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在用玩具奖励宝宝的好行为?——也许我们一直错做了(探索孩子的自身驱动力与物质的关系)

2016-05-16 安潇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说:


教育真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表面上我们在教育孩子,实则是自身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成长。

我的孩子也16个月半了,越来越有自我意志,越来越倔强有脾气……她时常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才好,这又让我感到,教育真是大难题!


最近看一个西班牙的儿科医生写的书,他提到,用任何物质作为奖励或惩罚都要小心,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做一件对的事,最好是因为做这件事本身能够带来一种满足,不应该是为了得到另外的奖励;Ta也应该不去做一件错的事,因为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他人。一个有很高道德标准的人(小孩也会有道德感的),一个好人,不需要奖励或者惩罚去做事。一个成年人,如果总是为了奖励去做对的事,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做错的事,Ta可能是个伪善的人或者投机者。当你带孩子去动物园玩的时候,别用“因为你最近表现的很好,所以我们带你来动物园玩”来毁掉这段美妙的时光,你心知肚明,无论孩子表现如何,你都会愿意带他餐馆动物园的,而聪明的小孩也会逐渐明白这一点。


安潇的这篇文章也是关于给孩子物质奖励的思考,对我很有启发,希望也能带给你思考和启发。



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探索孩子的自身驱动力与物质的关系Suki的早教笔记: “许愿单” 背后的一点思考


文:安潇(微博@安潇AnnXiao)



Suki ▍早教笔记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安潇
蒙特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教育的目的是协助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父母并非教育的领导者,而是孩子的跟随者,我对她的天然自带的使命充满了敬畏和尊重,要求自己不用局限性的思维去强行打扰她。


“宝贝,你乖乖....妈妈就给你买....”,这个句式相信很多家长都用过,用物质作为奖励似乎是我们习以为常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作者却给出了不一样的思考:从小习惯了物质作为驱动也许只会削弱孩子的自信,丧失自我驱动力,从而认不清内心真正的渴望。而人究其一生,真正的幸福莫过于能够不为外界所扰,全身心投入自己所好,如果说成功是在某一个领域做到出类拔萃,那么这种自我驱动投入则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你很想要这个玩具对吗?那么你好好表现,表现得好我们就把这个玩具奖励給你。”面对孩子的物质欲望,很多父母都会下意识地做出这样的交易: 把她想要的东西作为她行为表现的奖励。这似乎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这无可厚非,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喜欢什么东西就先要表现好才能够得到,这个模式贯彻了我们的整个成长期。


然而最近我在做这样的思考:这样的物质奖励真的是适合孩子的心理成长的吗。我的辨证有两个方面:


1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面对物质(或者扩大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都有些缺乏自信: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首先的反应是自己还不够好,不值得拥有,必须要付出再付出,才有权利去获得。这种潜意识里“自己不配得到最喜欢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来自于幼年时自己“无论喜欢什么父母都会要求自己先有行为表现才能得到”而产生的固定模式呢?这种模式让我们总觉得自己本身不够好,总是要忙忙碌碌地做很多做更多,无法停止,却好像做得再多也追不上自己真的喜欢的那些事物。这种思维模式不止在于物质欲望,还可以扩大到想要的爱情,梦想的职业,渴望的生活。


2

反过来说,物质的奖励真的能够积极地帮助孩子规范行为,启发她追求优良的表现吗?也许是可以的。然而总是为了外部奖励而行动优良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呢?很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奖金而努力工作的尽职的员工。但是任何有伟大成就的人,都不是为了外在奖励而工作的,他们的行为动力来自巨大的内驱力,他们被行动表现带来的直接的结果而吸引。如果在童年时没給孩子足够多的机会去帮助她找到做一件事的内在动力,而总是用外在诱惑来干扰她,会不会损伤了她的那种也许可以成就伟业的内驱力呢?


我仍旧在寻找答案去解决这些疑惑。我尝试着用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去探索她和物质的关系。比如我设计了“许愿单”的游戏(见文末):在她看到似乎特别喜欢的东西时,我们不会立刻就买给她,而是让她先放在许愿单上。如果她真的很喜欢,物质要求不过分,她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又能等待足够的时间,那我们就买给她。一个小小的游戏,我却思考了几层的教育目的:


在她是孩子时,让她觉得她值得拥有她喜欢的东西,不必附加太多的条件;她长大后,我希望她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她真的想要的事物,她总能够得到。


在她是孩子时, 让她用一点时间,在许愿单上判断和选择哪些是她真的喜欢的东西,那些她其实不那么喜欢,可以学会忽略和忘却;她长大后,我希望她能够抗拒生活中的诱惑,能够清醒的判断什么是自己真正热爱的,把珍贵的资源专注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上。


在她是孩子时,她要学习面对物质有积极的心态:如果她在商店里伤心哭闹,她是得不到她想要的玩具的,但如果她充满了期盼,心情愉悦地等待,她反而能够得到;她长大后,我希望她和她追求的事物之间能有这样的关系:它带给她的是正能量,而不是失望绝望嫉妒焦虑那样的负能量。


在她是孩子时,面对欲望她要学会等待,满足也许不会立刻就实现,但她不会因为等待而产生不安;她长大后,我希望她在追求她想要的事物的路上,不会因为路的漫长而失去信念,被焦躁压倒。


在她是孩子时, 当她有正确的行为和优良的表现(比如变得懂礼貌,守时间,爱学习时),我不去拿她想要的物质去奖励她,而是让她去感受行为正确本身带来的良好结果,让她理解内因,找到执行这个行为的内驱力(比如懂礼貌使得她有获得朋友,守时间使得她不会错过表演的开场,爱学习使她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这时其实所有的外部奖励都是多余的打扰;她长大后,我希望她在确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后,不被中途那些小恩小惠所扰,而是能够眼望大局,为她相信的那个最终的结果而努力付出和奋斗。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并非教育出身的专家,也许思考也许都只是我的想入非非。但我想要挑战自己从童年里形成的那些思维习惯,不去想当然它们的正确性。如果检验出了它是一个思维局限,那么我就要试图在女儿身上打开这个局限。




早教游戏:许愿单


情绪管理对Suki和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大课题。她一直是个爱憎分明的小孩,从婴儿时期起情绪就非常激烈,无论是哭还是笑都会用力让全世界知道。到了两岁,有时一些小事就会让她情绪失控,这种失控甚至会让她自己也很害怕。我们和她一起摸索着管理这些情绪的方法,她逐渐掌握了一些有用的小技巧。


Suki以前从来不会在商店里要东西而哭闹,然而近期连续发生了好几次。她因为爸妈的拒绝而非常崩溃,就好像我们否定了她整个存在一般地伤痛欲绝。我们也有些困惑:我们即不想让她感觉我们忽视她的愿望,也不想娇纵她让她觉得自己想要什么就该立刻拥有。而且很多时候,她并不是因为多么喜欢那样物品,而是因为玩得累了,又被爸妈拒绝,从而抗拒和委屈。


我们想了一个方法是创造一个“许愿单”的游戏:当Suki在商店里发现非常喜欢的很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建议她把这个事物放在许愿单上,一个星期以后如果还是那么喜欢,我们再来买。我把她特别想要的那些东西打印成画片,让她自己亲手贴上许愿单,之后实现了的会打勾,没实现的保持空白。用这样的方式她就会发现,有些事物她并没有那么喜欢,比如“冰雪奇缘的糖果”,她一个星期之后就忘了。而象“小号玩具”,她每天都看着许愿单欣喜又期盼地念叨着,那么我们就会下个周末买给她。“许愿单”就好像一个向下的台阶,在她人生初期首次面对自己的物质欲望时,給她平静情绪的理由和思考自省的空间。


学习:情绪管理,延迟满足,人与物的关系

作者:安潇,动画导演,现居伦敦,是两个漂亮混血女儿的妈妈。

微博:@安潇AnnXiao



推荐阅读:

如何强化孩子好的行为:15个诀窍 【管教】

科学应对熊孩子的坏脾气 【管教】

别再瞎买了!科学选玩具攻略看这里(0-1岁篇) 【玩具】

别再瞎买了!科学选玩具攻略(1~2岁篇) 【玩具】

玩具在精不在多:怎样给孩子挑选玩具 【玩具】

孩子被打多半是大人的失控和懒惰 【打孩子】

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婴儿篇 【蒙特梭利】

正三观:性别平等的教育 【性别】

烂片排行榜 | 千万别让这些三观不正的动画片毁了孩子一生 【动画片】

孩子挑食怎么办?美国幼儿园积极引导案例(一) 【正面引导】

孩子吃饭不专心怎么办?美国幼儿园正面引导案例 (二) 【正面引导】

美国幼儿园老师如何“教”孩子养成好习惯:怎么“教”小朋友洗手? 【正面引导】

和孩子一起玩的学问| 美国幼儿园积极引导案例(四) 【正面引导】

如何像朋友而非贴身保镖一样地帮孩子? 【正面引导】

孩子说“不”怎么破?美国幼儿园积极引导案例(六) 【正面引导】


以上文字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感谢大家的支持:)


夏天的陈小舒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
专注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
发布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分享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微博:@夏天的陈小舒
邮箱:dr_chenxiaoshu@sina.com
微信公众号:Shu_DrCh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