人名的重复。布恩地亚家族繁衍生息,一共7代,一代一代都取了相同的名字:男的均叫奥雷良诺或阿卡迪奥,女的则叫阿玛兰塔或雷梅苔丝。作品中有5个阿卡迪奥,4个奥雷良诺(算上私生子共21个),3个阿玛兰塔,3个雷梅苔丝。由于人名和他们的行为的重复,造成时间在回转、世界在打转的轮回重复感,世界万物仿佛总是在周而复始、神秘莫测、荒诞不经、夸张


马尔克斯为了展示拉丁美洲这个神秘而独特的天地,在《百年孤独》中广泛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小说以真实的事件和现实为基础,借助想象与幻想,对描写的对象或事物加以夸大或渲染。小说中的人物是超常非凡的,故事也是荒诞离奇的,以此造成一种离奇感,从而加强艺术效果。如写瘦弱的少女为赔偿被焚毁的房屋而卖身筹款,“每晚接客70人,还须干十年!”又如佩特拉·科特的情欲使大地生辉,六畜兴旺等象征。这是《百年孤独》中使用的重要手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整部小说都是用象征的经纬线编织而成的。


俏姑娘雷梅苔丝是美的象征,她的美令人目眩。她虽然生在一个美貌必然落入陷阱的生活圈子里,却对世俗间的一切诱惑自有其天生的免疫力和超自然的保护神,先后有4个男人因为亵渎了她而死于非命,象征她的美是不可侵犯的。后来她抓住花园中晒着的床单凌空升起,飞上了天,消逝在太空,这象征崇高圣洁的美是不能长存于污秽的人间的。


此外,小说中的象征和颜色密不可分。蓝色象征着保守、专制和反动,因而保守党的选票是蓝色的,美国香蕉公司医生发给患病工人的药丸也是蓝色的。黄色,则被拉美人民视为凶兆。作者便把黄色作为腐败、没落、死亡、离散、失败和苦难的象征,加以铺天盖地的运用,如小黄花、黄蝴蝶、黄玫瑰、黄色的鱼(小金鱼)等,这些描写既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又渲染了小说的神秘气氛。

二 《百年孤独》的陌生化艺术

“陌生化”是与“文学性”直接相关联的俄国形式主义的另一核心概念,由二十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就文学语言的研究提出。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的概念来阐释语言所具有的文学性效果,他认为人的生活经验或文学发展的传统惯例,常使语言传达能力的可感性在连续不断的重复中逐步磨损,趋向弱化。因此,作家创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新的语言形式,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以更新人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受,并借以提高作品的文学性。简言之,“陌生化”就是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或角度重新加以观察和传达,以重新造成一种新鲜感,重新唤醒人们对这个事物的认知和体验。“陌生化”也常被称为“奇特化”,是“无意识化”、“自动化”相对的,它是使人感到惊异、新鲜和陌生的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在文学活动中,文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我们重新感知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而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感知艺术形式本身,重新唤起我们感知艺术的原初准确性马尔克斯在反映拉美现实生活时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点,他没有按照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而是通过陌生化手法使现实变得光怪陆离,这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感觉)回复到新奇状态。


首先,拉美大陆奇异的客观现象——— 陌生化的客观现实。拉丁美洲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现实甚至比神话还像神话,马尔克斯说:“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在那里,人一说话就会降下一场倾盆大雨,在阿根廷南端的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飓风把一个马戏团全部刮上天空,第二天渔民们用网打捞上来许多死狮和死长颈鹿……”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反映拉丁美洲大陆现实的神奇,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只需要把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他所见所闻的各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写入作品,适当加以渲染就能够突出故事的奇特性和陌生化色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新的认知范式对前在的经验形成冲击,从而带来新奇的审美效果


如小说中人身上长猪尾巴这个重要情节,其实这是生活中不多见的返祖现象。作者将这一细节引入小说,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离奇效果,另一方面象征着马孔多的愚昧和倒退。再如,小说布恩蒂亚家养女雷贝卡身上有一个怪癖:常常控制不住地吃土和墙上的石灰,乌苏娜想尽一切办法,用鞭子加大黄才治好了她的病。像雷贝卡这样有吃土和石灰怪癖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非常少见。但正因其有新鲜和少见的特点,所以,读者读起来才感到离奇,会产生陌生化感受。小说中关于这类取自现实生活的神奇细节还包括一些自然奇观,这些自然奇观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未解之谜。作品中这类取自客观现实的真实细节生动离奇,给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和陌生化感受。


《百年孤独》中关于鬼魂和神异事件的描写很多,作者在拉美古老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基础上,将人间和鬼魂世界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人鬼共存的多重世界,追求的是魔幻意境和效果。人鬼二重世界的同时存在让读者产生极大的好奇感。这样,随着作者的指引,读者也全然打破了空间的概念,进入了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异域世界。这种陌生化描写恰好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真真假假的故事,扩大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令读者似信非信,悬案挂在心头,从而强烈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了读者对人类力量所不能触及的神秘世界的探索欲望。


三 《百年孤独》与《圣经》原型分析

原型批评是 20 世纪五、 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 批评家们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 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1耶稣:墨尔基阿德斯的原型

《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因为人的罪被判死刑,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死去。 但耶稣是无辜的,是为了拯救世界上的罪人而死的。 他死后第三天复活,复活之后在地上生活了四十天,然后在门徒面前升到天堂。耶稣死而复活的故事在《百年孤独》中有个翻版,而主角就是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百年孤独》墨尔基阿德斯在书中的表层功能是以羊皮书预言了家族的宿命, 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吉卜赛智者,一个炼金术士、先知和历史学家的混合体,或者说是拯救人类的耶稣,在精神上引导了马贡多。


墨尔基阿德斯是神和人的中介, 就像许多先知,对他的记忆遗传为家族的共同意识。 男人们要么是从小就随上代人在银匠间里接受过熏染,要么是在尘世间经历了情欲和战乱的历炼后回到银匠间找寻生命的单纯之美。墨尔基阿德斯和他的炼金试验室时隐时现地穿行于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引领他们抛却芸芸众生的尘世之惑,不断走向理性和智性之思。


2伊甸园:马孔多的原型

《百年孤独》中对于马贡多的叙述与《圣经》对伊甸园的叙述极其相似,“这里天地如此之新鲜,许多东西还尚未命名, 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 ”《圣经》形容伊甸园时也说:“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么叫各样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马贡多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伊甸园,是他们的避难所。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带着族人来到马贡多的时候,“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在一条河边排列着用泥巴和芦苇盖得房屋。 清澈的河水匆匆地流过,河心那些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巨大的蛋。 ” “那是个幸福的村庄,这里没有一个人超过三十岁,也从未死过一个人。” 伊甸园既是人类始祖居住的地方,也是原罪开始的地方。 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 开始了人类苦难的历程。


马贡多也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居住的地方, 同样也是他们这个家族灾难开始的地方。一代一代的阿卡迪奥和奥雷良在这里反复上演着类似的悲剧,并最终在一阵大风中灰飞烟灭。 作者描绘的马贡多,就是以《圣经》中的伊甸园为原型进行再加工,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


3洪水灭世:大雨故事情节的原型

《圣经·旧约》有关洪水灭世的记载 ,上主对挪亚说:“你跟你全家的人都要进到船里,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世代只有你行为正直……7天后,我要降大雨 40 昼夜,把我所创造的一切生物都消灭。 ”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让洪水泛滥 40 天。《百年孤独》中同样有一场大洪水的描写:“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 ”“隆隆的雷声响彻了天空,狂烈的北风向马孔多袭来,掀开了屋顶,刮倒了墙垣,连根拔起了种植园最后剩下的几棵香蕉树。 ”这则借用了《圣经》中关于大洪水描写的原型,只是《圣经》中老天没下那么长时间的雨。《圣经》中的大洪水是上帝要惩罚罪人而发的。《百年孤独》中的大洪水,是上天为惩罚作恶多端的殖民主义者而发的。《圣经》中大洪水后剩下的是听从上帝安排躲在方舟中的义人挪亚一家;《百年孤独》中劫后余生的“都是香蕉公司侵入之前定居马孔多的人”。这里,马尔克斯实际上是把土著的马孔多居民与义人挪亚一家放在同一位置上,而把殖民主义者和那些恶人放在同一位置上,谴责了殖民主义者,他们残酷剥削殖民地人民的罪行是老天爷都不能容忍的。


四 《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分析

《百年孤独》有两种时间结构:直线型时间结构和圆周型时间结构。直线结构像是一根轴线,环绕这根轴线的是许多圆圈。


马孔多小镇直线型的历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一)乌托邦式的单纯与和谐的社会,那时的马孔多就像早期的伊甸园,人们是如此单纯以致于还没有过死亡,甚至许多的事物都没有命名… …这是前五段的内容;


(二)然后故事转到国内战争和革命的军事斗争时期(第六段至第九段);


(三)经济繁荣和精神衰退时期(第十至第十五段);


(四)最后是腐烂和彻底毁灭(第十六至第二十段)——

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也是直线型的,顺着这条线我们可以看到: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与乌苏拉对马孔多的创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科学探索和晚年的精神失常,乌苏拉一生为家族的操荣;

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军旅生涯以及晚年的孤独生活;

奥雷良诺第二这个靠性欲使家庭富足的“资产阶级农民企业家”的放荡生活和他的孪生兄弟霍塞·阿卡迪奥第二的反对美国资本家的悲壮的罢工;

奥雷良诺·巴比伦尼亚与姨妈阿兰塔·乌苏拉乱伦生下带猪尾的第七代;

最后奥雷良诺·巴比伦尼亚这个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飓风卷走,家族至此消失灭亡。


在故事直线型发展的同时,《百年孤独》还有另一种时间结构,即环型结构。《百年孤独》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从结局开始的,然后从结局回到相应的开始,再循环展开回到结局,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个首尾相连的封闭式圆圈,而且故事里套着故事。这种连环套式的环型模式,构成一个个封闭的圆圈,从而强化了马孔多的孤独状态。另外,孔多是集现在、过去、将来三个时空为一体的并存世界,马孔多既是现在,又是过去,也是将来。“小说从将来的预言到遥远的过去又回将来的现实,构成封闭的总体结构(大圆圈),孤独的形态、含义便都在其中了。”


五 《百年孤独》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以此分析马尔克斯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之原因主要有二:


一方面有降落着的“影响的种子”,即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爆炸性”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有“条件具备的土地”,即作为接受主体的中国文学与马尔克斯的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历史文化语境的相似性,集中体现在中国、拉美这两块地域辽阔大陆共同拥有神奇、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首先,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比如扎西达娃、马原、阿来等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留存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在藏族小说家那里,他们不需要费尽心思地去虚构一个神话、一个魔幻世界,因为他们就生活在一个被神话所包围的魔幻世界之中,他们的现实就是神话,神话也可说就是他们的现实。因此,当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进而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


其次,从《离骚》、魏晋志怪、唐传奇到《西游记》、《红楼梦》,中国传统文学中从来就不乏“神秘性”的因子。这种神秘文学传统使20世纪后期的许多中国作家在接触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时,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并自信也能造出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现实文化境遇表现在,在拉美,长期的殖民统洽严重摧毁了它的古文化,并把这一富饶的大险践踏成一个贫穷、落后而又战事频繁的地区。短短五个世纪内,拉美由氏族社会末期畸形发展而迅速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新殖民主义与旧生产力残余仍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大陆上,致使它常常出现伪革命、伪民主、伪进步的现象,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沉重而缓慢,在中国,由于几千年闭关自守的封建统治,造成了它长期停滞与落后状态,鸦片战争强行打开它的大门,迫使它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前现代化路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好几次革命,遭受了外来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但都没能彻底摆脱积贫积弱的社会现象。由于这种历史命运的相似性,中国与拉美,无论是在社会革命还是在科技革命方面,都具有了相通的历史与现实使命感


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创作界开始积极关注并模仿借鉴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热潮。作家们发出“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的顿悟,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19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下的关中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雄,扎西达娃则展现了那个处于世人关注下却又被误解的雪域高原以及这个特殊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此时,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马尔克斯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盲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试图走出影响的重围,重构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本土化文本,这无疑是接受走向深化、接受主体成熟的表现。由此,对马尔克斯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


就创作而言,接受的深化则表现为一些作家对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动疏离与有意“撤退”,90年代中期,莫言、余华、阎连科等作家为摆脱影响的焦虑,对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显露出愈来愈强烈的疏离与抗拒意向。莫言早期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等有着浓重的借鉴、模仿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但到世纪之交写作《檀香刑》时,他以将具魔幻意味的几万字文稿“推倒重来”之壮举,宣告了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李锐也对自己曾模仿马尔克斯的魔幻叙事表示了不满,在《旧址》重印时,他主动将有着《百年孤独》印记的小说第一句“事后有人想起来”删去。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作家主体的自觉和艺术的成熟。


中国文学对《百年孤独》的借鉴最早表现为寻根文学和一些地域小说普遍显现出一种“神秘化”的创作倾向。民风乡俗、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被大量挖掘与呈现,一个个充满鲜丽浓郁的地域品格和民族特色的“神秘中国”在作家笔下得以构建。被拉美的“响雷”惊醒后,贾平凹由传统社会写实小说转向以商州的地域文化与民间文化为背景,传奇性的人文景观、民间风俗和佛道鬼神观念,借助幻觉和潜意识创造出的种种神秘事物诸如狼幻变为人,意淫得以怀孕等等,营造了一个具有幽深的神秘氛围的商州世界。


韩少功《爸爸爸》则虚构了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荆楚蛮荒之地,在那个几乎与世隔离的鸡头寨,人与自然存在交互感应的关系;鸡公岭成了鸡精吃尽了谷子;丙崽娘弄死一只蜘蛛遭到报应;蛇见了妇女会动情;一口水井和一棵树因形似男女生殖器被当作生育神来崇拜……原始思维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中国文学学习魔幻写作的初期,韩少功的“东方神秘思维”,贾平凹的“商州魔幻世界”,以及莫言的“红高梁”,……看上去“魔幻”味十足,但“形似”的成份更多一些,他们与魔幻现实主义相通的更多是在表层:变幻莫测的神秘气氛、引人入胜的神话与传说、匪夷所思的“魔幻与现实”……这些地域文化的展现最初固然可以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新奇感和震撼感,但却未能准确把握民族文化特征,故而并未触及《百年孤独》魔幻写作的精髓。


80 年代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热潮二三年后逐渐降温。但小说的神秘叙事在中国文学中并未退场。90年代文坛《白鹿原》、《马桥词典》、《尘埃落定》等作品接连推出,闪烁着令人瞩目的神秘色彩。《白鹿原》对中华传统文化隐秘性和神秘性的现代审视、韩少功借助马桥语言对民间神秘叙事的文化观照,以及《尘埃落定》中智者和愚者双重历史身份的“二少爷”独一无二的视角下的民族寓言,不难看出对80年代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反思,并都表现出由横向移植的高峰开始逐渐转向立足民族本位、注重本土体验的特征。


中国文学对《百年孤独》的“变现实为神奇而又不失其真”的真谛的理解和接受在逐步深入“魔幻写作”中国化进入第二阶段:走向神似。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莫过于陈忠实的《白鹿原》。神秘的白鹿精魂,可怖的白狼踪迹,怪异的鬼魂哀号,诡谲的乡贤预言,以及冥冥中操纵着人物命运的历史文化传统,使《白鹿原》充满了魔幻神秘的色彩,在相当程度上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极为相似。而在《白鹿原》中,也同样出现了阴阳界的交合,人鬼的相斗与生死界线的消弭,但这些描写均已显现陈忠实在自身文学传统的根基上汲取外来文学营养进行艺术创新的自觉追求。在朱先生的传奇生涯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学对圣贤的塑造传统:未卜先知,洞察前世今生。小娥死后魂附在鹿三身上,并托梦给婆婆和白胡氏,要白鹿村为她修庙塑身,那来历不明、如真似幻的飞蛾,其实就是她郁结不解、冤屈无告、不甘心沉沦于幽冥的精魂所化。这一情节是对中国古代说、戏剧创作中显灵诉冤传统的继承。在小娥的鬼魂身上,我们看到了从唐传奇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对命运坎坷的弱女子的处理方式,小娥集窦娥、祝英台、白素贞、聊斋女鬼等形象于一体。这种对传统文化与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的汲取,并赋之以现代派的象征、隐喻意味,与《百年孤独》对拉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利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放开”了的“艺术视野”里,我们不难看到,从80年代的刻意模仿、追求形似到90年代的追求形神兼备,伴随着对魔幻手法创作真谛与文学创作本质的领悟渐渐深入,中国作家开始悟出:魔幻写作手法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如何写”的观念的改变与突破。一个更重要的启示是魔幻效果背后的文学创作因子:摆脱成规,不拘传统的想象与虚构,自由地探索现实真实


六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家族叙事结构比较

在叙事策略上,《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都于家族的现实生活世界,映带出一个神秘超凡的神话或魔幻世界,并赋予神秘世界以家族命运的主宰性或预言性的力量,显示出现实和非现实世界双层套叠的叙事模式。在前者,天界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来往于这两个世界的神秘使者,每每在决定人生的紧要关头以一僧一道的变幻形象出现,显示出超凡的神通化解困境,操纵现实人生并使之超越凡尘。


在后者,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在某种意义上有似于僧道二人,他来自于具有先知性的别一个世界,一如僧道二仙师与红楼家族相遇于贾府,他也与布恩蒂亚家族相遇于马贡多,不断地给这个家族带来新奇的变化。他的神秘不仅缘于能够超越生死界限,可以反反复复地生而死、死而生,还因为他的知识“达到了不大可能达到的极限”,可以预见布恩蒂亚家族的未来命运。


与《红楼梦》中那首著名的《好了歌》及其注解昭示出贾府的无常命运相类似,墨尔基阿德斯对布恩蒂亚家族命运的预知也以《羊皮纸手稿》的神秘符号显现,其中的意味都需要在家族命运的步步演示中予以破解。就两部作品同样设置的具有相同意味的先知形象来看,如果说他们是创作者为演示家族盛衰有意识布设的幕后导演,那么由其“创作”的《好了歌》和《羊皮纸手稿》就是家族故事的幕后剧本,构成了家族演变历程的核心动力元。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演示家族不可逆转的命运的同时,这个核心动力元也透露出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显现出文本意义的深层内涵。


这种双层套叠的叙事模式,在两部作品中形成的都是具有包容性的圆形叙事结构,即是以超现实叙述涵盖现实中的家族演变历程。


贾府这一家族及其人物的现实命运早已在天界及太虚幻境的超现实世界中得到预设,那首神秘的《好了歌》和昭示十二钗命运的薄命司卷册,像烟云一般注定要笼罩在处于“温柔富贵乡”这个“诗礼簪缨之族”的上空,它所隐现的悲剧性的寓意,必定由尘世中贾府这个家族的命运来步步演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文本在现实层面所演示的家族血泪史只是作为一个鲜活的佐证,被圈定在一个由超现实叙事层面所宣示的无形命数之中。同样,在布恩蒂亚家族第二代陷入爱情的泥淖时,墨尔基阿德斯在羊皮纸上完成了他的神秘手稿,这个直待百年之后才能得以破解的手稿再现的正是这个家族的命运。面对这本深奥的著作,一代代的家族人如宿命般地难以读解,直到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在死亡前夕才霍然破译出它的真实寓意。与此同时,也如这本神秘的书稿所宣示的一样,这个在二百年历史风云裹挟下已是疮痍满目的家族,最终在飓风的席卷下彻底消失,这样的终局同样是应验了《羊皮纸手稿》的预言。


由上可见,两部作品的家族叙事都非为自足的单一流程,都要受到创作者所赋予的神秘力量的牵制。这种超现实层面的叙事,总是干预或支配着文本现实层面的家族叙事,并导引家族及其人物命运的走向,也使之完结在一个超现实的命数中,最终回归到创作主体所布设的本体意图世界。由此,现实层面的家族叙事便始终由非现实层面的叙事所牵引,形成源于此又复归于此的圆形结构模式。在这一方面,显示出两部经典文本的创作者共同的家族叙事策略。(笔者感觉拿这两部作品来比较有些牵强,两部各有各的特色,个人觉得《百年孤独》偏魔幻,《红楼梦》偏家族,题目太大,有点不知从哪下手的感觉,还有关于两部作品神秘主义,虚实写法的比较,希望以后能补充完善)


七 《百年孤独》中对“孤独”的理解

在马贡多这个神秘的村庄中,整个布恩地亚家族被孤独的气氛所笼罩,每个成员都陷在孤独的泥潭里难以自拔。但他们孤独的具体表现又各有千秋,有为追求真理而孤独的霍赛·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有为家族命运而孤独的乌苏拉,也有为爱情而孤独的雷培卡和阿玛兰塔,等等。然而,总结他们孤独的根源其实就是三点: 

一是人性与道德的冲突产生的孤独根源;

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产生的孤独根源;

三是对命运无常的恐惧而产生的孤独根源。


首先是人性与道德的冲突引发的孤独。在布思地亚家族的历史中,处处体现出由人性与道德引发的孤独感受,每个人都在这个泥潭中或徘徊或陷入。为了逃离猪尾巴宿命,乌苏拉和霍塞·阿卡迪奥·布恩亚特逃离故乡,但是他们最终没有逃离上帝对家族的诅咒,猪尾巴还是长在这个家族最后一代人的屁股上。在这里,猪尾巴象征一种道德的惩罚。乱伦情结在弗洛伊德的学说里被认为是人类童年共有的情结,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社会规范的压制而埋藏在人心底。”在《百年孤独》中经常有儿子爱上母亲或者爱上类似母亲形象的情结。“男孩的第一个爱的对象为他的母亲,在恋母情结成立时持续不变,以至终身。”这是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同儿子的亲密关系最能使母亲感受到无上快乐,这就是《百年孤独》乱伦情结的根源,是人类隐匿本性。在布恩地亚这个家族中,正是因为这种人类本性和象征道德惩罚的猪尾巴矛盾,让霍塞·阿卡迪奥爱上母亲般的庇拉·特内拉后出走,让庇拉·特内拉的儿子爱上了庇拉·特内拉,最终他们都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孤独。


其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是孤独情绪的又一个根源。第一代老布恩地亚在来到马贡多之后,受到吉卜赛老人墨尔基阿德斯的影响,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宣布“地球是圆的,就像橘子一样”时,全家人把他当成疯子,全村人都认为他精神错乱了。他做出的科学成果被人忽视,他的思想无法被人理解,他只能和死去的灵魂对话———和吉卜赛老人墨尔基阿德斯交流。当他的理想被现实冲击破碎以后,老人变得孤独,直到他被捆在院子里的大树上,他的理想就此彻底被现实捆绑了起来。现实无法接受他,他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冥想当中。乌苏拉是马贡多的创造者之一,其一生贯穿马贡多的兴衰。


她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积极干预生活,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乌苏拉的理想是维持布恩地亚这个大家族的正常运转。“每天她都是从早忙到晚,似乎哪里都有她的身影,仿佛到处能听到她那印花布裙发出的柔和的瞭啰声。”乌苏拉一直在防止“猪尾巴”后代的出现,但是现实一步一步蚕食她的理想。从丈夫强暴她开始,她的力量就无法阻挡家族的没落,直到活过百年双目失明时,她也不忘管理家里的事情,但最终无力挽回家族的颓势,被人渐渐遗忘在角落。


在命运不可捉摸之网中,家族里的人在迷茫、孤独中游走。老布恩地亚努力寻求的伟大发明的道路,乌苏拉无意中找到了;奥雷良诺上校的后代一定死于非命; 该死的阿基莱斯·里卡多上尉终究被打破脑袋。一切都有预言,一切又都无法预防。家族里的人不仅对死亡恐惧,而且,对生不可捉摸而迷茫,骨子里散发出深厚浓重的孤独味道,就像阿卡迪奥“在生命的最后两钟头内,他感觉到从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那种害怕突然消失了,但他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就走到了命运尽头。


此外除了大自然的禁锢——马贡多处于三面环水的沼泽地边,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导致的孤独外,还有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让拉丁美洲民族陷入精神生存的孤独顽疾中。马尔克斯说过, 孤独是家族的人一个个相继失败的原因, 也是马孔多毁灭的原因, 他一再强调“孤独的反面是团结 ”, 而布恩蒂亚家族因何孤独 ,马尔克斯的回答是“他们不懂得爱情”。马尔克斯的诺贝尔受奖演说的题目是 《拉丁美洲的孤独》, 这很好地道出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由此, 文本的孤独意义是值得探索的。 


参考书

杨照《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

于凤川《马尔克斯》;

依兰.斯塔文斯《他创造了〈百年孤独〉》;

尹承东,申宝楼《马尔克斯的心灵世界_——与记者对话》

陈众议《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


文研青年简介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微信ID:ddxsmax)为中文专业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独立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和文学考研有独到思考和见解的青年研究者和中文考研人。文研青年通过学术沙龙、经验交流会、读书会和考研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平台凝聚力,如今已经成为硕博研究生活跃的线下交流平台和中文考研人信赖的咨询平台。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编辑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专题研讨 || 文研青年深度解析范本之鲁迅专辑

  2.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韩愈、欧阳修特辑

  3.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苏轼特辑

  4.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红楼梦》特辑

  5.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诗经》特辑

  6.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杜甫特辑

  7.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乔伊斯”特辑

  8.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唐吉诃德”特辑

  9.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麦克白”特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