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叶草堂刘悦来老师:普通人也能成为城市景观创造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园景人 Author 园景君

本文已获授权

转载自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


图片来源:园景人


刘悦来有许多个身份。在同济大学,他是景观学者、学生们叫他刘老师;在四叶草堂,他是发起者也是执行者在社区花园里,他和所有人一样挥起锄头,埋下种子;而在城市中,他是观察者,亦是一个企图打破专业壁垒,促使更多人参与其中的变革者。


他对山东老家景色的描写,媒体的报导与评论,会令人不自觉地在内心塑造了一个朴素学者的形象。但生活中的刘老师开朗、善谈,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热情。


在聊天中,他常以玩笑打趣,伴随着爽朗的笑声。他说最初离开家乡,是因为想要摆脱繁重的农活。“城市规划专业里有‘城市’两个字,想着总归是不用种地,可以在城里工作了吧。但后来却发现,并不是这样。”


在上海生活了三十年,他终未能离开泥土地。像抛物线般,曾远离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又逐渐回归。人们常看到这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高校教师,开着他的小排量汽车,车子的后备箱里塞着锄头和铲子。


除了上课和做研究,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城市犄角旮旯的土地上。他不断思考人类与空间景观的关系,是什么造成了如今的城市景观?造就了这些一面建成一面荒废的公园、千里迢迢从深山中运来,又在城市中逐渐枯萎死去的苍天大树……


2017年,刘老师及其“四叶草堂”团队作品“创智农园”,作为唯一的中国案例入围联合国人居署主编的《上海手册》。而在2021年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评选中,组委会赞誉他们“使城市原本荒废的剩余边角空间,化身为具有高度社会凝聚力的情感场域。”


多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行为切身回答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设计师,我们能为城市做些什么?

 

/  从业经历 /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学者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

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 走进刘悦来的景观世界 /

< 故乡对于刘悦来的影响深远

村民间的共同协作与参与

不失为一种早期粗放式的“自助互助” >

莫言曾在《故乡的原野》中这样描写自己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几十栋土墙草顶的房屋稀疏地摆布在胶河的怀抱里。村庄虽小,村子里却有一条宽阔的黄土大道,道路的两边杂乱无章地生长着槐、柳、柏、楸,还有几棵每到金秋就满树黄叶、无人能叫出名字的怪树……

 

这样的景象对于刘悦来而言,再熟悉不过。

 

事实上,他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刘家旺疃的老家,距离莫言的故乡不过五十公里。“同样的景观和文化,口音都几乎一样。孩童时期奶奶讲的魔幻故事,与莫言年少时听到的都类似。”

 

1991年,刘悦来离开家乡,前往上海读书,工作后定居上海。但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回到老家,重走自己儿时玩乐的“场儿”。

 

“早晨起来,一个人重走小时候走过的那些地方,从中获得无比的力量。就像一种‘恋地’情节。北方景观的特色,就是到了冬天,好像什么都没有,万物荒芜。但一旦开春了,就很快苏醒过来,到了夏天,树长得比南方还要高大。”刘悦来回忆起故乡的景观。

 

“如果你在‘错误’的时间来,就会误以为这里什么资源都没有。但实际上,这里的植物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草木在冬季积攒能量,等到来年开春爆发。”


家乡的老屋


直到上大学离开家前,刘悦来都要帮着家里做农活。在那个北方边陲的小乡村里,所有的一切都保留着传统的运作方式。他曾亲身参与,和乡亲们一砖一瓦砌起家里的新屋。村里有着不成文的规定:哪家起了新屋,村里的乡亲定会来帮忙,主人家只要管饭就好。

 

故乡对于刘悦来的影响深远。从小在自然的环境中长大,习惯自己动手去处理一切,而村民间的共同协作与参与,不失为一种早期粗放式的“自主互助”。

 

哪怕在上海定居三十年,家乡遥远而熟悉的气味,早已烙印进他的血液中,成为贯穿人生的追寻与指引。


< 风景园林专业 

应该是一个对环境友善的专业 

结果反而做了很多破坏环境的事情 >

1991年,刘悦来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就读于城市规划专业。他笑着聊起当初报考,其实是源自非常孩子气的想法:“干农活太累,报考时看到城市规划,理所当然地以为是在城市工作。当时就想尽快离开农村,不想再干这么累的农活了。”

 

入学时,建筑相关专业学生需要加试美术,题目是熟悉的房子。刘悦来没有学过美术,凭着记忆画了盖新房的景象,没想过却顺利通过了考试。

 

大三时,规划班的同学可以在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中选择方向。大概源自骨子里对自然的热爱,刘悦来“毫无悬念”地选择了风景园林方向。

 

1995年,毕业前,刘悦来(左四)和寝室同学合影


毕业后,他进入设计院工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建筑专业公认的“红利期”。在那个年代,流传着“不管是谁,只要能扛起板子画图,就会赚得盆满钵满”的传说。

 

但即便如此,在设计院工作的刘悦来却一直觉得“不太对”。


“为了增加产值,或是其他的原因,而一味地使用大规格的树木、昂贵的石材。看似赚到了了更多的钱,实质上却把国家的钱浪费掉了。农村的树木和石头,被大量运到城市里。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是一个对环境友善的专业,结果反而做了很多破坏环境的事情。”刘悦来解释说。

 

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忍不住去思考:如何去改善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够做点什么?


< 当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景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财政危机则深刻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品质 
公众的声音却‘消失’了 >

为此,他重返校园寻找答案。博士期间,刘悦来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城市景观管治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景观建设依旧依靠政府的长期财政投入,权力与资本成为主导景观发展的核心力量。

 

“当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景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财政投入多寡则深刻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品质,而公众的声音却‘消失’了。社会力量更应参与这一场资本与权利角逐,以此达到一种平衡。”

 

2010年,刘悦来和后来的合伙人之一——范浩阳一起,开始尝试一些以“关注小微空间,增强公众参与”为出发点的研究项目,试图以此促进景观领域中的公众参与。“其实我在早期做项目时,不管甲方是否要求,我都会‘免费’增加一页‘景观管理’的内容。”刘悦来介绍说。

 

但在那时,他们的研究仅停留在纸面。哪怕一些甲方表达出兴趣,却也碍于没有落地项目而无法进一步推进。

 

“为此我们意识到,必须先做一个案例。自然教育是我们讨论出的,较为可行的切入点。让孩子们参与自然教育,不会破坏自然,也能维持较低的成本。为了更好地推进,我们尝试注册一个社会组织去做这件事情。”

 

经过2年的筹备,“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简称“四叶草堂”)于2014年正式成立。除刘悦来外,另外两位发起人范浩阳与魏闽均是建筑师出身。

 

刘悦来(中间)与范浩阳(左一)、魏闽(右一)


“火车菜园”是四叶草堂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育基地。那里原本是铁路边上的荒地。中成智谷园区希望盘活消极空间,开拓出一条环境宜人、又能通往周边创业园区的便民步路。

 

因为长期堆放建筑垃圾,土壤及其荒废贫瘠。四叶草堂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恢复土壤活力。

 

对此,他们采用最原始天然的方式。把园区附近的落叶、杂草,以及园林树木的枯枝埋回土里。作物腐烂后,成为生态肥料。

 

“火车菜园”自然教育基地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该地设立了雨水收集系统,种上了蚕豆、油菜、蓝莓、桑葚等作物。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鸟类和鱼虫也纷纷回到此地。原本贫瘠萧瑟的消极空间,变得充满生气。


< 我们的普通人 
能不能创造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观?>

“火车菜园”获得空前的成功,也为四叶草堂赢来了一些口碑和机会。2015年,创智天地将一块位于政立路580弄小区和江湾翰林小区之间的边角隙地委托给四叶草堂进行策划与运管。


不到一年的时间,曾经建筑垃圾成堆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了植被丰富、人头攒动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并于2017年作为唯一的中国案例,入围联合国人居署主编的《上海手册》。

 

“创智农园”自然教育基地


社区花园的成功,改善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通过参与空间的打造,人们获得归属感和认可感。打扫卫生的阿姨会在门口放一盆花,路过的小朋友会给植物浇水,当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城市才会真正给人‘家’的感觉。才会有一个充满韧性的,极具包容感的城市。”刘悦来介绍说。

 

2018年,四叶草堂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在此之前,三个发起人几乎没有收入。

 

“最开始做的时候挺艰难的。一方面我们没有经验,也没有钱;另一方面,这件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但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第一个项目的实验做好。”

 

“不再亏钱”成了让刘悦来骄傲的事情,但他更自豪于专业上的突破。“过去别人看不上的项目,没人愿意做的项目,能被我们发挥空间专业的价值,变成一个有规划,有顶层设计的项目。打破专业壁垒,让普通民众都能参与进来。普通人也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观。”

 

团队合影


现阶段,四叶草堂将首次跨出上海,在广西省南宁市打造1000个社区花园,覆盖100多个小区;未来,他们希望能在2040年,于上海地区建造2040座社区花园,覆盖70%的上海社区,建成一张“生态之网”。

 

“我们的目标是能影响更多的人。用好的设计,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增强人民主体性,达成共治、共发展。这样我们的城市景观才不会依赖于资本或是政府,而能够自发地生长,形成正向循环。”刘悦来解释说。

 

一路走来,刘悦来遇到过许多不理解的声音。当初为了摆脱农活的少年来到城市,却又扛起了锄头,拿起了铲子。不仅不赚钱,还要自掏腰包。

 

但自然早已教会你所有的道理。就像北方冬天的大地,有人看到萧瑟,便误以为这里会一直荒芜;有的人却能从积蓄的能量中,预见万物迸发的春天。


本文转自 | 园景人

小编 | 李禹蒙

审核 | XIN学姐


以上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园景人,已获其授权
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的一个,在看或留言,
都能让小编创作的动力增加10倍!


如果你有想编写的景观大师系列文章,

欢迎联系XIN学姐投稿

微信: XINLA03
已有XIN学姐微信,则无需重复添加



/ 往期阅读 /



更多往期链接:(更多内容请向上滑)

其他:

1.非科班出身的园林泰斗——陈从周 | 景观大师 NO.01

2.护送梅花“2000+”公里的院士——陈俊愉 | 景观大师 NO.03

3.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 | 景观大师 NO.04

4.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 | 景观大师 NO.05

5.北美景观奠基人——科妮莉亚·奥伯兰德 | 景观大师 NO.06

6.百科全书式学者——孙筱祥 | 景观大师 NO.07

7.“山水比德”创始人——孙虎 | 景观大师 NO.09

8.我挺烦做“流行景观”的——庞伟 | 景观大师 NO.10

9.在景观界颇受争议的设计大咖——俞孔坚| 景观大师 NO.11

10.红砖美术馆的设计者——董豫赣 | 景观大师 NO.13

11.见过这么喜欢找“关联”的景观大师嘛——乔治·哈格里夫斯 | 景观大师 NO.14   

12.专治“坑”病的景观教授——朱育帆 | 景观大师 NO.15

13.高野景观规划株式会社创始人——高野文彰 | 景观大师 NO.16

14.教你用“数据”做设计,走近大师——成玉宁 | 景观大师 NO.17

15.百年一觉古园梦,醒时仍是少年郎——周维权 | 景观大师 NO.18

16.景观设计助力绿色未来——李宝章 X 玛莎·施瓦茨 | 景观大师 NO.19

17.让景观从背景变成前景 —— 戴安娜 · 巴尔莫里 | 景观大师 NO.20

18.深切悼念程绪珂先生,愿一路走好

合集篇

1.快速准确的了解到国内外景观界的大佬,这篇文章值得拥有!| 景观大师合集

高校篇——北林:

1.还记得《园林树木学》的作者吗?—— 陈有民 | 景观大师 NO.21

2.北林最会打篮球的景观大佬 —— 李雄 | 景观大师 NO.22

3.北林校园景观设计“扛把子” —— 蔡凌豪

4.听说北林有5个校园景观都是蔡老师设计的,你们知道是哪些吗?—— 蔡凌豪

5.是王向荣夫人,更是一位火出景观圈的女景观师—— 林箐


更多景观大师的内容等着你哦~

(关注公众号后,更多景观大师的内容会持续更新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XIN的景观图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