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设计特辑】生态修复及景观艺术篇!
第一辑
活水农源
——上海新浜土地整治项目生态与景观重塑技术实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环境品质提升也得到重视,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化,从早期较为片面地聚焦于居民点环境卫生和房屋美化,走向更为宏观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和大地景观修复,以及公共艺术等更多层面,不仅大大丰富了设计所关注的对象内涵,也明显丰富了设计的空间尺度和层面。
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艺术景观塑造,总体上应当注重在地性和运维的低成本,避免因为景观品质提升给村庄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压力;更不能因为景观品质维护需要,让走进村庄的人得不到应有的轻松感,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进一步推动交流,我们将陆续征集相关优秀建成案例予以推广简介。
白牛乡贤(实景图)
01
项目概况
项目位置: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白牛乡贤”片区
项目区内部:有1127户农户将搬迁
片区水系总面积:约为 42000 平方米
白牛乡贤水系水质恶化原因分析
02
生态景观
生态修复技术实践
生态循环/生态保育相耦合的修复技术模式着眼于水-土-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生态保育、水质改善、种群复壮等方面解决农田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四级净化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重构、蛙类生态保育以及生态农沟、生态管涵、生态跳板等生态工程,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增加本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技术模式结合工程项目实施,通过生态化的设计,引入生态廊道、生态斑块、关键栖息地等,达到在获取土地整治收益的同时,维持住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育关键物种,尽量降低生态系统影响的目标。
湿地蝌蚪保育区(实景图)
生态区的景观设计
1. 关注原生植物群落:在“白牛乡贤”乡村风貌保护区内保留原有的菖蒲湿地和芦苇荡,并种植睡莲、荷花、苦草等净水植物。
2. 保留现状打造栖息地:施工过程中,在原有土地整治项目基础上,结合水环境改造工程,保留原有的河道、农沟、鱼塘和北高南低的农田地形现状,通过划分农田湿地板块,采用生态岛链,农田水溪,微地形堆坡等设计手法,打造湿地栖息地。
3. 清淤+截流+过滤:通过河道清淤、驳岸生态化截流过滤等途径美化,改善滨水公共空间。在水域中种植各类水生、沼生、湿生植物,构成丰富的景观效果。来此游玩的游客除了可在此欣赏到上海最美的“景观梯田”,还能产生回归自然的氛围。
白牛塘(实景图)
景观梯田(实景图)
03
社会经济效益
搬迁1127户村民
社会文化视角来看,项目区内的 1127 户村民通过自愿的形式从老旧农宅搬进了离集镇近、交通便利的新楼房,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土地整治的同时,积极保护河湖水系、农田景观、生态林地、村落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风貌要素 , 留住乡愁。
村民安置房(实景图)
三类水回灌水稻,新增耕地 696.75 亩
通过构建四级净化系统,周边界河和灌排沟渠中的农田污水经太阳能泵站进入生态净化区,然后流经卵石叠水区、挺水植物表流湿地和涵养塘,再回流进灌排沟渠,将一部分水用于农田灌溉。
太阳能泵站(实景图)
农田景观(实景图)
04
文化遗存
拆旧建材再利用
在艺术家带领下,组织美术学院师生和村民共同创作,将拆旧过程产生的废弃桌椅家具、竹制容器、农用工具等,借助民间创意,变废为宝,以彩绘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给废弃的门和缸赋予了乡愁情感,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保留下乡村的印记。旧门板变身为“艺术门”(实景图)
旧水缸穿上“新外衣”(实景图)
旧门板再利用(实景图)
白牛雕塑
在白牛塘生态湿地之上,根据当地白牛塘的传说,“尚形艺社”青年艺术家团队运用传说中的铁链、斧子、牛三个元素,创作“白牛雕塑”,让白牛塘的历史人文底蕴,在生态科技修复的生态湿地之上大放异彩。白牛雕塑-斧头(实景图)
白牛雕塑-牛(实景图)
白牛乡贤-茅草亭(实景图)
白牛塘竹林小道园门(实景图)
白牛塘(实景图)
第二辑
水库村道路桥梁景观改造设计项目位置: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基地位置:水库村北侧,长堰路(朱漕路水泾路路段)道路两侧景观项目涉及景观面积:32000 ㎡软景种植面积:27751㎡陆地新增旱溪面积:530㎡
长堰路是全区首条按照“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标准建设完工的农村公路,由原有四级公路提升为三级公路。
01
方案及实施简介
长堰路两侧的景观绿化改造遵循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设计导则。项目利用原有的树木,进行抽稀、移栽、补种等方式进行改造,路两侧行道树采用引进品种娜塔栎,耐水湿、抗寒旱。一年四季变色绿、黄、红、褐。气候适应性强,品种优良,满足种植色叶变化多、强的原则。02
桥梁改造情况
1.莲花桥位于长堰路西侧,为人行桥;2.双曲桥位于农民集中居住区西侧,为人行桥;3.鱼篓桥位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北侧,为车行桥;其中莲花桥、鱼篓桥为改造桥梁,双曲桥为新建桥梁。莲花桥 采用桥梁结构作为表现形式,通过莲花状态的结构梁,体现出桥梁的乡土气息和结构美感。五朵盛开的莲花,将会成为水库村的文化地标,同时,桥梁宽度较大,可以满足通行和休闲双重作用。中央凸出的结构柱,结合灯光设计和LED设计,周边的座椅结合种植设计,表现出景观的多样性。
下面是我们曾经分享过的吴房村,这次主要从景观艺术的角度切入,看看如何在乡村设计中融入艺术?
第三辑 吴房村整体风貌设计项目位置: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设计涵盖的基地面积:约 358 亩涉及的建筑面积:约 5000 ㎡
“源于艺术、高于设计、充满灵性!”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为乡村振兴设计项目提出的新思路,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内一流艺术院校所属设计院的优势,“将美丽绘于乡村,让艺术留住乡愁!”
01 “将美丽绘于乡村,让艺术留住乡愁”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邀请的著名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
请欣赏横幅《桃源吴房十景图》
02 桃源春景
“所见之处皆风景”为了全面提升吴房村的整体风貌,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创新性地提出全域设计概念,将视野所见的每一处风景,都纳入综合设计范畴。这种工作方式,弥补了传统专项设计所忽视的整体风貌的把控。
为了吴房村项目达到最理想的完成度,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安排各工种设计团队常驻现场,全域指导施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迭代施工方案,以确保“所见之处皆风景”!
保留历史印迹 在保留了田间作物、水系河道和古树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保留吴房村的历史印迹。建筑师在改建或是修复的时候,充分调研了吴房村的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
建筑基调汲取了吴房村原貌最淳朴的粉墙黛瓦风格,为了与桃花的相映成辉,建筑的色调以素雅为主,柔美的坡屋面流线、朴实的木饰线条与窗框、步移景异的村落景观,展现出海派水乡的柔美和乡野风貌的淳朴自然。
营造乡野气息 为了更好地营造乡野气息,村内人行小路以老石板、小青砖、鹅卵石等元素铺就而成,配以乡野植物与淳朴小品的组合设计,令步行道更具乡野气息。
植物种植以“美丽乡村”为主题,主要搭配乡野植物,充分体现乡村特色。组合陶罐、木船等各式创新花池,结合植物季相变化打造最美吴房。
融入艺术元素 设计团队将艺术、设计、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该项目的设计当中,使得吴房村逐渐成为上海的网红村。
桥众多,却桥桥不同 吴房村水系丰富,河流密布。村内共有近20座桥梁,数量虽多,却座座不同。其中,车型桥大多体量较大,设计以石质栏杆;而人行桥,则轻盈小巧,融于风景中。根据不同需求道路与桥梁的联通结合,整体上功能与风貌相适宜。尤其是“人”字桥与曲岸波桥,成为了人人争相合影的打卡景点。
河道景观 自然的河道只需稍加疏浚整治,即是一道亮丽的景观。设计师在此基础上补充芦苇、花叶芦竹、蒲苇等,以提升野趣;
水面种植黄菖蒲、鸢尾、荷花、睡莲、梭鱼草等多种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以净化水质,营造水生态系统。
小结
本次分享了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多种生态工程:四级净化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重构、蛙类生态保育以及生态农沟、生态管涵、生态跳板等。并在乡村设计中以村民为本,在节约成本,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中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第二个案例兼具生态效益和景观艺术,通过在林间修建多个下凹绿地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通过设计艺术性桥梁体现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个案例着眼于村庄与景观艺术的结合,让艺术走近生活,让桃源春景不在仅限于画中,设计师用行动勾画了一幅吴房村桃源实景图!
以上就是本次上海乡村设计特辑的生态修复及景观艺术篇的全部内容,希望小编的整理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案例来源:以上案例内容整理自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同济大学共同主编的《乡村设计:理论探索与上海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书。
本文整理来源于公众号 乡村规划与建设
往期精选文章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乡景笔记内容
如果你也想投稿乡景笔记
欢迎联系XIN学姐
更多往期链接:(更多内容请向上滑)
设计解析类:网红村,美却没了灵魂?|东梓关注入文化的乡村景观改造设计,到底如何重生? | 港头村乡村景观改造提升分享 | 港头村上过央视的吴房村到底设计了什么?|吴房村2.0
这难道是目前最好的乡村景观设计了吗?|吴房村1.0
走南闯北的和顺人是如何解释耕读文化的?如何将乡村文化符号应用到具体景观设计中?乡村景观设计中如何深挖村庄文化?乡村振兴类:
小时候的中国乡村啊,居然在英国找到了?
合集类:
为方便景观人日常交流,我们组建了景观日常微信交流群。目前已300人+,点击下划线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