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世间》周秉昆:这辈子,我只想让爹妈满意!

十分心理 2022-06-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Author 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2022开年大戏,最好哭的当属《人世间》了,由于剧情过于真实,用网友的话说“哭麻了”。

尤其是周父和“老疙瘩”周秉昆的父子吵架名场面,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强烈共鸣。

看这剧,男性观众费泪又费烟;身为女性的我,也生生被这两个大老爷们的情感爆发催泪好几回。


这对父子间的冲突,活现了太多人世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画像,爱与恨那么浓烈,又都在承受中前行。末了,唯有一句:没有对错,只有生活。

但是,同样是生活本身,我们能不能通过有意识地反思,让关系和自身都减少一些负累,活得更加自主轻盈呢?我相信可以的。

 01 
就算气昏了头,有些话也不能出口

没有哪种教育方式能够一劳永逸,但有些实话能让亲子关系一辈子翻车。

平心而论,工人阶级出身的八级工周父,为人深明大义,处世洞若观火,作为父亲,总体上是成功的。


可人哪有完美的,他脾气暴躁,犯了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对孩子“什么难听说什么,哪儿疼抠哪儿”。

小儿子秉昆打小成绩就不好,经常在班里倒数,一直笼罩在哥哥姐姐两个北大优等生的光环阴影下,这一切,是事实不假。

当秉昆哭哑着说:“都是一爹一妈养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

此时父亲没有体谅反而厉声指责:“这是不是事实?”

再看秉昆,表情是懵掉的震惊,当即彻底崩溃,连续质问:“事实就该说吗?事实就该说吗?”



戏外网友们的心,也被扎透了。伤害性和侮辱性都极强。

一位女性好朋友没有追剧,只是看了这个片段就受不了了,她跟我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情:就算我是不能给父母长脸没出息的样子,父母就能这样说我吗?

她希望所有受此委屈的人,都能像秉昆一样喊出来,告诉父母不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们说:父爱如山。但有时候也如山体崩塌。

为什么有些实话,不能实说呢?因为这在心理上威胁到了一个孩子安全地存在。

每一个孩子在心底里都渴望被父母承认;在与兄弟姐妹的竞争中更多被看见、被关爱;在社会层面上得到更多的崇拜。


否则,我们会感觉到羞耻,有时甚至会感到自己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整的。

这本来就是秉昆自卑的痛点,午夜梦回的时候,他可能相信自己不优秀的事实,也可能对此怀疑,毕竟心有不甘。


要命的是,父亲的实话,相当于坐实了“你就是不如你哥你姐,就是没出息”,为他这辈子不可能是一个完整、完美而给父母带来荣耀的“缺陷小孩”盖了章,父亲把他看“死”了。

当一个男孩在心理上认为自己被父亲盖棺定论边缘化了,男性身份认同的部分很难发展,他可能要终生饱受权威之苦。

自我的身份认同对每一个个体都是至关重要的。当这个部分在越是亲近的关系中被否定,关系的崩解就越彻底。

秉昆的姐姐周蓉,因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个性,遭到一众网友的嫌弃。她不顾父母的感受,跑去深山追求爱情,又把很小的女儿玥玥送到秉昆家寄养。

玥玥长到14岁,当周蓉想接回的时候却被拒绝,理由是:“跟你住,我可以把你当室友,但跟我爸,一个男的,在一起都不知道说什么。”

丈夫冯化成忍周蓉已经很久了。他放下文化人的清高,到处送礼求情想弄到住房,一心要把玥玥接回身边。


当他听到女儿称呼他为“一个男的”,父亲的身份被抹杀了,他比任何时候都绝望。

这一切,都因周蓉的自私而起,所以夫妻两个大吵一架,互相攻击也直指要害。冯化成指责周蓉没有母亲的本能,周蓉蔑视冯化成送礼的行为庸俗龌龊。

双方极尽所能诋毁对方,心理上都受到重创。


对于冯化成,父亲的身份、事业的价值认同、男性供养家庭的功能,全面被击溃;所以,他最后出轨崇拜他才华的女青年,并主动提出离婚,这剧情简直太合理了。

 02 
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让爹妈满意

像秉昆一样,让爹妈承认和满意自己,又戳到了很多人的痛处。

我记得小时候,姥姥经常念叨一句话:儿女就是爹妈的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可能一边儿齐,无论咬哪个,都疼。

在意识层面上,好像父母在说,他们对每个儿女都爱,没有分别心。但实际情况是,儿女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父母是如何偏心的,而父母往往不肯承认。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下:怎么叫做“让父母满意了”?用心理学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满足了父母的自恋。

周家的三个儿女合体起来就是让父亲满意了。大儿子秉义负责阶层和门面,女儿周蓉教授代表文化巅峰,小儿子秉昆体恤生活琐碎。


谁家养出这样三个孩子,风光横扫所有百姓家庭。

这样的满意,确切说是满足了父母作为主体的全能自恋,要多爽有多爽,孩子们只是附庸。


尤其是秉昆,他承担的角色是最不出成绩、难以让外界认可的,最憋屈是他。

很多人感概:有出息的远走高飞,没出息的留在身边报恩。

当家庭出现困境,父母年事已高,才能逐渐去承认这个报恩的孩子的好。


而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终其一生的努力,下半场才有机会被父母认可。


这份认可,仍然是以父母作为主体的。

这也是孩子的一份倔犟和忠诚。父亲对秉昆说:“孩子当中,你是最让我满意的,但你就是太犟了。因为犟,你挨打最多。”

其实父亲不会明白,犟的孩子讨打,是因为一直在等待被真正看见,他们以忠诚期盼父母的承认和温柔以待。

直到孩子被父母的认可点亮,TA的主体感才有了根基和发展。我在父母眼睛里确认了我很好,从此我就有了力量。

同时,当一个人的主体被交还给自己,TA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而存在。

剧中有一个细节:秉昆和父亲吵到最激烈时,父亲打了他,这时儿子聪聪冲进来推开爷爷并吼着“不许打我爸!”

聪聪的出现,叫醒了两代人。


一方面周父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他也是一个更小孩子的爸爸,儿子不是他的附属,是另一个主体。


另一方面,秉昆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位堂堂正正的父亲,并且被小儿子保护着、深爱着。

当秉昆的主体感被唤醒,不再作为父亲的附属哀求认可的瞬间,他才能够欣然接受:都当爸了,还有爸揍你,这不就是幸福吗?至此,父子和解。

 03 
怎么理解孝顺?

当秉昆痛苦于不能让父亲满意的同时,实际上父亲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就是也想让别人对自己满意。


证据是,在秉义和周蓉考上北大以后,父亲破天荒在春节领着全家出去拜年,在邻里的不断夸赞中,内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从这个视角看去,每一位父亲曾经都是孩子;求认可,让别人满意,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本能和宿命。这也是人之常情。

区别在于,我们心中能够相对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多少事情是在让别人满意,多少是为自己。

这两者有时是含混不清的。就像很多人问,和父母的关系中,界限到底在哪里?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问问自己,过程当中痛苦多还是愉悦多,然后调整比例。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自主感很强的时候,出让一部分边界,没啥问题。


对于中国人的两种传统孝顺,剧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养口体”和“养心智”。养口体指在父母身边侍奉和陪伴,养心智指出人头地,让父母脸上有光。

要我说,把这俩活儿合起来,“养自己”。意思是,不首先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去满足他们,而是以独立存在的姿态,想办法把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打理好。这是最保险的做法。

在这个基础之上,正常的情况是人会自觉自愿去孝敬父母。除非,早期遭受了太多父母的盘剥。被迫孝顺,父母就有使用孩子的嫌疑。

最后想说的是,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感觉到受伤,通常是处在被动中。


这时要跳出关系,记得提醒自己,无论如何,我是有能力为自己做些什么的。

车载导航里面咋说来的?

你已偏离路线,已为你重新规划路线,请在合适的位置调头。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抑郁症让我成为更好的心理咨询师夫妻吵架的真相“爱的先知”弗洛姆一生中的爱情故事
☜♡☞
● 长按二维码加入幸福研习社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