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之路 |语言学家张斌先生的为学之路

文小研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 。本文为文研青年独家整理,希望能给研友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欢迎加入文研青年2021中文考研QQ交流群282856438。


你们必须向上代学习,必须掌握人类已经取得的最优秀的成果,然后再由此推陈出新。            

——《加里宁论文学》




学者简介




张斌(1920年1月21日—2018年3月31日),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43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长期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语言研究所所长,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并兼任上海市语文学会顾问、上海市语委顾问、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语文》编委、《修辞学习》杂志顾问等。张斌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语法学家,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近60年,成果丰硕。被列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之一。


张斌不仅发表了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编写出版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现代汉语教材,还培养了一大批语法学家和语法研究者,为中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与汉语语法研究结缘





参与者的乐趣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一书中,张斌在自我介绍中写到,他从高中开始就喜爱文学,特别爱读《史记》、《孟子》,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夏目漱石和鲁迅的小说,还写过散文,主编过小型文学杂志。周围的人一度认定他的兴趣在文学方面。


张斌先生还喜欢下围棋,从观棋到亲自对弈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一个道理:“兴趣有两种,一种是欣赏者的乐趣,一种是参与者的乐趣。前者是浅层的,往往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后者是深层的,它促使人不断克服困难,执著追求。他对文学的兴趣属于前者,对语言学的兴趣才是深刻而长久的。


因工作需要与语法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张斌先生毕业于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当时该校是全国唯一的独立师范学院。张斌先生在校学的是教育专业。


张斌先生说,自己走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道路,这跟他大学毕业后做语文教师和编辑的职业需要有关。“这两方面的工作对我提出一种要求,就是对于文字方面的准确。例如给学生批改作文,(有时候)出现个‘二’我改个‘两’,写个‘两’我改个‘二’。为什么这么改?我要说明理由。做编辑的时候,看稿子要改动,有时候觉得某些地方不大合适,也不知道要不要改。


张斌先生在工作中遇到实际的汉语语法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张斌先生于是找来语法著作学习钻研。



最先读到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张斌先生觉得大开眼界。1946年在上海《观察周刊》工作时,他开始发表一些语法方面的短文,受到了各方面的鼓励,由此兴趣更加高涨,从此投身于汉语语法研究。






与胡裕树先生的学术合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汉语语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汉语此类问题的大讨论是当时语法学界的一件大事。


在这次大讨论中,一篇署名胡附、文炼的论文《谈词的分类》,首次明确提出词分类的标准只能是功能,指出苏联当初提出“词汇·语法范畴”本意在于说明词类的性质而不是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胡裕树先生与张斌先生


胡附、文炼也就是胡裕树先生和张斌先生,这两位青年语法学者就此成名。


从1950年代开始,这两位语言学家的学术合作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成为学界的一桩佳话。


相识过程


张斌先生回忆说,他和胡裕树相识是因为在上海开办的一个短期干部培训班共事。1952年,当时刚解放不久,上海开办了“华东区抽调部队机关干部升入高等学校补习班”,学员有高中程度,因为革命耽误了学业,需要通过补习为上大学做准备。在这个培训班上,他和胡裕树一起教语法课,“(语法)一开始不是很热,后来热起来了,我们就自己编写讲义。现在看起来那个讲义很简单,主要讲‘二’和‘两’有什么区别(这类问题),但学生很感兴趣,就鼓励我们往这方面研究。


师长提携


陈望道先生


工作需要之外,两个年轻人还有幸得到师长的提携。那时候,陈望道先生经常邀请张斌和胡裕树两位青年学者去他家中谈话,“陈先生那时候对语法问题有一套见解,想找人听听,我和胡裕树就去了,很受启发。除了陈望道,张斌、胡裕树和方光焘、吕淑湘也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从理论到实践受到他们的影响。


1950年代,胡附、文炼的论文集《现代汉语语法探索》出版;1960-1980年代,胡裕树主编全国统编教材《现代汉语》(上海本),“语法”部分由张斌执笔,在析句方法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大学语法教学中引领了学术风气之先。又联袂推出第二本合集《汉语语法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张斌和胡裕树在国内率先倡导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汉语语法理论,现在早已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普遍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谈词的分类》发表于1954年,文炼、胡附合作的最后一篇论文《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2000年。


胡裕树先生于2001年11月逝世。


张斌先生在追忆文章中说,他们二人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执友”,也是感情深笃的“挚友”,还提到胡裕树先生曾向他解释自己的笔名胡附的含义,胡是胡椒,附是附子,是两味温热药。胡裕树先生说自己习性偏于寒凉,宜补以温热,而张斌先生自己的性格就是偏温热的。“中国医学常常讲以温热补寒凉,以寒凉补温热,这种互补,大概是我和他长期合作的基础吧。


胡裕树先生也曾撰文解释两人的不同,除了性格,他们两人的写作习惯也很不一样。张斌先生习惯有了一些想法先写下来再慢慢改,而胡裕树先生却习惯考虑得比较成熟然后再动笔。


在二人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争论的时候。“至于学术问题,我们的争论是很多的。不过我们有个默契,得不出共同得结论决不写成文章,写成了文章也不急于发表,因为双方都可以翻案。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双方总有一方提议休战。


休战时,张斌和胡裕树会去公园走走,或者去什么地方喝一盅,有时也会找来共同的朋友,华东师范大学的林祥楣加入讨论,他们三人也以林裕文为笔名共同发表了不少文章,成为又一桩美谈。






个人学术成就






张斌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语法学家,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工作60余载,成果丰硕。


张斌先生(笔名文炼)和胡裕树(笔名胡附)长期合作,在《中国语文》等杂志上发表大量论文,出版《现代汉语语法探索》、《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语法教学》、《处所、时间和方位》等多部学术著作,在词类问题、语法分析方法、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等方面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张斌先生学术之树长青,在《中国语文》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主要探讨语法结构的功能解释,开拓了结合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理解来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领域,先后出版了《汉语语法学》、《汉语语法修辞常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歧义问题》、《语句的表达和理解》、《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主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著作。


张斌先生是语法研究大师,具有丰富的现代汉语教学经验与现代汉语教材编写经验,是全国文科统编教材《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主要编写者和修订人,还先后主编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和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现代汉语》、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九五”重点建设教材《语法分析与语法教学》丛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现代汉语》。


张斌先生先后获得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即“终生成就奖”)。






为学为师





张斌先生,自1954年上海师范大学前身上海师范学院创建起,就在上海师范大学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张斌先生说,他上一辈子课,从来没有迟到过一节课,不仅从不迟到,每节课都会早到教室10分钟以上,他说,早到一会儿可以把教室环境看看,把黑板擦干净,把讲义或教案、粉笔等准备好,从从容容、笃笃定定地站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们的到来,学生们一声“老师好”是他听到的最动听的声音。60多年来上课从没迟到过,这大概也能算“第一”人吧。


张斌先生是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类第一个硕士学位点、第一个博士学位点及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创建者,培养出上海师范大学第一个博士和博士后,也为韩国培养出第一个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博士,为海内外培养出许许多多优秀学子;他是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为学校语言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无可企及的贡献;他是我国第一部描写语法《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主编,第一个语言类奖学金“张斌奖学金”的设立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第一位上海市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第一位上海市语文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93岁仍然坚持上课


张斌先生长期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和选修课,后来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但直到2013年6月,93的张斌先生还是“站着”给博士生上完最后一节课。他说,“站着”讲课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对于作为教师的张斌先生,学生和同事们最津津乐道的有两件事,一是他从来不迟到,二是他始终坚持站着上课,直到93岁告别讲台之前都是如此,雷打不动。


张谊生先生1992年考上张斌先生的博士,现在自己也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他回忆说“张先生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私人的事情影响学生的上课,他觉得上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说起张斌先生的教学风格,张谊生先生说:“张先生注重系统性,他教我的是理论和方法上的东西。有些现象看似很平常,他点出来以后,我就知道背后的问题了。张先生强调要尽量多去查事实、资料,把国外先进的理论都学过来,这方面让我受益终生。”


与学生的交流


张斌先生在谈到与学生的交流时说“我是很愿意跟年轻人交流的。我很愿意听他们的意见,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我觉得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新的东西)也是一种学习。也对他们提出一些我的意见。一代总比一代强,总希望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做老师的希望,所以学生在学问上有所贡献,我都是非常鼓励的。他们也经常来看看我,我总想听听他们新的成就。我自己觉得年纪大了,也要不断地学习,我也对他们讲,学习是终生的,研究的成果是这一段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谈到语言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时,张斌先生这样说:“语法,尤其是现代汉语语法,是一个比较小的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如果真正要研究的话,研究现代汉语的不能不懂古代汉语,研究汉语的不能不懂国外的,研究语法的描写、实际问题的不能不懂理论。任何一门学科走进那个范围,一定要有广阔的基础才能站得住。另一方面,理论实践不能偏废,光有实践没有理论,是不容易深入的;但是有理论没有实践就会变成泛泛而谈,理论要有实践的基础。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






张斌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凝聚了张斌先生和胡裕树先生汉语研究的成果。这本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结构清晰,在语法部分有主要结构图呈现出来。短语层次分析部分比黄廖本更加详细,可以作为现代汉语学习的补充~

点击观看张斌先生纪念短片



张斌先生重要论文:
[1]蕴涵、预设与句子的理解[J] 张斌.世界汉语教学 . 2002 (03) 3[2]现代汉语附缀研究[D] 张斌.上海师范大学 . 2013 (11)[3]非真值语义否定词“不”的附缀化倾向[J] 张斌,张谊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5)[4]单音节形容词的动态性研究[D] 张斌.上海师范大学 . 2010 (09)[5]谈谈句子的信息量[J] 张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 (03)[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总序[J] 张斌.汉语学习 . 2001 (05)[7]西汉商人研究[D]. 张斌.上海师范大学 . 2012 858[8]深化典籍翻译研究的学理性、民族性、国际性与时代性——“第十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张斌,朱伊革.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03)[9]语法分析中的种种“区别” 张斌.语言科学 . 2002(01)[10]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之协作行动研究[D]. 张斌.上海师范大学 . 2008[11]言语识别和节奏感问题[J]. 张斌.修辞学习 . 2008(05)



文研青年简介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专注于全国中文专业考研咨询,已经帮助数百人考入中文重点名校。


新的一年,文研青年将进一步扩大咨询范围,为大家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辅导服务。2021级会员席位已经开始预定后台回复“会员”即可查阅详情,欢迎大家关注。2021级全程班即将开启,具体介绍将在本公众号推出,敬请期待!(回复“全程班”查看2020级课程介绍与评价

    

如有任何关于中文考研的问题,请联系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客服)


策划|文研青年

编辑|小     嘉

审核|青     竹



往期精彩




国内中文类重点高校的江湖地位

武汉大学语言学考研经验分享

2021全年中文考研40+指导公开课

“双非”学子,考研的心魔如何破

 中西文论与文学理论学习速成法

华师文学院零基础跨考经验分享

黄廖本《现汉》与邢本《现汉》对比

华师文学院考研考情分析与报考指南

《华中师范文学类考研真题解析》样题

华师文院夏令营优秀营员保研经验分享

中山大学中文考研考情分析与报考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