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蒙:“少年布尔什维克”的艺术探索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10)

烟萝学姐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青年为保障会员的正当利益,落实“陪伴式指导”的服务宗旨,坚持通过会员制度为研友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考研咨询与指导服务。


文研青年会员群暑期现当代作家专题研讨活动已接近尾声,最后一次研讨关注当代重要作家王蒙,主要围绕王蒙的创作特色及几部重要中短篇作品展开讨论与梳理。



王蒙一瞥

“复出”作家

“新时期”历史记忆书写者的主要成员,是在50年代开始写作并遭遇挫折,有过多年苦难经历的作家。他们有王蒙、张贤亮、宗璞、从维熙、陆文夫、高晓声等。这些作家的多数,是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确立他们的政治信仰、文学立场的。他们投身革命政治和革命文学,接受了共产主义理想的许诺,愿意以“阶级论”和“集体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也接受文学“服务”于政治和社会行动的文学观。不过,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阴影”,通过俄国、西欧的古典作品,和“五四”作家的创作,在他们的血液中流动,并在某些时机,成为思想情感中的主导因素。他们“复出”之后,个人的和社会的创伤记忆,很自然地成为这个时期创作取材的中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更趋成熟,更具批判意识和探索精神。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

“意识流的手法中特别强调联想……我们的‘意识流’不是一种叫人们逃避现实走向内心的意识流,而是-种叫人们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既爱生活也爱人的心灵的健康而又充实的自我感觉。”总之,王蒙关心的,是对于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这形成了一种流动倾泄的叙述方式:语词上的变化和多样组合,不断展开的变化的句式,对于夸张、机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等等。

政治情结与艺术创新

在王蒙的主体意识中,既有政治家的责任感,又有艺术家的气质。政治家的责任感迫使他在选择创作题材的时候,更多地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透视生活;而艺术家的气质又使他时不时要表现自我对时代、社会、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心灵体验,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于人类意识各个层面的推己及人的不倦追求。也正是这种对个体情感体验的重视,才有可能在对题材不断更新突破的同时,带来整个创作个性的转变,而王蒙的宽容,又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方便。

01

历年真题

1:简述王蒙《春之声》最独特的艺术手法。(北京师范大学2010)

2:作品分析:王蒙《春之声》。(华东师范大学1996)

3:比较分析王蒙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的创作。(武汉大学1999)

4:简述王蒙《春之声》的思想艺术特色。    (武汉大学2009)

5:简析王蒙《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武汉大学2011)

6:以王蒙、韩少功、莫言的创作为例,论述新时期小说在促进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方面的成就和不足。(南京师范大学1999)

延伸考点

1:20世纪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孤独者》与王蒙《活动变人形》之比较。(南开大学2005)

……

考点分析

考察角度主要为王蒙具体作品的分析,以及创作的阶段变化,意外,还考察在借鉴西方艺术的成就与不足。

复习建议

熟读重要作品,在熟悉文学史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再结合相关专著论文适当拓展即可。

02

一:王蒙的创作阶段

王蒙在50年代初即开始写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该书因“反右”受到牵连,知到1979年才修改出版),后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名闻文坛。他的历时半个世纪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为早期的现实主义创作。

王蒙早期的作品,主要反映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的斗争生活,表现“革命加青春”的主题。其中,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探索历经坎坷的知识分子型的党的干部心灵变化的历程,反思1957年到“文革”这段历史的作品,构成了他丰富而又纷繁的创作内容的内核。他在50年代中期发表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就敏锐地揭示了刚解放时的一些干部的变化。粉碎“四人帮”初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小说,也是上述主题的继续和延伸,它们与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创作手法上与早期也基本相同。


(2)第二阶段是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为艺术创新阶段。

1979年以后,王蒙先后发表了《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春之声》、《布礼》、《蝴蝶》等作品。在这些小说里,他运用“意识流”手法,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线索,着重揭示了人物的内在心理世界。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对当时以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文坛产生强烈的冲击,在新时期小说形式的革新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此后发表的《杂色》、《相见时难》等作品中,其“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渐趋娴熟。1983至1986年,他相继创作了“在伊犁”系列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等。这一时期他创作上的重要收获是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这是当代文学史上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力作。1986年以后,王蒙又写出了“新大陆人”系列小说、《来劲》、《球星奇遇记》、《要字8679号》、《一嚏千娇》、《欲读聊斋志异》、《坚硬的稀粥》等作品,揭示了中西文化碰撞对人们固有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冲击,体现了对新的现实和现代人精神追求得多方面探索。为此,王蒙也被评论界称为“中国中年作家的先锋派”。


总得来说,王蒙八九十年代得小说取材领域比较开阔,他既深刻反思“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得历史生活,又勇于揭示尖锐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物塑方面,他既写农民、市民,也写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在艺术形式上,他锐意创新,既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又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注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表现社会本质和人生哲理。


(3)第三阶段即90年代,王蒙主要从事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这一系列也是王蒙回首往事、反思历史、进一步感悟历史奥秘的用心之作。《恋爱的季节》写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某一共青团区委一群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干部们的政治生活与爱情生活,它可以说是王蒙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在90年代的重写。不同于《青春万岁》的是作品中多了一种立足于90年代的对往时往事的冷静思悟,这使小说呈现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悲剧感。《失恋的季节》突破了王蒙以往类似题材作品以及其他作家同题材作品中那种人为矫饰与拔高的“浪漫化”的表现方式,对知识分子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自审。

二: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

(1)王蒙的“东方意识流”:“意识流的手法中特别强调联想……我们的‘意识流’不是一种叫人们逃避现实走向内心的意识流,而是-种叫人们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既爱生活也爱人的心灵的健康而又充实的自我感觉。”


①王蒙关心的,是对于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这形成了一种流动倾泄的叙述方式:语词上的变化和多样组合,不断展开的变化的句式,对于夸张、机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等等;


②不拘一格地追求“题材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在各种试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包括接近‘意识流’但又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全然不同的写作)为纬的作品”;


③还糅入如实的白描,浮雕式的刻画,寓意深远的比兴和象征,主观感受与夸张变形,幽默讽刺滑稽,杂文式的嬉笑怒骂,巧合、悬念、戏剧性冲突的运用,作家的旁白与人物的独白、对比、反村、正衬、插叙、倒叙……民间故事里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与停顿,各式各样的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更开放的品格;


④充满“诗情词意”。充满明丽的意象,文风飘逸清新,也迥异区别于西方意识流小说常见的晦暗和沉闷。


(2)尽管在王蒙的创作实践中,“意识流”是作为一种表现技巧而被采用的,但这一形式却是“有意味的形式”:


① 富于鲜明的反思意味:它首先在语言层面具备了一种解构“文革”历史的叙事功能。如作家运用反讽的手法,颠覆了“文革”虚假的神圣意味,通过对人物心理流程的意识流描写,深入揭示了“文革”历史对于国人的精神异化问题;个人的遭际、民族的苦难,在作家心中刻下了难忘的记忆。作家笔下的人物常常被-些重大的历史问题所缠绕——革命、理想、人生的意义、历史的教训---这样的历史内涵和深沉反思使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具有理性的浑厚、刚健的品格。


②此外,在反思革命干部人生经历的某些作品如《蝴蝶》中,王蒙还借助“意识流”手法,在描写主人公惶惑错乱的人生体验基础上,利用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深刻表达了对于存在命题的哲学追问。

由此可见,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革新,它同时也有助于作家从心理学层面展开对于“文革”历史的批判与反思。

三:王蒙作品分析之《蝴蝶》(评论精选)


(1)这篇作品借用“庄生梦蝶”不知蝴蝶是我抑或我是蝴蝶的典故,构造了一个关于主人公(老干部张思远)的身份、地位及其与群众的关系的复杂变化的政治隐喻,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干部由于权力和地位的上升,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这一在革命队伍内部事实上存在着的“异化”现象的严肃思考。同时也通过作品的主人公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之后的醒悟,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失落的根本,重申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主题,在这一阶段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篇作品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借用了意识流手法,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要线索,穿插组合人物经历,现实和历史的时空交错叠印,具有较大的生活容量和艺术表现的自由度。这部中篇和《春之声》等一系列短篇作品,同时也是本时期中短篇小说开始借鉴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及王蒙的个人创作风格由单一的现实主义转向多样杂呈的重要标志。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201- -20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2)《蝴蝶》表现张思远 30多年的生活变故和人生遭遇,通过主人公从山村回北京途中的回忆、联想和反思等心理活动线索结构情节,又利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幻化出“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意象,用象征手法赋予其人生的涵义,以展示主人公对30多年世事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悟。由于象征手法的引用,小说在形式上便出现了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主人公自己,他内在于小说的叙事情景之中,对自己几十年的生活道路追忆、检视、感叹与思考;另一个则是外在于小说叙事情景的叙述者,他目击了主人公的人生沧桑,伸入到主人公内心深处去探知他心灵的秘密,然后将其人生的故事复述出来,并给予哲理的引申。这样便形成了小说一种双声道的叙述,同一般单纯内向化的心理小说有着极为不同的艺术效果。

(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第26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在《蝴蝶》中,作者描写了主人公张思远由叱咤风云的军管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到走资派、张老头,再到张副部长之间的变化,发出了一种庄生梦蝶式的感叹。它提示读者:造成人物命运悲剧的并不是这个制度本身,而恰恰是这个制度受到了破坏。作者抓住张思远意识活动的线索,表现了他一生的苦闷、哀伤、痛苦和愧疚,写出了一个知识者兼政治家的心灵史。由于作者对50年代生活一直怀有眷恋,因此他的反思与批判不仅是有保留的,而且是有分寸的。作者在否定中有肯定,批判中包含着理解,尖酸刻薄的后面有温馨,冷嘲热讽的同时有深情,明显体现了一种宽容意识 。

(王庆生、王又平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书目(以下书目以最新版本为主):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樊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庆生、王又平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论文:

孙郁:《王蒙:从纯粹到杂色》,《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宋炳辉:《宽容背后的激情王蒙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END

往期推荐

茅盾: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人格”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1)

曹禺:从郁热走向沉静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2)

赵树理:一个“文摊作家”的生命浮沉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3)

张爱玲:在创新与承袭之间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4)

穆旦: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5)

柳青: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6)

“现当代作家”研习活动火热进行中!听得不过瘾?备考困惑未解?复习策略想改进?你的一切不解都能在会员群内破解!点击下图查看会员策略详解,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文研青年课程主页


(文研青年会员服务体系)


学长学姐寄语

因为走过 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 所以陪伴


这一年 从定下目标到走上考场

文研青年将始终与你同行

为未来再奋力拼搏一次

在考卷上 书写一份无悔的青春!


加入文研青年会员

你的考研之路不再迷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