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文学类考研的复习之中,文学理论版块的复习都是一大难题,它以厚重繁多为特征,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和概括能力为己任,需要每一位文学考研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不断的让步和牺牲。虽不至于“衣带渐宽”,但却着实让人憔悴,惹人心累。作为考研过来人,作为文艺学专业毕业研究生,作为讲授文学理论的文研青年老师,对于文学理论的学习,体会颇多,感悟颇丰,借助这一平台,将自己的辛酸苦楚讲予大家,把自己的研路历程分享大家,呈现自己的复习方法同大家共勉,希望每位考研的后继者,都能够学有所获。
拿到西方文论的第一刻,有多少人选择和我一样叹气了。在紧张又繁重的复习中,西方文论的书写方式,成书厚度无疑成为了压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它很厚,按照每天100页的进度,也得一个星期才能看完,但是情形却并不如想象般简单,当你花费一个上午的时间来看西方文论,你会发现下午再继续的时候,太艰难了,不仅心理上无比拒斥,严重者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西方文论的复习进度就只能保持在每天50左右。并且不宜单独复习,而是在其他学科复习的同时穿插复习。其次,文学理论和其他文学类科目(比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的书写方式不一样,并不是快速浏览就能解决的。由于文学理论偏向于哲学,所以往往让初学者感觉文不从字不顺,需要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反复读,反复看去疏通文义,理解内容。所以,要把西方文论的复习放在自己一天中精神状态最佳的时候,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在第一遍复习时用铅笔划重点,并且概括文段内容,用几个字写上自己的理解。“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几个字看似稚嫩,但却留下了你第一遍复习的痕迹,帮助你在第二遍复习的时候迅速定位,节省时间。
在考研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同学问我,“西方文论的内容我理解不了怎么办,我把它当作阅读理解来做也无法理解怎么办?”我会说“再等等”。这并不是避开话题,而是让大家在勤奋和努力的过程中期待自己文论道路的涅槃。再等等,等等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复习,从中把握宏观的历史背景,文学思潮;再等等,等等其他方面知识的涉猎和阅读,听听文论讲演录,听听哲学史的广播,获得新的观察角度;再等等,等等踏踏实实进行文论复习两遍之后的结果,先理解再背诵,夯实基础再融会贯通。考研路上时间紧,但是每一遍复习都马虎不得,压缩时间不是减少复习时间而是提高复习效率,而这一点,是关系到考研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相较于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在复习时即简单又困难。简单在内容少,线索明细,比较容易把握。整个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影响思潮和古代文学息息相关,而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特点初中就有熟悉,问题不大;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庄子,司马迁,金圣叹等等)都有自己的文论观点,将文论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丰富文论的论据,也为古代文学的学习提炼精华,补充要点。但是,中国古代文论也很难,难在中国古人言说方式的温婉蕴藉,微言大义。尤其是零基础的同学在初涉古代文论时,对这种诗性的话语体系很困惑,无从下手。不过这一点也不必太过忧虑,对于考研来说,一本教材,一本辅导书就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一难题。冯友兰先生说过,读书有三种境界,一是照着说,而是接着说,三是自己说。而考研就是在照着说过渡到接着说的一个过程,它不同于做学问,写论文,因为有得分点,所以要照着教材的观点分点,分段。因为有条理,所以要按照教材的逻辑线索进行答题。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背”,背核心观点,背文论经典的段落解析等等。其次,如何接着说呢?就是换其他文论教材的补充观点,换古代文学中的作品例证。同时,加上自己在阅读文论经典,文学作品时的体验,各抒己见。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读一些中国古代文论作品的品评来丰富自己的答案。重要的是要做好积累,丰富拓展。
除此之外,武汉大学的古代文论的考察特别喜欢用一个点贯穿几个文论家的理论,比如言意关系,发愤著书等等,所以在第一遍复习的基础上,要结合真题,纵向思考问题。把握历史的横向关系和命题的纵向关系,对于整个古代文论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
说到文学理论,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就是书目的选择和使用。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可能是大家接触到的最早的文学理论参考书目,体例也相对简单,其中一些基本的命题,文学的三要素,文学风格,文学生产和接受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观点。但是,这本教材侧重于理论的书写,并没有理论的阐发和具象表达,复习这套教材仅仅只能从背诵中获得答题的话语。但是,真正的文学理论复习是需要对理论进行融会贯通的。这是这条教材重大缺陷所在。同时,一些意识形态因素的汇入使得这套教材良莠不齐,在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做无用功的时间。所以,有必要选择其他的教材来补充和修正知识框架。
所幸在图书馆闲逛时发现了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新编》和《新编文学理论》这两本书,相较于之前的《文学理论教程》,它的编写方式有了极大的不同,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用文学的四要素改写了书写体例,删除了原来冗多无趣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了深化重点,还增加了具体的中外文论的名篇,有各篇目的分析,亦有总体涉及的文论的阐释。在复习完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之后,再来看这本书,会发现自己思想在碰撞,在交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在两者的巨大张力中深化文学理论的命题,用全新的眼光来整合思想。毋庸置疑,这一阶段,是整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提升的最快的时候。但是,每一次涅槃都会伴随痛苦,如果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你是扎扎实实完成的,不用多久你就可以品尝胜利的果实。不过,如果你是对付过去的,你的复习现状也会在文学理论的复习中暴露出来,丝毫不留情面。所以,对于文学理论的复习,要把它当作走上考场的最后一道防线,查漏补缺,深入全面。
第一次接触文学评论就是在备考武大的过程中,很懵。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看什么书去提高自己的能力。看着文学评论的题目,有一种莫名的绝望,莫名的伤感,心想这30分极有可能付诸东流了。因为除了没有时间之外,还没有途径和方法,只能先搁置了。但是,令我欣喜的是在论文的写作中获得了将之激活的契机。 因为写论文看了大量叙事学、修辞学的书目,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常见的,可以操作的文学批评方法就是细读法(英美新批评),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文本的结构,话语,特征并尝试着用理论其来分析文本,用其理论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论据。不可否认的是,刚开始尝试的时候,我写的文章还是很小儿科的,就是高考语文作文的水平,但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尝试着去写,去修改,还是有所提升的。特别是在整个论文的写作完成后,对于整个写作思路,习作方法都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 那么,对于文学评论究竟要怎么去复习,去实践呢?走过了很多弯路,也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再让我去操作,可能比当时要清晰的多。在我看来,文学评论既要在西方文论的复习之前看,也要在西方文论复习之后看。首先,在进行西方文论的复习之前,要读一遍文学评论的历年真题,保持困惑,带着问题去西方文论中找答案,找支撑。每当你觉得文论中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文学评论,你能隐隐约约辨识出两者的相似点,就把它写在文学评论的题目旁边。其次,要把文学评论放在西方文论之后,这里侧重的是具体的文学评论的写作。在夯实文论的基础之后,把自己先前写好的习作要点予以贯穿,整理出一套线索,并试着花费时间去写。不要觉得没有用,等上了考场就会发现,你呈现在试卷上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你平时的写作。 当然,除了西方文论中常见的批评方式之外,对古代文论知识的使用,佛学知识的使用也未尝不可。比如谈言外之意,韵味,含蓄,还有佛教的向善,灭尽执著,这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文学评论也是这样,前期不去做好铺垫,到考场上可能就会把文学评论写成读后感。不过,有一点想要宽慰大家的是,因为文学评论对于本科程度来说还比较难,所以要求并不高,好的读后感也会拿到近20分,所以要考虑复习的进度适当拾起或舍弃。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复习方法,不可盲目调用,缘木求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走适合自己的道路,结合他人的复习经验,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提高复习效率,丰富复习方法才是应试之道。好方法的获得还需要每位考研人细细打磨,慢慢回味,也相信你的努力会帮你实现圆梦之旅,前方风景正好,惟愿一马平川。
作者简介:涛哥,本科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考研初试总分380+,从二本院校逆袭到985院校,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在西方文论和文学理论方面深度阅读了多本专业书籍,从基础到课外拓展,循序渐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框架体系。
原创文章版权归文研青年(ID=ddxsmax)所有,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文小研微信:2275828991。
版权所有,违规必究。
关于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为中文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有思考有想法的青年文学研究者,平台将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读书会和线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文研”,以文学与语言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作为活动主体,以文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中文考研人为后备力量支撑;“青年”,朝气蓬勃,敢闯敢干,勇于开拓,是最富有创意和生机的活力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术都有自己的主见,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碰撞,阻碍了思想和创意进一步形成的可能性,而“文研”与“青年”的“合体”,就旨在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青年文学研究者线上交流平台和线下活动平台。
总策划:文研青年
排版:苏维
内容:涛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考研必胜】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学习的向往
【压轴课程】文研青年中文核心考点精讲&模拟测评课
【经验漫谈】走过的路是最好的财富,中央民大跨考武大文学类经验
【经验漫谈】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三战三校三专业,在编辞职逆袭北师大
【经验漫谈】有志者事竟成,零基础财经类学员坚持五年跨考文学经历
【经验漫谈】2016级武汉大学文艺学考研二战录取经验谈
【经验漫谈】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历
【征稿启示】以文会友,我们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