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坊 | 狄金森:英国史前沿,新解与新知

2017-03-17 心远 碎金书坊

   英国史前沿译丛

   ·新知与新解·

英格兰最初是以荷兰为榜样,逐渐变成欧洲最先进的农业经济体和最强大的金融中心,继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国和第一个工业国。这是第一个“现代”社会。这些变化很快就传播到其他国家,但是在某些地区现在还停留早期阶段。最近数十年,中国已经成为这种潮流的一个主要参与者,因此中国读者可以了解英国是如何应对这些曾经影响并依然影响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英国史前沿,新解与新知


狄金森

任何人都需要有历史知识,否则他就无法理解他所看到或体验到的现实,也就无法做好准备去影响未来。没有适当历史知识的人就如同患了失忆症,无法真正理解世界,只能随波逐流,既无法做出任何明智的现实决定,更无法采取审慎的行动来塑造未来。

当然,无论多么热忱,无论多么努力,任何人都不可能洞悉整个世界的所有历史。对于一个公民来说,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国家和社会的历史。除此之外,为了开阔视野,就应该努力了解一些特别重要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尽管那些国家与自己的国家经历不同,但对世界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建议中国读者既要了解中国历史,同时也不妨了解一些英国历史。英国位于世界的另一端,社会文化与中国迥然有别,历史经验也大相径庭。最明显的差别是,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领土广阔,而英国的领土不大、人口不多,却利用近海之便而成为世界强国。英国在历史上有些事情乏善可陈,但它无疑也有一些惊人的成就,而且它对世界的影响超过了任何同等规模的国家。

人类能够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误中有所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英国的历史经验及其对整个人类历史的贡献大有裨益,这将有助于他们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在确定这套译丛的书目时,力求能够反映英国历史的重要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有助于中国读者不仅了解英国历史,而且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能窥见西方的历史学家是如何处理历史问题、历史资料以及研究方法的。

英国的历史无疑受到其特殊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制约。英国是由欧洲西海岸附近的一系列岛屿组成的。这里气候宜人,没有长时间的严冬和酷暑。英国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山区也适宜放牧牛羊。英国自己能够提供重要的原料,如木材和煤铁矿石,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这里没有人迹罕至的沙漠和高山峻岭,反而有众多可以通航的河流与天然港口。所有的居住区都距离大海不超过一百公里。

贝叶挂毯上的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

在古代,这些岛屿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和平移民和武装入侵者。但是最成功的入侵是在1066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了。其他国家很少能有如此长久拒强敌于国门之外的和平时期。英国到欧陆的海上距离还算比较近,这就使得英国很容易与欧陆的巨大人口展开贸易活动,但是一旦英国开始建设强大的海军,大海也是防范欧陆强敌入侵英国的一道生死攸关的壁垒。

英国的海军能够有效地保卫英伦群岛,但不能被某个专制君主用来压迫本国居民。借助海军,英国也致力于掌控跨洋贸易和占有远方的殖民地。当欧洲列强开始越过大西洋把自己的贸易和势力扩张到非洲和美洲时,在与西班牙和法国这些地广人多的国家竞争时,英国因为自身的地理位置、众多的天然港口和日益强大的海军而处于优越地位。

因此,英国历史可以说是一个表明气候与地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塑造一个国家命运的故事

在享受英伦群岛的天然优势方面,英格兰人(日耳曼人的一支)比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的凯尔特人和其他族群受益更多。英格兰人居住在最大岛屿(大不列颠岛)最富饶的地区,享有更好的气候条件,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他们的人口也逐渐多于比邻而居的凯尔特人,而且这种数量优势在几百年间变得越来越大。不仅在英伦群岛,而且在整个欧洲,英格兰人建立了第一个拥有明确边界的统一民族国家。

墨卡托绘制的英国地图(1596)

因此,英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英格兰人如何与英伦群岛上其他族群互动的故事。这是一个英格兰人侵略近邻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以及这些近邻武装反抗的故事。这也是通过王朝联盟、谈判订约以及和平方式来建立兼君共主政体、统一的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以及一个共同市场,从而创造一个人口众多的强大国家的故事。

这就导致了英格兰对英伦群岛的文化和语言霸权,促进了文化融合,但是也造成了英伦群岛上非英语居民的某种反感。因此,英伦群岛的历史也是一个有限空间中更强势族群与人口更多的族群之间矛盾冲突的典型案例。这是一个关于把常常武装对立的不同族群变成新的统一民族国家是多么困难甚至是否可能的故事。

征服者威廉

许多英国近现代史学家都在思考,是否有一个大不列颠民族,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是否已经消除?许多英国近现代史学家也非常关注中央(以伦敦为基地的王室、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与边缘(英格兰的偏远地区以及英伦群岛的其他部分)之间的政治关系。

大多数英国近现代史学家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旧有的英国史实际上仅仅是英格兰的历史,但是他们也发现,在撰写英伦群岛的历史时如何公正地对待中央和边缘,其实并不容易。不管怎样,近年来,他们开始尽力而为。

由于英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脉络就是英伦群岛是如何统一为一个国家和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由于英伦群岛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没有遭受重大的外敌入侵,还由于英伦群岛开始把贸易活动和帝国统治扩展到世界各地,历史学家所争论的一个问题是,英国历史主要是由欧洲大陆的事件塑造的,还是说英国具有与其欧陆邻邦明显不同的历史经验?

一方面,英国卷入了许多次与欧陆国家或敌或友的战争,也一直与欧陆保持着非常重要的贸易联系,同时也深受西方世界重大宗教和思想运动的影响,如基督教的传播、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世俗社会的兴起。

另一方面,英国也在某种程度上孤立于欧陆之外,在许多世纪里免遭来自欧陆的入侵。英国先于其他欧洲国家建立了议会和代议制的体制,并且在许多世纪里维持和扩展了它们。英国先于其他欧洲大国建立了一个开放和流动性比较高的社会,而且比其他欧洲国家更早粉碎了建立威权式国教或绝对君主制的图谋。

光荣革命后的玛丽与威廉

十七世纪中叶,英伦群岛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现代革命(先于美国、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尽管这场革命没有实现最激进的目标,但是它传播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期望。1688-1689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建立了有限君主制,实现了出版自由,确立了每年定期召开议会的制度,逐步扩大了选民的数量,保证了独立的司法和法治。

与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相比,甚至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大国相比,英国所经历的革命、内战或外敌入侵都比较短暂。英国先于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国家建立了一个稳定而适度开放的政体,而且通过改良而不是革命的方式与时俱进。中国读者在了解这种演变是如何发生的之后,或许能借鉴不少东西。

直到19世纪之初,即便是按照欧洲标准来衡量,英格兰乃至整个大不列颠群岛领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算多。但是,其他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没有入侵之虞、便于进入欧陆市场,其海外领地生产欧洲人所渴求的产品,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把英格兰乃至随后的整个大不列颠群岛变成世界上的第一个现代社会,并一度成为最先进的经济体。

封建主义在英国的崩溃先于欧洲其他任何地方,因此自由的居民能够施展才能,改善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财产和财富也得到更广泛的分配。英格兰社会逐渐越来越多样化,开始发展成一个公认的现代社会,其中包含着一个有产业的资本主义精英阶层,一个很有分量的中产阶级,一个与土地无联系的庞大的工人阶级。

《特拉法加海战》透纳(1822)

英格兰最初是以荷兰为榜样,逐渐变成欧洲最先进的农业经济体和最强大的金融中心,继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国和第一个工业国。这是第一个“现代”社会。在这个引领潮流的国家里,大多数人生活在城镇里,主要从事工商业而不是农业。

这些变化很快就传播到其他国家,但是在某些地区现在还停留早期阶段。最近数十年,中国已经成为这种潮流的一个主要参与者,因此中国读者可以了解英国是如何应对这些曾经影响并依然影响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英国不是第一个建立海外大帝国的欧洲国家,但是前面所谈到的那些因素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英国最终拥有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海外帝国。我们可以提出许多理由来批评大英帝国的兴起,肯定它在最后60多年里的土崩瓦解。

不过,大英帝国的兴衰属于近现代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列,值得仔细研究。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大帝国因何建立起来,它给世界历史带来什么改变,它为何并如何土崩瓦解。

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先是大英帝国的白人殖民地,它们的历史与英国历史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不了解英国历史,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印度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大英帝国的衰落当然牵涉到英国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与独立运动的兴起,但是即便在为了摆脱英国统治而进行过长期艰苦斗争的国家里,英语、英式议会和司法体制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1897年的大英帝国

许多现代国家曾经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非殖民化的进程并没有使得这些国家完全消除英国的影响。英国与其前殖民地的联系在今天也依然非常重要。不过,人们往往忽视了大英帝国的历史对英国国内历史的影响。

只有认识到今天的英国是一个后帝国时代的大国,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英国现代历史。为此,只要看看自20世纪中叶来自印度次大陆、以及非洲的大规模移民涌入英国的情况,我们就能理解今天的英国如何受到其帝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今天的英国是其帝国历史的产物。大英帝国的历史在某些方面应该受到谴责,但决不可忽视,否则就难以理解世界许多地区的历史和发展。

在确定本译丛的选目时,我们的目的不是对英国历史做一番褒贬。英国优秀的历史学家所受的训练让他们在考察历史时不能带有傲慢、偏见或敌意。无论我们今天如何褒贬,这毕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我们所挑选的著作都是西方学界公认的重要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角度来理解英国历史,而且显示了现代历史学家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它们不是以传统的不容争辩的方式面面俱到地讲述英国历史的教科书。这些著作之所以受到好评,是因为它们揭示了以前没有充分探讨的历史侧面,它们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探讨,它们追问新的问题,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挖掘以前被忽视的史料,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它们受到其他学科,如社会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和哲学的影响。它们对英国历史提出了全新的甚至颠覆性的解释。它们提出新的思路,引发新的争论,并且成为最高学术标准的样本。它们让读者看到了深入英国历史的全新路径,这些路径也是深入理解任何社会的新思路。

我们相信,读者不仅仅能获得有关英国历史的新信息,了解到有关英国历史的新解释,而且也能学到令人兴奋的研究历史的全新方法,进而用于研究其他国家的历史。例如,我们在这些著作中所获得的如何研究历史的教益也可以用于研究中国。

H.T.狄金森

爱丁堡大学教授

前英国皇家史学会主席

2010年

(刘北成译)


本文为“英国史前沿译丛”序言,转载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共号。作者狄金森(H.T.Dickinso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历史学会主席,在十八世纪英国历史、英国宪政史、英国政治思想史等领域成果斐然。

相关阅读:

编译所 | 陈晓律:英国如何从精英统治过渡到大众民主




《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

者:[英]H.T.狄金森

译    者:陈晓律、宋涛 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狄金森先生的代表之作,主要考察了十八世纪英国的民众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特点营造了一个有活力的政治文化,让许多非贵族的精英参与其中,有意识地左右着对大众整体产生影响、并塑造政治环境的决策。然而,本书的研究并非是要挑战那种强调有限的贵族精英主宰法庭和议会,并对主要政府机构和国家重要决策施加过分影响力的观点,而是为了解释为什么贵族统治可以如此持久、有效并被广泛认可。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

者:[英]J.C.D.克拉克

译    者:姜德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本书一出版就被认为开辟了英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时期。作者克拉克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把1660—1832年定义为“漫长的18世纪”,并全面阐述了他对于漫长的18世纪的英国社会的看法,1660—1832年间英国社会具有突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英国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君主、贵族、教会的密切配合使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成。


英国史前沿译丛

H.T.狄金森 钱乘旦 刘北成 主编


已出:

《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H.T.狄金森 著, 陈晓律、宋涛 等译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 J.C.D.克拉克, 著 姜德福 译


将出:

《英国人:一个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琳达·科利 著,周玉鹏、刘耀辉译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W.G.霍斯金斯 著,梅雪芹、刘梦霏 译

《创造现代世界:英国启蒙运动钩沉》罗伊·波特 著,李源、张恒杰、李上 译

《人间烟火:英国近代早期的经济生活,1470—1750》基思·赖特森 著,刘旭 译

《权利的支柱》约翰·布鲁尔 著




 

谢谢观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商务学术中心文史室新书一览,点击封面查看资讯或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编译所 | 埃里克·方纳的学术生涯:一个并非神话的故事

新书坊 | 王希:亚伯拉罕·林肯,“伟大解放者”的迷思与真实

重磅新书 |方纳:《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

新书坊 |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穿行于启蒙运动的时代

编译所 | 陈晓律:英国如何从精英统治过渡到大众民主

新书坊|《清代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考录》

编译所 | 美国史学三十年:埃里克·方纳访谈录

编译所 | 马克垚: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与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新书坊|《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

编译所 | 晏绍祥:商务印书馆与我的希腊罗马史研究

编译所 | 黄洋:我与汉译名著

编译所 | 吕厚量:《罗马革命》中的西塞罗形象

月度新书 | 2017年1月·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文史类)

编译所 | 朱龙华:塔西佗笔下的帝国之治与帝国之争

编译所 | 晏绍祥:讨论西方政治哲学必从希腊人开始

新书坊 | 《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

编译所 | 何以德意志这样一个民族会忍受暴政?

编译所 | 弗里茨·斯特恩:纳粹主义的根源与德国历史学家

编译所 | 晏绍祥:古典世界的政治与政治思考

编译所 | 俞金尧:儿童历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新书坊 | 查理大帝在公元800年圣诞节上的“意外”加冕

新书坊 | 郭英德:回归中国古代散文的世界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戳原文,将好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