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官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2017-06-03 党建全媒体 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文丨顾易



编者按

所谓为政之德,便在常著廉洁之心,所谓为政之要,则在于廉洁与务实。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廉” ,看看自古及今为官者追求的理想品质和境界是什么。





廉:胸怀广大,品行方正



相传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采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这人担心宝玉遭人抢夺,便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呈送给京城里的大官。很快,他将宝玉送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从来不收别人的礼物。”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玉的真假,就答道:“这玉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才送给你。”子罕明白了他的意思,说:“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而我则把我清廉的品格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就都丧失了珍宝,不如还是各自保存。”那人诚惶诚恐:“我们小百姓手握宝物,怀璧其罪,我把它献给你其实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帮他把玉卖掉,所得的钱全部交还给那人,再送他回家。后来,子罕这种“不贪为宝”的风气不胫而走,成为清正廉洁的标榜而被后世所学习。


“廉”,会意字。《说文解字》:“廉,庂也。从广,兼声。”表示与房屋有关。《仪礼》中有云:“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解:侧边、棱角曰廉。棱角,喻人品行端正,有气节。


篆文。由(建筑)和(合并)组成,造字本义为厅堂的上方有棱角的横梁。


“廉”后来引申为形容词与动词,形容人品行方正,正直、刚直,淡泊而不浮华,或物品便宜、廉价;做动词时,则表示考察、视察,《管子》中的“人君不廉而变”,正是“察也”的意思。


在“廉”所组成的古今成语中,几种词意皆有涉及:如“廉可寄财”指能够以钱财相托,其中廉为品行,比喻十分廉洁的人;“鲜廉寡耻”形容无廉洁之操守而且不知羞耻;“价廉物美”指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明廉暗察”也做“明察暗访”,廉为察访,指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廉远堂高”的“廉”为旧义,房屋侧边,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尊严不可企及。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东汉学者王逸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要做到“廉”关键是不贪。唐朝柳宗元说:“廉不贪直不倚。”


自古以来,“廉”是一种为人赞颂的高贵品行。《孟子》曰:“廉,人之高行也。”所谓廉,来自“克己勿念”,即遏制自己的贪欲,不追求不正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纵观一生追名逐利、玩弄权力的人,最后多是“多藏苟得不敢言富,饱食嗟来不胜饥”的凄惨下场;官场亦同理,所谓为政之德,便在常著廉洁之心,所谓为政之要,则在于廉洁与务实。为此,为官者应从自身做起,在家事上廉己,在工作上廉政,守本心而知廉耻,这是“廉”字对官员的要求。



为官者,在家事上廉己


“廉”字本义为堂屋上的横梁。横梁撑起堂屋,但是如果横梁被蛀虫侵蚀,那么就会腐朽,屋子也就要倒了。虽说生活是个人的事情,但倘若为官者家事上贪图享乐和物质追求,那无异于让蛀虫啃咬家中横梁。


俗话说:“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早在古代,先贤就对官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求,治国先齐家,齐家先修身,归根到底,仍是最终对自身的修养与要求。一个官员,只有首先从家事上、自身上廉洁要求自己。《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从政者而言,身教更重于言传,家事上的廉己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更是其政风表现的“风向标”,亦是正确使用权力的前提与保证。提到廉己,历史上就曾有季文子戒奢华的典故。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个人叫做季文子,官至宰相,虽然身居高位,但是生活上却十分简朴。他要求全家的老小都不穿绸缎,只穿最廉价的布衣,他要求家里的骡马都不用粟米饲喂,而用普通的青草代替。许多人都不能理解他的行为,更有人讥讽他是“铁公鸡”“吝啬鬼”。季文子知道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和气的回答说:“我何尝不愿意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放眼望去,黎民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若再不廉洁要求自己,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有听说过自己享用美食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人们听到这个答案,由衷的为季文子的品行所折服。


清代汪辉祖的《官箴》有云:“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意思是如果自身不节俭,是不可能起到模范治家作用的;一个家庭若不节俭,则必定会累及自身。


廉行,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由己及家,构造整个家庭的廉洁防线。廉洁的家风随之带来廉洁的党风、廉洁的作风。


为官者,在工作上应廉政


“廉”从广,广为远大、高大,其意为一个为人正直而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的人,具有成就一番伟业的目标和愿望,其德行必然超越市井之人,把广大老百姓装在心中,不被眼前利益所诱惑,更不会被私利遮住了双眼。《吕氏春秋》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北宋名臣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隋朝王道说:“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廉洁从政,不仅是为官者的护身符,更是最基本的人品官德。从底线来讲,只要官员廉洁从政就不会出事;从道德标准来讲,唯有廉洁从政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在位留下政绩政声,而非恶名与骂名。


司马迁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惊呼:“太美了,真是稀世之宝啊!”司马迁亦抚摸着玉璧赞叹道:“如此圆润光洁,真是白璧无瑕啊!”女儿见父亲赞赏玉璧,更少高兴得爱不释手,不料司马迁却语重心长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我是一个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史官,从不敢以璧自喻。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妹娟听了父亲的话,爽快地同意父亲将玉璧退了回去。


廉政,一个古往今来的官场永远无法规避的命题,一个国家需要官员廉政,才能节源开流,使国家发展;人民更需要官员廉政,才能对行政体系抱以信心和支持,民拥官、官护民,以此良性循环下去。就官员自身而言,廉政是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一旦绕过廉政这条警示绳,则必将坠入贪腐堕落的深渊,应深思之、镜鉴之。


为官者,在道德上应知廉耻


“廉”音通“帘”。帘是一种遮挡的布料,正因为人有羞耻观念,所以才会穿上布料,遮挡身体。


廉耻观念对为官者而言尤其重要。顾炎武在《日知录》有云:“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意思是不懂得廉洁的人,就什么东西都敢据为己有;不知道羞耻的人,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强调人之所以不清廉,乃至于违犯礼义,做出种种不合乎道德的事,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


俗语道:“人无清廉之德,不可为官;人无羞耻之心,不可为人。”为官的人若把廉耻置于脑后,必是赃官、贪官、祸国殃民之官;为人把廉耻置于脑后,则必是小人、佞人、坑人害群之人。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吕坤一生著述颇丰,不仅有《呻吟语》《去伪斋文集》《实政录》流传后世的作品,在家教领域也很有建树。他曾经给儿子写了一篇《知耻说示儿》,告诫儿子要知廉耻。万历年间,奢靡之风横行,人们在物质方面稍有不及就“愧耻”得不行,大肆攀比。吕坤却对廉耻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他教导儿子:“衡量一个人的荣辱与否,并不在于他的家庭或家族是否让他有好的物质享受,而在于腹中的学问、才识以及功业文章。一个人空有金银财宝和丝绸衣帛,肚中却没有任何才能,才是真正应该羞耻的。”


若想整顿社会风气,首先必须以“教化”官场为前提,培养官员正确的廉耻观。当官员们积极讲廉耻,就会规规矩矩的为官,正正当当的办事;一旦官员不阿上、不欺下,自然也就没有了贪赃枉法,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社会的风气也就干净淳化。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众有廉耻心,道兴廉正之风,是运世的清流,兴邦的前提。只有人心思廉,激浊扬清,以法明耻,扶正祛邪,才能推动时代进步发展。


为官者,在利益上应公私兼顾


廉,从兼,“兼”为兼顾,超越、胜过,其意为兼顾老百姓的利益,兼听老百姓的心声,从而在自己的施政举措上,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为老百姓、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实现个人的抱负融入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有位有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一个官员以“廉洁”自诩,但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其实也是不合格的,他的“廉”也不过是沽名钓誉的工具,掩耳盗铃的幌子。其实“无功便是过”,“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尸位素餐”的人,还不如“泥菩萨”,因为人要吃要喝,消耗资源,“泥菩萨”可以不吃不喝,不消耗资源。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马丕瑶,字玉山,河南安阳人,出生于1831年,1862年中进士,1888年任广西布政使,次年升任广西巡抚。布政使为巡抚副手,略如近代主管民政和财政的副省长。马丕瑶刚到广西任职时,广西的官场非常乱,一是历年积压下来的刑事案件比较多,二是各州县的账目不清不楚,有的根本就是一本糊涂账。马丕瑶到任不久,就将重大积案七十七起处理了六十余起;一年之内,详咨二百七十余起案件,使广西的刑狱混乱情况有所改善。针对广西州县财经混乱、厘金征收不力的局面,他亲定《广西详定清厘交代章程》,设立机构,专门负责清理,做到“有案皆结,无欠不追”。结果不到一年,清结交代九百余起,追缴欠款二十余万。

官场腐败,根子在于选人不当。在广西布政使任上,他十分注意考察选拔人才,对什么人合适做州县官,他有自己的看法,主要的有两点:不爱钱,爱百姓。选人用人则坚持两点:靠得住、能办事。而且只有“不求备,不拘格”,才能得到可用的人才。在那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敢于主张把不爱钱、爱百姓的人选拔到州县领导岗位,确实有过人之处;而面对盛行阿谀奉承、空谈虚骄风气的官场,他大胆提出以靠得住、能办事为选拔标准,“不求备、不拘格”地选拔人才,也十分难能可贵。更重要的还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政绩卓著,成就一番功业!


廉是中华之瑰宝,古曰:“以听官府大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廉”的这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官员的品格、能力和作风,应在行动中奉行。

官  箴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明代官箴



【译文】 

僚属不惧怕我的严格,而是惧怕我的廉明;老百姓不是佩服我的才能,而是佩服我的公正。公正就能使老百姓不敢不尊重自己,廉明就能使僚属不敢骗上司。公正使人明察,廉明产生威信。


【解读】

为官应出自公心,这样才能处理问题明了、公正,了然于心。若自身又廉洁,则能在同事和下属中确立威望,树立威信。这是对一个官员的要求,也是为官者成功的准则。 现实生活中,我们讲求公开、公正、公平,要求为官者出于公心,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事;同时要求干部杜绝腐败,树立良好形象。出于公,才能认准方向,只有廉,才能抗拒腐蚀。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人话语:“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应是为政者最好的座佑铭。一个官员假如办事一切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必然“一叶障目”,产生偏见,是非曲直分辩不清。而一个人不廉洁,拿了人家的好处,就要给人家办事,讲原则、讲正气就理不直、气不壮。正如俗话所说的“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君不见有些官员由于收受无良老板的好处,成为老板的“哈巴狗”,老板叫到哪里就到哪里,一点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与此相反,廉则生威,这个威严、权威,一身正气,自然不必向邪恶低头。



字说为官

第1期:如何当一个好官?说文解字为官之道,从“官”字说起

第2期:今天的官员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第3期:官德究竟是什么?

第4期:这样的人才提拔比较快

第5期:做到这点, 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第6期:做人做事做官大智慧,离不开这个字

第7期:领导者的成功之道:吾日三省吾身

第8期:为官的最高境界,你到了第几层?

第9期:要升官就要做好这个事

第10期:为官者如何走得稳、行得远、飞得高?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林琳 莫群

统筹丨戎明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