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 | 把快乐留给你,把悲伤留给我自己
相关阅读
应读者提议写一期小丑,其实小丑跟前两期介绍的畸形秀和宫廷侏儒有很深的渊源。小丑虽起源于西方,但我国古代的宫廷侏儒就类似于小丑,他们以插科打诨来为国王消烦解闷,后来被汉文帝称为“弄臣”。而在西方的马戏团中,小丑和畸形秀都是常见的表演,小丑和侏儒、巨人、双性人等怪人一起出现,原本滑稽可爱的形象变得诡异。
《美国恐怖故事:畸形秀》
今天我们提到小丑,想到的都是银幕上恐怖的反派角色,甚至还出现了“小丑恐惧症”这一心理现象。有一些名人就有小丑恐惧症,如约翰尼·德普:“由于小丑脸上用油彩画的微笑,我不知道他们是感到幸福还是要咬我的脸。”这或许正是人们害怕小丑的原因之一,厚重的油彩仿佛一层面具,人们无法得知在艳丽的油彩下,小丑是快乐还是悲伤、是纯真还是邪恶。这种未知和反差造成了恐惧,也给无数艺术家带来了灵感,这一期就追溯小丑的历史,聊聊小丑恐怖的根源和艺术史中有趣的小丑形象。
宫廷小丑
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小丑的英文“clown”一词大约是在16世纪之后才出现的,指从事喜剧表演的人。从词源上讲,含义最早接近小丑的词语是“jester”,指在宫廷中取悦贵族的滑稽演员,跟clown的区别在于,jester专指宫廷小丑,而clown泛指小丑这一职业。由此可见,小丑的出现和宫廷密不可分。
Laughing jester, unknown Early Netherlandish artist (possibly Jacob Cornelisz van Oostsanen), circa 1500
小丑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后来在中世纪的欧洲宫廷流行,他们受雇于贵族和君主,通常穿着颜色鲜亮的服装,头戴有铃铛的帽子,身怀多种才艺:音乐、讲故事、杂技、魔术等等。除了这些娱乐技能,小丑在还有一个必杀技——装疯卖傻。因为疯子和愚人犯错不会被咎责,所以小丑在宫廷中享有一项独一无二的权力——真话豁免权。这给小丑这一形象造成了最初的反差性——愚蠢但又睿智,表面的戏谑逗笑只是伪装。
Frans Hals,Portrait of a Jester with a Lute,c.1623 - c.1624
英国宫廷也曾流行“宫廷小丑制度”,小丑的矛盾性被莎士比亚发扬光大,他笔下小丑貌似愚蠢、滑稽可笑,但却往往身怀先知先觉的智慧。在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fool”即小丑,也可被称为丑角,他虽然只是一个小角色,但被赋予了悲剧预言家的色彩。在《皆大欢喜》里,丑角也总能一语道破真相,魅力非凡。正是借助这些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小丑,我们才听到了真理的声音。
纪念莎士比亚邮票:《第十二夜》中的小丑费斯特
"Keying Up" – The Court Jester by William Merritt Chase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
Harlequin & Pierrot
Commedia dell'arte是发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一种假面即兴剧。即兴剧没有剧本和台词,全靠演员自由发挥,为了让观众一眼明了角色的人物特点,演员通常有固定造型。Harlequin和Pierrot是Commedia dell'arte中的两个固定小丑角色,他们的装扮是现代小丑的原型。
Paul Cezanne,Pierrot and Harlequin (Mardi Gras),1888
Andre Derain,Harlequin and Pierrot,1924
Harlequin是快乐小丑,身穿菱格纹服装。他的角色是欢快机智的仆人,经常采取行动来挫败他的主人的计划,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Pierrot的妻子Columbina。
Edgar Degas,Harlequin and Colombina,1886
Pierrot是悲伤小丑,画白脸,身着有大纽扣的宽松白色上衣和白色裤子,有时脖子套拉夫领(轮状皱领)或头上戴一个帽子。他深爱着妻子Columbina,因被情敌Harlequin夺走所爱而痛苦不堪。
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 Commedia dell'arte player of Pierrot, ca. 1718–19, identified as "Gilles"
Juan Gris,Pierrot,1919
很多艺术家都画过Harlequin和Pierrot的形象,其中毕加索可能是画的最多的。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定居,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同居,爱情开启了他粉色的“玫瑰时期”,绘画对象转向了马戏团演员,也有人称这一时期为"马戏团风格"。毕加索与马戏团演员经常接触,他注意到身处底层的演员们的艰难生活,台下的演员们并不像台上那样欢快,于是他画笔下的小丑虽身着颜色鲜艳的服装,神态却总是落寞忧郁。
Pablo Picasso,Acrobat and young harlequin,1905
Pablo Picasso,At "Lapin Agile" (Harlequin with Glass),1905
Pablo Picasso,Harlequin's death,1906
悲伤的小丑
在19世纪初,伦敦喜剧舞台迎来了现代小丑的缔造者——约瑟夫·格里马尔迪(Joseph Grimaldi ,1778–1837)。他在传统的Harlequin和Pierrot的造型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小丑装扮——白脸、脸颊上伤口状的红色三角形、夸张的粗眉和红色咧嘴、五彩缤纷的发型服饰等等。
Grimaldi as "Joey" the Clown
小丑有快乐小丑和悲伤小丑,小丑演员也有快乐和悲伤的两面性,小丑虽然是一项给人们带来欢笑的职业,却常常遭到抑郁症的侵袭,格里马尔迪正是其中一位受害者。格里马尔迪的童年非常不幸,他同为喜剧演员的父亲到处沾花惹草,只要孩子违背命令就会拳脚相加。格里马尔迪2岁就开始登台表演,饱受剧院老板的折磨虐待。历尽磨难成名后,格里马尔迪悉心培养自己的儿子继承衣钵,然而儿子却因为无法超越父亲而对格里马尔迪心怀怨恨,整日沉迷酒精,30岁便早早离世。格里马尔迪晚年因常年的表演落下一身病痛,几乎残废,穷困潦倒,他曾拿自己的名字(Grim-aldi)调侃道:“白天我惨兮兮(grim),夜晚我笑嘻嘻。”
Grimaldi with his son, JS
格里马尔迪逝世后,大文豪狄更斯受邀为格里马尔迪写了一本回忆录。后来狄更斯又写了《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其中一个角色就是以格里马尔迪的儿子为原型。狄更斯写道:“通过这些回忆录,我们感受到格里马尔迪带给观众欢乐的背后,是无尽的痛苦。每一个快乐的时刻都是以痛苦为前提的。”从此以后,“悲伤的小丑”形象就印在了大众心中。
Frontispiece Memoirs of Joseph Grimaldi by Charles Dickens
小丑的反抗
同样是在19世纪初,与伦敦隔海相望的巴黎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小丑——让-加斯帕·德布劳(Jean-Gaspard Deburau),他是最早的“杀人小丑”。
Auguste Bouquet: Portrait of Jean-Gaspard Deburau, 1830.
德布劳擅长扮演悲伤小丑Pierrot,还曾被著名电影《天堂的孩子》演绎为重要角色,当时在法国家喻户晓。1936年的某天,当德布劳与家人在街头散步时,一位小男孩认出了他。人们很总是会觉得演员本人就是其所扮演的角色,于是小男孩就像演出中嘲弄Pierrot那样对德布劳出言不逊,这激怒了德布劳,举起手杖就朝小男孩挥去,小男孩受到重击丧命。尽管德布劳后来被判无罪,但小丑杀人的恐怖形象开始蔓延。
Auguste Bouquet: Pierrot's Repast: Deburau as Pierrot Gormand, c. 1830.
也许是受德布拉杀人事件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小丑杀人的情节,这对小丑的恐怖形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小丑杀人的背后,其实都表现了对命运不公的反抗。在爱伦·坡1849年的短片小说《跳蛙》中,主角就是一名16世纪宫廷小丑,他不仅是个傻子,还是个矮子和瘸子,走起路来,一半像跳,一半像扭,故名跳蛙。由于国王侮辱了跳蛙亲如妹妹的女仆,跳蛙决心报复,把国王和大臣全部烧死。
在16世纪的意大利即兴剧中,悲伤小丑Pierrot被妻子背叛后只能任人嘲弄,而在1892年,莱翁卡瓦洛谱写了著名歌剧《丑角》(Pagliacci),剧中上演了一出“戏中戏”,主人翁小丑发现妻子出轨后,在演出中把匕首狠狠插进了妻子和第三者的胸膛。
《丑角》(Pagliacci)
杀人小丑
如果说上文中的格里马尔迪和德布劳只是让小丑原本阳光的形象蒙上阴影,那么20世纪的“杀人小丑”约翰·维恩·加西(John Wayne Gacy,1942-1994)则彻底让小丑变成了邪恶的代名词,他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是“小丑恐惧症”的源头。
加西表面上是一个“模范青年”,他事业有成,积极献身公共事务,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然而谁也想不到他奸杀了至少33位14岁至21岁的年轻男孩。从1972年开始的几年中,加西经常驱车前往长车站,以提供工作和召妓为借口揽人,或直接强行掠夺。在迷晕受害人后,将其捆绑吊起,实施各种性侵害,最后把他们用止血带勒死。由于加西是当地“欢乐小丑”俱乐部的成员并经常进行表演,媒体在报道这则案件时都称他为“杀人小丑”。
左:加西。右:加西扮演的小丑。
1980年3月,加西被控33起谋杀罪名成立,获死刑。在等候执行死刑的14年里,加西创作了大量以他扮演的小丑形象为主的作品,并进行拍卖。这些商业画作引发了诸多的争议,直到今天仍被禁止公开展出。
加西在狱中创作的小丑画
小丑的“污名化”
加西的连环杀人案成为了现代流行文化的灵感源泉,小丑在各种影视作品中被“污名化”,大众对小丑的偏见和恐惧日益加剧。
当代最伟大的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在1986年发行了经典作品《IT(小丑回魂)》,讲述了邪恶小丑危害人间的恐怖故事,这本小说在1990年被翻拍成电影,把小丑的恐怖形象推向了高潮。随后关于小丑的惊悚片层出不穷,美国小丑协会还抗议过《美国恐怖故事:畸形秀》对小丑的“污名化”,可惜收效甚微。
小丑回魂 IT (1990)
《蝙蝠侠》中的小丑joker
我们到底为什么害怕小丑?除了因为小丑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被“污名化”,其实小丑在出现之初就蕴含着黑暗与残酷。回顾小丑的历史,快乐都是源于对别人苦难的嘲笑,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小丑的喜剧性往往借助其对食物、酒精、性的贪婪欲望和粗俗举止表现,他们与畸形秀表演者和宫廷侏儒一样,以自己的屈辱卑微取悦他人,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施虐欲,从而让观众产生愉悦感。就算像德布劳一样成功,在小男孩眼里依然是个没有尊严任人欺辱的小丑。
为什么小丑让你感到不适?除了因为恐惧,或许也因为你的心底有善良。
Marc Chagall,Multicolor Clown,1974
小丑相关电影
挨了耳光的男人 He Who Gets Slapped (1924)
导演: 维克多·舍斯特勒姆
笑,小丑,笑 Laugh, Clown, Laugh (1928)
导演: Herbert Brenon
戏王之王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1952)
导演: 塞西尔·B·戴米尔
舞台春秋 Limelight (1952)
导演: 查理·卓别林
小丑之夜 Gycklarnas afton (1953)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小丑 I clowns (1970)
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
天堂的孩子 Les enfants du paradis (1945)
导演: 马塞尔·卡尔内
往期文章
荒木经惟 · 《东京日和》 | 别人都以为我们是最好的夫妻,但是......
荒木经惟 · 《爱猫奇洛》 | 当我们死后,我们的宠物会怎样?
本公众号内容皆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artag_0909@163.com
iphone用户打赏通道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微信号 : artag
新浪微博:@ar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