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漫谈】Vol.14 || 走过的路是最好的财富 :中央民大跨考武大文学类全程经验(一万字),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青云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中文考研课堂(微信“文研青年”:ddxsmax)已经伴随广大文学考研党走过了许多年头,历届学长学姐们都曾在这条难忘的考验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感谢愿意分享经验的他们!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走过的路是最好的财富



我相信,每一个走过这段艰苦路程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心得。我的考研路,从进入复试到录取颇为坎坷。记得曾经一度觉得自己希望渺茫时,有一个老朋友赶回来陪我散心,他问我,你觉得考研这个事,算是一次你人生中最大的坎儿吗?如果最后结果不理想,你觉得你这将是你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挫折吗?关于这个问题,从决定考研开始,我就反复思考了很多次。或许当人真正走到那个坎儿的面前时,也会因处境的好坏大喜大悲,但是冷静之后我思索着:考研这条路,虽说不一定成为人生的决定一环,但是它的确是一个人一生中成长的一环。它让人开始学会沉潜,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忍受寂寞和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如何专注的去做一件事。当然,它的前提是,你能够有始有终,并且自始至终不曾放弃地为实现它而努力。


本次考研,我全程以最后一名录取。总的来说,我没有太多的欣喜和激动,而是更开始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任务之艰繁。无法名列前茅,说明我的知识还不够扎实,我的成长空间还很大,因此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去丰富自己。但是,我从初二的时候,就开始信仰一句话——一个人的收获总会与其付出成正比的,如果尽了100%的努力还没有成功,那就是方法有问题。因此我一直认为,方法和努力同等重要,有时候前者甚至略胜一筹。


本篇经验谈,我主要想从自己的考研历程,关于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心得(个人认为英语方面的复习经验值得重点看看,我进行了很认真的探索)以及复试经验等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我的考研成绩不算优异,但是这一段摸索和跋涉中,仍有采撷的珍宝愿与后来者分享,走过的弯路也期作为提醒,以资共勉。



漫谈考研:从起点到终点


我从16年的三四月决定考研,并且一开始便将目标锁定在武汉大学文艺学方向。当战线拉的长的时候,最大的动力便来自于你的目标,这个目标有多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才会激发你多大的努力。因此我认为,在彻底进入复习状态前,最好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足够明确和坚定。但武汉大学的考研模式较好的一点是,文学院几个大方向的初试内容完全一样,这也为自己的方向选择提供了一些变通余地。


目标定好后,我开始制定宏观上的复习计划,当时希望能够完成三轮滚动复习。但是多数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我只进行了两轮复习。其中9月以前为第一轮,主要是按月份划分进行专业课分科复习:6月以前复习效率较低,复习时间较为松散,几乎只把袁行霈的4本看完了,并做了详细的笔记记录(这份笔记做了两三本,几乎类似于重难点抄誊模式,正是由于这种做笔记方式导致阅读进度很慢,但是后期尤其是复试期间,还是帮助很大,基本上充当了浓缩版教材的作用;不过鉴于吸取经验教训,在其他科目的复习过程中,改变了笔记书写方式,提高了效率)(对于这段时间的废置和低效率感到可惜,如果和我一样从三四月就开始复习的同学,希望能更好的规划利用这段时间,袁4本虽然对打基础很好,但是也不应占用太多时间,这一度导致我没能系统地看看陈文新老师的古代文学史教材,只能在中后期作为知识点查阅使用);7月用来将外国文学系统滚过了一遍;8月将现当代文学滚过一遍。看外国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史时,不再采取抄书式的笔记,而是采取框架式的整理归纳法,分别按时间和体裁进行过归纳整理,并且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比较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往往是一整个大章节看完后,尝试画出知识框架和圈出重点,此时开始尝试学习关键词记忆和联想方法。(PS.从四五月开始,也一直带着在啃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这是一本极厚的书,基本上直到九十月我才彻底看完)。


8月份上旬,抽出1个星期参加了文研青年举办的暑期夏令营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强度非常大,第一天结束后,我的大脑第一次因为高强度知识摄入而“炸裂”,必须要坚持每天10点睡觉才能保证大脑的鲜活度和兴奋度。7天的培训令我受益匪浅。由于自己在参加培训之前对专业课的复习不够全不够深,因而在知识点的串讲上经常处于懵逼状态,对于具体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没有明显改观,但是我却觉得这次夏令营是我整个复习状态的转折点。首先,这次培训让我彻底了解到了武大文学院的情况(比如老师的性情和性格,最近的研究情况等),很多资源和信息是网络上难以获知的;其次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之前复习过程中的误区和盲区(比如知道了同一方面多本参考书中的优缺点,复习中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甚至在时间和任务的分配规划上都有了系统调整),当然还让我在生活中认识了一批学长学姐并且渐渐成了朋友,和他们的交流也让我知道了如何更好的调整自我(如离开那天,记得小柯学长送我上车,他知道我暑期一直在家复习,多次叮嘱我最迟9月一定要返校,后来我也意识到,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更容易帮人改善心态和状态,提升效率)。在培训班里,我也更加认识到阅读作品的重要性,因此回家后的半个多月,我开始带着看一些作品,基本上把鲁迅和矛盾的重要作品看完了(但是按这进度远远不够啊,后来到了学校我又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9月份返校,虽然文学理论和文论方面还在进行一轮复习状态中,文学史便相继进入了二轮复习状态。(想说明的是,其实文学史虽说进入了二轮复习,但是感觉一轮结束后啥重要知识点也没记住,看到题依然答不出任何东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普遍常态,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如果到时候你发现和我处于一样的状态,也不用太悲观,因为后期的复习真的很重要哟。)正是由于进入二轮复习后,感觉自己知识依然薄弱,我开始认真严谨的制定高效学习计划。我比较注重均衡发展,因此把一天分为三个时段:早、中、晚。


前期(开始政治复习之前)的时间规划大概如下:(仅供参考,也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


6:50~7:20

起床加吃早饭

7:30~9:30

古代文论

9:30~11:30

西方文论

(前期)主要以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为主

11:30~12:30

午饭加午休

一开始喜欢在宿舍午休,后来发现在自习室趴着睡不容易睡太久,并且累极了的话也很容易就睡着。

12:30~2:00

零碎复习时间

这段时间我比较喜欢看一些学者的专著或论文等,如吴晓东、陈思和等(还有很多想不起名字了,我比较喜欢在图书馆一排排地翻,单纯挑选觉得对自己有帮助的书)

2:00~3:00

精细研读一篇阅读,剩余时间滚动复习一下前几天做过的阅读

3:00~5:30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进行专题整理和复习

(由于时间有限,我可能3天一循环,比如第一天整理外国文学一个专题,第二天古代文学一个专题,第三天现当代文学一个专题……;专题的整理非常谨慎细致,我会同时把好几本教材或资料拿来比较,查缺补漏,进行知识的整合;其实这三大类文学史若按专题来分,就不会显得内容庞大而杂乱。我的规划是,先挑出最重要的一批作家或流派作为专题,然后挑出作为次重点的作家或流派作为第二批攻克对象,这样的复习比较有系统和主次区分,能尽量做到在掌握重难点的基础上向外辐射)当然,随着复习的深入,也发现这部分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后期也开始在别的时间段进行调整,挤出一些时间来进行补助。

5:30~6:20

吃饭和短暂休息

~7:00

背诵古诗词或名篇(古代文学为主);不想背的时候,就看看古代文学作品选

古诗词背诵主要以《唐诗宋词十五讲》为主,前期背诵后期默写;古代文学作品选我换过好几个版本的看过,都是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7:00~10:30

阅读作品(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为主)

阅读原则:短篇小说或散文杂文诗歌等就全文阅读,长篇的话首先了解故事梗概,再看选章和选节;(虽然时间有限且没能面面俱到,但是这段时间对作品的专攻也确实收效明显,了解作品后再去看作家相关的知识点,很容易消化理解)

10:30~11:00

记忆英语单词100~200个(既有新词也包括复习旧词)

总体来说,我一般选择早上起床进食后或者晚上睡前记忆英语相关的内容,因为据说这两个时间段记忆力最好,早上“前记忆”不受干扰,晚上“后记忆”不受干扰。

前面也提高过,在英语复习方面我探索的比较多,走过的弯路也挺多。最后综合比较觉得墨墨这款记单词软件比较好,它是按照遗忘曲线来设置每天需要记忆的单词及数量;并且墨墨可以原创单词本,考研期间我记忆的单词基本上是自己整理的考研词库,因此很节约时间,提高了效率。

11:00~12:00

睡前放松

这段时间是我考研期间尤为珍贵的一段记忆。我们寝室6人有4人考研,每天回到宿舍,大家会一起聊很久,聊自己一天的收获、吐槽心情、互相询问不懂的知识点,或者是躺在床上聊人生观、世界观;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室友,不仅在生活还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世上,她都可以给予我们指导和引领。我觉得考研有时候也不全是一个人的战役,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组织和心灵归宿,这样才能在这段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总而言之,以上的时间表大概是我整个9月的规划,9月末开始投入政治和英语作文的复习后,时间又进行了进一步大调整。但不变的是,我对时间的划分仍然保持着精准化和精细化,甚至到后来严格到按每小时来制定任务。这样做是有我自己的目的的。以前的我比较懒散,自觉性也不是那么高,按小时制定计划,就是为了督促我尽量不浪费每分每秒。正因为之前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也只有通过这种分秒必争、提高每小时的学习效率,才能真正做到查缺补漏。


9月到考前,我的时间大概做过三四次变动,每次的调整都朝着更适合自己方向变动。我想方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研之初我也曾千方百计试图买到学长学姐的笔记,几经碰壁后便放弃了这些想法。事实也证明,所有的路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取长补短,来打造属于自己最独特的成功之道。


关于时间表后期的调整,最主要的变化是,上午主攻新知识(如借来或买来的新资料或专著,主要以中西文论、比较美学为主),下午的时间一分为二,分别用来复习英语和政治,作品阅读板块糅合进了专题整理的复习过程中,并集中安排到了晚上。


总而言之,我认为方法很重要,尤其当你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时,就要开始思考我如何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研全程除了政治英语和古代文学古诗词外,我基本上没有背诵过知识点,而是努力采用印象加深法和理解法,因为我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后才能够应付各种提问方式,同时这样学得的知识也才是长久的。(这种方法也不绝对提倡,它有弊有利,放弃背诵选择印象记忆法,虽然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得以大范围汲取知识,但是却造成了专有名词或术语记忆不准确的现象,在复试中我尤其体验到了这点缺憾,因此我觉得理解和背诵两种记忆方法还是综合一下较好,但也不能陷入单纯背诵的死穴。)因此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我隔一段时间会去图书馆转转,以自己想找的某一本书为核心,辐射性地去翻翻它周围的一些书籍,通过这种方式也淘到了不少好书。这些书虽然不像官方推荐的著作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学习,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个别知识点,获得一些启发(除却官方和学长的资料推荐的参考书,从图书馆大约借阅过四五十本书,虽然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我觉得当我们彻底进入了考研的复习状态,有些书翻一翻就能判别它的含金量,或者也能学会从庞杂中摘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因此这些借来的书除了个别我并不会完整翻完。这也验证了学长说过的一句话,中文系考研其实并不局限于所给的参考书,学有余力之外还是应该尽量自我丰富和拔高)。 


在这里,推荐几本我淘到的认为对考研帮助较大的书(其他的权威且精典的书学长的资料和很多前辈写的经验贴里都反复提到过,在这里我就不累述了):


1、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文学大家群像/叶廷芳, 黄卓越主编/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我是配合着吴晓东老师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来看的。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本书和吴老师的书可以互为补充,例如卡夫卡一章,通过叶廷芳老师一书,我能够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卡夫卡的性格、生活和心灵世界,而通过吴老师的书又能更深入洞察卡夫卡的文学世界。因此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希望能够去读一读。

2、西方文论选讲/马新国编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认为是西方文论选里比较全面细致的一本。最开始也是看到是马新国编著才被吸引过去的。对照着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来看,这本文论选的选文既能帮助我们更直接深入地接触到原典选章,同时在每一篇后面又有比较精辟、准确(这个准确是指和《西方文论史》的观点较为对应)的知识点解读。

3、中国古代文学精解/陆坚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学习指导/韩传达[等]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后两本书我认为可以充当题集的作用,个人认为比崇文书局出版的一些辅导集(这些我也有买,不过也只是在查资料的时候用到过,但感觉用途也没有那么大)要有用。这两本书主要以问题的方式来整理知识点,答案也是较为严格的按照总分总的格局展开,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答题的格式和思路。这两本书我遇到比较晚,但是后期确实也给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后者的后半部分还有古代文论选文的翻译。




关于公共课


「英语」


关于英语,走过的弯路我就不累述了,我主要来谈谈我综合比较下的一些建议。


时间规划

考研全程

单词

墨墨记单词app《于慧真题100篇》中的词汇分册

9月以前

主攻阅读

《于慧真题100篇》(三本装)

9月~12月

作文跟进

朱伟的作文网课:写作初阶强化&高阶(这个网课很重要,我很欣赏朱伟,我觉得他是新东方唯一一个真正在教方法的人)

打印的各种搜集的新东方金句(整理出来的金句我没有全部记,挑了部分吸引自己的背诵了)

10月中旬~12月

其他题型跟进

此阶段我买了新东方的十年真题卷(有详细讲解的),主要是用来练其他题型,以及用来完整地计时做阅读(因为于慧的阅读真题是打乱了顺序,一篇篇单独抽出来讲解的,不能用来计时训练)

个人认为,通过于慧的阅读学习,其他题型也没有那么困难了,我是带着复习的,其他题型很讲方法技巧,一般新东方会配套讲一些方法的(如新题型的方法和完型答案设置的规律分析,感觉很有道理啊)


首先我想具体谈谈我为什么推荐《于慧真题100篇》。刚开始准备考研时,我也打听了很多英语阅读复习方法,最开始买的是何凯文的黄皮书(好像是他的吧,记不太清了,反正记得这一本是市面上推荐最多的)。在这本阅读资料附赠的一个叫大笨象23问23答的小册子里了解到了于慧的书。买来了解后,彻底放弃了对其他阅读真题书的考虑。


我一直觉得凡事是有方法可循的,包括一开始传说中最可怕的考研英语阅读。于慧主要看重的是句子结构分析能力,希望能够通过理解句法,读懂句子结构,来真正帮助提高阅读水平。考研前,我认为我的语法是很薄弱的,通过这次契机,我自己对语法进行了一个集中攻克(大概也就用了一星期不到),再结合于慧的方法来学习,进步很明显。于慧的这本书还比较科学的地方在于,她会按文章的精华程度排序,让我们首先接触的是近十年最优秀的50篇阅读,而将含金量次高的排列在后。无论是在页面布局、答题模式还是答案解析方面,她几乎都会让答案隐去,而是去引导你自己去分析和挖掘答案,像一场探索,确定自己的答案,再自己推倒,再重新探索,这样的效果便是最后能够真正实现研读阅读而不是简单的做阅读,以至于考研结束三四个月后,学妹问起我某篇阅读为什么要选A选项而不是B选项时,我发现自己竟然还能完整的记得当时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答题思路。当初发现这本书后,我推荐给了一个同样备战考研的女生朋友,她此次英语82分,我在大作文完全跑题的情况下也侥幸得了71分,我想阅读应该帮了我很大忙(我觉得句法结构的学习也能同时很好的提高做完型、翻译和写作文的能力,这大概可以称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是为它们打广告,我只是觉得他们很注重方法,而方法比使蛮力更有效)。


关于朱伟的恋恋有词和作文课,我是建议听一听的。我遇到朱伟的恋恋有词比较晚,因此只听了四五个单元,但是能感觉到是很有用的网课;那时我已经将于慧的前50篇研读完了,听朱伟的恋恋有词时也相当于是一个温习过程(之前听室友说,朱伟给自己打的广告是,恋恋有词听个3遍不上70你去找他,我不知是真是假哈哈,不过我觉得准备的早能够看完一遍还是蛮好的)。然后他的作文初阶和高阶课我是完整看过,并且把教案背熟了。学过朱伟的句法后,便非常嫌弃其他考研机构给出的范文了。朱伟推崇的是打破模板的写法,即使有模板,他也用的很让人眼前一新。After all,如果听一听他的这些课,我想应该会很容易喜欢上他的风格的,至少我当时学的很享受。


最后是单词,前面也提到过,我基本上是自制的单词库,把自选的单词录进了墨墨app里,每天反复记忆。选词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做于慧真题时的积累,同时于慧真题配套的词汇分册里也有按文章对单词进行的整理,我将二者结合,圈出所有生僻词或者熟词生意,累积下来也可能有2000多个吧,应付考研绰绰有余(我直到考研那天都还没背完,不过前50篇能重点记忆也不错了,毕竟考研词汇的重复出现率还是挺高的)。


我觉得我的作文准备不够充分,最后也是买了朱伟出的作文必备20篇的小册子,把里面的8篇大作文和10多篇小作文都背了,虽然彼此易混,但是发现考试的时候,好的句子还是信手拈来的(虽然我还是遗憾的跑题了……)。


说到这里,英语方面我着重推荐的还是于慧和朱伟,并非有其他原因的偏爱,而是综合比较后觉得他们出的资料更注重教方法,能够让我感觉到那些宝贵的时间花得有价值(在这期间,我也做过黄皮书的阅读,也听过何凯文、王江涛等老师的网课,综合比较后的感受……感觉其他老师肯定会打我)after all,以上也只是建议,我还是那句话,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关键在自己的规划和调整。


关于公共课


「政治」


政治方面我是吃亏较多的。因为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精讲精练没有细致看完,1000题连一半也没做到,十年真题也只做了2套。原因是因为在政治复习中,我不够专一,之前听过一些经验分享,说不同的老师讲不同的板块各有优劣,比如王一珉讲马原不错,肖秀荣讲毛中特最好,蒋中挺讲史纲最好,导致我的复习系统零零散散,没有形成整体,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听了不同的老师的一些网课。总而言之,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1、政治跟着肖秀荣还是王道。17年的考研政治也见证了,主观题基本上被肖的最后8套卷和4套卷全压中了。

2、蒋中挺的史纲确实还是可以的,他对线索的把握整理的不错,可以了解下,其他的板块还是认定一个老师比较好。

3、个人认为政治的网课听的意义不大,比较浪费时间(有时间还不如多刷题,至少1000题和真题卷可以刷了,这是我的遗憾)

4、都说风中劲草好,有个学长跟我说他基本上就靠它救命了。不过我这次考研风中劲草背了一半不到就背不下去了,只背了肖秀荣出的那几套最后卷,背的烂熟于心,可能运气不错今年完美押题。主观题的背诵看个人能力吧,至少最后几套卷一定要认真背熟。

5、考研前一段时间,各个知名政治辅导老师都会出模拟卷,我和考上北大的室友基本上把所有的选择题都买来做过一遍,她基本上每次都40分以上,我因为之前基础没打好,成绩不太稳定,但是我很感谢她一路带着我,及时挽救了我一把。虽然17年的政治选择题有反押题倾向,但是考前尽可能的把模拟卷的选择题买来做是有必要的。



关于复试


人生如戏,这大概是我对复试最大的感受。

我初试的分数不高,排名第四,以至于成绩下来后,我也不曾想过会有进复试的机会。因而出成绩大概三四天后,我就开始做调剂的准备。由此也正式将武大的复试完全搁置。当时申请别校调剂的申请表都打印好准备邮寄了,一直等着武大出分数线好填写表格。复试名单出后,自己也傻眼了,发现进了复试,匆匆忙忙用10天来赶着复习备考。这次的经验教训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不能单凭想当然,如果初试成绩出来,只要还有20%的可能性进复试,都不要完全撒手搁置(就拿我室友来说,她报考的北大现当代文学,初试第五名,按往常几乎不具备进入复试的机会,她一边忙着调剂,一边却从未放弃北大复试的准备,结果今年扩招她也幸运进入了复试,而且北大是复试前3天通知的;正是由于她从来不曾自我放弃过,并且更加注重细节和完美,最终以第二名的总成绩逆袭进北大,而今年也只招2人)。因此,如果像我这样,摇摆在分数线左右,也应该做好两手准备,以防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关于笔试」


笔试主要有4道小题,各占25分。占总成绩的10%。

本次笔试我表现的并不好,反思了一下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


1、虽然知道老师的论文、论著等学术成果很重要,但可能也正是因为准备时间太紧张,没能好好阅读,导致白白丢分。

2、不要过于忽视非重要知识点,这次笔试中考过的一个知识点长期以来被我直接无视掉了,也是一开始想当然觉得它肯定不会考。


因此复习一定要踏踏实实,重难点肯定要吃透,次重点和看起来的非重点也不能完全当“小白”。



「关于英语面试」



英语面试一开始做一段自我介绍(但是好像听说文字学没有让做自我介绍),一般老师会提一两个问题让你回答,不排除会问到专业性问题,但是不会太难,尤其是最好不要给自己挖坑(比如这次复试中有个朋友说她最喜欢的书是《红楼梦》,老师就要她说说当今有名的红学家及其著作2333)


英语面试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难,尽可能的多准备一些话题,到时可以触类旁通,尤其考虑一下话题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下一个问题的出题点很可能就是你目前陈述里出现的话,个人认为可以巧妙地在一开始的自我陈述中设置隐藏提问点。



「关于综合面试」



之前听说面试时会很苛刻,比如说如果不能完整背一篇《文心雕龙》就直接出局。本次复试我第一个进场,进去后发现老师们其实都非常慈祥友好,我的紧张和压力也顿时烟消云散了。我认为,复试的时候,尽量展现自己自信和阳光的一面,真诚朴实就好。就这次而言,考察的题目普遍不算太难,只要认真准备应该不会出现太尴尬的情况。当然每年的变化也不定,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好好准备永远是没有错的。


PS通过这次考研结果分析,我认为考高分确实还是王道,虽然复试中也有逆袭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还是变化不大的。因此大家要做的就是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往前冲吧!

 





写了这么多,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动笔,到现在仿佛突然被带回了那段岁月。永远记得那无数个凌晨黑夜,自己提着硕大无比的包,奔波于图书馆和寝室。我想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凭一份毅力和信仰撑到最后,并且继续幸运地实现梦想;同时我也觉得自己是值得的,正如我信奉的那句话——一个人的收获总会与其付出成正比的,即使它没有一下子全部兑现,也会以各种方式、于不同时段来偿还你;并且如果尽了100%的努力还没有成功,那就是方法有问题,就要多反思,找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最后,将我室友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非常适合考研前十天看——“考场上真正能记得的就是这10天背的内容”。我相信到了考研后期大家都会有疲惫和崩溃心理,觉得早点结束这段时间就好了。到时候,如果已经坚持到那一刻,应该对自己说一声感谢;同时回头看看这句话,汲取一些动力,把最后的路也走得漂亮。


青云 文艺学 2017/4/25 




青云:2013级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文研青年2016年暑期文学类集训营学员,现已被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录取。



感谢青云同学授权文研青年独家发布。


关于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为中文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有思考有想法的青年文学研究者,平台将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读书会和线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文研”,以文学与语言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作为活动主体,以文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中文考研人为后备力量支撑;“青年”,朝气蓬勃,敢闯敢干,勇于开拓,是最富有创意和生机的活力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术都有自己的主见,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碰撞,阻碍了思想和创意进一步形成的可能性,而“文研”与“青年”的“合体”,就旨在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青年文学研究者线上交流平台和线下活动平台。



总策划:Colin

排版:苏维

内容:青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经验漫谈】Vol.13 ||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 三战三校三专业,在编辞职逆袭北师大,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2. 【经验漫谈】Vol.12 || 2016级武汉大学文艺学考研二战录取经验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3. 【经验漫谈】Vol.11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4. 【经验漫谈】Vol.10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录取经验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5. 【经验漫谈】Vol.09 || 有志者事竟成,零基础财经类学员坚持五年跨考文学经历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6. 【经验漫谈】Vol.08 || 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研青年学员调剂经验。

  7. 【经验漫谈】Vol.07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8. 【经验漫谈】Vol.06 || 2015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9. 【经验漫谈】Vol.05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0. 【经验漫谈】Vol.04 || 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1. 【经验漫谈】Vol.03 || 武汉大学2017年文艺学初试复试经验浅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2. 【经验漫谈】Vol.02 ||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3. 【经验漫谈】Vol.01 ||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4. 资料推介||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真题解析》(2018版)是一本什么样的考研资料书?

  15. 征稿启示 || 以文会友,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