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基建大概率高增,有哪些发力点?【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熊园、杨涛 熊园观察 2022-03-18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 博士
国盛证券宏观研究员,杨涛

2022年稳增长需要基建发力已是共识,但基建的回升幅度和发力方向仍有分歧。对此,本文首先从总量角度,对2022年基建投资整体进行定性判断和定量测算;随后从结构角度,分析了2022年基建可能的发力点。
核心结论:高度关注基建链条的投资机会。
1、2022年基建有望超预期高增,全年增速可能升至8%左右甚至更高(市场中性预期5-7%)。
2、结构上,新老基建将共同发力:
>老基建:可重点关注交通水利、清洁能源、煤电改造、地下管网等4大方向;
>新基建:“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约20%,年均体量1.6万亿左右,约为基建投资的10%,其中: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等占比高,充电桩增速最快,可重点关注数据中心和轨道交通。

报告摘要:

1、总量看,2022年基建增速大概率明显回升

>定性判断,2022年的基建投资能起来吗?近年来基建投资持续低迷,逆周期性似乎并不明显,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基建增速能起来吗?实际上,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基建投资主要对冲的是地产和出口下行,预计2022年地产和出口增速较2021年明显下行,将倒逼基建投资明显回升。

>定量测算,2022年需要多少基建投资?基建作为稳增长的工具,其增速受到2022年GDP目标设定和GDP其他分项走势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根据我们测算,在消费复苏、出口下行但有韧性,地产回落但仍小幅正增长的假设下,要完成2022年5.5%的目标增速,可能需要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达到8%左右。

>从资金看,有多少增量资金支持?2021年一般财政“超收歉支”、专项债结转合计可能达2万亿,有望提供额外支撑。2022年财政定调积极,广义财政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可能增长2成。单纯资金端的支持并不一定能推动基建的提升,还需考虑地方政府积极性、项目准备情况、隐性债务化解等诸多因素,但预计制约因素的拖累应较有限。

2、结构看,2022年基建投资将从哪些方向发力?

回顾2021年,传统基建分项大多低增,水上、航空、管道运输投资增速较快;展望2022年,从政策表述和数据来看,新老基建有望共同发力:

老基建:关注交通水利重大项目发力,清洁能源加速,煤电改造和地下管网加码4大方向。

根据“十四五”规划,交通、能源、水利是老基建的发力重点,具体而言:

>交通:2021年重大项目多为初步开工,2022年将全面开工建设。交通强国建设工程的多个重点项目均是2021下半年或年底才初步开工,如总投资约3200亿元的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项目在去年12月开工,总投资约5300亿元的成都重庆至上海(沪渝蓉)沿江高铁项目在去年9月开工,二者2022年将进入全面施工建设阶段。

>水利:2022年水利建设发力空间较大。根据水利部规划,2020-2022年将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29万亿元。目前进度距离目标的增长空间较大。

>能源:光伏风电是主力,储能投资增速最快,煤电改造投资可能加码。清洁能源方面,“十四五”期间,我们测算光、风、核、水电及配套储能系统的投资规模可能约3万亿元。其中光伏风电投资占比过半,2022年可能加速;核电投资规模也较大。我们测算清洁能源投资“十四五”年均增速约为10%,其中新型储能的增速最快。传统能源方面,参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态,预计2022年煤电改造投资可能加码。

>地下管网可能也有所发力,旧改拉动效果不宜高估。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管道改建,指向地下管网投资将有所发力。旧改方面,“十四五”规划要求完成21.9万个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1-11月已新开工5.47万个,则2022-2025新开工年均仅4万个,且旧改投资强度较低,预计增量规模较为有限。

新基建:占比约10%,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占比高,充电桩增速最快;2022年,数据中心和城市圈轨道交通可能是2大主要增量。>新基建作为基建投资的首要抓手,实际上多是产业投资,其增速较快,但规模相对较小,约为基建投资的10%。“十四五”期间,我们测算新基建7大领域合计投资规模可能接近8万亿元,年均1.6万亿,约为每年基建投资的10%左右。其中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最大,占比近半;高铁轨交、5G的投资规模其次。新基建整体的年均增速约20%,其中汽车充电桩投资增速最快,5G、数据中心增速也超20%。>就2022年而言,数据中心和城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可能是主要增量,其他分项如5G、充电桩等的增速较低或规模较小,对整体投资的带动可能有限。风险提示:疫情演化超预期、政策发力超预期、极端天气干扰。正文如下:
一、总量看,2022年基建投资大概率明显回升定性判断,2022年的基建投资能起来吗?

近年来基建投资持续低迷,逆周期性似乎并不明显。1)一般认为,基建增速与经济增速负相关,主因基建投资作为逆周期政策的重要抓手,其发力幅度取决于经济压力大小。这种特征在2013年以前尤为明显:如2008年、2012年经济危机后,GDP增速分别下滑4.6、1.7个百分点,后续2年内基建投资平均增速分别提升13.0、7.4个百分点。

2)但实际上,2013年后经济增速和基建增速均持续下行,更典型的例子是2020年疫情爆发后,GDP增速下滑3.8个百分点,但后续2年内基建投资增速反而下滑约1.8个点,一般认为背后是隐性债务化解、好项目缺乏、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制约。

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基建增速能起来吗?按上述逻辑推导,虽然2022年经济压力增大,但受制于上述各类制约因素,基建增速似乎仍不乐观。但如果仔细分拆经济结构,可能得到不同结论:

>基建和消费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如果笼统认为基建是用来稳经济,则作为GDP主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应也和基建负相关,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很多时候甚至是同步变化:如2008年消费增速上升了4.9个点,同期基建投资也大幅上行6.5个点;2013-2018年消费增速持续下滑了4.1个点,同期基建投资增速也持续下行19.4个点。

>基建和地产、出口的负相关性较好。从数据上看,2015-2021年,地产投资、出口的平均增速由-1%震荡提升至18.6%,而同期基建投资增速由17.3%降至-0.2%。实际上,正是近年来地产和出口保持强势,才为基建投资下行、处理政府债务问题打开了空间。

因此实际来看,基建投资主要对冲的是地产和出口下行,预计2022年地产和出口增速均将明显下行,将倒逼基建投资高增。定量测算,2022年需要多少基建投资?基建作为稳增长的工具,其增速受到2022年GDP目标设定和GDP其他分项走势的影响1)GDP目标:预计2022年GDP目标增速可能定在5.5%左右(合意增速目标应是5%-5.5%;底线应是5%以上)(具体请参考年度策略报告《变局与破局—2022年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展望》)。2)其他分项走势:总体思路是,通过支出法三驾马车进行拆分,以2021年作为比较基准,测算若要实现2022年GDP目标增速,所需要的各分项增速。我们测算结果如下[1]:
>消费:预计2021年最终消费拉动GDP 5.3个点左右,2022年3.4个点左右,最终消费对2022年GDP拖累1.9个点左右。>净出口:预计2021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 1.5个点左右,2022年1.1个点左右,净出口对GDP拖累0.4个点左右。>制造业投资:预计2021年制造业投资增速13%左右,2022年7%左右,制造业投资对2022年GDP拖累0.5个点左右。>地产建安投资:GDP不含土地购置费,地产投资仅计入建安投资部分。预计2021年建安投资增速8%左右,2022年3.5%左右,建安投资对2022年GDP拖累0.3个点左右。

[1]具体测算过程较繁琐,如有需要可与我们联系,在此仅简述结论

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能需要8%左右。综上,消费、净出口、制造业投资、地产建安投资合计拖累2022年GDP3.1个点左右,假设2021年GDP增速8.1%,则要完成2022年5.5%的目标增速,还需基建约0.5个点的拉动,按照上述测算倒推,需要基建增速提升8.5个百分点,若2021年基建增速-0.5%左右,则对应2022年基建增速8%左右。从资金看,有多少增量资金支持?2021年一般财政“超收歉支”、专项债结转合计可能达2万亿,有望提供额外支撑。一般财政方面,2021年“超收歉支”已成定局,收入端超收叠加税收缓缴等因素,结余规模可达8750亿左右;政府性基金方面,2021Q4专项债发行规模1.21万亿,考虑到政策推动在年底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这部分资金有望结转至2022年初发力。总体来看,2021年结转结余资金规模可达2万亿,虽然应不会全部转化为基建投资,但仍有望对2022年的基建形成额外支撑。2022年财政定调积极,广义财政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可能增长2成。参考我们年度策略的分析,展望2022年,预计在积极的财政定调下,政府赤字率可能维持3.2%,专项债规模略降至3.4万亿左右;一般财政收入规模约22万亿左右,其中约8%的资金形成基建的实物工作量;土地财政拖累下,政府性基金收入略降至8.1万亿,其中约有9%的资金投入基建。总体看,我们测算广义财政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合计约为4.9万亿,较2021年提升21.1%。当然,单纯资金端的支持并不一定能推动基建的提升,还需要考虑地方政府积极性、项目准备情况、隐性债务化解等诸多因素,但从近期政策表态来看,上述制约因素的拖累应较有限(具体请参考前期报告《不寻常的纠偏—逐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二、结构看,2022年基建投资将从哪些方向发力回顾2021年,基建分项大多低增,水上、航空、管道运输投资增速较快

从专项债资金投向看,近7成用于基建投资。根据财政部数据,2021年新增专项债中,约5成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约3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约2成投向农林水利、能源、城乡冷链物流等,合计有近7成用于基建相关投资。

从基建细分行业看,2021年三大传统基建行业普遍低增,水上、航空、管道运输投资增速提升较多。2021年1-11月电热燃水、交运仓储、水利环保投资增速分别为0.2%、1.1%、-1.3%,均较2020年明显下降,仅水上、航空、管道运输三项细分投资增速提升,分别较2020年提升4.2、37.4、12.1个百分点。

展望2022年,从政策表述和数据来看,新老基建有望共同发力
 2022年,预计新老基建有望共同发力。从近期政策表述来看,新老基建应会共同发力,如12月23日发改委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农业农村、市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2月16日财政部明确的2022年专项债重点用于9个大的方向中,除了社会事业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多数都属于传统基建范围,也预示2022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仍将较高。从数据看也较好理解,根据后文测算,新基建规模相对较小,只有基建整体的10%左右,老基建仍是基建投资的主力。老基建:关注交通水利重大项目发力,清洁能源加速,煤电改造和地下管网加码4大方向交通、能源、水利是老基建发力重点。“十四五”规划明确,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四大重点方向是新型基础设施、交通强国、现代能源体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分别属于交运仓储业、电热燃水供应业、水利环保与公共设施业,是未来一段时期“老基建”的重点发力方向。交通:2021年重大项目多为初步开工,2022年将全面开工建设。交通强国建设工程的多个重点项目均是2021下半年或年底才初步开工,如总投资约3200亿元的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项目在去年12月开工,总投资约5300亿元的成都重庆至上海(沪渝蓉)沿江高铁项目在去年9月开工,二者2022年将进入全面施工建设阶段,项目投资金额预计将较去年明显提升。长赣高铁、黄桶至百色铁路、厦门翔安机场等多个项目均是2022年开工,预计也将带动新增基建投资。
水利:2022年水利建设发力空间较大。从总量看,根据此前水利部规划[2],2020-2022年将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29万亿元。而根据水利部数据,2020年、2021年1-7月分别完成重大水利工程投资1700亿元、1131亿元,距离目标的增长空间较大。从项目看,与交通强国项目类似,“十四五”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有多个是2022年全面开工。


[2]今年至2022年将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1.29万亿元“大项目”来了http://www.gov.cn/zhengce/2020-07/26/content_5530073.htm

能源:光伏风电是主力,储能投资增速最快,煤电改造投资可能加码。>清洁能源方面:从规模看,根据我们测算,“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光、风、核、水)及配套储能系统的投资规模可能约3万亿元,年均6000亿左右。其中光伏风电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可能超1.6万亿元,占比过半,核电投资规模也较大。从增速看:10月8日,国常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指向相关清洁能源投资有望加速。我们测算清洁能源投资整体的年均增速约为10%,其中新型储能的增速最快,年均增速可能超50%,抽水蓄能投资也有15%左右。>传统能源方面:11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实现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三改”联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这预示2022年煤电改造投资可能加码。

地下管网可能也有所发力,旧改拉动效果不宜高估。近年来民生基建重要性不断提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要求“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3],指向地下管网将有所发力。旧改方面,“十四五”规划要求完成21.9万个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全国已新开工超5.47万个,则2022-2025年均新开工4万个,后续新增规模有限;且根据我们此前报告《政治局会议再提“旧改”,作用几何?》测算,旧改投资强度较低,年均带动固投可能仅0.5个点左右。[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12/c1001-32305608.html新基建:占比约10%,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占比高,充电桩增速最快新基建作为基建投资的首要抓手,实际上多是产业投资。近年来,包含新基建在内的“两新一重”投资已经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规划也将新基建作为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新基建的范围主要有两种定义:一是央视于2019年提出的7大领域[4]: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二是2020年发改委给出的3大方面[5]: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整体看,不论哪种定义,新基建实际上多是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产业投资。就测算而言,发改委的定义较为宽泛,难以准确测算,目前市场上测算新基建规模时采用较多的还是第一种范围。

[4]新闻观察:5G等“新基建”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http://jingji.cctv.com/2019/03/02/ARTIvuyfQ1gT9p5T0pXTWTkv190302.shtml[5]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发用电和投资项目审批等情况并就一季度经济形势等答问http://www.gov.cn/xinwen/2020-04/20/content_5504352.htm新基建增速较快,但规模相对较小,约为基建投资的10%。>从规模看:根据我们测算,“十四五”期间,新基建7大领域合计投资规模可能接近8万亿元,年均1.6万亿,约为每年基建投资的10%左右。其中: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可能超3.6万亿元,占比近半;高铁轨交、5G的投资规模分别可能达1.5、1万亿元,占比约19%、13%。>从增速看:新基建整体的年均增速约20%,其中汽车充电桩投资增速最快,年均增速可能近50%,5G、数据中心增速也超20%。2022年,数据中心和城市圈轨道交通可能是主要增量。>数据中心方面,据信通院测算,2020年数据中心投资约3000亿元,未来3年或达1.4万亿元;据我们测算,“十四五”年均投资也可能超7000亿元,指向2021-2022年增速将明显提升。但应注意的是,数据中心的主要成本是服务器,外企份额占比较高,对国内企业的实际拉动可能有限。>轨道交通方面,“十四五”规划目标是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而根据我们统计,“十四五”期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6大城市群计划新增的城市圈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已达1.5万公里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3年拟新开工里程超过6000公里,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力重点。>其他新基建分项方面,5G的规模和增速虽然也较高,但环比提升可能有限:此前工信部预计2021年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这与我们测算的“十四五”年均增量相同。工业互联网、特高压、人工智能、充电桩等体量相对较小,带动作用也有限。


风险提示:1、疫情演化超预期:如海外输入病例导致国内疫情二次暴发,可能拖累基建施工。

2、政策发力超预期:如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政策力度可能加码。

3、极端天气干扰:如洪涝、暴雨天气再度发生,可能拖累基建施工。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

相关文章:

1、《PMI连续2个月回升,关注5大信号》2021-12-31

2、《2022年财政主要看点—兼评国新办吹风会和11月财政》2021-12-18

3、《不寻常的纠偏—逐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12-11

4、《变局与破局—2022年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展望》2021-11-29

5、《对下半年财政、专项债、基建的5点理解》2021-08-15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2年1月5日发布的报告《2022年基建大概率高增,有哪些发力点?》,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